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那古朴庄严的庙宇,仿佛听到嘀嘀哒哒的电报声传向天空;走进那历经沧桑的小院,仿佛看到进进出出的军人正为前线战况奔波……今天,来到武乡县下合村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旧址,寻觅那抗战轨迹里的红色密码,探求那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
图为: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首长在下合村工作过的地方
下合村的红色历史
武乡县下合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永嘉元年,被汉赵王刘渊封为辅汉将军的武乡籍羯人石勒,收编了羯人部落首领张㔨督、冯莫突以及乌桓部落首领张伏利度等,在下合村长征坪一带安营扎寨,秣马厉兵,两年多时间里,队伍发展到10万余人,为推翻前赵国建立了一支铁军。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人员2006年在下合村考察时,根据娲媓圣母庙下院石窟判定,石佛雕像是北齐时期的历史遗存。根据古代置村必有庙、有庙必有村的事实推断,下合村在北齐时期或更早就已立村建置,已初具规模,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村中相继出土的残碑、石佛、门墩石等文物,大多为隋唐时期的文物。明崇祯年间,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兵部尚书、武乡人魏云中在该村主持修建的娲媓圣母庙,成为该村最典型的庙宇。该庙正殿梁架题记“大明崇祯三年由兵部尚书魏云中所建”字样,后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民国多次重修。
下合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33年,武乡党组织创始人李逸三、武光汤、程云、史怀壁等,在全县发展党员,成立了中共武乡县委,并在窑头、段村、北良侯分别设立东、中、西3个党支部,秘密开展工作,领导开展农民抗粮、抗税、抗租、抗债、抗丁的“五抗”运动。下合村农民也积极参与其中,“五抗”运动在村里开展起来。1937年2月,该村青年吴根旺在武振华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魏来发、魏丙其等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下合村成立了政治委员会(党支部),政治主任为吴根旺。在中共党支部的带领下,下合村形成了群众抗日高潮,许多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投身抗战,保家卫国。
武乡县是华北抗战的中枢,而下合则是红色武乡的中心。从1937年11月起,决死队政治部派民运科科长刘征田率领的民运工作队,在武乡东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当时就有魏克俊、魏金和、魏克家、魏保来等人参加了决死队。紧接着,八路军一二九师谢家庆、张国传领导的谢张大队进驻武乡,魏海秀、魏兴旺等人又参加了谢张大队。特别是1938年3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成的补充团,在团长韩东山、政委丁先国率领下进驻下合村,在此进行战斗动员,不久,补充团离开下合村参加了神头岭伏击战。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驻扎,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士气,军民关系更加紧密。这里成为八路军的家乡,时常有八路军队伍在这里休整,补充兵员,下合村成为八路军的坚实后盾。
1939年10月11日,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机关移住下合村。之所以选择下合村,与其优越的条件是密不可分的。首先,这里地势低缓,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大量部队生活需求;其次,下合与王家峪、前王家峪构成相互间隔两三华里的三角方位,便于警卫部队布设岗哨;其三,这里已有中共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已经被广泛发动起来;其四,八路军与决死队的进驻,使广大百姓真正了解到八路军是抗日的队伍、爱民的队伍;其五,下合村不仅有几座相当规模的庙宇,而且有几百户人家,可以容纳庞大机关的驻扎。正因如此,在选择机关迁址时,选定下合村为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的驻扎地。
从此,也奠定了下合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
图为: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下合村旧址
行走在下合村的街巷
下合村位于武乡县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紧邻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村。前不久,我们几位文史爱好者一道驱车前往该村进行调研,在村委会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国宏。他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带领我们参观了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旧址,还有宣传部、组织部、民运部、锄奸部、敌工部等旧址,以及野政篮球场、《前线》杂志社、总部招待所等。
行走在下合村的街巷,魏国红边走边介绍。1940年2月8日,农历春节。为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加大政治宣传力度,八路军总司令部、野战总政治部,在下合村召开了太行山文化工作者座谈会。到会的文艺工作者有:鲁艺木刻工作团的胡一川、彦涵、罗工柳、杨筠、华山和前方鲁艺校长李伯钊以及八路军总部的孙泱等37人。座谈会上,总部首长鼓励日夜战斗在抗日前线的艺术家们,运用好文艺“武器”,开展对敌斗争工作。总部首长说:“抗战要文武两条战线并肩作战,甚至笔杆子要超过枪杆子,先搞好文艺宣传,才能发动起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2月26日,来八路军总部汇报工作的晋察冀军区首长、冀中军区首长来到武乡,住在下合村。27日下午,八路军总部直属队、鲁迅艺术学校等在下合村召开了欢迎大会。28日,八路军总部直属单位、一二九师在下合村娲媓庙前召开干部会议,会上交流了晋察冀反“扫荡”经验,介绍了冀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和群众自动参加的游击战争的新形式。
