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武乡县丰州镇东村村委会大院开始热闹起来。58岁的放映员周跃武熟练地从车上拿出放映机、打开音响、挂上幕布……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他坐在椅子上静候村民入场。
“当了36年放映员,放了8000多场电影,晚饭几乎都吃成了夜宵。”周跃武向记者打趣道。
图为:周跃武进村放映电影时,村民们总是围拢在他身边开心地观看影片。 (资料图)
周跃武是长治银光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武乡工作站一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曾被评为“榜样山西·最美劳动者”,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感动长治人物”。当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之前,周跃武修过鞋、送过煤球。因为喜欢电影,1987年,他用积攒的钱买了第一台8.75毫米放映机,开始义务为村民放映电影。从那时起,无论是春寒料峭,还是酷热难耐,周跃武都坚持驮着近100斤重的放映设备走村串巷。从16毫米胶片机到数字电影放映机,从自行车再到摩托车,他从未停止放映的脚步。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是党和国家的文化惠民工程,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就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看上好电影,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抚摸着心爱的设备,周跃武认真地说。2007年,长治银光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武乡工作站征招乡村放映员,周跃武成功入选,正式成为一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从那时起,周跃武就带着他的新“装备”,踏上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之路。
36年来,周跃武始终践行“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踏遍了武乡县众多乡村。不少偏远山村常有他的身影,无论严寒酷暑,他每次都能按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放映。有时候,遇到放映地点比较偏远的乡村,因交通不便,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往往要走大半天,于是他天不亮就出发,凌晨回家也是常事。年复一年,凭着对放映事业的执着,他不仅在群众中留下了好口碑,更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周师傅脾气好,有时候一场看完觉得不过瘾,他还会放第二场。”村民张冬梅乐呵呵地说,“多年来,他坚持为我们放映电影,我觉得观看红色电影非常有意义,观看后,让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现在村里发展得好,村民生活得好,农村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了。”
其实,电影放映不仅是体力活,还是一门技术活。以前周跃武用的是8.75毫米胶片放映机,中途还需更换胶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周跃武有了16毫米胶片机,虽然仍需要换胶片,但画质更清晰。2009年,周跃武用上了数字电影放映机,操作更简单、更方便。
每天早上,周跃武都会把放映机从盒子里拿出来,用干净的抹布仔细擦拭一遍。在周跃武家中,记者见到了那台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计”:黑色的外壳,共有上下两层,上层是放映机,下层是电源开关和几个控制按钮。从8.75毫米到16毫米胶片机,再到数字化电影放映机的变革,从黑白、彩色再到高清画面……周跃武见证了基层电影放映事业的变迁。
“2012年10月,我自筹资金创办了‘耀武农村电影文化大院’,大院收藏展陈了8.75毫米、16毫米、35毫米等不同型号、不同年代的10余台胶片电影放映机,收藏的红色电影拷贝300多部,以及各类电影图书、连环画册、海报、光盘、胶片等,全天免费开放。”看着这些珍贵的电影文化收藏品,周跃武内心充满了幸福感和自豪感。
为保证放映不出问题或在出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解决,每次放电影时,周跃武时刻遵守“机器不离人”的原则,让大家顺畅地看完电影。如今,在放映设备没有故障的情况下,周跃武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记者注意到,在周跃武的放映排片表内,绝大多数是以红色电影为主,如《宋庄战斗》《南征北战》《跨过鸭绿江》《生死坚守》等。
“红色经典作品陪伴我们这一代人长大。小时候,我曾梦想长大后参军入伍,可惜未能如愿,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在工作中尽可能多地放映一些红色电影。”周跃武说。
“周师傅,放映了一辈子电影,你最喜欢哪一部?”记者问道。
“我最喜欢《英雄儿女》,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王成、王芳等人的故事百看不厌。”周跃武说,虽然现代电影题材丰富,但红色电影更具有教育意义,《百团大战》《上甘岭》《南征北战》这些战争题材的电影很受群众欢迎。
作为一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周跃武每年都能圆满完成放映任务。截至目前,周跃武义务为19个乡村、两个学校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和红色影片达3600余场次,为两万余名群众送去了文化大餐,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我市每年要播放3.5万场,覆盖全市2436个行政村、26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服务观众近千万人次。”长治银光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通过健全观影需求征询机制,及时了解农村群众的观影需求,采用“院线推荐、群众点单”的方式,放映群众想看、爱看的影片。
“我这辈子对电影放映充满了感情,只要村民喜欢看,我就永不停机。同时,希望能通过放映红色电影的形式,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事业贡献一份绵薄力量。”谈及今后打算时,周跃武目光坚定。
■记者手记
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种人生。与周跃武交流,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无论和谁打交道,永远不变的是他那温暖的笑容和亲切的乡音。从放映影片满足文化需求,到送红色影片激励人心。奔走至今,周跃武觉得永远都干不够,他的“红色电影”放映之路会一直走下去。
作为一名“文化惠民、电影下乡”的一线传播者,周跃武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一生奉献一项事业的执着和坚守。能让越来越多的好电影走入寻常百姓家,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就是他最大的心愿。(李盼)
