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赏是昭义军节度使,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人物,尤其是他任京兆尹期间,出重拳“扫黑除恶”的事迹,被后世广为流传。
一
薛元赏是哪里人?家世如何?这些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百度百科上查到的资料为:薛元赏,太和时累迁司农卿、京兆尹,出为武宁节度使,徙邠宁。会昌中进工部尚书,领诸道盐铁转运使。宣宗立,下除袁王傅,拜昭义节度使、卒。这个资料系出自《全唐文》,但并不完整。白居易曾写过一篇《薛元赏可华原县令制》,华原县令官衔低于司农卿,由此说明薛元赏在任司农卿前曾在大理寺和华原县任职。另据《新唐书·循吏传》载:“太和初,自司农少卿,出为汉州刺史……迁累司农卿、京兆尹。出为武宁节度使……”由此可知,薛元赏在任司农卿前,还担任过司农少卿和汉州刺史。《新唐书·循吏传》还记载:“会昌中,德裕当国,复拜京兆尹……就加检校吏部尚书。阅岁,进工部尚书,领诸道盐铁转运使。”记载说明会昌中期,薛元赏再次出任过京兆尹一职。而据《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载:“甲戌,贬工部尚书、判盐铁转运使薛元赏为忠州刺史……”这说明薛元赏由工部尚书被贬为忠州刺史。
通过对以上史料分析,可以得出薛元赏为官的大致轨迹:做过大理寺丞的薛元赏,升任华原县令后,得到继续升迁,并于太和初,由司农少卿调任为汉州刺史,由于治绩称最,迁司农卿、京兆尹,后调任武宁节度使。会昌中期,复为京兆尹,又因功就加检校吏部尚书,后晋升为工部尚书,领诸道盐铁转运使。随后,被贬工部尚书、判盐铁转运使,为忠州刺史。久之,拜昭义节度使,卒于镇。
据史料记载在京兆尹任上他曾干过两件大事,被后世广为流传。
二
第一件,发生在他初任京兆尹期间。
太和九年(835),甘露之变爆发,宦官仇士良率神策军血洗朝堂,四宰相、御史中丞、京兆尹全都遇害,被神策军诛杀的朝廷官员多达一千余人。其后,禁军更是有恃无恐横行京城,侥幸躲过一劫的文武百官更是闻之色变,京城到处笼罩着恐怖气氛。
薛元赏有能吏之名,宰相郑覃便调他出任京兆尹。有一天,他去拜访另一位宰相李石。快到客厅时,听到里面传来争吵声,声音很大。这让他很是疑惑,一问才知,原来是一个神策军军将认为宰相处事不公,就来宰相府闹事。
知道原因后,他小跑入客厅,指着军将大声斥责说,宰相是重臣,处理事情都是因公所需,你怎么能跑到宰相家里闹事?如果人人都学你,那宰相日后还如何处理公务?据《唐语林·卷三》载:“无礼军将,可擒于马下桥祗候。”随后,他命令手下将此人擒到马下桥等候发落。
神策军头目仇士良闻讯后,即派手下前去召见他。据《唐语林·卷三》载:“元赏不答,即命杖杀之”他知道仇士良的用意,无非就是要干预此事。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此人成为令人头疼的事情,但他自有主见,去仇府之前,先令手下将此人杖杀示众,然后才去见仇士良。
听说薛元赏杖杀自己手下,仇士良怒火填胸,见到薛元赏便怒气冲冲大骂道:“汝竟敢杖杀禁军大将?”面对仇士良的滔天怒火,薛元赏不急不慌。他说,宰相是朝廷之大臣,中尉也是朝廷大臣。这个军将既然能无礼于宰相,也能无礼于中尉,大唐的法度,就算是中尉大人也应该遵守。如果大人认为我做错了,那么可以任凭大人处置!
