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秉粟:名副其实的“巨商”义士
发布时间: 2023-08-17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明清以来,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运河的畅通也带动了两岸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时,开始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人集团,历史上称其为“商帮”。在云集大运河一带的“商帮”队伍里,尤其以晋商居多。其中,久居禹城(今山东省禹城市)的晋商中,有一位名叫贾秉粟的,他不仅是晋商队伍中的“巨商”,还是一位闻名晋鲁大地乃至京杭大运河的义士。

A.潞城“巨商”贾秉粟

贾秉粟,字庆余,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出生。潞城王都庄(今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王都庄)人。贾秉粟家族世代居住在王都庄村,在其先辈就有好家风,代代为人谦和,辈辈多行义举,修桥补路,积德行善,家境富裕,在古邑潞城是属于小有名气的富裕安康之家。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后来,贾家中途家道逐渐衰落,到了贾秉粟的父亲贾成同这一代时,贾家的境况就更糟了,也慢慢成为贫穷人家了。年幼的贾秉粟,聪慧过人。他在私塾读书非常用功,得到先生的赞赏。后来,贾秉粟的父亲贾成同开始经商。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14岁的贾秉粟便随父亲东下太行,来到山东禹城县经商做生意。贾秉粟受父亲的教育,做生意中,气度恢宏,文思缜密,很快成为山西商界的知名人士。他与父亲一道,从山西到山东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其家产逐渐大兴,竟然成为远近闻名的巨商。

在云集大运河一带的“商帮”队伍里,贾秉粟属于“行商”。明代以来,我们潞安以产“潞绸”而闻名,“潞绸”的原料很多便是晋商从山东德州一带购买贩运过去的。再之,晋商在德州、齐河、陵县、禹城等城镇设立的布庄、布店,主要是收购当地棉布,然后销往山西的西北口外及东北等地。在《齐河县乡土志·商务》中载:山西商人在城镇设立布庄收购“齐河大布”,然后批发给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销往口外。乾隆年间,这种商贸活动最为盛行。同时,山西的商品也运到山东出售。如将潞安的铁器运到德州、临清,然后转运到高唐、河间等地。运河区域的山西木材,大都是山陕地区商人从家乡转运而来。据乾隆版《潞城县志》卷四《耆旧》中记载:潞城商人贾庆余,在山东“东西奔驰,恒竟岁无停晷”,终于暴富成为闻名山西与山东的大商人。尽管如此,贾秉粟仍然勤奋经营生意。

在晋鲁两地以及大江南北生意圈内,都羡慕贾秉粟的基业兴隆。生意场上发达的贾秉粟,没有忘记光宗耀祖的家训,他在故地王都庄置地建房,粮田肥沃连片。如今,在王都庄还遗存有贾氏宅院,位于王都庄的村南,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据《潞水汲古》记载:贾氏宅院坐北朝南,东西长53.1米,南北宽20米,占地面积106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此宅院建筑并排三院,每院存正房、两侧为东西配房。三座院落均相通,规制也相同。中院正房为窑楼式建筑,一层为砖砌式三孔窑;二层为阁楼式,门窗均为改建的结构。东西配房面宽三间,均为二层单檐硬山顶,棚楼式建筑,灰布仰瓦屋面,拱券式门窗,门窗楣上有砖雕图案,棚楼式建筑是当地的一种营造做法,即一层居住,二层用于储物。其余两院为砖砌窑洞,前出砖雕仿木斗拱,各三孔。贾氏宅院保存较为完整,其木雕和砖雕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具有浓郁的地方传统民居特点。贾氏宅院尽管历经百年,仍不失窑楼式建筑的气派:有窑有房,错落有致;砖雕斗拱,华美端雅。这种古潞建筑风格,自有一股说不出的风姿。