原标题:36载坚守“光影人生”——记武乡县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周跃武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夜幕降临,武乡县丰州镇东村村委会大院开始热闹起来。58岁的放映员周跃武熟练地从车上拿出放映机、打开音响、挂上幕布……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他坐在椅子上静候村民入场。
“当了36年放映员,放了8000多场电影,晚饭几乎都吃成了夜宵。”周跃武向记者打趣道。
图为:周跃武进村放映电影时,村民们总是围拢在他身边开心地观看影片。 (资料图)
周跃武是长治银光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武乡工作站一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曾被评为“榜样山西·最美劳动者”,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感动长治人物”。当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之前,周跃武修过鞋、送过煤球。因为喜欢电影,1987年,他用积攒的钱买了第一台8.75毫米放映机,开始义务为村民放映电影。从那时起,无论是春寒料峭,还是酷热难耐,周跃武都坚持驮着近100斤重的放映设备走村串巷。从16毫米胶片机到数字电影放映机,从自行车再到摩托车,他从未停止放映的脚步。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是党和国家的文化惠民工程,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就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看上好电影,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抚摸着心爱的设备,周跃武认真地说。2007年,长治银光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武乡工作站征招乡村放映员,周跃武成功入选,正式成为一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从那时起,周跃武就带着他的新“装备”,踏上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之路。
36年来,周跃武始终践行“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踏遍了武乡县众多乡村。不少偏远山村常有他的身影,无论严寒酷暑,他每次都能按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放映。有时候,遇到放映地点比较偏远的乡村,因交通不便,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往往要走大半天,于是他天不亮就出发,凌晨回家也是常事。年复一年,凭着对放映事业的执着,他不仅在群众中留下了好口碑,更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周师傅脾气好,有时候一场看完觉得不过瘾,他还会放第二场。”村民张冬梅乐呵呵地说,“多年来,他坚持为我们放映电影,我觉得观看红色电影非常有意义,观看后,让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现在村里发展得好,村民生活得好,农村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了。”
其实,电影放映不仅是体力活,还是一门技术活。以前周跃武用的是8.75毫米胶片放映机,中途还需更换胶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周跃武有了16毫米胶片机,虽然仍需要换胶片,但画质更清晰。2009年,周跃武用上了数字电影放映机,操作更简单、更方便。
每天早上,周跃武都会把放映机从盒子里拿出来,用干净的抹布仔细擦拭一遍。在周跃武家中,记者见到了那台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计”:黑色的外壳,共有上下两层,上层是放映机,下层是电源开关和几个控制按钮。从8.75毫米到16毫米胶片机,再到数字化电影放映机的变革,从黑白、彩色再到高清画面……周跃武见证了基层电影放映事业的变迁。
“2012年10月,我自筹资金创办了‘耀武农村电影文化大院’,大院收藏展陈了8.75毫米、16毫米、35毫米等不同型号、不同年代的10余台胶片电影放映机,收藏的红色电影拷贝300多部,以及各类电影图书、连环画册、海报、光盘、胶片等,全天免费开放。”看着这些珍贵的电影文化收藏品,周跃武内心充满了幸福感和自豪感。
为保证放映不出问题或在出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解决,每次放电影时,周跃武时刻遵守“机器不离人”的原则,让大家顺畅地看完电影。如今,在放映设备没有故障的情况下,周跃武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记者注意到,在周跃武的放映排片表内,绝大多数是以红色电影为主,如《宋庄战斗》《南征北战》《跨过鸭绿江》《生死坚守》等。
“红色经典作品陪伴我们这一代人长大。小时候,我曾梦想长大后参军入伍,可惜未能如愿,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在工作中尽可能多地放映一些红色电影。”周跃武说。
“周师傅,放映了一辈子电影,你最喜欢哪一部?”记者问道。
“我最喜欢《英雄儿女》,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王成、王芳等人的故事百看不厌。”周跃武说,虽然现代电影题材丰富,但红色电影更具有教育意义,《百团大战》《上甘岭》《南征北战》这些战争题材的电影很受群众欢迎。
作为一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周跃武每年都能圆满完成放映任务。截至目前,周跃武义务为19个乡村、两个学校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和红色影片达3600余场次,为两万余名群众送去了文化大餐,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我市每年要播放3.5万场,覆盖全市2436个行政村、26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服务观众近千万人次。”长治银光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通过健全观影需求征询机制,及时了解农村群众的观影需求,采用“院线推荐、群众点单”的方式,放映群众想看、爱看的影片。
“我这辈子对电影放映充满了感情,只要村民喜欢看,我就永不停机。同时,希望能通过放映红色电影的形式,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事业贡献一份绵薄力量。”谈及今后打算时,周跃武目光坚定。
■记者手记
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种人生。与周跃武交流,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无论和谁打交道,永远不变的是他那温暖的笑容和亲切的乡音。从放映影片满足文化需求,到送红色影片激励人心。奔走至今,周跃武觉得永远都干不够,他的“红色电影”放映之路会一直走下去。
作为一名“文化惠民、电影下乡”的一线传播者,周跃武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一生奉献一项事业的执着和坚守。能让越来越多的好电影走入寻常百姓家,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就是他最大的心愿。(李盼)
原标题:36载坚守“光影人生”——记武乡县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周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