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諴,是唐朝晚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他自幼聪思敏捷勤奋好学,长大后考取功名,靠自身努力一步步成长为雄霸一方的节度使,最后被封为宰相。毕諴一生为官清廉正义,他心系百姓执政为民广受后世好评。
一
毕諴(802-864年),字存之,山东郓州须昌人。毕諴出生于唐朝晚期,他的曾伯祖毕构,六岁能文,二十岁考取进士,唐高宗时期官至吏部尚书;他的曾祖父毕栩,官至酆王府司马,以太府主簿留司东都;祖父毕凌,为汾州长史;父亲毕匀,官为协律郎。由此可见,毕諴祖辈多是朝廷官员,吃皇粮拿俸禄,算得上是个妥妥的官宦家族。
毕諴出生后,父亲不幸早亡。由于毕諴父亲生前官职较低,家境并不算富裕,但养家糊口还不成问题,可在其父亲辞世后,家道开始衰落,他和母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勉强度日。由于家境衰败,毕諴从小历经苦难,饱尝人间贫穷之苦。据《旧唐书·毕諴传》载:“少孤贫,燃薪读书,刻苦自励,母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毕諴是个有志少年,面对因生活变故带来的苦难,他没有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也没有怨天尤人消沉不振,而是勤奋苦学。他白天不知疲倦地读书也就罢了,晚上还要点燃柴火继续苦读。毕諴这样用心读书,当然会令其母欣慰,但眼见一个连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却为改变命运而拼命学习的孩子,当母亲的又哪能放心呢?劝说不起作用,只能采取夺火灭薪的办法,强制迫使他休息,但毕諴还是不肯休息,继续励志苦学,夜以继日。
毕諴幼年勤奋苦读,在学业上有了成就。《旧唐书·毕諴传》载:“既长,博通经史,尤能歌诗。”通过幼年对四书五经的学习,长大后的毕諴博通经史,尤其擅长诗词歌赋,成了受人羡慕的年轻才俊。太和年间,毕諴在进士科考中擢第,随后又在书判拔萃中提名上榜。《新唐书·毕諴传》载:“太和中,举进士、书判拔萃,连中。”毕諴的辛苦付出,终算得到了回报,让他不仅摆脱贫困,而且也有了报效国家,实现理想抱负的机缘和途径。
二
毕諴幼年勤奋好学,他对古代先人贤事颇感兴趣,深入研读学习,汲取先辈圣贤的立世之本处世之道,培养了自己诚实正直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和交友不杂不乱的交友原则,他以圣贤为榜样,用圣贤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旧唐书·毕諴传》载:“端悫好古,交游不杂。”新唐书毕諴列传则说他:“性端悫,不妄与人交。”从新旧唐书对毕諴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长大后的毕諴是一个品格为人正直,办事小心谨慎,
从不结交狐朋狗友又踏实上进,招人喜爱的有志青年。
毕諴良好的品性,踏实的风格,为他在官场上赢得了机遇,他考中进士后,很快就被忠武节度使杜悰相中,招他入许昌节度府做了从事。《旧唐书·毕諴传》载:“尚书杜悰镇许昌,辟为从事。悰领度支,諴为巡官。悰镇扬州,又从之。悰入相,諴为监察,转侍御史。”此后,毕諴的人品得到了杜悰的认可,他跟随杜悰一路升迁,直至杜悰入朝做了宰相,毕諴也随之入朝先后被提拔为监察和侍御史。
毕諴虽然做事谨慎考虑周全,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坚守原则不计后果。在他跟随杜悰入朝为官后,因杜悰与另一宰相李德裕相处不和,受李德裕排挤杜悰被罢相,出朝贬为东蜀节度使。《新唐书·毕諴传》载:“李德裕始与悰同辅政,不协,故出悰剑南东川节度使。”朝堂二相之争,杜悰被贬出朝,明显势力不如李德裕,因怕受牵连杜悰以前的老部下都选择与他划清界限。在杜悰离开京城的那天,那些曾天天出入杜府,阿谀奉承者都纷纷避而不出,连同杜悰饯个行道个别都不敢。出京路上,只有毕諴一人同杜悰饯饮惜别。《旧唐书·毕諴传》载:“悰之故吏,莫敢饯送问讯,唯諴无所顾虑,问遗不绝。德裕怒,出諴为磁州刺史。”毕諴为杜悰送别的行为惹怒了李德裕,顺带着他把毕諴贬为磁州刺史,一同赶出了京城。
三