薛元赏的一番言论入情入理,令仇士良无可反驳,况且此人已被杖杀,人死不能复活,干脆做个顺水人情,摆上酒席,留薛元赏在府上吃了一顿,事情就算过去了。
甘露之变后,有人竟然敢杖杀神策军军将,薛元赏的名气一下轰动了京城,顾忌他的威名,他们再也不敢乱来,京城秩序很快得到了恢复。
三
第二件,发生在薛元赏再任京兆尹期间。
会昌四年(844),仇士良被武宗逼退,但宦官专权的形势依然严峻,京城内一些恶少与禁军相互勾结危害京城,民众苦不堪言。无奈下,李德裕重新起用薛元赏为京兆尹。
薛元赏再次出任京兆尹。据《新唐书·循吏传》载:“都市多侠少年,以黛墨镵肤,夸诡力,剽夺坊闾。”当时长安街上,到处都是文身恶少。他们身上刺青也很有特点,据说一个叫张干的在双臂上刺了两句话,“生不怕京兆尹”“死不畏阎罗王”,颇具挑战性。
这些文身恶少,仗着有禁军撑腰,强行抢劫邻里街坊。据《新唐书·循吏传》载:“元赏到府三日,收恶少,杖死三十余辈,陈诸市,余党惧,争以火灭其文。”文身挑战阎罗王,人间地界没人能管,可挑战京兆尹那就得另说了。薛元赏上任才三天,就进行了一次集中打击行动,令人将张干和三十多名文身首恶抓来,全部杖杀,陈尸街头。至于其他文身恶少,一见这阵势,吓得纷纷忍痛烧掉身上文身。
薛元赏能言善辩,在打击街头恶少的同时他抓住禁军把柄,据理力争,让其无言以辩,这些人再也不敢像以前一样胡作非为,京城治安明显改善,老百姓生活恢复正常。
四
会昌五年(845),薛元赏因功晋升为工部尚书,领诸道盐铁转运使。
会昌六年(846),唐宣宗继位后,对李党领袖李德裕进行打击。薛元赏受到牵连,被贬为忠州刺史。
大中三年(849),薛元赏调任昭义军节度使。
薛元赏来潞州前,当时的潞州并不平静。此前,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因支持文宗打击宦官,得罪了以仇士良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会昌三年(844),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后,为免遭宦官集团的报复,其侄子刘稹想继承节度使之位,以拥兵对抗宦官集团,但此时已经继位的唐武宗却一心要削弱藩镇势力,想任命自己亲信为节度使,两者意见相左,于是刘稹之乱爆发,在宰相李德裕的一再坚持下,朝廷决定出兵平定潞州刘稹之乱。
会昌四年(845),刘稹之乱被平,历经13个月战火考验,潞州各地千疮百孔、民不聊生。这年7月,紧接着又发生了潞州戍边士兵哗变事件。后来,这些哗变士兵全部被用计杀死,可谓是旧疮未复,又添新疤。
大中元年(847),朝廷任命李执方为昭义军节度使,而李执方在短暂稳定潞州局势后,很快被朝廷调走。
薛元赏出任昭义军节度使,朝廷对他予以重任。李纳在《授薛元赏昭义节度使制》中记载:“解长裾于戚藩,树高牙于戎闽。右职分五兵之重,南台膺亚相之雄。”朝廷告诫他,上党是牵制山东控制豫北的军事要地,希望他能化解处理好错综复杂的戚藩关系,在这个重要岗位上,树立起朝廷威望。
薛元赏是一个有才干的官员,据张次宗在《荐前汉州刺史薛元赏状》中记载:“田业开辟者,踰五百顷。修兵甲则戎备斯足,置什器则公用有馀。事无不周,去有遗美。”说他开田辟业,修兵戎备,做官非常敬业,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另据《新唐书·循吏传》载:“出为武宁节度使,罢泗口猥税,人以为便。”说的是薛元赏在任武宁节度使期间,体恤民情罢除了泗口地区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减轻了当地民众的负担。由此可见,薛元赏确实是一位心系朝廷、心系民众的父母官。
薛元赏的到来,对于久经战火之乱的潞州来说,可以说是民众之福,他们正需要这样一位能干的人才,来繁荣战乱之后的潞州。薛元赏自然不会辜负朝廷的厚望,在潞州他施以仁政,大力开田兴农,减租减赋,息兵养民,带领潞州民众很快走出了生存困境。不幸的是,大中六年(852),薛元赏猝死在岗位上,让潞州痛失一位好官员。
