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潞城区翟店街道寨上古村,位于百谷山之北、金粟山与禹王山之下,当地人又叫馍头山,是潞城区最南端的一个古老村庄。古寨东与平顺接壤,南与潞州区相连;西靠长邯公路(207国道),长治机场、太焦高铁、长聊高铁近在咫尺。整个村庄地处半丘陵地带,东高西低,呈东西走向。这里交通便利,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阜粮丰,是宜农、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休闲乡村,也是潞城平原之乡唯一的窑洞村庄、潞城区首批荣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古村。走进历史深处,原来,寨上古村还是长治圆羊习俗起源地之一。
图为:潞城区翟店街道寨上村
圆羊习俗起源于寨上古村
在长治地区盛行的“圆羊”习俗,对其起源与由来,有多种说法,但民间流传古潞城是“圆羊”习俗的起源地之一,其核心之地就指的是翟店街道的羌城与寨上一带。
长治地区是中华农耕的肇始之地之一,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长子县的发鸠山、上党区的黎岭,到陵川、壶关、潞城区、黎城、襄垣、沁县、屯留一带,形成了方圆百公里的炎帝活动区域。炎帝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疗民疾,为人类的进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长治成为中华农耕的肇始之地。在长治地区密布着炎帝的活动遗址数十处,历代祭祀的庙宇近百处之多,而有关炎帝的传说和祭祀活动更是久盛不衰,数不胜数。
我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重视农耕。所以,源于藉田祭祀农神的先农坛祭,在西汉末年时演变为祭祀炎帝,相沿至清代,颇受历代皇帝重视。再之,羌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造就了中国先古历史上大半的帝王诸侯,他们的后裔虽然没有在长治实现建政之梦,却与汉人相融留下了他们的羌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事项就是“圆羊”民俗。而古潞城作为炎帝的封地、羌族人曾经的建政之地,以及当地民间流传的“圆羊”习俗,就足以表明:潞城区羌城与寨上一带是“圆羊”习俗的起源地之一。
掀起寨上古村的历史盖头
追溯寨上古村久远的历史,与羌族人寻踪炎帝封地及羌城建村历史有缘。远古时期炎黄战争之后,炎帝失去了帝位,被降封于潞,即今长治市潞城区东北潞河一带。《潞史》中曰:“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羊头山新记》也说:“参卢之后……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国也。”古潞国的历史距今约已有4000多年了。
羌族人是炎帝的后代,最先居住在西北地区。因西北气候寒冷,羌人常向中原地区进犯,与汉民族争夺生存空间。寨上邻村羌城,就是东汉时羌族人在这里建立政权而得名的。《潞城市志》载:“羌城,相传东汉永初年建(107—113),羌族人民奋起反抗统治者,在该村建立了行政村。”安帝永初年间,羌族人大规模入侵山西,侵扰长达十余年,随着战争的平息,一部分羌人定居到长治地区,他们一来祭天拜祖(炎帝),二来据险扼守山寨,不断抵御官军的围剿。其中,潞城南部是其主要居住地之一。
当羌族人拖着疲惫的身躯,过羊头山来到炎帝曾经居住的“尝五谷”之地百谷山下时,发现百谷山西北一带草木茂盛,地平水浅,他们喜极而泣,漂泊多年,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生存之地:往南是上党郡城,往北有绵延的三垂冈为屏障,往西是涛涛的漳河,往东是群山连绵的百谷山、金粟山、禹王山、蝴蝶山、卢医山,在此建设自己的家园,是最理想的选择。于是,羌人凭借常年作战的经验,赶跑了生活在这里的汉人,建立了自己新的城池,取名“羌城”,在这里不断把自己武装起来。在《长治地名典故》里,也记载了羌城的简要历史:“潞城古为少数民族聚集之地。羌城相传为东汉初年间,羌族人奋起造反,在此村建立了政权,修城筑寨而得名。”受制于羌人欺扰的汉人只好往东上山,他们在馍头山依山筑寨,高筑墙、深挖洞,建起具有防御功能的寨堡一处,相传被称“羌城寨”,后唐时改为“寨上”,即今天的寨上村。据专家考证寨堡遗址,当时占地面积达10多亩。
羌族人迁至三垂冈一带建立“羌城”之后,遭到当地政府军的镇压,他们在其周边驻军防护,形成今天的南舍、北舍、南垂等村。但强大的镇压,使羌族人不得不放弃新建城池“羌城”,他们选择了北上,把目标指向太原。据《山西历史与人物》记载:“东汉时期,羌族人受到东汉政府的歧视和压迫,羌人起义,开始进入山西境内,活动于上党、河东等郡,到处与政府军交战,反抗政府的残暴统治。”
掀起羌人与古潞历史的神秘盖头,羌族人离开古潞“羌城”后,留给长治的不只是一座汉化的城池——今天的潞城区羌城村,还有一座军营,即今天的沁县羌营村,还有一个寨子村,即“羌城寨”,也就是今天潞城区翟店街道的寨上古村。
圆羊习俗见证古村历史
