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辖区内一个个地名的背后,或承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镌刻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或蕴含着某个时代的精髓,或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2018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长治市城区和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撤销长治县、屯留县和潞城市,分别设立长治市上党区、屯留区和潞城区。新设立的潞州区、上党区、潞城区、屯留区都具有典型的长治特色、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印记。
其中,“潞州”是长治市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始置于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历经隋、唐、宋、元、明,至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潞州升为潞安府。潞州时期物产丰饶,有享负盛名、“一熟天下贱”的潞麻,光泽如漆、丰肌腻理的潞墨,精巧亮丽的皇室贡品潞绸以及绵软醇厚“香飘万里醉半山”的潞酒。其中,潞绸手工织造技艺在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党县”是上党区的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上党县域原属于壶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壶关县地分置上党县,属潞州。历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历史悠久。上党,《释名·释州国》(汉·刘熙)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国策地名考》(清·狄子奇)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上党这一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现统称为上党地区(即晋东南地区)。在这里曾经发生的上党战役,打响了我国解放战争的第一枪,长治市是我党解放的第一座城市。隋代上党郡衙署大门上党门留存至今,是长治市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此外,传统戏曲“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是我国主要的地方戏曲精华,至今仍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上党堆锦”也是上党人民引以为傲的一项民间手工艺品种,被称为立体国画,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潞城得名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沿用至今。专名名称使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地名文化底蕴深厚,撤市设区命名为“潞城区”。
屯留县得名于公元前555年的春秋时期,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至今。名称使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政区名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更名为“屯留区”。
综上所述,长治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所辖的新政区名称确定为潞州区、上党区、潞城区、屯留区,既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具有延续性,又体现了区域特点,具有独特的地名文化意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姜方)
原标题:挖掘地名信息 传承地名文化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长治市辖区内一个个地名的背后,或承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镌刻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或蕴含着某个时代的精髓,或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2018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长治市城区和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撤销长治县、屯留县和潞城市,分别设立长治市上党区、屯留区和潞城区。新设立的潞州区、上党区、潞城区、屯留区都具有典型的长治特色、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印记。
其中,“潞州”是长治市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始置于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历经隋、唐、宋、元、明,至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潞州升为潞安府。潞州时期物产丰饶,有享负盛名、“一熟天下贱”的潞麻,光泽如漆、丰肌腻理的潞墨,精巧亮丽的皇室贡品潞绸以及绵软醇厚“香飘万里醉半山”的潞酒。其中,潞绸手工织造技艺在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党县”是上党区的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上党县域原属于壶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壶关县地分置上党县,属潞州。历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历史悠久。上党,《释名·释州国》(汉·刘熙)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国策地名考》(清·狄子奇)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上党这一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现统称为上党地区(即晋东南地区)。在这里曾经发生的上党战役,打响了我国解放战争的第一枪,长治市是我党解放的第一座城市。隋代上党郡衙署大门上党门留存至今,是长治市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此外,传统戏曲“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是我国主要的地方戏曲精华,至今仍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上党堆锦”也是上党人民引以为傲的一项民间手工艺品种,被称为立体国画,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潞城得名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沿用至今。专名名称使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地名文化底蕴深厚,撤市设区命名为“潞城区”。
屯留县得名于公元前555年的春秋时期,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至今。名称使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政区名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更名为“屯留区”。
综上所述,长治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所辖的新政区名称确定为潞州区、上党区、潞城区、屯留区,既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具有延续性,又体现了区域特点,具有独特的地名文化意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姜方)
原标题:挖掘地名信息 传承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