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又宜居!梁晓声的长治“初印象”
发布时间: 2023-08-15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长治是一座美丽又宜居的城市,民众生活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梁晓声这样表达这座地处太行山之巅的城市留给他的“初印象”。

穿一件军绿色的休闲长袖衬衣,目光明亮、睿智,仿佛一直处于思考中。他认真倾听记者的提问,神情专注,甚至有几分严肃。虽然对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城市早有耳闻,但真正踏上长治的土地,这位当代著名作家还是头一次。

我们的话题也由此聊起。

图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接受专访

“长治是座美丽又宜居的城市”

8月11日下午,刚一踏上长治的土地,稍事休息,梁晓声便风尘仆仆行走长治街头,参观了上党门、城隍庙、老顶山。“这座城市规划非常好,街道横平竖直,主城区也没有太高的建筑物,处处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梁晓声称赞说,长治的绿化也使他惊讶,想不到这样一座北方的城市如此山清水秀。

“我看到市民在街上行走的时候是从容的、淡定的。脸上的神情也都是一种既有向往,也有某种程度的满足的状态。”梁晓声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应该做到,不论自己的生活境况如何,他依然关注民众,这是职业赋予他的天职。如果不把目光望向广大百姓的命运和生活,他也照样写不出好的作品。所以,每到一地,他总要习惯性地深入市民中,和大家进行交谈——参加工作多久了?收入多少?家里几口人……这些情况对他这个作家而言更为重要,同时这也是他感受一个地方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长治,梁晓声也做了这样的“调查”。“我觉得长治民众的生活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他由衷地说,希望长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向好、再向好。

作家要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用“火爆全网”一词来概括2022年电视剧《人世间》的“出圈”“破防”一点不过分。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为百姓画像,为时代立传。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充满了诚意和使命感。无论如何,《人世间》重新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学情结,并广泛引发了阅读原著的热潮。

“我觉得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实际上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对于这份“耀眼”的成绩,梁晓声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与理性,他认为,作品影视化的过程中倾注着编剧、导演、演员,以及服化道等各个方面的付出,《人世间》有个非常好的团队。“我很感激他们对于原著的诠释,感激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我很尊敬他们的专业精神。”

梁晓声坦言,从自己的创作来说,所秉持的是一种现实主义风格,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事实上,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在文学创作方面,一些同行曾经怀疑现实主义的道路是否还能走下去。《人世间》这部剧对此给出了回答,那就是现实主义道路广阔。

“当然,这需要我们提高创作的水平。比如在我们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我们自我感动了吗?我们设计一个桥段、一个情节的时候,是带着感情去设置的吗?”梁晓声认真分析,在进行一种可信的叙事中,要有较大程度的排他性,就是曾经见过的一些情节和细节,较大程度地进入了你的创作,成为只属于自己作品的情节和细节。他认为《人世间》的剧组已通过自己的努力证实了这一点。比如郑娟双目失明的弟弟光明的出现就有最大程度的排他性,因为这个形象只在这部剧里存在过。

《父父子子》书写对祖国的深情

梁晓声是一位高产作家。当许多人还在热烈地谈论《人世间》的时候,这位74岁的作家已于今年年初携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父父子子》与读者见面。

《父父子子》以东北高氏、纽约赵氏等四个家族四代人的命运为线索,串联起20世纪30至80年代的宏阔时空——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到曾经的革命者成为首批“北大荒人”垦荒拓野。小说最后,1984年四家人再团聚。梁晓声这样解释书名的寓意:“‘父父子子’有着一种代代传承、继往开来的含义在内,传承的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

“我的家乡哈尔滨和长治一样,都有着红色的历史底色,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梁晓声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心中一直存有对英雄的敬意。疫情防控期间,他在阅读一部哈尔滨市编年史书时,重新读到了当年青年们为抗战作出的牺牲,深为感佩,于是便想创作这样一部书。“我敬重那些英雄们的牺牲,希望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传承。”

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梁晓声认为,《父父子子》在创作上还是有很大不同。首先,题材是他从来没涉及过的。其次,风格也不一样,虽然同样是历史跨度比较长,《人世间》采用的是一种从容的平铺直叙的方式,但《父父子子》则是不断地变换叙事视角,从父亲、儿子、妻子,甚至是作者本人,在各个角度上不停变化。特别是采用跨国视角,以哈尔滨和纽约为空间坐标,呈现国人和海外同胞异地同心的“双城记”。

只有娱乐的文艺是不够的

当前,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短视频正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人们的生活,严肃的文学阅读似乎已成为一件奢侈的事。

对此,梁晓声并不惊讶。他说,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即人类其实是喜欢娱乐、需要娱乐的。当现实的生活节奏快了,并由此带来压力的情况下,娱乐几乎变成一种减压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看到文学艺术的功能在向这方面倾斜。他认为,文学除了有表达情感、凝聚力量、警示劝谕、教化引导的功能,也有娱乐的功能。当前,人们的阅读处于欣赏与娱乐共存的时代。“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种情况下不能是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

“所以在一个商业化的时期,我们依然需要一些老作家、中年作家,包括一些青年作家,提供更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梁晓声语重心长,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轻慢地评论那些最大程度地提供了娱乐的作品。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娱乐的文艺是不够的,也是不正常的。“如果我们有能力的话,还不如默默努力,至少提供让人们真心欣赏的作品。”他说。(赵彦红、张海)

