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台地,何以成为“争霸”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7-26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古代的上党地区包括泽、潞、辽、沁四州,即现在的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市的榆社、左权、和顺三县和临汾市的安泽县,秦汉时期的上党郡所辖就是这个范围。其东、南穿越太行山与河北、河南相通,其西、北穿越太岳山与晋南、晋中相连。上党地区不像相邻的几个盆地有大片的平原,约93%的地方是山地、丘陵区,海拔高度明显高于相邻的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在地理上称为“上党台地”。上党作为地名,始于春秋晚期。上党之得名,源于这一带地势高亢。上党形势险要,古代文学家的笔下多有记载,曹操《苦寒行》有云“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苏轼有诗句“上党从来天下脊”。朱熹《朱子语录》曰:“上党即今潞州,春秋赤狄潞氏即其地也,以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图为:上党大地

数千年来,在上党之东、之南的太行山前平原上,发育了洛阳、郑州、开封、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安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邯郸、邢台等古都,形成了从邢台到洛阳的“J”形古都带。上党东、南的山前平原是中国古都最集中的区域,形成了以太行山为屏障的“环上党台地古都带”,上党地区自然成为屏护这些古都的战略台地。在华北平原上西望高耸入云、绵延如屏的太行山,确实有高山仰止的感觉,所以古人称上党为“天下之脊”。“太行八陉”中的四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都与上党台地关联,上党台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

商周之际上党台地的战略地位

商朝中期的都城在安阳,后期的都城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安阳、朝歌都地处黄河以北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上,古代称这里为“河内之地”。在安阳、朝歌之西不远就是太行山,太行山之西是上党台地。河内与上党分布在太行山东西两侧,从地理形势看,上党居高临下,处于上游。为了拱卫首都,商朝在太行山之西的上党台地建立了重要的属国黎国(今黎城、潞城、长治一带)。近几十年来,在黎城、潞城、长治、长子、屯留、武乡等地陆续出土了商代的青铜器,其中可能有黎国的青铜器。对于商朝来说,无论是都于安阳,还是都于朝歌,都是把西边的太行山作为依凭的天险。战国时吴起说过:“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孟门,即“太行八陉”中的“白陉”,是由今河南省辉县市通往山西省陵川县的太行山险道。从“白陉”东出,就是商朝的都城朝歌。吴起所说的“右漳、滏”,即“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位于今河北磁县西北的鼓山山口,滏水(今滏阳河)在此切割出峡谷,形成滏口关。由此西行穿越太行山,经过今河北涉县,通过壶口关(今黎城县东阳关),进入上党台地。从“滏口陉”出山,向北威慑邯郸,向南威慑安阳、朝歌,实为一战略要道。从山川交通形势来看,商朝的都城朝歌背靠太行山,南有“白陉”,北有“滏口陉”,形势不可谓不险要。因为黎国距离都城朝歌很近,是商朝的王都近畿。周人准备灭商,首先从朝歌的西北屏障入手,控制了上党台地之后,安阳、朝歌就危在旦夕。

《尚书·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史记·周本纪》:“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耆国,即黎国。今本《竹书纪年》载:“(帝辛)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耆国(黎国)、邘国(今河南省沁阳市)都是商朝的重要属国,黎国在朝歌西北方,邘国在朝歌西南方。这两个属国一南一北,拱卫着山前平原上的商朝王畿重地。周人征伐黎国、邘国,目的是控制太行山之西的上党台地,对商朝的王畿形成威慑,最后实施南北夹击。

“西伯戡黎”几年之后,商朝的军队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朝灭亡。周人的军事部署,是通过“戡黎”行动,控制商都朝歌之西的上党台地和太行山通道,拉开了周人灭商的序幕。上党台地在商周之际就已经显示出重要的战略地位。

