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寨上村:汉羌古韵小乡村
发布时间: 2023-11-24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其实,我所居住的村庄与寨上村也不过十多公里的路程。遗憾的是我从未造访过这个古村落。原因之一是寨上村在我的印象中与当地诸多乡村一样并无多少特别之处;之二是自己对中国乡村历史文化缺少一定的关注和较深入的研究。当然,这也和自己不喜出行有关。前些年,每到元宵佳节,总有朋友邀我到寨上村看“红火”。我本出生且居住在农村,本村和邻村的“红火”看得多了,觉得没有什么稀罕。遂对朋友说,咱们身边就能看到,何须舍近求远呢?不就是“八音会”的吹吹打打,“舞狮”或“舞龙灯”的蹦蹦跳跳。朋友强调,寨上村的表演更地道、更精彩。我听了不以为然。拒绝了朋友的好意,也多次错过了与寨上村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在今年《潞水》第三期首页上我看到署名南风的一篇文章,题为《文化散文,掀起你的盖头来》,文章就当今散文创作的主题和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倡导“关注历史与文化,关注地域民风与民俗,去描绘历史与往事,诠释艺术与文化,使文化散文成为新时代文明建设的文学力量”。进而实现“创作有文化厚度的散文”。南风先生强调:“要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立足于时代与历史间的对话;还要对寻踪文化主体有较深入的研究,把民间角落曾经的文化遗存,文物古迹远去的呐喊,这些装订着一个漫长时代的历史与辉煌,都写进我们的文化散文,成为我们笔下散文的诗章,成为散文作家创作的生命与文学合二为一的境界”。读了这篇文章让我耳目一新,内心大受触动。是啊,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我们一定是怀着一份情怀去创作每一篇作品,但字里行间表达的这份情怀总是那样的有限和单薄,甚或勉强,由此使作品缺少了历史文化的厚实和厚重,流露出浅显外在的抒情甚至媚俗的描摹,让作品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难以进入心灵的关照和净化。这个时候我忽然想到了寨上村,觉得到寨上村一行已刻不容缓。

寨上村原来只有百十户人家,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村庄,坐落在潞城境内,即现今的潞城区。走进寨上村,最初的印象并无多少不同之处,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村口街道两旁插有几面“羊图腾”的旗帜随风飘扬,在猎猎招展中彰显出这个小村寨的古老和神秘,自然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访的兴致和兴趣。来到村委大院的时候,有幸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待我说明来意,他先是一脸歉疚,说可能是自己工作做得不到位,让寨上村这么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落未能声名远播。我说要道歉的应该是我,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却多次与这个相距不远的历史文化古村落擦肩而过,委实不该。于是他饶有兴致地向我概括地介绍了寨上村的历史文化及渊源。至此,我才获知,寨上村人原是羌人后裔,有着深远的羌文化积淀和深厚的羌俗遗风。

据史料记载,在东汉年间,作为游牧民族的羌人生活在我国的大西北地区,由于生活和生存的自然条件恶劣,羌人不得不举族迁徙,另寻生存之地。其中一支历经诸多磨难来到现在的寨上,定居在这里。可以想象,当时的寨上一带一定是山高林密,偏僻边远。当然,就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自然条件而论,与不毛之地的大西北相比,这里居住和生存的自然条件一定更符合羌人最基本的要求。否则,羌人在异族的排斥和追杀中不会选择这么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和生存之地。这段历史虽有记载,但并没有具体细节的详尽记录,所以无法还原其迁徙的真实过程。但羌人长途跋涉结束游牧,从此开始农耕的历程,一定饱经了鲜为人知的艰辛。由此我被羌人的这一壮举深深震撼且顿生敬意。

羌人所以把羊作为图腾的标志,是因为其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在大西北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苦寒之地,羊无疑成为羌人物质及其精神上的依靠的寄托。于是“羊图腾”的旗徽就有了答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羊同样是吉祥安宁的象征,羊与祥谐音,祥字的右半边由羊组成。从汉字的演变规律而言,“羌”字中亦有“羊”。据史料记载,羌人也是炎帝的后代,而炎帝的故里就在长治,由此可见,羌人与汉人亦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羌人后来迁徙到先祖的脚下定居生活至今,这是神农的护佑还是冥冥之中的呼唤或安排,我只能发挥想象,为这段充满苦难的漫漫迁徙的历程增添一分温馨和浪漫。