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在下合村期间,多次组织开展了大型活动,是八路军开展发动群众、进行对敌斗争的重要阵地,这里的每一处旧址、遗迹,都见证了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展和壮大的历程。
图为:1940年2月,晋察冀军区指战员在下合村交流游击战争经验
擦亮下合村的“红色名片”
武乡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伟大太行精神的重要孕育地,是八路军“亮剑”的地方,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该县以“弘扬太行精神,共建创新武乡”为主线,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一目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国宏说:“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优势,用好红色资源,擦亮‘红色名片’,做强‘红色产业’,实现共同富裕。”
武乡县全力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加强王家峪“1+4”片区建设,下合村荣幸地被列入片区建设的规划中,这也给下合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抓住特点,突出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打造太行干部学院教学点,实现红色文物活化与保护成果共享利用,以红色文旅产业为引擎,带动各业产业兴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依托旧址文物展示野战总政治部内涵,传承八路军文化、弘扬太行精神的同时,还要把红色旅游作为产业来打造、推销,不断拓展和延伸,从而达到旅游创收、惠及村民的目的。
为此,支村两委认真研究,聘请专家考察,制定了乡村发展规划,着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构建产业化格局,开发本村独特的旅游农副产品市场,创出自己的精品,打出自己的品牌,注册专门开发公司,组织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精加工、巧包装;组织“农家乐”式的旅游服务配套项目,吸引游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会当地风俗民情,服务旅游,在旅游中创收。
红色旅游拓展和农副产品深加工,这两方面的文化包装,影响大、利润高,辐射性强,互动性广,有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必将开创一个红色旅游的新天地,让特色鲜明的“红色”成为一种文旅新时尚,以推动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为主题,努力建设美丽幸福新武乡。(郝雪廷)
原标题:来自下合村的红色记忆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走进那古朴庄严的庙宇,仿佛听到嘀嘀哒哒的电报声传向天空;走进那历经沧桑的小院,仿佛看到进进出出的军人正为前线战况奔波……今天,来到武乡县下合村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旧址,寻觅那抗战轨迹里的红色密码,探求那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
图为: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首长在下合村工作过的地方
下合村的红色历史
武乡县下合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永嘉元年,被汉赵王刘渊封为辅汉将军的武乡籍羯人石勒,收编了羯人部落首领张㔨督、冯莫突以及乌桓部落首领张伏利度等,在下合村长征坪一带安营扎寨,秣马厉兵,两年多时间里,队伍发展到10万余人,为推翻前赵国建立了一支铁军。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人员2006年在下合村考察时,根据娲媓圣母庙下院石窟判定,石佛雕像是北齐时期的历史遗存。根据古代置村必有庙、有庙必有村的事实推断,下合村在北齐时期或更早就已立村建置,已初具规模,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村中相继出土的残碑、石佛、门墩石等文物,大多为隋唐时期的文物。明崇祯年间,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兵部尚书、武乡人魏云中在该村主持修建的娲媓圣母庙,成为该村最典型的庙宇。该庙正殿梁架题记“大明崇祯三年由兵部尚书魏云中所建”字样,后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民国多次重修。
下合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33年,武乡党组织创始人李逸三、武光汤、程云、史怀壁等,在全县发展党员,成立了中共武乡县委,并在窑头、段村、北良侯分别设立东、中、西3个党支部,秘密开展工作,领导开展农民抗粮、抗税、抗租、抗债、抗丁的“五抗”运动。下合村农民也积极参与其中,“五抗”运动在村里开展起来。1937年2月,该村青年吴根旺在武振华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魏来发、魏丙其等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下合村成立了政治委员会(党支部),政治主任为吴根旺。在中共党支部的带领下,下合村形成了群众抗日高潮,许多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投身抗战,保家卫国。
武乡县是华北抗战的中枢,而下合则是红色武乡的中心。从1937年11月起,决死队政治部派民运科科长刘征田率领的民运工作队,在武乡东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当时就有魏克俊、魏金和、魏克家、魏保来等人参加了决死队。紧接着,八路军一二九师谢家庆、张国传领导的谢张大队进驻武乡,魏海秀、魏兴旺等人又参加了谢张大队。特别是1938年3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成的补充团,在团长韩东山、政委丁先国率领下进驻下合村,在此进行战斗动员,不久,补充团离开下合村参加了神头岭伏击战。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驻扎,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士气,军民关系更加紧密。这里成为八路军的家乡,时常有八路军队伍在这里休整,补充兵员,下合村成为八路军的坚实后盾。