纵观薛元赏的一生,京城为官时,不惧权势,敢于出手维护纲纪同祸朝乱国的宦官势力一较高下;同危害社会的邪恶势力做斗争;地方为官时,他心系苍生、关心百姓,减租减赋、息兵养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以说是古代为官者的楷模。(黄建军)
原标题:昭义军节度使薛元赏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薛元赏是昭义军节度使,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人物,尤其是他任京兆尹期间,出重拳“扫黑除恶”的事迹,被后世广为流传。
一
薛元赏是哪里人?家世如何?这些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百度百科上查到的资料为:薛元赏,太和时累迁司农卿、京兆尹,出为武宁节度使,徙邠宁。会昌中进工部尚书,领诸道盐铁转运使。宣宗立,下除袁王傅,拜昭义节度使、卒。这个资料系出自《全唐文》,但并不完整。白居易曾写过一篇《薛元赏可华原县令制》,华原县令官衔低于司农卿,由此说明薛元赏在任司农卿前曾在大理寺和华原县任职。另据《新唐书·循吏传》载:“太和初,自司农少卿,出为汉州刺史……迁累司农卿、京兆尹。出为武宁节度使……”由此可知,薛元赏在任司农卿前,还担任过司农少卿和汉州刺史。《新唐书·循吏传》还记载:“会昌中,德裕当国,复拜京兆尹……就加检校吏部尚书。阅岁,进工部尚书,领诸道盐铁转运使。”记载说明会昌中期,薛元赏再次出任过京兆尹一职。而据《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载:“甲戌,贬工部尚书、判盐铁转运使薛元赏为忠州刺史……”这说明薛元赏由工部尚书被贬为忠州刺史。
通过对以上史料分析,可以得出薛元赏为官的大致轨迹:做过大理寺丞的薛元赏,升任华原县令后,得到继续升迁,并于太和初,由司农少卿调任为汉州刺史,由于治绩称最,迁司农卿、京兆尹,后调任武宁节度使。会昌中期,复为京兆尹,又因功就加检校吏部尚书,后晋升为工部尚书,领诸道盐铁转运使。随后,被贬工部尚书、判盐铁转运使,为忠州刺史。久之,拜昭义节度使,卒于镇。
据史料记载在京兆尹任上他曾干过两件大事,被后世广为流传。
二
第一件,发生在他初任京兆尹期间。
太和九年(835),甘露之变爆发,宦官仇士良率神策军血洗朝堂,四宰相、御史中丞、京兆尹全都遇害,被神策军诛杀的朝廷官员多达一千余人。其后,禁军更是有恃无恐横行京城,侥幸躲过一劫的文武百官更是闻之色变,京城到处笼罩着恐怖气氛。
薛元赏有能吏之名,宰相郑覃便调他出任京兆尹。有一天,他去拜访另一位宰相李石。快到客厅时,听到里面传来争吵声,声音很大。这让他很是疑惑,一问才知,原来是一个神策军军将认为宰相处事不公,就来宰相府闹事。
知道原因后,他小跑入客厅,指着军将大声斥责说,宰相是重臣,处理事情都是因公所需,你怎么能跑到宰相家里闹事?如果人人都学你,那宰相日后还如何处理公务?据《唐语林·卷三》载:“无礼军将,可擒于马下桥祗候。”随后,他命令手下将此人擒到马下桥等候发落。
神策军头目仇士良闻讯后,即派手下前去召见他。据《唐语林·卷三》载:“元赏不答,即命杖杀之”他知道仇士良的用意,无非就是要干预此事。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此人成为令人头疼的事情,但他自有主见,去仇府之前,先令手下将此人杖杀示众,然后才去见仇士良。
听说薛元赏杖杀自己手下,仇士良怒火填胸,见到薛元赏便怒气冲冲大骂道:“汝竟敢杖杀禁军大将?”面对仇士良的滔天怒火,薛元赏不急不慌。他说,宰相是朝廷之大臣,中尉也是朝廷大臣。这个军将既然能无礼于宰相,也能无礼于中尉,大唐的法度,就算是中尉大人也应该遵守。如果大人认为我做错了,那么可以任凭大人处置!