走进王都庄,触摸贾氏宅院湮没在尘封中的厚重历史,慢慢揭开贾氏家族神秘的历史面纱,令人撼然。微子古镇当地有民谚“千斤门楼四两屋”,从王都庄贾氏宅院的建筑风格上,完全反映了贾氏祖上富裕的家资以及崇尚义气的美德。

B.晋鲁“义士”贾秉粟

义,在我国是指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贾秉粟先生之“义举”,更有超出寻常人的地方,是一种“义德”之美。贾秉粟不仅十分熟悉经商之道,更是一位尊崇孔孟学说的读书人。他虽然以经商营运起家,可他性格高雅,最仰慕读书人。他对读书人特别尊敬,不管在哪里,只要遇到穿戴着儒生衣帽的人,不管是否认识,都要以礼相待,尊敬有加。他更喜欢结交四海朋友,乐于在生活中施舍、帮助别人。

到了贾秉粟这一辈,他共兄弟四人,兄弟中他居长。他的三个弟弟都过早地去世,二弟与四弟没有子嗣,只有三弟留有二子,贾秉粟自然就承担了抚养侄子的义务,他待侄子无异于亲生的儿子。不仅为他们置地建房、资助他们生活,还请先生教他们读书。后来,俩侄子早早就成为庠生。

贾秉粟久居的禹城是一个灾情不断的地方。《清史稿·灾异志》记载:乾隆三十一年,济南、新城、德州、禹城饥。五十五年秋,禹城饥。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禹城再闹饥荒,庄稼颗粒无收,粮食如同珍珠一般珍贵。这种情况下,在禹城经商的贾秉粟,出钱助赈,救助灾民,他帮助禹城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成为禹城历史的佳话。贾秉粟先生在禹城救济灾民过程中,尤其是看到那些贫苦的读书人,他们个个艰难困顿,颠沛流离,还常常有人放弃学业去谋生路,先生心里特别惋惜。于是,他帮助那些贫困的学子坚持努力学习,常常在生活上资助他们,并诚心劝勉其积极上进;对参加应试的士子,还专门赠予盘缠等赶考的路费。先生这种资助、鼓舞学子的善举,没有一点炫耀自己的想法,完全真诚。禹城人士高度评价先生的义举。一时间,山东社会名流、达官显贵,都乐于同先生交往。

禹城有一生员姓范,名大敔;还有一生员姓丁,名勋。俩人原本是山东当地的名士,但因家境贫困,命运不济,生活潦倒。两位迫于生计,失意心灰,不愿意再继续读书了。贾秉粟先生听说后,就前去两位家里,不仅做思想工作,还赠予他们厚资,让他们潜心读书,再无后顾之忧。范大敔、丁勋俩人在贾秉粟的帮助下,参加了嘉庆三年(1798年)举行的乡试,二人同登榜上。之后,范大敔、丁勋前来感激先生,但贾秉粟先生非常谦逊,毫不居功,对他们说:“你二人科考及第,是注定的事情,我有何劳敢望回报。”先生的义德,被禹城百姓津津乐道。

贾秉粟先生在禹城除了赈灾中救济灾民外,还不间断接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其中有一个人被贾秉粟接济过,他觉得无力还债务,亏欠了先生,情愿以自己的家产相抵,于是立契约抵押财产与贾秉粟。而先生当着大家的面烧毁了契约,不再提追偿之事。之后,先生又用温和的言辞来劝慰大家,有困难大家帮,谁家还没有个不便的时候?先生就是这样重义轻利的人,他的善举在禹城百姓眼里,就是百金也不能够偿还先生的恩情。

