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雷公山脚下,48个菌菇种植大棚沿山间错落排开,一眼望不到尽头。7年前,浙江人吴斯敏响应国家号召,带着父辈传下来的种菌手艺来到贵州。次年,全国保险行业内首个免息免担保的产业扶贫模式“平安扶贫保”落地,吴斯敏创立的万隆公司成为首个落地企业。
在平安产险全链条帮扶下,苗县“小菌棚”渐成“大基地”,万隆从最初4个大棚扩大到如今48个大棚,成为黔东南规模最大的菌菇生产企业,带动增收的村民从一开始的9户到如今超600户、2600名村民,实现企业、农户双丰收。
七年坚守初心,从“台江模式”到“平安振兴保”模式,平安产险已在全国落地300余个项目,带动77.5万农户增收93亿元。“保险+”正助力激活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就在吴斯敏办企业的第二年,平安产险积极与黔东南州政府部门深入沟通和深度调研,选择台江县作为产业帮扶第一站,选取食用菌产业作为重点项目,以万隆公司作为试点企业,探索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全周期帮扶的“台江”模式。
“要是没有平安,我们就趴倒了,做不下去了。”吴斯敏坦言,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来自平安的精准帮扶,帮助企业渡过多重难关。
在产业前端,万隆创立之初就遭遇融资难题。“万隆刚成立时,没有抵押资产,没有流水,根本贷不了款。”吴斯敏说,平安产险出具借款履约保证保险,并提供贴息帮扶,实现免息免担保,2017年帮助万隆获得银行贷款500万元,几年来累计贴息近100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和购买菌棒的资金需求。
在产业中端,平安通过捐赠食用菌种植保险以及人身意外保险,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风险保障。同时通过技术指导,加大防灾防损保障。这笔保险在2018年的一场暴雨中发挥了作用,沿河搭建的一批菌棚被暴雨冲垮,平安种植险及时赔付农户,为农户种植菌菇提供兜底保障。
在产业后端,项目签订保底回收协议,企业对农户食用菌进行保底回收。同时加上平安消费扶贫拓宽企业销售渠道以及产品宣传,提升企业营销额,形成可持续发展。
在“平安扶贫保”的全链条帮扶下,满载灰树花的菌棒在苗县农户手里培育而出,运往全国各地,远销海外,丰收的时节来临了。
从“观望大棚”到“抢着进大棚”,造血模式激活农民主体作用
平安产险黔东南中支副总经理申扬帆难忘2018年6月,万隆项目首次现场分红。“认领大棚的农户根据收成情况进行分红,人均分到1万多元。种出来的菇也会分级,种出一级菇的农户最多分到2万元,一下子激活了当地村民的信心,大棚认领很快供不应求。”
农户从最初“观望大棚”,到“抢着认领大棚”,“平安扶贫保”真正激活农民“我要脱贫”的主动性,与帮扶企业合力奔向共同富裕。
过去,农户若要参与菌菇种植,要向企业购买菌棒,支付大棚租赁费,菌菇生产出来并卖给企业后,才能获得直接收益,如遇菌菇降价,就会亏本。“平安扶贫保”模式下,农户从企业免费领取菌棒,实现“见货不见贷”,同时有技术指导,并获赠植保险,企业还提供保底回收,再无后顾之忧。
但销售难成了新难题。“2020年,我们产量上来了,但产品都积压在仓库,卖不出去。”吴斯敏说,平安开展协销助农,通过工会采购、上线平安好车主、壹钱包等客户平台,帮企业打开销路,从“帮扶户”变成了“客户”。
2021年进入乡村振兴新征程。平安产险在“平安扶贫保”基础上升级“平安振兴保”,运用多种“保险+”方式,延长至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文旅等产业链帮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七年来,从扶贫保到振兴保,“台江模式”持续带动农户“四路增收”。“一是土地流转收入,每年一亩地1500元;二是农户承包管理大棚,每年平均增收2万元;三是灵活务工收入,每小时约100元;四是分红收入,万隆每年将利润的30%拿出分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吴斯敏说。
“最近,一家健康产业国高企业在平安好车主上看到我们的产品,主动找过来,与我们探讨合作开发新品。”望着一排排菌棚,吴斯敏的心里升起新希望。
从1个“台江模式”到300个落地项目,“保险+”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和万隆一样,在台江县老屯乡望虎屯村,葡萄紫薯和羊肚菌“轮种”,来自平安的帮扶基金,让村民尝到了农业新业态发展的“甜头”。
2023年5月,响应粤黔东西部协作,平安产险佛山分公司捐赠帮扶资金104.8万元,援建望虎屯村精品葡萄采摘羊肚菌种植一体产业园。这笔资金用于修缮大棚、采购葡萄苗、羊肚菌菌种及一批设施设备。