晋国对上党台地的控制

晋景公(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81年在位)时,上党地区的长治、潞城、黎城、屯留一带分布着一些赤狄部落,包括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分支。其中潞氏国的地盘在今潞城境内,其国君潞子婴儿娶晋景公的姐姐伯姬为夫人。潞子婴儿生性懦弱,潞氏国的执政大臣酆舒专权,将国君夫人伯姬杀死,并把国君潞子婴儿的眼睛弄伤。晋景公在公元前594年6月派荀林父统率晋军讨伐潞氏国,在曲梁(今黎城与潞城交界处的石梁一带)大败潞军,灭掉潞氏国。第二年春天,晋国又出兵灭掉了潞氏的同族部落甲氏、留吁、铎辰。铎辰,在今长治市。甲氏、留吁,在今屯留一带。在上党台地的北部,晋国建有铜鞮城(今沁县南)。晋国消灭了居住在太行山之西的赤狄部落,基本控制了上党台地,为晋国加强上党台地与山前平原上的重要城邑邯郸、朝歌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便利,也保证了晋军从“轵关陉”东出太行山的侧翼安全。

晋平公时,在上党北部的铜鞮河畔建造了长达数里、闻名于诸侯国的铜鞮宫,说明上党地区北部当时已成为晋国东部的政治、军事中心。公元前550年秋,齐晋之间爆发了朝歌之役,齐庄公为报5年前的平阴战役之仇,与晋国的大臣栾盈里应外合,率军攻打晋国。齐军撤退时,晋军将领赵胜率“东阳之师”追赶撤退的齐军。“东阳之师”是晋国在邯郸、邢台一带长期驻扎的军队,以太行山为依托,保障东阳与上党之间的联系畅通,对河北平原的其他国家形成威慑。

韩、赵、魏、秦四国在上党台地的角逐

战国时期的上党台地,对于韩、赵、魏三国来说都具有战略意义。赵国的旧都晋阳与新都邯郸之间的联系凭借太行山“滏口陉”通道,上党东北部是必经之地;从魏国的发祥地运城盆地、韩国的发祥地临汾盆地与他们在黄河以南的新都相联系,上党中南部以及上党以南的“南阳之地”是他们的必经之地。魏国在公元前359年从韩国手中取得上党西南由河东通往南阳“轵关陉”通道的控制权,韩国一直控制着上党通往南阳的“太行陉”通道。

因为上党台地向东、向南都有居高临下之势,是争霸中原的枢纽之地,韩、赵、魏三国都不愿别国独占。赵国占有上党台地的北部,面积最大;韩国占有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方,位置最佳;魏国占有东南一部分。因为上党台地临近赵都邯郸,赵国对上党台地的军事格局变化最为警惕。当韩、魏两国准备交换土地,魏国要把其在上党南部的土地都换给韩国时,赵国认为这样韩国在上党台地的力量过强,对赵国形成威胁,便进行干预。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赵国准备跟随秦国伐韩,谋士苏厉替韩国给赵王写信,说秦国包藏祸心,削弱韩国后会祸及于赵:“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壤挈者七百里。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肠)之上,即地去邯郸百二十里。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说明从当时的国际战略而言,秦军如果占领了韩、魏两国在上党的地盘,就可以从羊肠坂东下太行,对邯郸城形成威慑。如果秦军进攻赵国的上党地区,赵国上党以北的地方就很危险了。上党台地中部的涅(今武乡县西北)、屯留、长子、端氏(今沁水县东),在赵、韩两国间几次易手。赵国把上党台地南边的泫氏(今高平市)换给魏国,说明赵国更重视上党台地中部和北部的归属。因为上党台地对秦国在中原的兼并战争举足轻重,在战国后期,秦国开始觊觎上党,三国角逐发展为四国相争。秦国在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尽有韩、赵的上党之地。不过随着秦军在邯郸之战时的失利,韩、赵两国又收复了在上党的失地,直到公元前247年,秦军才再次占领上党台地的大部分地方。但赵国在上党的阏与(今沁县西南)、橑阳(今左权县),到公元前236年才被秦军攻占。在战国末年,上党台地的控制,涉及多国利益,直接关系到韩、赵的安全。为了争夺上党,秦、赵不惜倾国决战。

原标题:上党地区在中国古代的战略地位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寻访:屯留康庄《建笔祷雨碑》
· 金代遗珍:襄垣崇福寺《座中铭》廉政碑
· 长治:追寻上党历史文化记忆
· 回望!沁源琴泉书院的“生平”
· 曹操《苦寒行》写于武乡考证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上党台地,何以成为“争霸”中心?

