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开垅,施肥,铺膜,下种。
在长子县鲍店镇宫家庄村的农田里,种粮大户王建堂正带着伙伴们用心耕作。眼前这片70亩的耕地,是他今年负责的“德育丰919”玉米品种早播测产试验基地。大田种植、覆膜种植、滴灌种植、浇灌种植……不同种植环境下的玉米,在未来几个月里将在这里进行“竞赛”。
“去年,县里成功创建‘吨粮田’,这让我们信心倍增。今年,一定得把试验做好,把好品种筛选出来,把好技术应用好。”对于承担着试验重任的王建堂来说,种植管理的每一步都不敢马虎。
传统农业攀“新高”,高在科技赋能。
2023年,长子县实施创建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集成推广垄沟转换“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玉米渗水地膜覆盖旱作高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一喷多促”绿色防控增效技术等集成技术,辐射带动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在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专家现场测产中,实现“晋技+晋种”创出平均单产2447.1斤的旱地“吨粮田”。
图为:大型机械化春耕作业
今年,长子县将持续实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着力打造5万亩垄沟转换“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基地,扎实开展“吨粮田”建设,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显现更加持久动力。
在石哲镇吕村,农机大户连跃洲正带领着他的团队驾驶“铁牛”为村民耕地。轰隆声中,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大地,铺展开一幅春意盎然的水墨丹青。
靠为村民提供农机服务起家的连跃洲,如今业务已拓展至土地托管、农技服务、规模种植等方面,这不但让他闻名乡里,还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智慧化发展。
据介绍,去年,长子县在乡镇试点成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根据农户种植需求,与托管主体共同制定玉米、大豆、小麦等套餐模式标准,推动托管主体对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环节进行全程服务,实现主体通过规模受益、农户多渠道增收的双赢效果。2023年,全县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10万亩。
让传统农业攀“新高”,高在夯实基础。
4月10日,宋村镇小庄村。
设施蔬菜大棚内,长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旭,正在为种植户讲解春播大青椒的水肥管理技术。专家讲解仔细,群众聆听认真。
图为:农技专家一线“传经送宝”
对于小庄村群众来说,这些年,关于这块“田”的变化,很“甜”。不但时常有专家上门服务,还为耕地进行测土配方,“如今种田也需‘按方抓药’”。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近年来,长子县逐级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出台撂荒地复耕复种奖补政策。同时,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同步推进田间配套设施建设,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实施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机械化深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升。
农业大发展,农机唱主角。在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长子县不断加强县级配套政策支持,有力推进“机田证”一体化,使机收提升产能15%,机收减少损失1.5%。支持引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投入生产,在农机合作社试点开展提档升级工作,装备智能化监控平台和农机化综合管理平台,购置无人植保机和多光谱航测无人机等设备。2023年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8.6%。
去年以来,长子县持续推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管、护一体化全过程长效机制,引导农户惜田爱地。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2.04万亩,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以上,亩均增产可达100斤。今年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长子县还新建1.58万亩灌区,新开工10万亩玉米单产能力提升工程。
让传统农业攀“新高”,高在改革创新。
在长子,提起石哲镇西汉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图为:西汉村肉牛养殖场
20年前,靠发展户用沼气实现农户农业生产小循环,西汉村的发展模式闻名长子;20年后,西汉村已形成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综合园区、畜牧业高效发展一体化大循环的农业生产大格局。
“村里的养牛场每年可消耗秸秆4500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公司每年可消耗秸秆3万吨,每年可为老百姓免费提供沼渣、沼液3000多吨,全镇的玉米秸秆在我们村就可以消耗掉90%。”西汉村党支部书记闫建光掰着手指头算起了生态账,“不但养了牛、肥了地,还发展起了新产业。”
闫建光的高兴是打心底的。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他尝到了甜头:村里的耕地是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惠泽采摘园的果蔬产品供不应求,养殖场效益节节攀升,大规模沼气生产惠泽乡里。哪一样不值得高兴?