道光二年(1822年),山东各郡县举行乡宴,禹城的百姓把贾秉粟先生当做本地人邀请参加,还推荐先生坐主宾之位,先生借故推辞,坚决认为坐主宾之位是不当的,便同年老的宾客坐在一起。贾秉粟先生就是这样,处处谦恭友善,时时不自居骄。禹城在古时相传有个被称为“五湖大夫”的人,他家囤积居奇,在九年的时间中,三次赠送银钱千金,分予所需要的人;他怜悯孤独的贫苦百姓,赡养贫困潦倒的老人,救急危难的病人,从不把多余的银钱收藏于府第。禹城的百姓赞誉贾秉粟先生就如同“五湖大夫”。道光七年(1827年),正值贾秉粟的七十寿诞喜庆,禹城乡绅都来参加,就连河南提督斐陵阿巴图、河南河北镇总兵官鲁公阎俊烈,也为先生制作锦旗称赞,祝贺敬酒。

晚年后的贾秉粟,从山东回到了潞城故地老家。先生虽然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更加钟爱读书的人与事,简直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同时,他把山东禹城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始终不忘与山东禹城相处的百姓,还有那些读书的学子,他每年都要去一次禹城。

对贾秉粟一生的义德与成就,后人评价他“直谅而有优容之度,和平而有慷爽之怀,近市而无市心,持盈而无盈志,岂非所称贤豪间者耶?”这位闻名晋鲁的上党“巨商”义士的成就与善举,在光绪版《潞城县志》有记载:以营运起家,喜交游,好施予。其贾道在禹城,乾隆壬子岁饥,出钱助赈,复集其士人之贫者,别资以膏火,有范大敔、丁勋,并东国名士,时周其乏,后皆以科第显,东人尤乐道之。晚年家居,益谦谨,折节下士,敦行不怠。

考究上党这位闻名晋鲁的“巨商”义士贾秉粟先生的家族历史,在他的后代中,靠他供养的庠生有八人,接受他资助得到荣耀的也有数十人。贾秉粟先生无愧于闻名晋鲁的上党“巨商”义士,无愧于闻名大运河的美称,其“义德”不仅恩泽数代贾家后人,乃至先生的故地以及我们的潞邑之地。

原标题:闻名晋鲁的上党“巨商”义士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冯奉世:西汉时期功著西陲的将领
· 参加过“千叟宴”的潞城人
· 申海平:天使的守护者
· 徐佩:抗倭名将任环身边的义厨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贾秉粟:名副其实的“巨商”义士

明清以来,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运河的畅通也带动了两岸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时,开始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人集团,历史上称其为“商帮”。在云集大运河一带的“商帮”队伍里,尤其以晋商居多。其中,久居禹城(今山东省禹城市)的晋商中,有一位名叫贾秉粟的,他不仅是晋商队伍中的“巨商”,还是一位闻名晋鲁大地乃至京杭大运河的义士。

A.潞城“巨商”贾秉粟

贾秉粟,字庆余,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出生。潞城王都庄(今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王都庄)人。贾秉粟家族世代居住在王都庄村,在其先辈就有好家风,代代为人谦和,辈辈多行义举,修桥补路,积德行善,家境富裕,在古邑潞城是属于小有名气的富裕安康之家。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后来,贾家中途家道逐渐衰落,到了贾秉粟的父亲贾成同这一代时,贾家的境况就更糟了,也慢慢成为贫穷人家了。年幼的贾秉粟,聪慧过人。他在私塾读书非常用功,得到先生的赞赏。后来,贾秉粟的父亲贾成同开始经商。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14岁的贾秉粟便随父亲东下太行,来到山东禹城县经商做生意。贾秉粟受父亲的教育,做生意中,气度恢宏,文思缜密,很快成为山西商界的知名人士。他与父亲一道,从山西到山东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其家产逐渐大兴,竟然成为远近闻名的巨商。