古代的上党地区包括泽、潞、辽、沁四州,即现在的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市的榆社、左权、和顺三县和临汾市的安泽县,秦汉时期的上党郡所辖就是这个范围。其东、南穿越太行山与河北、河南相通,其西、北穿越太岳山与晋南、晋中相连。上党地区不像相邻的几个盆地有大片的平原,约93%的地方是山地、丘陵区,海拔高度明显高于相邻的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在地理上称为“上党台地”。上党作为地名,始于春秋晚期。上党之得名,源于这一带地势高亢。上党形势险要,古代文学家的笔下多有记载,曹操《苦寒行》有云“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苏轼有诗句“上党从来天下脊”。朱熹《朱子语录》曰:“上党即今潞州,春秋赤狄潞氏即其地也,以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图为:上党大地

数千年来,在上党之东、之南的太行山前平原上,发育了洛阳、郑州、开封、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安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邯郸、邢台等古都,形成了从邢台到洛阳的“J”形古都带。上党东、南的山前平原是中国古都最集中的区域,形成了以太行山为屏障的“环上党台地古都带”,上党地区自然成为屏护这些古都的战略台地。在华北平原上西望高耸入云、绵延如屏的太行山,确实有高山仰止的感觉,所以古人称上党为“天下之脊”。“太行八陉”中的四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都与上党台地关联,上党台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

商周之际上党台地的战略地位

商朝中期的都城在安阳,后期的都城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安阳、朝歌都地处黄河以北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上,古代称这里为“河内之地”。在安阳、朝歌之西不远就是太行山,太行山之西是上党台地。河内与上党分布在太行山东西两侧,从地理形势看,上党居高临下,处于上游。为了拱卫首都,商朝在太行山之西的上党台地建立了重要的属国黎国(今黎城、潞城、长治一带)。近几十年来,在黎城、潞城、长治、长子、屯留、武乡等地陆续出土了商代的青铜器,其中可能有黎国的青铜器。对于商朝来说,无论是都于安阳,还是都于朝歌,都是把西边的太行山作为依凭的天险。战国时吴起说过:“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孟门,即“太行八陉”中的“白陉”,是由今河南省辉县市通往山西省陵川县的太行山险道。从“白陉”东出,就是商朝的都城朝歌。吴起所说的“右漳、滏”,即“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位于今河北磁县西北的鼓山山口,滏水(今滏阳河)在此切割出峡谷,形成滏口关。由此西行穿越太行山,经过今河北涉县,通过壶口关(今黎城县东阳关),进入上党台地。从“滏口陉”出山,向北威慑邯郸,向南威慑安阳、朝歌,实为一战略要道。从山川交通形势来看,商朝的都城朝歌背靠太行山,南有“白陉”,北有“滏口陉”,形势不可谓不险要。因为黎国距离都城朝歌很近,是商朝的王都近畿。周人准备灭商,首先从朝歌的西北屏障入手,控制了上党台地之后,安阳、朝歌就危在旦夕。

《尚书·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史记·周本纪》:“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耆国,即黎国。今本《竹书纪年》载:“(帝辛)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耆国(黎国)、邘国(今河南省沁阳市)都是商朝的重要属国,黎国在朝歌西北方,邘国在朝歌西南方。这两个属国一南一北,拱卫着山前平原上的商朝王畿重地。周人征伐黎国、邘国,目的是控制太行山之西的上党台地,对商朝的王畿形成威慑,最后实施南北夹击。

“西伯戡黎”几年之后,商朝的军队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朝灭亡。周人的军事部署,是通过“戡黎”行动,控制商都朝歌之西的上党台地和太行山通道,拉开了周人灭商的序幕。上党台地在商周之际就已经显示出重要的战略地位。