羌人来到这里为何取名寨上,史料并无记载。但在潞城辖区内的羌城村人也是羌人后裔,且与寨上村相距不过数公里。所以羌城与寨上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行内的文化学者和专家推测,羌人最初来到羌城定居生活后,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引发内讧,导致其中一支东移数公里另图生存之地,开垦定居后并取名寨上。而羌城的城应是城堡之意,寨上的寨也含有城的意思。城或寨都是领地的意思,只是从字面上城与寨的区别。另一种猜测是寨上为羌城东部的防区,驻扎有兵营,故称寨。从羌人早期作为游牧民族对于区域或领地的划分的常规而言,一个部落圈定一块领地即为寨。无论哪种说法的正确与否,羌城和寨上的羌人本属一支,且同宗同亲的事实显而易见,只是在定居后疑是上演过一场兄弟或父子相残、同根相煎的悲剧,抑或是与来自东面外侵之敌进行过殊死的拼杀。所以羌人定居这里,既要开垦拓荒,还需抵御外敌,所付出的不仅仅是辛劳和汗水,一定还饱含泪水和血水。

人类的文明始终是在负重前行。羌人在战乱和动荡不安的岁月中迁徙至此,面对自然生活和生存的残酷现状及异族的极力排斥,一定经过艰难的磨合和极其痛苦的挣扎,但最终还是被中华民族博大的胸襟所包容,使羌汉文化相知相融,也因此成就了今天各民族安居乐业和大团结的空前盛景。

“刘家大院”是寨上村保留羌人后代最为完整的民居建筑之一。外墙上的《简介》概要介绍了房子主人曾经是这一带的富户,拥有上百亩良田。“刘家大院”限于地理位置和地势,面积不大,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东西配房为砖木结构,主房为窑洞,结构紧凑,布置合理,设计精巧,用料考究;精致华贵的木雕和石刻无不显示出主人生前的富有。或许是家道中落,如今独留下这一处无人居住的居所,见证着羌人后裔的兴衰。

沿村街东行,越过一片农田,在一地荒芜中横亘着一段南北走向的石墙,用加工的方方正正的青石砌成,高约丈许,厚过两尺,历经岁月侵蚀,依旧十分坚固。墙的中间留有一拱门,据说门上曾建有门楼,早年坍塌后被拆除。这该是寨墙了,其功用应是防御外侵之敌,门楼自然是为了瞭望并向寨内传递信息。站在寨墙下,我依稀能感受到那种久远的金戈铁马的打斗和血腥的厮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拱门的上方砌有一方青石门匾,刻有“真自在”三字。于是我想,羌人的先祖试图用一堵寨墙筑成一道屏障,来实现或捍卫他们心中“好自在”的愿望,但这个看似单纯的想法,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却很难实现。其实这“自在”的含意绝非自由自在,而是对于和平安宁、不受外扰的渴望,即便修筑起牢固的寨墙,“自在”在当时依然是一种奢望,一个“真”字的修饰更显虚幻。其实,羌人把寨墙修在地上,同时也筑在了心里——“真自在”的梦想。羌人的先祖们一定不会想到,在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今天,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让“真自在”成为现实。如今,其子子孙孙的生存和生活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在”;这堵饱经沧桑的寨墙已经成为一抹淡淡的回忆,一段久远历史的传说,一个关于羌人对于和平安宁的殷切期许……

据说“成人礼”是羌人的习俗。羌人俗称“圆羊”,汉人俗称“圆锁”。如果从羌人崇尚羊的习俗而言,“圆羊”应当先于“圆锁”,或者说“圆锁”是汉人接纳并沿袭了“圆羊”的习俗。羌人作为游牧民族,对羊有着深深的崇拜和了解,有可能是受羊羔断奶后开始独立生存的自然法则的启发,才形成了“圆羊”的习俗。不论是“圆羊”还是“圆锁”,其仪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大同小异,都无不凸现着长辈对于晚辈平安、健康成长的殷殷祝福。虽是一字之别,从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羌汉良俗的共存共融。“成人礼”有别于“寨墙”承载的是父辈责任的完结,儿女走向成年的开始,15岁以后的岁月既充满美好又充满未知,人生的幸福和苦难需要独自面对和承受。这便是“成人礼”的意义。