会昌六年(846),至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在与白敏中争权中获罪,李德裕势力倒台,于是此前被李德裕排挤出京的官员陆续被征召回京提拔重用。毕諴也算是因祸得福,回朝进入户部成了户部员外郎,分管东都洛阳。后毕諴又历任驾部员外郎和仓部郎中等职。唐代驾部是掌管造车、养牛马的,仓部是掌管仓储、出纳的。在当时的官场,认为去这两个地方当官没出息,所以凡是有权有势人家的子弟对这两部很是鄙视,不愿去驾部和仓部为官,而那些已经在驾部、仓部任职的官员都很不高兴,也是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想尽办法要离开。
毕諴从小吃过苦、受过罪,磨炼了心态,他处事安之如素,对于在驾部和仓部任职,没有丝毫怨言,而且恬然自安,非常尽心尽责地在岗位上默默耕耘。《旧唐书·毕諴传》载:“唯諴受命,恬然恭逊,口无异言,执政多之。”毕諴任劳任怨的事情被宰相知道后,宰相也非常感动,先是提拔他为方郎中兼侍御史知杂,后又推举他做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大中二年(848)八月,毕諴得到再次升迁,出任刑部侍郎。
四
大中年间,党项羌族屡次叛乱袭扰边境,对河西形成很大困扰。面对这一情况,宣宗召集学士入朝讨论边疆事务,以期待早日安宁边防。
朝堂之上,众人各抒己见纷纷发表对边事的意见,但都切不中要害。到毕諴发言时,他针对当下的边情引古论今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对破羌安边的看法。毕諴的建议把准了问题的关键,找准了解决的办法,宣宗对此很是满意,把毕諴比作是当代的廉颇和李牧,任命毕諴为邠宁节度和河西供军安抚等使,委派他去处理河西边务。
毕諴到任后,没有对羌敌用兵硬来,而是按照谋划对羌敌实施了安抚策略。《旧唐书·毕諴传》载:“諴至军,遣使告喻叛徒,诸羌率化。又以边境御戎,以兵多积谷为上策。”他派遣官员出使羌敌,把与朝廷为敌的利害关系告喻叛军,在他的攻心战术下,各路羌敌纷纷归化,不再袭扰边境。随后,毕諴又采取了多招兵广积粮的策略,强化了边防力量,稳固了河西边境,为宣宗解决河西边乱困扰。
五
大中十年(856),宣宗下诏对毕諴平乱河西的功劳进行嘉奖。《旧唐书·宣宗本纪》载:“以□宁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州刺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毕諴为检校兵部尚书、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充任昭义节度副大使,主持节度使、潞、邢、洺等州观察使工作。”毕諴升任检校兵部尚书,移镇泽潞,充任昭义节度副使,接替此前的节度使郑涓,全面主持昭义军工作。
昭义军的驻地在潞州,潞州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依靠天险太行山可东扼手握重兵又常与朝廷对抗的河朔三镇,南临洛阳是横在东都与北方胡人之间的一道重要屏障,宣宗派毕諴镇守潞州足见对其的信任和重视。
毕諴是一位有见解有主张的官员,在平叛河西羌敌之乱后,为巩固边疆,他把广招兵多积粮作为上策,带领将士屯田开荒,一年下来就收获30万石粮食,节约数百万的开支。来到潞州后,毕諴延续他的一贯策略,一边加固城防招兵募马,一边减租减息组织军民开展劳动生产,储粮储物备荒备战。毕諴治军赏罚分明,对待百姓爱戴有加,受到潞州军民的一致拥护。
毕諴才智出众有胆有谋,在潞州本可以大有作为,怎奈后唐时局动荡,不久就因太原附近胡人作乱,他被宣宗一纸调令离开了潞州。《新唐书·毕諴传》载:“俄徙昭义,又迁河东。河东尤近胡,复脩杷头七十烽,谨候虏,寇不敢入。”毕諴转任河东节度使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平定胡人之乱,稳定了河东形势。
大中十三年(859),毕諴被朝廷任命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宋亳汴观察等使,离开了太原。不久,毕諴入朝成了户部尚书兼任度支。
咸通二年(861),毕諴再次受封,改任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随后,又出任过中书侍郎、兵部尚书、集贤大学士。在多次升迁后毕諴终于当上了一朝宰相。
毕諴在宰相的位置上待了三年,他高居相位却廉俭公正,不乱用权不谋私利,与他交往的都是些正人君子,对他都很尊敬。后来,毕諴因看不惯同僚任人唯亲、徇私枉法的做派,更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于是以生病为由,愤而选择辞职,唐懿宗看挽留不住,就以其本官同平章事身份,令他出京镇守河中。不久,毕諴死在河中,时年六十二岁。
六