在云集大运河一带的“商帮”队伍里,贾秉粟属于“行商”。明代以来,我们潞安以产“潞绸”而闻名,“潞绸”的原料很多便是晋商从山东德州一带购买贩运过去的。再之,晋商在德州、齐河、陵县、禹城等城镇设立的布庄、布店,主要是收购当地棉布,然后销往山西的西北口外及东北等地。在《齐河县乡土志·商务》中载:山西商人在城镇设立布庄收购“齐河大布”,然后批发给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销往口外。乾隆年间,这种商贸活动最为盛行。同时,山西的商品也运到山东出售。如将潞安的铁器运到德州、临清,然后转运到高唐、河间等地。运河区域的山西木材,大都是山陕地区商人从家乡转运而来。据乾隆版《潞城县志》卷四《耆旧》中记载:潞城商人贾庆余,在山东“东西奔驰,恒竟岁无停晷”,终于暴富成为闻名山西与山东的大商人。尽管如此,贾秉粟仍然勤奋经营生意。

在晋鲁两地以及大江南北生意圈内,都羡慕贾秉粟的基业兴隆。生意场上发达的贾秉粟,没有忘记光宗耀祖的家训,他在故地王都庄置地建房,粮田肥沃连片。如今,在王都庄还遗存有贾氏宅院,位于王都庄的村南,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据《潞水汲古》记载:贾氏宅院坐北朝南,东西长53.1米,南北宽20米,占地面积106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此宅院建筑并排三院,每院存正房、两侧为东西配房。三座院落均相通,规制也相同。中院正房为窑楼式建筑,一层为砖砌式三孔窑;二层为阁楼式,门窗均为改建的结构。东西配房面宽三间,均为二层单檐硬山顶,棚楼式建筑,灰布仰瓦屋面,拱券式门窗,门窗楣上有砖雕图案,棚楼式建筑是当地的一种营造做法,即一层居住,二层用于储物。其余两院为砖砌窑洞,前出砖雕仿木斗拱,各三孔。贾氏宅院保存较为完整,其木雕和砖雕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具有浓郁的地方传统民居特点。贾氏宅院尽管历经百年,仍不失窑楼式建筑的气派:有窑有房,错落有致;砖雕斗拱,华美端雅。这种古潞建筑风格,自有一股说不出的风姿。

走进王都庄,触摸贾氏宅院湮没在尘封中的厚重历史,慢慢揭开贾氏家族神秘的历史面纱,令人撼然。微子古镇当地有民谚“千斤门楼四两屋”,从王都庄贾氏宅院的建筑风格上,完全反映了贾氏祖上富裕的家资以及崇尚义气的美德。

B.晋鲁“义士”贾秉粟

义,在我国是指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贾秉粟先生之“义举”,更有超出寻常人的地方,是一种“义德”之美。贾秉粟不仅十分熟悉经商之道,更是一位尊崇孔孟学说的读书人。他虽然以经商营运起家,可他性格高雅,最仰慕读书人。他对读书人特别尊敬,不管在哪里,只要遇到穿戴着儒生衣帽的人,不管是否认识,都要以礼相待,尊敬有加。他更喜欢结交四海朋友,乐于在生活中施舍、帮助别人。

到了贾秉粟这一辈,他共兄弟四人,兄弟中他居长。他的三个弟弟都过早地去世,二弟与四弟没有子嗣,只有三弟留有二子,贾秉粟自然就承担了抚养侄子的义务,他待侄子无异于亲生的儿子。不仅为他们置地建房、资助他们生活,还请先生教他们读书。后来,俩侄子早早就成为庠生。

贾秉粟久居的禹城是一个灾情不断的地方。《清史稿·灾异志》记载:乾隆三十一年,济南、新城、德州、禹城饥。五十五年秋,禹城饥。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禹城再闹饥荒,庄稼颗粒无收,粮食如同珍珠一般珍贵。这种情况下,在禹城经商的贾秉粟,出钱助赈,救助灾民,他帮助禹城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成为禹城历史的佳话。贾秉粟先生在禹城救济灾民过程中,尤其是看到那些贫苦的读书人,他们个个艰难困顿,颠沛流离,还常常有人放弃学业去谋生路,先生心里特别惋惜。于是,他帮助那些贫困的学子坚持努力学习,常常在生活上资助他们,并诚心劝勉其积极上进;对参加应试的士子,还专门赠予盘缠等赶考的路费。先生这种资助、鼓舞学子的善举,没有一点炫耀自己的想法,完全真诚。禹城人士高度评价先生的义举。一时间,山东社会名流、达官显贵,都乐于同先生交往。