1939年10月11日,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机关移住下合村。之所以选择下合村,与其优越的条件是密不可分的。首先,这里地势低缓,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大量部队生活需求;其次,下合与王家峪、前王家峪构成相互间隔两三华里的三角方位,便于警卫部队布设岗哨;其三,这里已有中共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已经被广泛发动起来;其四,八路军与决死队的进驻,使广大百姓真正了解到八路军是抗日的队伍、爱民的队伍;其五,下合村不仅有几座相当规模的庙宇,而且有几百户人家,可以容纳庞大机关的驻扎。正因如此,在选择机关迁址时,选定下合村为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的驻扎地。
从此,也奠定了下合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
图为: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下合村旧址
行走在下合村的街巷
下合村位于武乡县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紧邻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村。前不久,我们几位文史爱好者一道驱车前往该村进行调研,在村委会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国宏。他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带领我们参观了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旧址,还有宣传部、组织部、民运部、锄奸部、敌工部等旧址,以及野政篮球场、《前线》杂志社、总部招待所等。
行走在下合村的街巷,魏国红边走边介绍。1940年2月8日,农历春节。为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加大政治宣传力度,八路军总司令部、野战总政治部,在下合村召开了太行山文化工作者座谈会。到会的文艺工作者有:鲁艺木刻工作团的胡一川、彦涵、罗工柳、杨筠、华山和前方鲁艺校长李伯钊以及八路军总部的孙泱等37人。座谈会上,总部首长鼓励日夜战斗在抗日前线的艺术家们,运用好文艺“武器”,开展对敌斗争工作。总部首长说:“抗战要文武两条战线并肩作战,甚至笔杆子要超过枪杆子,先搞好文艺宣传,才能发动起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2月26日,来八路军总部汇报工作的晋察冀军区首长、冀中军区首长来到武乡,住在下合村。27日下午,八路军总部直属队、鲁迅艺术学校等在下合村召开了欢迎大会。28日,八路军总部直属单位、一二九师在下合村娲媓庙前召开干部会议,会上交流了晋察冀反“扫荡”经验,介绍了冀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和群众自动参加的游击战争的新形式。
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在下合村期间,多次组织开展了大型活动,是八路军开展发动群众、进行对敌斗争的重要阵地,这里的每一处旧址、遗迹,都见证了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展和壮大的历程。
图为:1940年2月,晋察冀军区指战员在下合村交流游击战争经验
擦亮下合村的“红色名片”
武乡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伟大太行精神的重要孕育地,是八路军“亮剑”的地方,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该县以“弘扬太行精神,共建创新武乡”为主线,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一目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国宏说:“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优势,用好红色资源,擦亮‘红色名片’,做强‘红色产业’,实现共同富裕。”
武乡县全力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加强王家峪“1+4”片区建设,下合村荣幸地被列入片区建设的规划中,这也给下合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抓住特点,突出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打造太行干部学院教学点,实现红色文物活化与保护成果共享利用,以红色文旅产业为引擎,带动各业产业兴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依托旧址文物展示野战总政治部内涵,传承八路军文化、弘扬太行精神的同时,还要把红色旅游作为产业来打造、推销,不断拓展和延伸,从而达到旅游创收、惠及村民的目的。
为此,支村两委认真研究,聘请专家考察,制定了乡村发展规划,着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构建产业化格局,开发本村独特的旅游农副产品市场,创出自己的精品,打出自己的品牌,注册专门开发公司,组织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精加工、巧包装;组织“农家乐”式的旅游服务配套项目,吸引游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会当地风俗民情,服务旅游,在旅游中创收。
红色旅游拓展和农副产品深加工,这两方面的文化包装,影响大、利润高,辐射性强,互动性广,有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必将开创一个红色旅游的新天地,让特色鲜明的“红色”成为一种文旅新时尚,以推动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为主题,努力建设美丽幸福新武乡。(郝雪廷)
原标题:来自下合村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