相传,羌族人离开古潞羌城后,留在当地的羌人分两支流走,一支去了今潞城区潞华街道合室一带,一支沿着漳河到了今潞城区辛安泉镇一带;传说还有一部分羌人留下来与当地汉人相融在一起。不管哪种传说,羌族人走后,遗留在古潞的“羌城”以及“羌城寨”,乃至长治一带密集的羊地名、羊民俗、羊文化,相互融合、交织在这一地区。有史学家研究,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关于民族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炎帝的部落系姜姓。甲骨文中,姜和羌的区别主要是在性别上,男性姓羌,从羊从人;女性姓姜,从羊从女。“姜”和“羌”都是羊字头,只不过“姜”的下半部是“女”字,“羌”的下半部是个拐弯的“人”字,因此又有人称“羌”人是“披着羊皮的人”。所以说,“羌”是十分形象的牧羊部落。
圆羊,在长治地区又叫“开锁”或“圆锁”,是专门给那些长到15岁(或12岁)的孩子举办的生日仪式。这一流传久远、在长治地区普遍流行的民间习俗,有其特殊的意义。正如“魅力长治文化丛书”《民俗寻根》记载:“开锁,其目的是要给那些即将成人的男孩子打开智慧的锁链,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幼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踏进少年的里程,向着聪明才智的方向发展,向着成人成才的方向发展,让孩子感到自己已经脱离童年,产生加入大人行列中的信念,自立起来,摆脱依赖心理。”对圆羊日期的择定,民间流传有平年和闰年的区别,即平年在15岁,日期要比生日短两月;若15岁逢闰年,则提前一年圆羊,日期要比生日长两月。而沁县、襄垣一带,则在孩子12虚岁就要圆羊,被称“做十二”。
时光流逝,古老的“圆羊”习俗把古堡羌城寨的历史,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寨上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依崖筑洞,沿沟修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形成潞邑平原乡唯一的窑洞聚集村庄。
如今,遗存的这些规模大小不一的窑洞,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家大院,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潞城南郊唯一的窑洞大院,也是寨上村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刘家大院两进四合院,主建筑是典型的北方窑洞建筑风格,高大、厚重、宅阔,有一种粗犷的大气之美。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设计精巧、做工精细,斗拱飞檐、砖石雕刻、玲珑雅致,于古朴中透着一种精美。砖石雕刻内容多为花卉龙凤,飞禽走兽,尤其是砖雕楼台亭阁,栩栩如生,寓意深刻。主房券窗砖雕图案,刀法细腻娴熟;窑洞顶烧制的砖雕斗拱,别具一格,不失北方宅院的豪放。大院的东西两院围墙,以圆形门巧妙地结合起来,打破了北方典型的四合院风格,吸收了南方家园的简约之美。院中的几棵古树,突显出主人的超然情趣。这座饱经风霜、凝聚古寨窑洞精华的大院,几百年来,见证了古寨的沧桑与巨变,也见证了寨上古村“圆羊”习俗传承的历史。随之寨上新农村的建设,昔日的窑洞人家,陆陆续续在寨上新区建设了一排排的红砖瓦房,而闲置的不同时代旧窑洞,村委正努力将其打造为潞城平原之地唯一的窑洞民俗体验区。
走进新时代,寨上古村以其千年古堡历史,久远的汉羌文化,以及不同时代的窑洞与丰富的民俗文化,于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潞城区第一批荣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古村。2022年6月,被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命名为新一批“山西美丽休闲乡村”,为新时代寨上古村的发展再次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寨上村正努力打造“上党第一羌文化”的名片。即:在寨上村观看农耕用具,了解农耕过程,参与手工制作,体验传统技艺,欣赏羌族歌舞。寨上古村凝固历史的古寨遗址,将成为打造“上党第一羌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总之,在潞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以来,寨上古村充分发掘自身多种文化功能和多重文化价值,在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支持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定位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凭借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情民风,吸引众多旅游休闲人士来此休闲观光度假。到那时,被誉为“圆羊”习俗起源地的寨上美丽乡村,带给人们的一定是实实在在地游、购、娱的实惠与悦心。(郭存亭)