台江县老屯乡人民政府乡长张杰告诉记者,基地采用轮种,春夏有葡萄和紫薯,秋冬就有羊肚菌,有效扩大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基地5个大棚,羊肚菌亩产预计可达800斤,葡萄亩产约500斤,紫薯总产量约1万斤,整个产业园年产值达约80万元。”
平安产险还捐赠葡萄种植险和羊肚菌种植险,如果发生病虫害或者自然灾害减产,都可获得赔付。“因为资金有保障,老百姓都抢着在这边务工。”张杰说。望虎屯村民主要是靠对外务工,来基地的主要是无法外出务工的老人、妇女等,5个大棚带动30余名农户稳定务工,户均年增收约4000元。
产业园区建起仅一年,望虎屯村就喜提一笔“致富账”:从去年4月到今年4月,村产业发展项目预计获得收益77.244万元,剩余利润36.77万元,80%分配给村集体账户。村委采用“5311”比例分配,50%用于扩大生产;30%用于脱贫三类户分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10%用于关爱一般户中一老一小;10%用于村委村干部激励,实现共建共享,推动项目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帮扶资金激活苗乡发展内生动力,更将深圳特区市场化理念注入当地。“为了干好这个项目,乡镇专门成立公司,把控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我们推出的品牌叫‘忘不了’,它有两个寓意,一个是忘虎屯村同字,另一个是忘不了帮扶情。”台江县老屯乡党委书记梁鲁惠说。
“台江模式”是平安产险产业帮扶的起点,也是助力脱贫攻坚、聚力乡村振兴的起点。以台江模式为样板,平安产险积极推动“保险+ ”模式,开展“振兴保”产业帮扶项目,并向全国复制。
自“三村工程”开展以来,中国平安累计提供产业振兴帮扶资金1079.01亿元。平安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乡村振兴支持资金(含贷债)突破双千亿。平安产险已在全国服务超过302个产业振兴项目,撬动产业资金38亿,带动77.5万农户增收93亿元。
从科技金融到数字金融,从普惠金融到绿色金融,再到养老金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平安产险山西分公司)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雷公山脚下,48个菌菇种植大棚沿山间错落排开,一眼望不到尽头。7年前,浙江人吴斯敏响应国家号召,带着父辈传下来的种菌手艺来到贵州。次年,全国保险行业内首个免息免担保的产业扶贫模式“平安扶贫保”落地,吴斯敏创立的万隆公司成为首个落地企业。
在平安产险全链条帮扶下,苗县“小菌棚”渐成“大基地”,万隆从最初4个大棚扩大到如今48个大棚,成为黔东南规模最大的菌菇生产企业,带动增收的村民从一开始的9户到如今超600户、2600名村民,实现企业、农户双丰收。
七年坚守初心,从“台江模式”到“平安振兴保”模式,平安产险已在全国落地300余个项目,带动77.5万农户增收93亿元。“保险+”正助力激活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就在吴斯敏办企业的第二年,平安产险积极与黔东南州政府部门深入沟通和深度调研,选择台江县作为产业帮扶第一站,选取食用菌产业作为重点项目,以万隆公司作为试点企业,探索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全周期帮扶的“台江”模式。
“要是没有平安,我们就趴倒了,做不下去了。”吴斯敏坦言,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来自平安的精准帮扶,帮助企业渡过多重难关。
在产业前端,万隆创立之初就遭遇融资难题。“万隆刚成立时,没有抵押资产,没有流水,根本贷不了款。”吴斯敏说,平安产险出具借款履约保证保险,并提供贴息帮扶,实现免息免担保,2017年帮助万隆获得银行贷款500万元,几年来累计贴息近100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和购买菌棒的资金需求。
在产业中端,平安通过捐赠食用菌种植保险以及人身意外保险,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风险保障。同时通过技术指导,加大防灾防损保障。这笔保险在2018年的一场暴雨中发挥了作用,沿河搭建的一批菌棚被暴雨冲垮,平安种植险及时赔付农户,为农户种植菌菇提供兜底保障。
在产业后端,项目签订保底回收协议,企业对农户食用菌进行保底回收。同时加上平安消费扶贫拓宽企业销售渠道以及产品宣传,提升企业营销额,形成可持续发展。
在“平安扶贫保”的全链条帮扶下,满载灰树花的菌棒在苗县农户手里培育而出,运往全国各地,远销海外,丰收的时节来临了。
