星期
武乡县下司村:沉睡土地“转”出乡村振兴新“生机”
发布时间: 2024-05-07   |  来源: 长治日报

立夏时节,武乡县进入了农田耕种的黄金期。行走在武乡县上司乡下司村的田间山野,一辆辆拖拉机、旋耕机、施肥机、播种机来回穿梭作业,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我们家25亩地今年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不仅每年可以收一笔租金,家人还可以在合作社上班。”下司村村民李玉文聊起今年土地流转给他家带来的变化时,脸上满是喜悦。

为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稳定增收,近年来,上司乡下司村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新路径,创新性地推动土地流转,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潜力,让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转活”了土地,“转出”了乡村好“丰”景。

“今年全村共流转土地800多亩,加上集体所有土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土地超过了1000亩,去年收入突破100万元。”下司村党支部书记李韶庭说。

一句普通平常的话语,一组平淡无奇的数字,背后却是李韶庭及下司村支村两委班子付出的诸多心血和汗水。

下司村地处武乡县南部丘陵山区,由下司、乐家坪、新庄、杨桃沟、李家庄5个自然村组成,有着3535亩耕地,但几乎全是山地、坡耕地,收成严重受自然条件制约。“广种薄收、产量不稳、丰收不保”曾是其真实写照。下司村人常说,他们端的是靠天吃饭的“饭碗”,辛苦一年,能否端上盛满粮的“碗”,还得看上天的“脸色”。为追求更好的生活,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致使耕地出现撂荒。据2021年排查数据显示,全村撂荒耕地近300亩。

图为:农机耕种土地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要素。如何让撂荒地和临近撂荒的土地资源“活”起来,下司村坚持党建引领,组建了下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强化政策支持,发挥能人带动,加速土地流转。

“先把‘大道理’讲明白,再帮大伙儿打‘小算盘’。”下司村土地流转采取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对于确实有顾虑、不想流转的村民,村委会不会以任何名义强制流转,但村民要保证耕地不撂荒,否则要承担相关责任。

“2022年流转130多亩,去年流转538亩。”李韶庭说,耕地流转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经营,“总不能再租出去吧,租赁农机设备又会受制于人,更何况周边乡村也没有大规模的农机公司。”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下司村从2023年开始先后投资70多万元,购置拖拉机、旋耕机、施肥机、播种机、薄膜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40多套(件);先后3次组织50多名村民,参加了县乡开展的农机培训班;围绕农机设备管理、村民务工管理、收益分配等工作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

“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去年我们获得了大丰收。”面对记者,李韶庭如数家珍地说起了去年的收益,“玉米收入32万元,高粱收入18万元、谷子收入3万元、大黄梨收入3万元,还有农机服务费50多万元……”

在政策扶持、科技加持、合作社的带动下,下司村撂荒地全部复垦复种,广袤田畴焕发出增产增效的勃勃生机。

不见农人忙,只闻“机”声隆。下司村玉米种植现场,玉米播种机来回穿梭,嗡嗡作响,扬起阵阵尘土,农机手李永平娴熟地驾驶着机器,将玉米种子一排排地播入地里。

“以前像这5亩多地,3个人要种一天。现在一台机器搭配两个人半小时就可以完成,还不累。” 村民杨卫烈站在播种机上,一边向漏种的传送链补充着玉米种子,一边说。

“土地流转后我们受益很多,一亩地每年有300元租金,在这打工干活一天还有80元收入,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正在忙碌的下司村村民赵志贤开心地说。

“合作社用工都是我们本村的,春播、秋收时用的人特别多,在家也没什么事,在这边还能有收入。”农机手赵天明说,去年他在合作社务工收入超过了20000元。

“土地流转不仅盘活了撂荒地、零星地,而且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唤醒了村集体的‘沉睡资产’”。上司乡党委书记韩飞说,上司乡将坚持把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探索土地集中流转经营方式,唤醒撂荒地“活力”,提升农业的产出效益,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土地流转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剂”,从而“转”出上司乡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赵海鹏)

原标题:转“活”土地 转出效益——武乡县上司乡下司村加大土地流转


[编辑:贾霄星]