毕諴幼年励志,勤奋好学。他不仅白天学习不知疲倦,而且夜间还要燃薪照亮继续埋头苦读。他遍读四书五经,精学儒家思想,达到通晓经史、能诗能歌。长大后,他以渊博的学识博取功名,进而从政为官,直至高居相位,靠自身努力实现了理想目标,他的励志事迹成为古今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毕諴为人正直,重情重义。他从小处世谨慎不乱交朋友,但一旦被选择进入他的朋友圈,那他就会为你而不顾一切。在亦师亦友的宰相杜悰被贬离京时,因怕受牵连无人敢为杜悰送行,只有毕諴不惜得罪权贵李德裕,出城为杜悰饯行,虽受牵贬职也终无怨言,彰显出他人品的端正。
毕諴处事泰然,安之若素。在他从磁州回京后,被安排到了官场权势所鄙夷的驾部、仓部任职,他毫无怨言,心态恬然自安,而且对待工作非常恭敬用心,受到了宰相的表扬,他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官场起伏,做到不论工作贵贱,都能很好履职尽责。
毕諴生活勤俭,为官清廉。他虽高居相位手握重拳,但他能抵得住诱惑不贪不腐,面对同僚营私植党,他愤恨无比,在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他宁愿辞官回乡,也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足见他品行的高尚。
毕諴居高不傲,济寒赈贫。他待人和善,不因自己居高位而目无下尘,在相位三年,他所得的薪水俸禄,多用来救济了那些生活贫困的宗室成员,而无论谁遇到困难找上门来,他都热情相迎尽力接济,助人渡过难关,良好情操获得广泛赞誉。
毕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毕諴有一个当太湖县伍长的舅舅,伍长是当时军中职务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员。他当了宰相后,觉得自己是宰相,舅舅是伍长,有所不妥,于是就派人婉转劝说舅舅辞去伍长,好为他另授高职。他舅舅捎话给毕諴说:“我在每年秋夏,都能平稳地享受六十千钱的事例钱,如无错误,一辈子就很优厚满足了,不明白还要升什么官?”毕諴知道后,认为舅舅说得对,他对自己的行为也深感懊悔,就再也没有提及此事。
纵观毕諴的一生,为人坦荡公正,为官清廉节俭,他身上许多优秀品质值得后人深思学习。(黄建军)
原标题:官至宰相的昭义节度使:毕諴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毕諴,是唐朝晚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他自幼聪思敏捷勤奋好学,长大后考取功名,靠自身努力一步步成长为雄霸一方的节度使,最后被封为宰相。毕諴一生为官清廉正义,他心系百姓执政为民广受后世好评。
一
毕諴(802-864年),字存之,山东郓州须昌人。毕諴出生于唐朝晚期,他的曾伯祖毕构,六岁能文,二十岁考取进士,唐高宗时期官至吏部尚书;他的曾祖父毕栩,官至酆王府司马,以太府主簿留司东都;祖父毕凌,为汾州长史;父亲毕匀,官为协律郎。由此可见,毕諴祖辈多是朝廷官员,吃皇粮拿俸禄,算得上是个妥妥的官宦家族。
毕諴出生后,父亲不幸早亡。由于毕諴父亲生前官职较低,家境并不算富裕,但养家糊口还不成问题,可在其父亲辞世后,家道开始衰落,他和母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勉强度日。由于家境衰败,毕諴从小历经苦难,饱尝人间贫穷之苦。据《旧唐书·毕諴传》载:“少孤贫,燃薪读书,刻苦自励,母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毕諴是个有志少年,面对因生活变故带来的苦难,他没有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也没有怨天尤人消沉不振,而是勤奋苦学。他白天不知疲倦地读书也就罢了,晚上还要点燃柴火继续苦读。毕諴这样用心读书,当然会令其母欣慰,但眼见一个连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却为改变命运而拼命学习的孩子,当母亲的又哪能放心呢?劝说不起作用,只能采取夺火灭薪的办法,强制迫使他休息,但毕諴还是不肯休息,继续励志苦学,夜以继日。
毕諴幼年勤奋苦读,在学业上有了成就。《旧唐书·毕諴传》载:“既长,博通经史,尤能歌诗。”通过幼年对四书五经的学习,长大后的毕諴博通经史,尤其擅长诗词歌赋,成了受人羡慕的年轻才俊。太和年间,毕諴在进士科考中擢第,随后又在书判拔萃中提名上榜。《新唐书·毕諴传》载:“太和中,举进士、书判拔萃,连中。”毕諴的辛苦付出,终算得到了回报,让他不仅摆脱贫困,而且也有了报效国家,实现理想抱负的机缘和途径。
二