原标题:寨上:长治圆羊习俗起源地之一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长治市潞城区翟店街道寨上古村,位于百谷山之北、金粟山与禹王山之下,当地人又叫馍头山,是潞城区最南端的一个古老村庄。古寨东与平顺接壤,南与潞州区相连;西靠长邯公路(207国道),长治机场、太焦高铁、长聊高铁近在咫尺。整个村庄地处半丘陵地带,东高西低,呈东西走向。这里交通便利,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阜粮丰,是宜农、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休闲乡村,也是潞城平原之乡唯一的窑洞村庄、潞城区首批荣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古村。走进历史深处,原来,寨上古村还是长治圆羊习俗起源地之一。
图为:潞城区翟店街道寨上村
圆羊习俗起源于寨上古村
在长治地区盛行的“圆羊”习俗,对其起源与由来,有多种说法,但民间流传古潞城是“圆羊”习俗的起源地之一,其核心之地就指的是翟店街道的羌城与寨上一带。
长治地区是中华农耕的肇始之地之一,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长子县的发鸠山、上党区的黎岭,到陵川、壶关、潞城区、黎城、襄垣、沁县、屯留一带,形成了方圆百公里的炎帝活动区域。炎帝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疗民疾,为人类的进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长治成为中华农耕的肇始之地。在长治地区密布着炎帝的活动遗址数十处,历代祭祀的庙宇近百处之多,而有关炎帝的传说和祭祀活动更是久盛不衰,数不胜数。
我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重视农耕。所以,源于藉田祭祀农神的先农坛祭,在西汉末年时演变为祭祀炎帝,相沿至清代,颇受历代皇帝重视。再之,羌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造就了中国先古历史上大半的帝王诸侯,他们的后裔虽然没有在长治实现建政之梦,却与汉人相融留下了他们的羌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事项就是“圆羊”民俗。而古潞城作为炎帝的封地、羌族人曾经的建政之地,以及当地民间流传的“圆羊”习俗,就足以表明:潞城区羌城与寨上一带是“圆羊”习俗的起源地之一。
掀起寨上古村的历史盖头
追溯寨上古村久远的历史,与羌族人寻踪炎帝封地及羌城建村历史有缘。远古时期炎黄战争之后,炎帝失去了帝位,被降封于潞,即今长治市潞城区东北潞河一带。《潞史》中曰:“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羊头山新记》也说:“参卢之后……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国也。”古潞国的历史距今约已有4000多年了。
羌族人是炎帝的后代,最先居住在西北地区。因西北气候寒冷,羌人常向中原地区进犯,与汉民族争夺生存空间。寨上邻村羌城,就是东汉时羌族人在这里建立政权而得名的。《潞城市志》载:“羌城,相传东汉永初年建(107—113),羌族人民奋起反抗统治者,在该村建立了行政村。”安帝永初年间,羌族人大规模入侵山西,侵扰长达十余年,随着战争的平息,一部分羌人定居到长治地区,他们一来祭天拜祖(炎帝),二来据险扼守山寨,不断抵御官军的围剿。其中,潞城南部是其主要居住地之一。
当羌族人拖着疲惫的身躯,过羊头山来到炎帝曾经居住的“尝五谷”之地百谷山下时,发现百谷山西北一带草木茂盛,地平水浅,他们喜极而泣,漂泊多年,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生存之地:往南是上党郡城,往北有绵延的三垂冈为屏障,往西是涛涛的漳河,往东是群山连绵的百谷山、金粟山、禹王山、蝴蝶山、卢医山,在此建设自己的家园,是最理想的选择。于是,羌人凭借常年作战的经验,赶跑了生活在这里的汉人,建立了自己新的城池,取名“羌城”,在这里不断把自己武装起来。在《长治地名典故》里,也记载了羌城的简要历史:“潞城古为少数民族聚集之地。羌城相传为东汉初年间,羌族人奋起造反,在此村建立了政权,修城筑寨而得名。”受制于羌人欺扰的汉人只好往东上山,他们在馍头山依山筑寨,高筑墙、深挖洞,建起具有防御功能的寨堡一处,相传被称“羌城寨”,后唐时改为“寨上”,即今天的寨上村。据专家考证寨堡遗址,当时占地面积达10多亩。
羌族人迁至三垂冈一带建立“羌城”之后,遭到当地政府军的镇压,他们在其周边驻军防护,形成今天的南舍、北舍、南垂等村。但强大的镇压,使羌族人不得不放弃新建城池“羌城”,他们选择了北上,把目标指向太原。据《山西历史与人物》记载:“东汉时期,羌族人受到东汉政府的歧视和压迫,羌人起义,开始进入山西境内,活动于上党、河东等郡,到处与政府军交战,反抗政府的残暴统治。”
掀起羌人与古潞历史的神秘盖头,羌族人离开古潞“羌城”后,留给长治的不只是一座汉化的城池——今天的潞城区羌城村,还有一座军营,即今天的沁县羌营村,还有一个寨子村,即“羌城寨”,也就是今天潞城区翟店街道的寨上古村。
圆羊习俗见证古村历史