  相关链接
· 武乡打造“五一”小长假旅游服务“升级版”
· 北京市东城区考察团在武乡县考察
· "沉浸式"体验红色风情!武乡旅拍大赛启幕
· 全民全运!武乡革命热土再燃激情
· “红”动全城!武乡“红色记忆跑”激情开赛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武乡县
武乡县下司村:沉睡土地“转”出乡村振兴新“生机”

立夏时节,武乡县进入了农田耕种的黄金期。行走在武乡县上司乡下司村的田间山野,一辆辆拖拉机、旋耕机、施肥机、播种机来回穿梭作业,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我们家25亩地今年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不仅每年可以收一笔租金,家人还可以在合作社上班。”下司村村民李玉文聊起今年土地流转给他家带来的变化时,脸上满是喜悦。

为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稳定增收,近年来,上司乡下司村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新路径,创新性地推动土地流转,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潜力,让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转活”了土地,“转出”了乡村好“丰”景。

“今年全村共流转土地800多亩,加上集体所有土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土地超过了1000亩,去年收入突破100万元。”下司村党支部书记李韶庭说。

一句普通平常的话语,一组平淡无奇的数字,背后却是李韶庭及下司村支村两委班子付出的诸多心血和汗水。

下司村地处武乡县南部丘陵山区,由下司、乐家坪、新庄、杨桃沟、李家庄5个自然村组成,有着3535亩耕地,但几乎全是山地、坡耕地,收成严重受自然条件制约。“广种薄收、产量不稳、丰收不保”曾是其真实写照。下司村人常说,他们端的是靠天吃饭的“饭碗”,辛苦一年,能否端上盛满粮的“碗”,还得看上天的“脸色”。为追求更好的生活,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致使耕地出现撂荒。据2021年排查数据显示,全村撂荒耕地近300亩。

图为:农机耕种土地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要素。如何让撂荒地和临近撂荒的土地资源“活”起来,下司村坚持党建引领,组建了下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强化政策支持,发挥能人带动,加速土地流转。

“先把‘大道理’讲明白,再帮大伙儿打‘小算盘’。”下司村土地流转采取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对于确实有顾虑、不想流转的村民,村委会不会以任何名义强制流转,但村民要保证耕地不撂荒,否则要承担相关责任。

“2022年流转130多亩,去年流转538亩。”李韶庭说,耕地流转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经营,“总不能再租出去吧,租赁农机设备又会受制于人,更何况周边乡村也没有大规模的农机公司。”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下司村从2023年开始先后投资70多万元,购置拖拉机、旋耕机、施肥机、播种机、薄膜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40多套(件);先后3次组织50多名村民,参加了县乡开展的农机培训班;围绕农机设备管理、村民务工管理、收益分配等工作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

“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去年我们获得了大丰收。”面对记者,李韶庭如数家珍地说起了去年的收益,“玉米收入32万元,高粱收入18万元、谷子收入3万元、大黄梨收入3万元,还有农机服务费50多万元……”

在政策扶持、科技加持、合作社的带动下,下司村撂荒地全部复垦复种,广袤田畴焕发出增产增效的勃勃生机。

不见农人忙,只闻“机”声隆。下司村玉米种植现场,玉米播种机来回穿梭,嗡嗡作响,扬起阵阵尘土,农机手李永平娴熟地驾驶着机器,将玉米种子一排排地播入地里。

“以前像这5亩多地,3个人要种一天。现在一台机器搭配两个人半小时就可以完成,还不累。” 村民杨卫烈站在播种机上,一边向漏种的传送链补充着玉米种子,一边说。

“土地流转后我们受益很多,一亩地每年有300元租金,在这打工干活一天还有80元收入,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正在忙碌的下司村村民赵志贤开心地说。

“合作社用工都是我们本村的,春播、秋收时用的人特别多,在家也没什么事,在这边还能有收入。”农机手赵天明说,去年他在合作社务工收入超过了20000元。

“土地流转不仅盘活了撂荒地、零星地,而且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唤醒了村集体的‘沉睡资产’”。上司乡党委书记韩飞说,上司乡将坚持把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探索土地集中流转经营方式,唤醒撂荒地“活力”,提升农业的产出效益,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土地流转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剂”,从而“转”出上司乡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赵海鹏)

原标题:转“活”土地 转出效益——武乡县上司乡下司村加大土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