毕諴幼年勤奋好学,他对古代先人贤事颇感兴趣,深入研读学习,汲取先辈圣贤的立世之本处世之道,培养了自己诚实正直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和交友不杂不乱的交友原则,他以圣贤为榜样,用圣贤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旧唐书·毕諴传》载:“端悫好古,交游不杂。”新唐书毕諴列传则说他:“性端悫,不妄与人交。”从新旧唐书对毕諴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长大后的毕諴是一个品格为人正直,办事小心谨慎,
从不结交狐朋狗友又踏实上进,招人喜爱的有志青年。
毕諴良好的品性,踏实的风格,为他在官场上赢得了机遇,他考中进士后,很快就被忠武节度使杜悰相中,招他入许昌节度府做了从事。《旧唐书·毕諴传》载:“尚书杜悰镇许昌,辟为从事。悰领度支,諴为巡官。悰镇扬州,又从之。悰入相,諴为监察,转侍御史。”此后,毕諴的人品得到了杜悰的认可,他跟随杜悰一路升迁,直至杜悰入朝做了宰相,毕諴也随之入朝先后被提拔为监察和侍御史。
毕諴虽然做事谨慎考虑周全,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坚守原则不计后果。在他跟随杜悰入朝为官后,因杜悰与另一宰相李德裕相处不和,受李德裕排挤杜悰被罢相,出朝贬为东蜀节度使。《新唐书·毕諴传》载:“李德裕始与悰同辅政,不协,故出悰剑南东川节度使。”朝堂二相之争,杜悰被贬出朝,明显势力不如李德裕,因怕受牵连杜悰以前的老部下都选择与他划清界限。在杜悰离开京城的那天,那些曾天天出入杜府,阿谀奉承者都纷纷避而不出,连同杜悰饯个行道个别都不敢。出京路上,只有毕諴一人同杜悰饯饮惜别。《旧唐书·毕諴传》载:“悰之故吏,莫敢饯送问讯,唯諴无所顾虑,问遗不绝。德裕怒,出諴为磁州刺史。”毕諴为杜悰送别的行为惹怒了李德裕,顺带着他把毕諴贬为磁州刺史,一同赶出了京城。
三
会昌六年(846),至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在与白敏中争权中获罪,李德裕势力倒台,于是此前被李德裕排挤出京的官员陆续被征召回京提拔重用。毕諴也算是因祸得福,回朝进入户部成了户部员外郎,分管东都洛阳。后毕諴又历任驾部员外郎和仓部郎中等职。唐代驾部是掌管造车、养牛马的,仓部是掌管仓储、出纳的。在当时的官场,认为去这两个地方当官没出息,所以凡是有权有势人家的子弟对这两部很是鄙视,不愿去驾部和仓部为官,而那些已经在驾部、仓部任职的官员都很不高兴,也是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想尽办法要离开。
毕諴从小吃过苦、受过罪,磨炼了心态,他处事安之如素,对于在驾部和仓部任职,没有丝毫怨言,而且恬然自安,非常尽心尽责地在岗位上默默耕耘。《旧唐书·毕諴传》载:“唯諴受命,恬然恭逊,口无异言,执政多之。”毕諴任劳任怨的事情被宰相知道后,宰相也非常感动,先是提拔他为方郎中兼侍御史知杂,后又推举他做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大中二年(848)八月,毕諴得到再次升迁,出任刑部侍郎。
四
大中年间,党项羌族屡次叛乱袭扰边境,对河西形成很大困扰。面对这一情况,宣宗召集学士入朝讨论边疆事务,以期待早日安宁边防。
朝堂之上,众人各抒己见纷纷发表对边事的意见,但都切不中要害。到毕諴发言时,他针对当下的边情引古论今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对破羌安边的看法。毕諴的建议把准了问题的关键,找准了解决的办法,宣宗对此很是满意,把毕諴比作是当代的廉颇和李牧,任命毕諴为邠宁节度和河西供军安抚等使,委派他去处理河西边务。
毕諴到任后,没有对羌敌用兵硬来,而是按照谋划对羌敌实施了安抚策略。《旧唐书·毕諴传》载:“諴至军,遣使告喻叛徒,诸羌率化。又以边境御戎,以兵多积谷为上策。”他派遣官员出使羌敌,把与朝廷为敌的利害关系告喻叛军,在他的攻心战术下,各路羌敌纷纷归化,不再袭扰边境。随后,毕諴又采取了多招兵广积粮的策略,强化了边防力量,稳固了河西边境,为宣宗解决河西边乱困扰。
五
大中十年(856),宣宗下诏对毕諴平乱河西的功劳进行嘉奖。《旧唐书·宣宗本纪》载:“以□宁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州刺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毕諴为检校兵部尚书、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充任昭义节度副大使,主持节度使、潞、邢、洺等州观察使工作。”毕諴升任检校兵部尚书,移镇泽潞,充任昭义节度副使,接替此前的节度使郑涓,全面主持昭义军工作。
