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深入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发布时间: 2022-07-18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科技创新成果如何从实验室走出来,打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变成落地的产品?

去年以来,长治市多个高校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基地启动建设——

金属增材成形材料及工艺研究中心落地壶关县。该平台由华中科技大学张海鸥教授团队与金烨钢铁集团等公司共同创建,围绕增材成形的高品质金属丝材制备与工艺开展深度合作。

中国石油大学与潞安化工集团金源煤层气公司合作共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双方积极推进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地质选区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煤层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

中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长治经开区。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

……

图为:生产研发

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去年以来,长治市不断探索省校合作工作模式,聚焦产业引育人才,建强平台汇聚人才,聚焦产业所需、创新所求、民生所急,优化提升现有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和公共科技平台,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目前,由市科技局牵头,共建设高校成果转化基地41家,建成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9家。其中,2022年新建高校成果转化基地9家,正在推进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个;高校科研平台基地建成2个,吸引一大批专家团队入驻长治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

图为:入企调研

顶层设计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7月3日至5日,市科技局带队赴中南大学,开展了“智汇长治·才聚太行”市校合作人才引进暨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参观等,与中南大学的专家教授们探讨合作机制,谋划合作项目,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建设。

领导包联,联动开展调研。坚持“人才+项目”导向,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把引进高精尖创新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行业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等纳入省校合作重点工作,积极引进能补全产业链缺失环节、薄弱环节的关键技术需要的核心人才。围绕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目标,组成工作专班,领导包联合作项目,实现“一对一”精准对接。与各县区、高新区、经开区联动开展入企服务,先后多次深入山西航天清华装备公司、日盛达太阳能科技公司、山西卓越水泥公司和山西成功汽车公司等20余家企业开展省校合作调研,推进高校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落地。

延伸优势,拓展合作深度。坚持“外引”和“内培”相结合,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长治市与高校长期合作的资源优势,走访对接省外高校,以点突破、带动全面。其中,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的中宝建材股份有限公司“高水充填材料”、山西铭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煤矿综采工作液压支架的智能远程控制系统”等项目;与上海交大合作的山西潞安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光伏电池”、司马煤业有限公司“新型NNPP五电平SVG无功补偿控制系统开发”等项目;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的“气化炉渣在公路工程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等项目都是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延伸推进的成果。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进一步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基础,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长治市坚持强化制度引领,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长治市创新生态建设30条》,印发《长治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为长治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树起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图为:实地勘探

平台建设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7月15日,在山西卓越水泥有限公司组建的博士工作站内,来自对口专业的高校师生和企业技术员正在就“固废利用”等课题进行研究。

企业能耗降到更低、产品价值提到更高,让企业产业链条更加完整,竞争力逐步增强,是他们进行技术研发的目标。

5年前,山西卓越水泥有限公司一度陷入经营危机。“当时企业面临技术落后等多重压力,一度濒临破产倒闭。”企业技术中心主任李代英说。

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由周明凯领衔的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来到长治对该公司进行技术改造。将钢渣、矿渣、粉煤灰、CFB(循环流化床)灰渣进行复合超细粉末,显著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成本,还可年均消耗40-50万吨工业固废,实现了“变废为宝”。

图为:对接高校

与此同时,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长治市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围绕全市乃至全省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先后在5个县(区)同晋能电力、山西路桥集团、山西卓越水泥公司和沁新集团等企业合作技术研发转化项目10余项,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被省委授予省校合作科研平台示范项目,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我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长治市还引进武汉理工大学新能源、新材料等3个科研团队,围绕光伏产业、氢能产业开展产业发展咨询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

平台创新“一子落”,产业发展“满盘活”。长治市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化源头创新和供给,加速一批创新平台的建设。目前,长治市已打造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60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65个,逐步形成高端领军人才挂帅、创新团队聚集的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省校合作开展以来,通过柔性引进各大高校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团队,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有效解决了企业高层次研发人才匮乏和研发能力不足问题,弥补了企业技术创新短板,增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内生动力,加速了长治企业高质量发展。半导体光电、光伏、医药健康、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长治市陆续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创新成果。

图为:课题攻关

靶向对接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新力度”

引进一批人才,带来一批团队,落地一批项目,转化一批成果……今年,长治市坚持以招才引智、人才强市为抓手,积极在全市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工作,通过特派员带资源、带技术、带成果开展创新服务,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布局,长治市优先选择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较大、有较强的技术需求,且处于成长期或瓶颈期的优质企业作为派驻对象,范围涵盖光伏技术、煤化工、新能源等各领域。

针对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瓶颈和创新需求,特派员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帮助企业规划创新发展路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所在高校院所的科研、技术、成果等优势,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参与建设各类创新平台。

长治市各县区按照区域产业特点,积极对接,精准选派优秀特派员到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从24所高校、科研院所遴选的50名专家、教授作为首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入驻50家规模以上企业。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线上线下科技服务300余次,合作开展省级重点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23项,正在联合共建山西省煤系固废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科研平台,转化高校科技成果5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形成技术方案30项,联合承担工业固废协同制备低碳胶凝材料试验研究、金属增材制造材料等4个项目列入2022年省级重点工程,周明凯、张海鸥和田守勤3名科技特派员参与企业研发,共同荣获长治市高质量科技创新团队表彰奖励。

为确保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长治市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每年为每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安排5万元补助经费,保障特派员派驻期间的工作生活……一系列政策,激励激发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活力,使之成为联系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纽带”,成为互通技术和市场、实现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桥梁”,同时也吸引着更多创新人才、团队、项目在长治落地开花。(杨翠、商丽军)

原标题:科技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长治市深入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长治市打好“组合拳” 推动“稳就业”
· 长治市委人才办解读“太行英才计划”热点问题
· 长治力争打造有区域影响力的人才集聚区和创新高地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长治新闻
长治市深入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科技创新成果如何从实验室走出来,打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变成落地的产品?