闫建光的高兴还在于不断探索新路。去年,他们引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制作有机质材料3万吨,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制作各种包装盒等产品。这让他看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
让传统产业攀“新高”,高在改革创新。聚焦新质生产力,依托省校合作平台,长子县积极与中国农大、山西农大等高等院校合作,签署技术服务协议,利用秸秆、蔬菜废弃物积极开展农用酵素试点,现已推广农田1600多亩,初步达到化肥减量、品质提升的效果。同时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13支科技服务团队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去年以来,长子县还柔性引进农业领域博士11名,助力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冯波)
原标题:传统农业攀“新高”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定位,开垅,施肥,铺膜,下种。
在长子县鲍店镇宫家庄村的农田里,种粮大户王建堂正带着伙伴们用心耕作。眼前这片70亩的耕地,是他今年负责的“德育丰919”玉米品种早播测产试验基地。大田种植、覆膜种植、滴灌种植、浇灌种植……不同种植环境下的玉米,在未来几个月里将在这里进行“竞赛”。
“去年,县里成功创建‘吨粮田’,这让我们信心倍增。今年,一定得把试验做好,把好品种筛选出来,把好技术应用好。”对于承担着试验重任的王建堂来说,种植管理的每一步都不敢马虎。
传统农业攀“新高”,高在科技赋能。
2023年,长子县实施创建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集成推广垄沟转换“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玉米渗水地膜覆盖旱作高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一喷多促”绿色防控增效技术等集成技术,辐射带动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在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专家现场测产中,实现“晋技+晋种”创出平均单产2447.1斤的旱地“吨粮田”。
图为:大型机械化春耕作业
今年,长子县将持续实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着力打造5万亩垄沟转换“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基地,扎实开展“吨粮田”建设,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显现更加持久动力。
在石哲镇吕村,农机大户连跃洲正带领着他的团队驾驶“铁牛”为村民耕地。轰隆声中,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大地,铺展开一幅春意盎然的水墨丹青。
靠为村民提供农机服务起家的连跃洲,如今业务已拓展至土地托管、农技服务、规模种植等方面,这不但让他闻名乡里,还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智慧化发展。
据介绍,去年,长子县在乡镇试点成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根据农户种植需求,与托管主体共同制定玉米、大豆、小麦等套餐模式标准,推动托管主体对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环节进行全程服务,实现主体通过规模受益、农户多渠道增收的双赢效果。2023年,全县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10万亩。
让传统农业攀“新高”,高在夯实基础。
4月10日,宋村镇小庄村。
设施蔬菜大棚内,长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旭,正在为种植户讲解春播大青椒的水肥管理技术。专家讲解仔细,群众聆听认真。
图为:农技专家一线“传经送宝”
对于小庄村群众来说,这些年,关于这块“田”的变化,很“甜”。不但时常有专家上门服务,还为耕地进行测土配方,“如今种田也需‘按方抓药’”。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近年来,长子县逐级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出台撂荒地复耕复种奖补政策。同时,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同步推进田间配套设施建设,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实施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机械化深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升。
农业大发展,农机唱主角。在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长子县不断加强县级配套政策支持,有力推进“机田证”一体化,使机收提升产能15%,机收减少损失1.5%。支持引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投入生产,在农机合作社试点开展提档升级工作,装备智能化监控平台和农机化综合管理平台,购置无人植保机和多光谱航测无人机等设备。2023年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8.6%。
去年以来,长子县持续推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管、护一体化全过程长效机制,引导农户惜田爱地。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2.04万亩,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以上,亩均增产可达100斤。今年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长子县还新建1.58万亩灌区,新开工10万亩玉米单产能力提升工程。
让传统农业攀“新高”,高在改革创新。
在长子,提起石哲镇西汉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图为:西汉村肉牛养殖场
20年前,靠发展户用沼气实现农户农业生产小循环,西汉村的发展模式闻名长子;20年后,西汉村已形成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综合园区、畜牧业高效发展一体化大循环的农业生产大格局。
“村里的养牛场每年可消耗秸秆4500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公司每年可消耗秸秆3万吨,每年可为老百姓免费提供沼渣、沼液3000多吨,全镇的玉米秸秆在我们村就可以消耗掉90%。”西汉村党支部书记闫建光掰着手指头算起了生态账,“不但养了牛、肥了地,还发展起了新产业。”
闫建光的高兴是打心底的。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他尝到了甜头:村里的耕地是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惠泽采摘园的果蔬产品供不应求,养殖场效益节节攀升,大规模沼气生产惠泽乡里。哪一样不值得高兴?
闫建光的高兴还在于不断探索新路。去年,他们引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制作有机质材料3万吨,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制作各种包装盒等产品。这让他看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
让传统产业攀“新高”,高在改革创新。聚焦新质生产力,依托省校合作平台,长子县积极与中国农大、山西农大等高等院校合作,签署技术服务协议,利用秸秆、蔬菜废弃物积极开展农用酵素试点,现已推广农田1600多亩,初步达到化肥减量、品质提升的效果。同时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13支科技服务团队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去年以来,长子县还柔性引进农业领域博士11名,助力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冯波)
原标题:传统农业攀“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