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子弟:爱国高僧法显
发布时间:
2023-11-17
| 来源:
山西日报
法显爱国,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大话,也不是一种虚假的赞美,而是实实在在的史实。
法显65岁出国远行,西天取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寻求佛学真理。那个时候的西行,自然比不得我们今天的旅行。不是乘坐波音空客或者我们正在振翅欲飞的“919”大飞机就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穿越千山万水,到达求学之地。在当时,从“东土”到“西天”,正如《西游记》所展示给人们的那样,确实是要经历各种各样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艰辛与苦难。横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九死一生,法显无疑是经受过了;走过火焰山,也走过大雪山,法显同样是经受过了;这期间经历了什么,有过多少磨难,法显没有说,只是轻轻带过而已。当然,是否法显也见识过与唐僧师徒作对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我们同样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却在法显自己用心血撰写的传记《佛国记》中可以读到这样细微的记载:与法显一同西行的僧人道整法师到达中天竺之后“见沙门法则,众僧威仪,触事可观,乃追叹秦土边地,众僧戒律残缺”。应该说,这是对的,因为法显一行之所以西行,正是因为在东土数十万僧众竟无戒律,闹出了许多令人不齿的坏事丑闻。道整法师见贤思齐,自是理当。然而,再接下来,道整的表现就让法显有些不赞成了。请看,道整是这样表现的:他“誓言‘自今已去至得佛,愿不生边地’,故遂停不归”。这就是说,道整法师学习佛经,羡慕天竺,干脆就留下移民不归了。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似乎也并无多大的稀罕吧。而法显呢?他自己说“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独还”。什么意思?就是说法显不忘初心,虽然去国远行,十年有余,也曾见过高僧无数,也曾登台传播佛法。但是,法显的心始终是与祖国连在一起的,他牢记着自己西行的使命正在于求取真经,将佛法戒律引进东土汉地,从而整治混沌的佛教秩序,为广大僧众指引一条学佛求经的康庄大道。所以,同样是在《佛国记》中,法显写道:“法显去汉地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纷披,或留或亡,孤影唯己,心常怀悲。或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晋地一白绢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
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在一尊玉佛旁,法显看到了天竺商人供养玉佛之扇面竟然正是来自遥远的三晋大地(那时山西的丝织和养蚕业都是顶呱呱的),睹物思人,怀恋故国故乡故土之情跃然纸上。
这就是法显,一个充满了人情乡情爱国之情的高僧大德。在他的身上,真正彰显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本准则,为后生者,无论你是佛家弟子,还是芸芸众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法显三岁出家,原因是他本有三个哥哥,全部夭折。法显出生之后,父母担心这个儿子也保不住,所以将他送到寺院去剃度为沙弥。10岁时,其父去世,叔父考虑到其母寡居孤独,生活艰难,所以要他还俗回家。但年仅10岁的法显却已经有了自己坚定的信念,一心求佛,不愿还俗。至20岁,年轻的法显已经成为长安一带著名的高僧。至成年,更是享有了一般僧众不可能享有的名气和声誉。法显所到之处,僧众无不仰望,每设坛讲佛,必是信徒云集。如果不是怀有更远大的理想、更崇高的追求,已经年届65岁的法显完全用不着迎着千难万险到西天取经。而到了天竺以后,当初同行之14人,成就最大、名气最大的同样也是法显。这种情况下,只要法显信念稍有动摇,那便必将像同行者中的大部分那样成为留在天竺的“华裔高僧”,享受那份亿万人梦寐以求的尊荣与威仪。如果真是那样,也不会有什么人以什么理由去谴责法显对于当初西行信念的缺失和对于名利的追求。
然而,在一位将毕生所有奉献给崇高信仰的智者与圣者面前,又有什么人世繁华无限诱惑是不可以抛弃的呢?
这就是法显,一个为了信仰而献身的智者,一尊耸立于1600年前的不倒丰碑,一个优秀的三晋子弟。(郭天印、张剑)
原标题:取经传奇——两位文化学者笔下的高僧法显 爱国高僧晋法显
[编辑:邢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