薛元赏的一番言论入情入理,令仇士良无可反驳,况且此人已被杖杀,人死不能复活,干脆做个顺水人情,摆上酒席,留薛元赏在府上吃了一顿,事情就算过去了。
甘露之变后,有人竟然敢杖杀神策军军将,薛元赏的名气一下轰动了京城,顾忌他的威名,他们再也不敢乱来,京城秩序很快得到了恢复。
三
第二件,发生在薛元赏再任京兆尹期间。
会昌四年(844),仇士良被武宗逼退,但宦官专权的形势依然严峻,京城内一些恶少与禁军相互勾结危害京城,民众苦不堪言。无奈下,李德裕重新起用薛元赏为京兆尹。
薛元赏再次出任京兆尹。据《新唐书·循吏传》载:“都市多侠少年,以黛墨镵肤,夸诡力,剽夺坊闾。”当时长安街上,到处都是文身恶少。他们身上刺青也很有特点,据说一个叫张干的在双臂上刺了两句话,“生不怕京兆尹”“死不畏阎罗王”,颇具挑战性。
这些文身恶少,仗着有禁军撑腰,强行抢劫邻里街坊。据《新唐书·循吏传》载:“元赏到府三日,收恶少,杖死三十余辈,陈诸市,余党惧,争以火灭其文。”文身挑战阎罗王,人间地界没人能管,可挑战京兆尹那就得另说了。薛元赏上任才三天,就进行了一次集中打击行动,令人将张干和三十多名文身首恶抓来,全部杖杀,陈尸街头。至于其他文身恶少,一见这阵势,吓得纷纷忍痛烧掉身上文身。
薛元赏能言善辩,在打击街头恶少的同时他抓住禁军把柄,据理力争,让其无言以辩,这些人再也不敢像以前一样胡作非为,京城治安明显改善,老百姓生活恢复正常。
四
会昌五年(845),薛元赏因功晋升为工部尚书,领诸道盐铁转运使。
会昌六年(846),唐宣宗继位后,对李党领袖李德裕进行打击。薛元赏受到牵连,被贬为忠州刺史。
大中三年(849),薛元赏调任昭义军节度使。
薛元赏来潞州前,当时的潞州并不平静。此前,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因支持文宗打击宦官,得罪了以仇士良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会昌三年(844),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后,为免遭宦官集团的报复,其侄子刘稹想继承节度使之位,以拥兵对抗宦官集团,但此时已经继位的唐武宗却一心要削弱藩镇势力,想任命自己亲信为节度使,两者意见相左,于是刘稹之乱爆发,在宰相李德裕的一再坚持下,朝廷决定出兵平定潞州刘稹之乱。
会昌四年(845),刘稹之乱被平,历经13个月战火考验,潞州各地千疮百孔、民不聊生。这年7月,紧接着又发生了潞州戍边士兵哗变事件。后来,这些哗变士兵全部被用计杀死,可谓是旧疮未复,又添新疤。
大中元年(847),朝廷任命李执方为昭义军节度使,而李执方在短暂稳定潞州局势后,很快被朝廷调走。
薛元赏出任昭义军节度使,朝廷对他予以重任。李纳在《授薛元赏昭义节度使制》中记载:“解长裾于戚藩,树高牙于戎闽。右职分五兵之重,南台膺亚相之雄。”朝廷告诫他,上党是牵制山东控制豫北的军事要地,希望他能化解处理好错综复杂的戚藩关系,在这个重要岗位上,树立起朝廷威望。
薛元赏是一个有才干的官员,据张次宗在《荐前汉州刺史薛元赏状》中记载:“田业开辟者,踰五百顷。修兵甲则戎备斯足,置什器则公用有馀。事无不周,去有遗美。”说他开田辟业,修兵戎备,做官非常敬业,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另据《新唐书·循吏传》载:“出为武宁节度使,罢泗口猥税,人以为便。”说的是薛元赏在任武宁节度使期间,体恤民情罢除了泗口地区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减轻了当地民众的负担。由此可见,薛元赏确实是一位心系朝廷、心系民众的父母官。
薛元赏的到来,对于久经战火之乱的潞州来说,可以说是民众之福,他们正需要这样一位能干的人才,来繁荣战乱之后的潞州。薛元赏自然不会辜负朝廷的厚望,在潞州他施以仁政,大力开田兴农,减租减赋,息兵养民,带领潞州民众很快走出了生存困境。不幸的是,大中六年(852),薛元赏猝死在岗位上,让潞州痛失一位好官员。
纵观薛元赏的一生,京城为官时,不惧权势,敢于出手维护纲纪同祸朝乱国的宦官势力一较高下;同危害社会的邪恶势力做斗争;地方为官时,他心系苍生、关心百姓,减租减赋、息兵养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以说是古代为官者的楷模。(黄建军)
原标题:昭义军节度使薛元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