我是循着九月的秋风送进我鼻中的一股浓浓的醋香来到寨上村的醋业公司的。脑海中羌人历史文化的画面还未散尽,一个初具规模的食醋制造企业便呈现在眼前。与制醋师傅交流,始知寨上的制醋工艺特殊。作为一个地道的“老西儿”,对醋自然情有独钟,而且山西的醋不仅全国有名,还远涉重洋出口外邦。醋的意义本不局限于烹饪中的调味,时至当今已经开发出诸多的保健功用,所以才经久不衰,成为餐桌上的必备之需。而寨上村的醋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没有添加食盐,但味道依旧醇厚回香,因此让保健的功用有了质的提升。所以说羌人能历尽磨难从大西北来到寨上村,结束了游牧而回归农耕,展现了羌人的坚韧与顽强、勤劳与智慧。寨上村的醋已经改良加工到极致,与羌人不安于现状的品格有直接关系。那就尝一口寨上村的醋吧,留一股醋酸在口中,存一丝醋香在心底。这其中有我对寨上村悠久历史文化的品味,更有对当代羌人后裔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的欣赏。

从最初怀几分好奇走进寨上村,到走近“刘家大院”感受人世沧桑,又伫立在古寨墙下体会远去的鼓角战乱,再到村街漫步,和寨上人近距离对话,我就这样在时光的隧道里,领略着这个小小村寨带来的久违的古朴民风和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令人伤感,更让我欣喜。位于寨东的大山呈环抱势将寨上村尽揽入怀,一如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与兄弟民族相拥相抱;山上的鸟雀俯冲直下,一个盘旋又直插云端,欢悦地鸣叫出自由自在;街道四通八达已经全部硬化,连接着你家我家、连接着这里那里,见证着汉羌两族的血脉相承;街道两旁的国槐生长的郁郁葱葱,预示着国运村运昌隆。各家各户的门前堆放了金灿灿的玉米,百姓的脸上堆满了丰收的喜悦,“羊图腾”的旗帜随风飘扬,一个富有古韵遗风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农村的雏形呈现在眼前,让我在九月金秋对寨上的造访更显意犹未尽。

要想尽情欣赏寨上村“八音会”的高亢热烈,“舞龙”和“舞狮”的绝美表演,“红火”里富有羌文化特色的红红火火,这一回的造访难以圆满。那就怀一份期待等来年的元宵佳节吧。到时候,我体验的一定是羌文化的精巧演绎和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带给我的美感……

寨上行,不虚此行。(宇挺)

原标题:汉羌古韵小乡村


[编辑:贾霄星]

  相关链接
· 壶山的底色
· 沁源闫寨村被誉为太岳区“小延安”
· 长治市地名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 中国传统村落平顺虹梯关村:昔日关隘地 今朝桃花源
· 潞城区南流村游记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潞城寨上村:汉羌古韵小乡村

其实,我所居住的村庄与寨上村也不过十多公里的路程。遗憾的是我从未造访过这个古村落。原因之一是寨上村在我的印象中与当地诸多乡村一样并无多少特别之处;之二是自己对中国乡村历史文化缺少一定的关注和较深入的研究。当然,这也和自己不喜出行有关。前些年,每到元宵佳节,总有朋友邀我到寨上村看“红火”。我本出生且居住在农村,本村和邻村的“红火”看得多了,觉得没有什么稀罕。遂对朋友说,咱们身边就能看到,何须舍近求远呢?不就是“八音会”的吹吹打打,“舞狮”或“舞龙灯”的蹦蹦跳跳。朋友强调,寨上村的表演更地道、更精彩。我听了不以为然。拒绝了朋友的好意,也多次错过了与寨上村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在今年《潞水》第三期首页上我看到署名南风的一篇文章,题为《文化散文,掀起你的盖头来》,文章就当今散文创作的主题和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倡导“关注历史与文化,关注地域民风与民俗,去描绘历史与往事,诠释艺术与文化,使文化散文成为新时代文明建设的文学力量”。进而实现“创作有文化厚度的散文”。南风先生强调:“要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立足于时代与历史间的对话;还要对寻踪文化主体有较深入的研究,把民间角落曾经的文化遗存,文物古迹远去的呐喊,这些装订着一个漫长时代的历史与辉煌,都写进我们的文化散文,成为我们笔下散文的诗章,成为散文作家创作的生命与文学合二为一的境界”。读了这篇文章让我耳目一新,内心大受触动。是啊,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我们一定是怀着一份情怀去创作每一篇作品,但字里行间表达的这份情怀总是那样的有限和单薄,甚或勉强,由此使作品缺少了历史文化的厚实和厚重,流露出浅显外在的抒情甚至媚俗的描摹,让作品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难以进入心灵的关照和净化。这个时候我忽然想到了寨上村,觉得到寨上村一行已刻不容缓。

