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上,屹立着许多军工旧址,它们不仅承载着军事工业在太行山上发展的深厚革命历史,还铭记着我国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程。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平顺县的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旧址,这里曾见证过中国军工发展的重要一页。
“藏身”东坡山下的军工二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战前线,开展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然而,兵员迅速增扩,物资补充不足,武器十分缺乏。八路军和各抗日武装发扬“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的自力更生精神,开始自办军工厂。
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列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遵照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战略部署,1939年7月初,时任军工部总务处处长徐长勋、工程师郭栋才来到位于平顺县城东南方向东坡山下的一个山沟里,依托险要的地势、闭塞的交通和隐蔽的位置,开始组建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
“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是八路军在太行山建立最早的枪械修理和炮弹制造兵工厂。”随行的太行山军工发展历史研究人员王祥生告诉记者,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从筹建到建成历时4个多月,完全按照部队建制实行军事化管理,设置有工务、管理和材料三个科室。组建期间,全体人员除借住在当时仅有19户的村民家中或破旧的老房里。在克服物资奇缺、技术力量不足、交通运输不便等重重困难后,1939年11月,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锯齿式主厂房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一间80平方米的锅炉房和20余孔用来储藏物质的窑洞小仓库也已竣工。
在建造八路军西安村军工厂房的同时,军工技工们却没有停歇,他们利用锉刀、钻头、锯条、钢丝、砂轮等工具,手工开展了枪械维修和新枪试制生产。
1939年冬,“十二月事变”发动,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一夜间,正在进行新枪批量生产的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奉上级命令停产,转移至辽县,与驻在高峪村的八路军军工三所合并。
“新二所”在战火中涅槃重生
在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的建设同期,八路军水窑山军工一所也在如火如荼组建中。该所位于黎城西北部的赤峪沟西端的大山里,前身为榆社县韩庄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
1941年11月,黄崖洞保卫战打响,我军取得了敌我伤亡6∶1的战绩。17日,日军顺势进入水窑山进行大肆破坏,后又接二连三开展偷袭,并于次年2月15日对水窑山采取毒攻,八路军水窑山军工一所厂房遭到了严重破坏,工厂目标完全暴露。鉴于危急形势,八路军总部军工部1942年3月6日作出决定:将八路军水窑山军工一所“化整为零,分散转移。”其中,该所分成的三个分厂中,二分厂全部迁往平顺西安村,利用西安村的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原址建立“新二所”。新建的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分建三个厂,一分厂驻平顺县西安村;二分厂驻平顺县白家庄,也叫炮弹铸造厂;三分厂驻壶关县仙居村,也叫太南化学厂。
1944年6月,八路军后勤部决定调整兵工厂的布局,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被整编为军工部兵工二厂。上党战役结束后,按照晋冀鲁豫军区决定要求:将分散在偏僻山区的兵工厂向长治等交通方便的城市转移。平顺县西安村的军工部兵工二厂于1945年11月26日,搬迁至长治市南郊南石槽村。
1948年,在晋冀鲁豫军区组织开展创建的“刘伯承工厂”立功竞赛运动中,兵工二厂被评为“刘伯承工厂”,并被授予“提高兵工质量增大歼灭战的实效”的奖旗。
人民兵工精神赓续传承
走进大山深处的西安村,一面由灰砖砌成、粉刷为白色的照壁墙上,赫然写着“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纪念馆”13个大字。
进入纪念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一段段言简意赅的文字、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儿,向人们讲述着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组建的背景、过程、发展以及传承,同时也述说着人民军事工业在太行山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与奋斗,才有了今天这现代化的、强大的、波澜壮阔的国防工业。
“人民军队的发展离不开人民军工,人民军工是人民军队的第二条战线。”八路军军工二所在西安村期间,除1939年11月新建成的主厂房和锅炉房,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工务、材料、管理三个科室及几个办公室全都由村内破旧、坍塌的民房修葺而成。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科室和办公室在军工所搬迁后重新修缮,保留了下来。在修葺过程中,西安村发现了大量当时遗留下的炮弹和设备。至今,村里还保留着一个当时用来碾制炸药的石碾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革命历史被人们遗忘,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纪念馆的建设就是希望大家铭记历史,发扬革命传统,提振精气神。据西安村老支书杨民权介绍,纪念馆的展览内容发掘和弘扬了村里前辈们的“人民兵工精神”。目前,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纪念馆已经成为周边乡镇及平顺县多家单位的红色教育基地。(申丽娜)