昭义军的驻地在潞州,潞州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依靠天险太行山可东扼手握重兵又常与朝廷对抗的河朔三镇,南临洛阳是横在东都与北方胡人之间的一道重要屏障,宣宗派毕諴镇守潞州足见对其的信任和重视。
毕諴是一位有见解有主张的官员,在平叛河西羌敌之乱后,为巩固边疆,他把广招兵多积粮作为上策,带领将士屯田开荒,一年下来就收获30万石粮食,节约数百万的开支。来到潞州后,毕諴延续他的一贯策略,一边加固城防招兵募马,一边减租减息组织军民开展劳动生产,储粮储物备荒备战。毕諴治军赏罚分明,对待百姓爱戴有加,受到潞州军民的一致拥护。
毕諴才智出众有胆有谋,在潞州本可以大有作为,怎奈后唐时局动荡,不久就因太原附近胡人作乱,他被宣宗一纸调令离开了潞州。《新唐书·毕諴传》载:“俄徙昭义,又迁河东。河东尤近胡,复脩杷头七十烽,谨候虏,寇不敢入。”毕諴转任河东节度使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平定胡人之乱,稳定了河东形势。
大中十三年(859),毕諴被朝廷任命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宋亳汴观察等使,离开了太原。不久,毕諴入朝成了户部尚书兼任度支。
咸通二年(861),毕諴再次受封,改任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随后,又出任过中书侍郎、兵部尚书、集贤大学士。在多次升迁后毕諴终于当上了一朝宰相。
毕諴在宰相的位置上待了三年,他高居相位却廉俭公正,不乱用权不谋私利,与他交往的都是些正人君子,对他都很尊敬。后来,毕諴因看不惯同僚任人唯亲、徇私枉法的做派,更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于是以生病为由,愤而选择辞职,唐懿宗看挽留不住,就以其本官同平章事身份,令他出京镇守河中。不久,毕諴死在河中,时年六十二岁。
六
毕諴幼年励志,勤奋好学。他不仅白天学习不知疲倦,而且夜间还要燃薪照亮继续埋头苦读。他遍读四书五经,精学儒家思想,达到通晓经史、能诗能歌。长大后,他以渊博的学识博取功名,进而从政为官,直至高居相位,靠自身努力实现了理想目标,他的励志事迹成为古今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毕諴为人正直,重情重义。他从小处世谨慎不乱交朋友,但一旦被选择进入他的朋友圈,那他就会为你而不顾一切。在亦师亦友的宰相杜悰被贬离京时,因怕受牵连无人敢为杜悰送行,只有毕諴不惜得罪权贵李德裕,出城为杜悰饯行,虽受牵贬职也终无怨言,彰显出他人品的端正。
毕諴处事泰然,安之若素。在他从磁州回京后,被安排到了官场权势所鄙夷的驾部、仓部任职,他毫无怨言,心态恬然自安,而且对待工作非常恭敬用心,受到了宰相的表扬,他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官场起伏,做到不论工作贵贱,都能很好履职尽责。
毕諴生活勤俭,为官清廉。他虽高居相位手握重拳,但他能抵得住诱惑不贪不腐,面对同僚营私植党,他愤恨无比,在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他宁愿辞官回乡,也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足见他品行的高尚。
毕諴居高不傲,济寒赈贫。他待人和善,不因自己居高位而目无下尘,在相位三年,他所得的薪水俸禄,多用来救济了那些生活贫困的宗室成员,而无论谁遇到困难找上门来,他都热情相迎尽力接济,助人渡过难关,良好情操获得广泛赞誉。
毕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毕諴有一个当太湖县伍长的舅舅,伍长是当时军中职务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员。他当了宰相后,觉得自己是宰相,舅舅是伍长,有所不妥,于是就派人婉转劝说舅舅辞去伍长,好为他另授高职。他舅舅捎话给毕諴说:“我在每年秋夏,都能平稳地享受六十千钱的事例钱,如无错误,一辈子就很优厚满足了,不明白还要升什么官?”毕諴知道后,认为舅舅说得对,他对自己的行为也深感懊悔,就再也没有提及此事。
纵观毕諴的一生,为人坦荡公正,为官清廉节俭,他身上许多优秀品质值得后人深思学习。(黄建军)
原标题:官至宰相的昭义节度使:毕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