寨上村原来只有百十户人家,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村庄,坐落在潞城境内,即现今的潞城区。走进寨上村,最初的印象并无多少不同之处,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村口街道两旁插有几面“羊图腾”的旗帜随风飘扬,在猎猎招展中彰显出这个小村寨的古老和神秘,自然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访的兴致和兴趣。来到村委大院的时候,有幸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待我说明来意,他先是一脸歉疚,说可能是自己工作做得不到位,让寨上村这么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落未能声名远播。我说要道歉的应该是我,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却多次与这个相距不远的历史文化古村落擦肩而过,委实不该。于是他饶有兴致地向我概括地介绍了寨上村的历史文化及渊源。至此,我才获知,寨上村人原是羌人后裔,有着深远的羌文化积淀和深厚的羌俗遗风。

据史料记载,在东汉年间,作为游牧民族的羌人生活在我国的大西北地区,由于生活和生存的自然条件恶劣,羌人不得不举族迁徙,另寻生存之地。其中一支历经诸多磨难来到现在的寨上,定居在这里。可以想象,当时的寨上一带一定是山高林密,偏僻边远。当然,就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自然条件而论,与不毛之地的大西北相比,这里居住和生存的自然条件一定更符合羌人最基本的要求。否则,羌人在异族的排斥和追杀中不会选择这么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和生存之地。这段历史虽有记载,但并没有具体细节的详尽记录,所以无法还原其迁徙的真实过程。但羌人长途跋涉结束游牧,从此开始农耕的历程,一定饱经了鲜为人知的艰辛。由此我被羌人的这一壮举深深震撼且顿生敬意。

羌人所以把羊作为图腾的标志,是因为其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在大西北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苦寒之地,羊无疑成为羌人物质及其精神上的依靠的寄托。于是“羊图腾”的旗徽就有了答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羊同样是吉祥安宁的象征,羊与祥谐音,祥字的右半边由羊组成。从汉字的演变规律而言,“羌”字中亦有“羊”。据史料记载,羌人也是炎帝的后代,而炎帝的故里就在长治,由此可见,羌人与汉人亦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羌人后来迁徙到先祖的脚下定居生活至今,这是神农的护佑还是冥冥之中的呼唤或安排,我只能发挥想象,为这段充满苦难的漫漫迁徙的历程增添一分温馨和浪漫。

羌人来到这里为何取名寨上,史料并无记载。但在潞城辖区内的羌城村人也是羌人后裔,且与寨上村相距不过数公里。所以羌城与寨上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行内的文化学者和专家推测,羌人最初来到羌城定居生活后,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引发内讧,导致其中一支东移数公里另图生存之地,开垦定居后并取名寨上。而羌城的城应是城堡之意,寨上的寨也含有城的意思。城或寨都是领地的意思,只是从字面上城与寨的区别。另一种猜测是寨上为羌城东部的防区,驻扎有兵营,故称寨。从羌人早期作为游牧民族对于区域或领地的划分的常规而言,一个部落圈定一块领地即为寨。无论哪种说法的正确与否,羌城和寨上的羌人本属一支,且同宗同亲的事实显而易见,只是在定居后疑是上演过一场兄弟或父子相残、同根相煎的悲剧,抑或是与来自东面外侵之敌进行过殊死的拼杀。所以羌人定居这里,既要开垦拓荒,还需抵御外敌,所付出的不仅仅是辛劳和汗水,一定还饱含泪水和血水。

人类的文明始终是在负重前行。羌人在战乱和动荡不安的岁月中迁徙至此,面对自然生活和生存的残酷现状及异族的极力排斥,一定经过艰难的磨合和极其痛苦的挣扎,但最终还是被中华民族博大的胸襟所包容,使羌汉文化相知相融,也因此成就了今天各民族安居乐业和大团结的空前盛景。

“刘家大院”是寨上村保留羌人后代最为完整的民居建筑之一。外墙上的《简介》概要介绍了房子主人曾经是这一带的富户,拥有上百亩良田。“刘家大院”限于地理位置和地势,面积不大,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东西配房为砖木结构,主房为窑洞,结构紧凑,布置合理,设计精巧,用料考究;精致华贵的木雕和石刻无不显示出主人生前的富有。或许是家道中落,如今独留下这一处无人居住的居所,见证着羌人后裔的兴衰。