原标题:山沟沟里的太行军工记忆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在太行山上,屹立着许多军工旧址,它们不仅承载着军事工业在太行山上发展的深厚革命历史,还铭记着我国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程。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平顺县的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旧址,这里曾见证过中国军工发展的重要一页。
“藏身”东坡山下的军工二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战前线,开展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然而,兵员迅速增扩,物资补充不足,武器十分缺乏。八路军和各抗日武装发扬“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的自力更生精神,开始自办军工厂。
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列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遵照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战略部署,1939年7月初,时任军工部总务处处长徐长勋、工程师郭栋才来到位于平顺县城东南方向东坡山下的一个山沟里,依托险要的地势、闭塞的交通和隐蔽的位置,开始组建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
“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是八路军在太行山建立最早的枪械修理和炮弹制造兵工厂。”随行的太行山军工发展历史研究人员王祥生告诉记者,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从筹建到建成历时4个多月,完全按照部队建制实行军事化管理,设置有工务、管理和材料三个科室。组建期间,全体人员除借住在当时仅有19户的村民家中或破旧的老房里。在克服物资奇缺、技术力量不足、交通运输不便等重重困难后,1939年11月,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锯齿式主厂房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一间80平方米的锅炉房和20余孔用来储藏物质的窑洞小仓库也已竣工。
在建造八路军西安村军工厂房的同时,军工技工们却没有停歇,他们利用锉刀、钻头、锯条、钢丝、砂轮等工具,手工开展了枪械维修和新枪试制生产。
1939年冬,“十二月事变”发动,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一夜间,正在进行新枪批量生产的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奉上级命令停产,转移至辽县,与驻在高峪村的八路军军工三所合并。
“新二所”在战火中涅槃重生
在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的建设同期,八路军水窑山军工一所也在如火如荼组建中。该所位于黎城西北部的赤峪沟西端的大山里,前身为榆社县韩庄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
1941年11月,黄崖洞保卫战打响,我军取得了敌我伤亡6∶1的战绩。17日,日军顺势进入水窑山进行大肆破坏,后又接二连三开展偷袭,并于次年2月15日对水窑山采取毒攻,八路军水窑山军工一所厂房遭到了严重破坏,工厂目标完全暴露。鉴于危急形势,八路军总部军工部1942年3月6日作出决定:将八路军水窑山军工一所“化整为零,分散转移。”其中,该所分成的三个分厂中,二分厂全部迁往平顺西安村,利用西安村的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原址建立“新二所”。新建的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分建三个厂,一分厂驻平顺县西安村;二分厂驻平顺县白家庄,也叫炮弹铸造厂;三分厂驻壶关县仙居村,也叫太南化学厂。
1944年6月,八路军后勤部决定调整兵工厂的布局,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被整编为军工部兵工二厂。上党战役结束后,按照晋冀鲁豫军区决定要求:将分散在偏僻山区的兵工厂向长治等交通方便的城市转移。平顺县西安村的军工部兵工二厂于1945年11月26日,搬迁至长治市南郊南石槽村。
1948年,在晋冀鲁豫军区组织开展创建的“刘伯承工厂”立功竞赛运动中,兵工二厂被评为“刘伯承工厂”,并被授予“提高兵工质量增大歼灭战的实效”的奖旗。
人民兵工精神赓续传承
走进大山深处的西安村,一面由灰砖砌成、粉刷为白色的照壁墙上,赫然写着“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纪念馆”13个大字。
进入纪念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一段段言简意赅的文字、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儿,向人们讲述着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组建的背景、过程、发展以及传承,同时也述说着人民军事工业在太行山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与奋斗,才有了今天这现代化的、强大的、波澜壮阔的国防工业。
“人民军队的发展离不开人民军工,人民军工是人民军队的第二条战线。”八路军军工二所在西安村期间,除1939年11月新建成的主厂房和锅炉房,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工务、材料、管理三个科室及几个办公室全都由村内破旧、坍塌的民房修葺而成。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科室和办公室在军工所搬迁后重新修缮,保留了下来。在修葺过程中,西安村发现了大量当时遗留下的炮弹和设备。至今,村里还保留着一个当时用来碾制炸药的石碾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革命历史被人们遗忘,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纪念馆的建设就是希望大家铭记历史,发扬革命传统,提振精气神。据西安村老支书杨民权介绍,纪念馆的展览内容发掘和弘扬了村里前辈们的“人民兵工精神”。目前,八路军西安村军工二所纪念馆已经成为周边乡镇及平顺县多家单位的红色教育基地。(申丽娜)
原标题:山沟沟里的太行军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