晋国对上党台地的控制

晋景公(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81年在位)时,上党地区的长治、潞城、黎城、屯留一带分布着一些赤狄部落,包括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分支。其中潞氏国的地盘在今潞城境内,其国君潞子婴儿娶晋景公的姐姐伯姬为夫人。潞子婴儿生性懦弱,潞氏国的执政大臣酆舒专权,将国君夫人伯姬杀死,并把国君潞子婴儿的眼睛弄伤。晋景公在公元前594年6月派荀林父统率晋军讨伐潞氏国,在曲梁(今黎城与潞城交界处的石梁一带)大败潞军,灭掉潞氏国。第二年春天,晋国又出兵灭掉了潞氏的同族部落甲氏、留吁、铎辰。铎辰,在今长治市。甲氏、留吁,在今屯留一带。在上党台地的北部,晋国建有铜鞮城(今沁县南)。晋国消灭了居住在太行山之西的赤狄部落,基本控制了上党台地,为晋国加强上党台地与山前平原上的重要城邑邯郸、朝歌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便利,也保证了晋军从“轵关陉”东出太行山的侧翼安全。

晋平公时,在上党北部的铜鞮河畔建造了长达数里、闻名于诸侯国的铜鞮宫,说明上党地区北部当时已成为晋国东部的政治、军事中心。公元前550年秋,齐晋之间爆发了朝歌之役,齐庄公为报5年前的平阴战役之仇,与晋国的大臣栾盈里应外合,率军攻打晋国。齐军撤退时,晋军将领赵胜率“东阳之师”追赶撤退的齐军。“东阳之师”是晋国在邯郸、邢台一带长期驻扎的军队,以太行山为依托,保障东阳与上党之间的联系畅通,对河北平原的其他国家形成威慑。

韩、赵、魏、秦四国在上党台地的角逐

战国时期的上党台地,对于韩、赵、魏三国来说都具有战略意义。赵国的旧都晋阳与新都邯郸之间的联系凭借太行山“滏口陉”通道,上党东北部是必经之地;从魏国的发祥地运城盆地、韩国的发祥地临汾盆地与他们在黄河以南的新都相联系,上党中南部以及上党以南的“南阳之地”是他们的必经之地。魏国在公元前359年从韩国手中取得上党西南由河东通往南阳“轵关陉”通道的控制权,韩国一直控制着上党通往南阳的“太行陉”通道。

因为上党台地向东、向南都有居高临下之势,是争霸中原的枢纽之地,韩、赵、魏三国都不愿别国独占。赵国占有上党台地的北部,面积最大;韩国占有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方,位置最佳;魏国占有东南一部分。因为上党台地临近赵都邯郸,赵国对上党台地的军事格局变化最为警惕。当韩、魏两国准备交换土地,魏国要把其在上党南部的土地都换给韩国时,赵国认为这样韩国在上党台地的力量过强,对赵国形成威胁,便进行干预。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赵国准备跟随秦国伐韩,谋士苏厉替韩国给赵王写信,说秦国包藏祸心,削弱韩国后会祸及于赵:“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壤挈者七百里。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肠)之上,即地去邯郸百二十里。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说明从当时的国际战略而言,秦军如果占领了韩、魏两国在上党的地盘,就可以从羊肠坂东下太行,对邯郸城形成威慑。如果秦军进攻赵国的上党地区,赵国上党以北的地方就很危险了。上党台地中部的涅(今武乡县西北)、屯留、长子、端氏(今沁水县东),在赵、韩两国间几次易手。赵国把上党台地南边的泫氏(今高平市)换给魏国,说明赵国更重视上党台地中部和北部的归属。因为上党台地对秦国在中原的兼并战争举足轻重,在战国后期,秦国开始觊觎上党,三国角逐发展为四国相争。秦国在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尽有韩、赵的上党之地。不过随着秦军在邯郸之战时的失利,韩、赵两国又收复了在上党的失地,直到公元前247年,秦军才再次占领上党台地的大部分地方。但赵国在上党的阏与(今沁县西南)、橑阳(今左权县),到公元前236年才被秦军攻占。在战国末年,上党台地的控制,涉及多国利益,直接关系到韩、赵的安全。为了争夺上党,秦、赵不惜倾国决战。

原标题:上党地区在中国古代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