沿村街东行,越过一片农田,在一地荒芜中横亘着一段南北走向的石墙,用加工的方方正正的青石砌成,高约丈许,厚过两尺,历经岁月侵蚀,依旧十分坚固。墙的中间留有一拱门,据说门上曾建有门楼,早年坍塌后被拆除。这该是寨墙了,其功用应是防御外侵之敌,门楼自然是为了瞭望并向寨内传递信息。站在寨墙下,我依稀能感受到那种久远的金戈铁马的打斗和血腥的厮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拱门的上方砌有一方青石门匾,刻有“真自在”三字。于是我想,羌人的先祖试图用一堵寨墙筑成一道屏障,来实现或捍卫他们心中“好自在”的愿望,但这个看似单纯的想法,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却很难实现。其实这“自在”的含意绝非自由自在,而是对于和平安宁、不受外扰的渴望,即便修筑起牢固的寨墙,“自在”在当时依然是一种奢望,一个“真”字的修饰更显虚幻。其实,羌人把寨墙修在地上,同时也筑在了心里——“真自在”的梦想。羌人的先祖们一定不会想到,在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今天,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让“真自在”成为现实。如今,其子子孙孙的生存和生活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在”;这堵饱经沧桑的寨墙已经成为一抹淡淡的回忆,一段久远历史的传说,一个关于羌人对于和平安宁的殷切期许……

据说“成人礼”是羌人的习俗。羌人俗称“圆羊”,汉人俗称“圆锁”。如果从羌人崇尚羊的习俗而言,“圆羊”应当先于“圆锁”,或者说“圆锁”是汉人接纳并沿袭了“圆羊”的习俗。羌人作为游牧民族,对羊有着深深的崇拜和了解,有可能是受羊羔断奶后开始独立生存的自然法则的启发,才形成了“圆羊”的习俗。不论是“圆羊”还是“圆锁”,其仪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大同小异,都无不凸现着长辈对于晚辈平安、健康成长的殷殷祝福。虽是一字之别,从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羌汉良俗的共存共融。“成人礼”有别于“寨墙”承载的是父辈责任的完结,儿女走向成年的开始,15岁以后的岁月既充满美好又充满未知,人生的幸福和苦难需要独自面对和承受。这便是“成人礼”的意义。

我是循着九月的秋风送进我鼻中的一股浓浓的醋香来到寨上村的醋业公司的。脑海中羌人历史文化的画面还未散尽,一个初具规模的食醋制造企业便呈现在眼前。与制醋师傅交流,始知寨上的制醋工艺特殊。作为一个地道的“老西儿”,对醋自然情有独钟,而且山西的醋不仅全国有名,还远涉重洋出口外邦。醋的意义本不局限于烹饪中的调味,时至当今已经开发出诸多的保健功用,所以才经久不衰,成为餐桌上的必备之需。而寨上村的醋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没有添加食盐,但味道依旧醇厚回香,因此让保健的功用有了质的提升。所以说羌人能历尽磨难从大西北来到寨上村,结束了游牧而回归农耕,展现了羌人的坚韧与顽强、勤劳与智慧。寨上村的醋已经改良加工到极致,与羌人不安于现状的品格有直接关系。那就尝一口寨上村的醋吧,留一股醋酸在口中,存一丝醋香在心底。这其中有我对寨上村悠久历史文化的品味,更有对当代羌人后裔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的欣赏。

从最初怀几分好奇走进寨上村,到走近“刘家大院”感受人世沧桑,又伫立在古寨墙下体会远去的鼓角战乱,再到村街漫步,和寨上人近距离对话,我就这样在时光的隧道里,领略着这个小小村寨带来的久违的古朴民风和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令人伤感,更让我欣喜。位于寨东的大山呈环抱势将寨上村尽揽入怀,一如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与兄弟民族相拥相抱;山上的鸟雀俯冲直下,一个盘旋又直插云端,欢悦地鸣叫出自由自在;街道四通八达已经全部硬化,连接着你家我家、连接着这里那里,见证着汉羌两族的血脉相承;街道两旁的国槐生长的郁郁葱葱,预示着国运村运昌隆。各家各户的门前堆放了金灿灿的玉米,百姓的脸上堆满了丰收的喜悦,“羊图腾”的旗帜随风飘扬,一个富有古韵遗风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农村的雏形呈现在眼前,让我在九月金秋对寨上的造访更显意犹未尽。

要想尽情欣赏寨上村“八音会”的高亢热烈,“舞龙”和“舞狮”的绝美表演,“红火”里富有羌文化特色的红红火火,这一回的造访难以圆满。那就怀一份期待等来年的元宵佳节吧。到时候,我体验的一定是羌文化的精巧演绎和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带给我的美感……

寨上行,不虚此行。(宇挺)

原标题:汉羌古韵小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