从“观望大棚”到“抢着进大棚”,造血模式激活农民主体作用
平安产险黔东南中支副总经理申扬帆难忘2018年6月,万隆项目首次现场分红。“认领大棚的农户根据收成情况进行分红,人均分到1万多元。种出来的菇也会分级,种出一级菇的农户最多分到2万元,一下子激活了当地村民的信心,大棚认领很快供不应求。”
农户从最初“观望大棚”,到“抢着认领大棚”,“平安扶贫保”真正激活农民“我要脱贫”的主动性,与帮扶企业合力奔向共同富裕。
过去,农户若要参与菌菇种植,要向企业购买菌棒,支付大棚租赁费,菌菇生产出来并卖给企业后,才能获得直接收益,如遇菌菇降价,就会亏本。“平安扶贫保”模式下,农户从企业免费领取菌棒,实现“见货不见贷”,同时有技术指导,并获赠植保险,企业还提供保底回收,再无后顾之忧。
但销售难成了新难题。“2020年,我们产量上来了,但产品都积压在仓库,卖不出去。”吴斯敏说,平安开展协销助农,通过工会采购、上线平安好车主、壹钱包等客户平台,帮企业打开销路,从“帮扶户”变成了“客户”。
2021年进入乡村振兴新征程。平安产险在“平安扶贫保”基础上升级“平安振兴保”,运用多种“保险+”方式,延长至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文旅等产业链帮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七年来,从扶贫保到振兴保,“台江模式”持续带动农户“四路增收”。“一是土地流转收入,每年一亩地1500元;二是农户承包管理大棚,每年平均增收2万元;三是灵活务工收入,每小时约100元;四是分红收入,万隆每年将利润的30%拿出分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吴斯敏说。
“最近,一家健康产业国高企业在平安好车主上看到我们的产品,主动找过来,与我们探讨合作开发新品。”望着一排排菌棚,吴斯敏的心里升起新希望。
从1个“台江模式”到300个落地项目,“保险+”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和万隆一样,在台江县老屯乡望虎屯村,葡萄紫薯和羊肚菌“轮种”,来自平安的帮扶基金,让村民尝到了农业新业态发展的“甜头”。
2023年5月,响应粤黔东西部协作,平安产险佛山分公司捐赠帮扶资金104.8万元,援建望虎屯村精品葡萄采摘羊肚菌种植一体产业园。这笔资金用于修缮大棚、采购葡萄苗、羊肚菌菌种及一批设施设备。
台江县老屯乡人民政府乡长张杰告诉记者,基地采用轮种,春夏有葡萄和紫薯,秋冬就有羊肚菌,有效扩大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基地5个大棚,羊肚菌亩产预计可达800斤,葡萄亩产约500斤,紫薯总产量约1万斤,整个产业园年产值达约80万元。”
平安产险还捐赠葡萄种植险和羊肚菌种植险,如果发生病虫害或者自然灾害减产,都可获得赔付。“因为资金有保障,老百姓都抢着在这边务工。”张杰说。望虎屯村民主要是靠对外务工,来基地的主要是无法外出务工的老人、妇女等,5个大棚带动30余名农户稳定务工,户均年增收约4000元。
产业园区建起仅一年,望虎屯村就喜提一笔“致富账”:从去年4月到今年4月,村产业发展项目预计获得收益77.244万元,剩余利润36.77万元,80%分配给村集体账户。村委采用“5311”比例分配,50%用于扩大生产;30%用于脱贫三类户分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10%用于关爱一般户中一老一小;10%用于村委村干部激励,实现共建共享,推动项目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帮扶资金激活苗乡发展内生动力,更将深圳特区市场化理念注入当地。“为了干好这个项目,乡镇专门成立公司,把控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我们推出的品牌叫‘忘不了’,它有两个寓意,一个是忘虎屯村同字,另一个是忘不了帮扶情。”台江县老屯乡党委书记梁鲁惠说。
“台江模式”是平安产险产业帮扶的起点,也是助力脱贫攻坚、聚力乡村振兴的起点。以台江模式为样板,平安产险积极推动“保险+ ”模式,开展“振兴保”产业帮扶项目,并向全国复制。
自“三村工程”开展以来,中国平安累计提供产业振兴帮扶资金1079.01亿元。平安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乡村振兴支持资金(含贷债)突破双千亿。平安产险已在全国服务超过302个产业振兴项目,撬动产业资金38亿,带动77.5万农户增收93亿元。
从科技金融到数字金融,从普惠金融到绿色金融,再到养老金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平安产险山西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