相传,羌族人离开古潞羌城后,留在当地的羌人分两支流走,一支去了今潞城区潞华街道合室一带,一支沿着漳河到了今潞城区辛安泉镇一带;传说还有一部分羌人留下来与当地汉人相融在一起。不管哪种传说,羌族人走后,遗留在古潞的“羌城”以及“羌城寨”,乃至长治一带密集的羊地名、羊民俗、羊文化,相互融合、交织在这一地区。有史学家研究,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关于民族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炎帝的部落系姜姓。甲骨文中,姜和羌的区别主要是在性别上,男性姓羌,从羊从人;女性姓姜,从羊从女。“姜”和“羌”都是羊字头,只不过“姜”的下半部是“女”字,“羌”的下半部是个拐弯的“人”字,因此又有人称“羌”人是“披着羊皮的人”。所以说,“羌”是十分形象的牧羊部落。
圆羊,在长治地区又叫“开锁”或“圆锁”,是专门给那些长到15岁(或12岁)的孩子举办的生日仪式。这一流传久远、在长治地区普遍流行的民间习俗,有其特殊的意义。正如“魅力长治文化丛书”《民俗寻根》记载:“开锁,其目的是要给那些即将成人的男孩子打开智慧的锁链,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幼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踏进少年的里程,向着聪明才智的方向发展,向着成人成才的方向发展,让孩子感到自己已经脱离童年,产生加入大人行列中的信念,自立起来,摆脱依赖心理。”对圆羊日期的择定,民间流传有平年和闰年的区别,即平年在15岁,日期要比生日短两月;若15岁逢闰年,则提前一年圆羊,日期要比生日长两月。而沁县、襄垣一带,则在孩子12虚岁就要圆羊,被称“做十二”。
时光流逝,古老的“圆羊”习俗把古堡羌城寨的历史,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寨上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依崖筑洞,沿沟修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形成潞邑平原乡唯一的窑洞聚集村庄。
如今,遗存的这些规模大小不一的窑洞,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家大院,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潞城南郊唯一的窑洞大院,也是寨上村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刘家大院两进四合院,主建筑是典型的北方窑洞建筑风格,高大、厚重、宅阔,有一种粗犷的大气之美。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设计精巧、做工精细,斗拱飞檐、砖石雕刻、玲珑雅致,于古朴中透着一种精美。砖石雕刻内容多为花卉龙凤,飞禽走兽,尤其是砖雕楼台亭阁,栩栩如生,寓意深刻。主房券窗砖雕图案,刀法细腻娴熟;窑洞顶烧制的砖雕斗拱,别具一格,不失北方宅院的豪放。大院的东西两院围墙,以圆形门巧妙地结合起来,打破了北方典型的四合院风格,吸收了南方家园的简约之美。院中的几棵古树,突显出主人的超然情趣。这座饱经风霜、凝聚古寨窑洞精华的大院,几百年来,见证了古寨的沧桑与巨变,也见证了寨上古村“圆羊”习俗传承的历史。随之寨上新农村的建设,昔日的窑洞人家,陆陆续续在寨上新区建设了一排排的红砖瓦房,而闲置的不同时代旧窑洞,村委正努力将其打造为潞城平原之地唯一的窑洞民俗体验区。
走进新时代,寨上古村以其千年古堡历史,久远的汉羌文化,以及不同时代的窑洞与丰富的民俗文化,于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潞城区第一批荣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古村。2022年6月,被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命名为新一批“山西美丽休闲乡村”,为新时代寨上古村的发展再次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寨上村正努力打造“上党第一羌文化”的名片。即:在寨上村观看农耕用具,了解农耕过程,参与手工制作,体验传统技艺,欣赏羌族歌舞。寨上古村凝固历史的古寨遗址,将成为打造“上党第一羌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总之,在潞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以来,寨上古村充分发掘自身多种文化功能和多重文化价值,在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支持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定位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凭借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情民风,吸引众多旅游休闲人士来此休闲观光度假。到那时,被誉为“圆羊”习俗起源地的寨上美丽乡村,带给人们的一定是实实在在地游、购、娱的实惠与悦心。(郭存亭)
原标题:寨上:长治圆羊习俗起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