禹城有一生员姓范,名大敔;还有一生员姓丁,名勋。俩人原本是山东当地的名士,但因家境贫困,命运不济,生活潦倒。两位迫于生计,失意心灰,不愿意再继续读书了。贾秉粟先生听说后,就前去两位家里,不仅做思想工作,还赠予他们厚资,让他们潜心读书,再无后顾之忧。范大敔、丁勋俩人在贾秉粟的帮助下,参加了嘉庆三年(1798年)举行的乡试,二人同登榜上。之后,范大敔、丁勋前来感激先生,但贾秉粟先生非常谦逊,毫不居功,对他们说:“你二人科考及第,是注定的事情,我有何劳敢望回报。”先生的义德,被禹城百姓津津乐道。

贾秉粟先生在禹城除了赈灾中救济灾民外,还不间断接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其中有一个人被贾秉粟接济过,他觉得无力还债务,亏欠了先生,情愿以自己的家产相抵,于是立契约抵押财产与贾秉粟。而先生当着大家的面烧毁了契约,不再提追偿之事。之后,先生又用温和的言辞来劝慰大家,有困难大家帮,谁家还没有个不便的时候?先生就是这样重义轻利的人,他的善举在禹城百姓眼里,就是百金也不能够偿还先生的恩情。

道光二年(1822年),山东各郡县举行乡宴,禹城的百姓把贾秉粟先生当做本地人邀请参加,还推荐先生坐主宾之位,先生借故推辞,坚决认为坐主宾之位是不当的,便同年老的宾客坐在一起。贾秉粟先生就是这样,处处谦恭友善,时时不自居骄。禹城在古时相传有个被称为“五湖大夫”的人,他家囤积居奇,在九年的时间中,三次赠送银钱千金,分予所需要的人;他怜悯孤独的贫苦百姓,赡养贫困潦倒的老人,救急危难的病人,从不把多余的银钱收藏于府第。禹城的百姓赞誉贾秉粟先生就如同“五湖大夫”。道光七年(1827年),正值贾秉粟的七十寿诞喜庆,禹城乡绅都来参加,就连河南提督斐陵阿巴图、河南河北镇总兵官鲁公阎俊烈,也为先生制作锦旗称赞,祝贺敬酒。

晚年后的贾秉粟,从山东回到了潞城故地老家。先生虽然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更加钟爱读书的人与事,简直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同时,他把山东禹城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始终不忘与山东禹城相处的百姓,还有那些读书的学子,他每年都要去一次禹城。

对贾秉粟一生的义德与成就,后人评价他“直谅而有优容之度,和平而有慷爽之怀,近市而无市心,持盈而无盈志,岂非所称贤豪间者耶?”这位闻名晋鲁的上党“巨商”义士的成就与善举,在光绪版《潞城县志》有记载:以营运起家,喜交游,好施予。其贾道在禹城,乾隆壬子岁饥,出钱助赈,复集其士人之贫者,别资以膏火,有范大敔、丁勋,并东国名士,时周其乏,后皆以科第显,东人尤乐道之。晚年家居,益谦谨,折节下士,敦行不怠。

考究上党这位闻名晋鲁的“巨商”义士贾秉粟先生的家族历史,在他的后代中,靠他供养的庠生有八人,接受他资助得到荣耀的也有数十人。贾秉粟先生无愧于闻名晋鲁的上党“巨商”义士,无愧于闻名大运河的美称,其“义德”不仅恩泽数代贾家后人,乃至先生的故地以及我们的潞邑之地。

原标题:闻名晋鲁的上党“巨商”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