去年以来,长治市多个高校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基地启动建设——

金属增材成形材料及工艺研究中心落地壶关县。该平台由华中科技大学张海鸥教授团队与金烨钢铁集团等公司共同创建,围绕增材成形的高品质金属丝材制备与工艺开展深度合作。

中国石油大学与潞安化工集团金源煤层气公司合作共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双方积极推进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地质选区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煤层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

中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长治经开区。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

……

图为:生产研发

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去年以来,长治市不断探索省校合作工作模式,聚焦产业引育人才,建强平台汇聚人才,聚焦产业所需、创新所求、民生所急,优化提升现有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和公共科技平台,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目前,由市科技局牵头,共建设高校成果转化基地41家,建成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9家。其中,2022年新建高校成果转化基地9家,正在推进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个;高校科研平台基地建成2个,吸引一大批专家团队入驻长治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

图为:入企调研

顶层设计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7月3日至5日,市科技局带队赴中南大学,开展了“智汇长治·才聚太行”市校合作人才引进暨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参观等,与中南大学的专家教授们探讨合作机制,谋划合作项目,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建设。

领导包联,联动开展调研。坚持“人才+项目”导向,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把引进高精尖创新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行业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等纳入省校合作重点工作,积极引进能补全产业链缺失环节、薄弱环节的关键技术需要的核心人才。围绕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目标,组成工作专班,领导包联合作项目,实现“一对一”精准对接。与各县区、高新区、经开区联动开展入企服务,先后多次深入山西航天清华装备公司、日盛达太阳能科技公司、山西卓越水泥公司和山西成功汽车公司等20余家企业开展省校合作调研,推进高校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落地。

延伸优势,拓展合作深度。坚持“外引”和“内培”相结合,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长治市与高校长期合作的资源优势,走访对接省外高校,以点突破、带动全面。其中,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的中宝建材股份有限公司“高水充填材料”、山西铭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煤矿综采工作液压支架的智能远程控制系统”等项目;与上海交大合作的山西潞安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光伏电池”、司马煤业有限公司“新型NNPP五电平SVG无功补偿控制系统开发”等项目;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的“气化炉渣在公路工程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等项目都是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延伸推进的成果。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进一步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基础,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长治市坚持强化制度引领,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长治市创新生态建设30条》,印发《长治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为长治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树起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图为:实地勘探

平台建设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7月15日,在山西卓越水泥有限公司组建的博士工作站内,来自对口专业的高校师生和企业技术员正在就“固废利用”等课题进行研究。

企业能耗降到更低、产品价值提到更高,让企业产业链条更加完整,竞争力逐步增强,是他们进行技术研发的目标。

5年前,山西卓越水泥有限公司一度陷入经营危机。“当时企业面临技术落后等多重压力,一度濒临破产倒闭。”企业技术中心主任李代英说。

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由周明凯领衔的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来到长治对该公司进行技术改造。将钢渣、矿渣、粉煤灰、CFB(循环流化床)灰渣进行复合超细粉末,显著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成本,还可年均消耗40-50万吨工业固废,实现了“变废为宝”。

图为:对接高校

与此同时,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长治市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围绕全市乃至全省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先后在5个县(区)同晋能电力、山西路桥集团、山西卓越水泥公司和沁新集团等企业合作技术研发转化项目10余项,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被省委授予省校合作科研平台示范项目,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我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长治市还引进武汉理工大学新能源、新材料等3个科研团队,围绕光伏产业、氢能产业开展产业发展咨询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

平台创新“一子落”,产业发展“满盘活”。长治市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化源头创新和供给,加速一批创新平台的建设。目前,长治市已打造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60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65个,逐步形成高端领军人才挂帅、创新团队聚集的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省校合作开展以来,通过柔性引进各大高校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团队,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有效解决了企业高层次研发人才匮乏和研发能力不足问题,弥补了企业技术创新短板,增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内生动力,加速了长治企业高质量发展。半导体光电、光伏、医药健康、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长治市陆续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创新成果。

图为:课题攻关

靶向对接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新力度”

引进一批人才,带来一批团队,落地一批项目,转化一批成果……今年,长治市坚持以招才引智、人才强市为抓手,积极在全市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工作,通过特派员带资源、带技术、带成果开展创新服务,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布局,长治市优先选择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较大、有较强的技术需求,且处于成长期或瓶颈期的优质企业作为派驻对象,范围涵盖光伏技术、煤化工、新能源等各领域。

针对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瓶颈和创新需求,特派员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帮助企业规划创新发展路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所在高校院所的科研、技术、成果等优势,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参与建设各类创新平台。

长治市各县区按照区域产业特点,积极对接,精准选派优秀特派员到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从24所高校、科研院所遴选的50名专家、教授作为首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入驻50家规模以上企业。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线上线下科技服务300余次,合作开展省级重点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23项,正在联合共建山西省煤系固废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科研平台,转化高校科技成果5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形成技术方案30项,联合承担工业固废协同制备低碳胶凝材料试验研究、金属增材制造材料等4个项目列入2022年省级重点工程,周明凯、张海鸥和田守勤3名科技特派员参与企业研发,共同荣获长治市高质量科技创新团队表彰奖励。

为确保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长治市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每年为每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安排5万元补助经费,保障特派员派驻期间的工作生活……一系列政策,激励激发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活力,使之成为联系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纽带”,成为互通技术和市场、实现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桥梁”,同时也吸引着更多创新人才、团队、项目在长治落地开花。(杨翠、商丽军)

原标题:科技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长治市深入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