原标题:坚守人民立场 唱响时代主旋律——专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廖奔:“长治,新世纪前景无限”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长治新闻
美丽又宜居!梁晓声的长治“初印象”

“长治是一座美丽又宜居的城市,民众生活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梁晓声这样表达这座地处太行山之巅的城市留给他的“初印象”。

穿一件军绿色的休闲长袖衬衣,目光明亮、睿智,仿佛一直处于思考中。他认真倾听记者的提问,神情专注,甚至有几分严肃。虽然对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城市早有耳闻,但真正踏上长治的土地,这位当代著名作家还是头一次。

我们的话题也由此聊起。

图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接受专访

“长治是座美丽又宜居的城市”

8月11日下午,刚一踏上长治的土地,稍事休息,梁晓声便风尘仆仆行走长治街头,参观了上党门、城隍庙、老顶山。“这座城市规划非常好,街道横平竖直,主城区也没有太高的建筑物,处处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梁晓声称赞说,长治的绿化也使他惊讶,想不到这样一座北方的城市如此山清水秀。

“我看到市民在街上行走的时候是从容的、淡定的。脸上的神情也都是一种既有向往,也有某种程度的满足的状态。”梁晓声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应该做到,不论自己的生活境况如何,他依然关注民众,这是职业赋予他的天职。如果不把目光望向广大百姓的命运和生活,他也照样写不出好的作品。所以,每到一地,他总要习惯性地深入市民中,和大家进行交谈——参加工作多久了?收入多少?家里几口人……这些情况对他这个作家而言更为重要,同时这也是他感受一个地方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长治,梁晓声也做了这样的“调查”。“我觉得长治民众的生活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他由衷地说,希望长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向好、再向好。

作家要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用“火爆全网”一词来概括2022年电视剧《人世间》的“出圈”“破防”一点不过分。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为百姓画像,为时代立传。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充满了诚意和使命感。无论如何,《人世间》重新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学情结,并广泛引发了阅读原著的热潮。

“我觉得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实际上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对于这份“耀眼”的成绩,梁晓声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与理性,他认为,作品影视化的过程中倾注着编剧、导演、演员,以及服化道等各个方面的付出,《人世间》有个非常好的团队。“我很感激他们对于原著的诠释,感激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我很尊敬他们的专业精神。”

梁晓声坦言,从自己的创作来说,所秉持的是一种现实主义风格,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事实上,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在文学创作方面,一些同行曾经怀疑现实主义的道路是否还能走下去。《人世间》这部剧对此给出了回答,那就是现实主义道路广阔。

“当然,这需要我们提高创作的水平。比如在我们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我们自我感动了吗?我们设计一个桥段、一个情节的时候,是带着感情去设置的吗?”梁晓声认真分析,在进行一种可信的叙事中,要有较大程度的排他性,就是曾经见过的一些情节和细节,较大程度地进入了你的创作,成为只属于自己作品的情节和细节。他认为《人世间》的剧组已通过自己的努力证实了这一点。比如郑娟双目失明的弟弟光明的出现就有最大程度的排他性,因为这个形象只在这部剧里存在过。

《父父子子》书写对祖国的深情

梁晓声是一位高产作家。当许多人还在热烈地谈论《人世间》的时候,这位74岁的作家已于今年年初携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父父子子》与读者见面。

《父父子子》以东北高氏、纽约赵氏等四个家族四代人的命运为线索,串联起20世纪30至80年代的宏阔时空——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到曾经的革命者成为首批“北大荒人”垦荒拓野。小说最后,1984年四家人再团聚。梁晓声这样解释书名的寓意:“‘父父子子’有着一种代代传承、继往开来的含义在内,传承的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

“我的家乡哈尔滨和长治一样,都有着红色的历史底色,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梁晓声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心中一直存有对英雄的敬意。疫情防控期间,他在阅读一部哈尔滨市编年史书时,重新读到了当年青年们为抗战作出的牺牲,深为感佩,于是便想创作这样一部书。“我敬重那些英雄们的牺牲,希望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传承。”

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梁晓声认为,《父父子子》在创作上还是有很大不同。首先,题材是他从来没涉及过的。其次,风格也不一样,虽然同样是历史跨度比较长,《人世间》采用的是一种从容的平铺直叙的方式,但《父父子子》则是不断地变换叙事视角,从父亲、儿子、妻子,甚至是作者本人,在各个角度上不停变化。特别是采用跨国视角,以哈尔滨和纽约为空间坐标,呈现国人和海外同胞异地同心的“双城记”。

只有娱乐的文艺是不够的

当前,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短视频正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人们的生活,严肃的文学阅读似乎已成为一件奢侈的事。

对此,梁晓声并不惊讶。他说,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即人类其实是喜欢娱乐、需要娱乐的。当现实的生活节奏快了,并由此带来压力的情况下,娱乐几乎变成一种减压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看到文学艺术的功能在向这方面倾斜。他认为,文学除了有表达情感、凝聚力量、警示劝谕、教化引导的功能,也有娱乐的功能。当前,人们的阅读处于欣赏与娱乐共存的时代。“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种情况下不能是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

“所以在一个商业化的时期,我们依然需要一些老作家、中年作家,包括一些青年作家,提供更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梁晓声语重心长,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轻慢地评论那些最大程度地提供了娱乐的作品。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娱乐的文艺是不够的,也是不正常的。“如果我们有能力的话,还不如默默努力,至少提供让人们真心欣赏的作品。”他说。(赵彦红、张海)

原标题:坚守人民立场 唱响时代主旋律——专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