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追寻上党历史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 2023-07-13   |  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

上党从来天下脊。这是苏轼对古上党的赞誉。

长治,古称上党,地势高险,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从邈远悠长的神话传说到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从堪称文物瑰宝的古建筑到星罗棋布的古村落,从精美珍贵的馆藏文物到古老神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浩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留下了亘古长存的历史足迹,留下了众多举世无双的古代建筑,留下了地域特色鲜明的上党文化。这些古老的历史遗存和璀璨文化,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走进长治,唤醒太行山上的上党历史文化记忆,感受上党文化的古老与厚重,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开启中华文明的发现之旅。

中国神话之乡

在中华文化中,神话不仅仅是古代人对生命与自然的认知和探索,更是智慧的源泉。神话中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神话仍然在不断更新和创造着,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和人类探索自身和世界的方式之一。

图为:炎帝像

长治是中华民族发祥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已发现的3处旧石器时代、10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察印证,距今1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记载的神农尝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等众多史前神话传说都发生在这里。长治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神话之乡”。

神农尝草——北宋《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老顶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岩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庙。”百谷山,位于长治市区东北部,方圆40余平方公里,有高低山峰40余座,大小崖洞30余个。现存有滴谷寺、神农洞、神农泉等众多遗迹。炎帝神农氏就是在此“尝百草、兴稼穑、制耒耜、得五谷、教化于民”,实现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转折,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历史。

图为:精卫填海故事的发祥地—祥云缭绕下的发鸠山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三经》记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发鸠山位于长子县,山头云笼雾罩,翠绿奔涌,酷似仙境。古人敬精卫之名而嘉精卫之志,在发鸠山上建了多处庙宇,世代祭祀。东麓的灵湫庙和灵渊祠,相传即为祭祀精卫而建。

女娲补天——在人类蛮荒时代,古人对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认识不足,以为是天上塌了个窟窿,于是产生了女娲补天的传说。《淮南子》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而炼石补天的地方,相传就在上党区的天台无影山。清《潞安府志》载:“天台无影山,在县(今长治市)西南二十里,高六十九丈周二里,四周平坦,日出入胥无影,士人传娲皇炼石地。”如今,长治一带现存众多祭祀女娲的祠庙。太行山也曾名女娲山。

羿射九日——《淮南子》载:“尧时十日并出,禾木焦杀,民无所食,尧乃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万民皆喜。”《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三嵕山,一名灵山,一名麟山,在屯留县西北三十五里,三峰高峻,为县伟观,相传羿射九日之所。”从唐代始,山顶有庙,宋崇宁年间三嵕山封“显应侯”,赐额“灵贶”,每年六月六日有司致祭。明洪武三年改称“三嵕山之神”,敕有司春秋致祭。上党地区有关羿的神话流传很广,民间俗称羿为灵贶王、三嵕爷,祭祀羿的神庙众多。

近年来,长治市不断传承和弘扬上党优秀传统文化,先后举办了长治神话故事艺术节和神话故事艺术彩灯展,出版了神话故事系列丛书,拍摄了动漫剧《精卫填海》,推出了大型歌舞剧《女娲补天》、上党梆子《神农炎帝》、豫剧《精卫填海》、上党落子《羿神传奇》《炎帝归潞》和大型杂技剧《羿神与嫦娥》等多部神话大剧,使“神话之乡”的美誉声名远扬。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长治历史悠久,早在尧舜时就属“帝都畿内”,是尧王长子丹珠封地。商为黎国,周为潞子婴儿国,秦设上党郡,明置潞安府,附廓长治县,长治之名由此而始。数千年来,这里发生了许多改变影响中国历史,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重大历史事件:周武王伐纣先戡黎,为他实现抱负扫平了道路;战国时长平之战,为秦始皇戴上皇冠起到决定性作用;曹操北上太行征讨高干,在“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凄风苦雨中夺取了上党这块战略要地;东晋十六国,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燕的诸侯王公先后据上党之固以窥天下,慕容永在长子建立了西燕,石勒从奴隶到皇帝,在此创下了拥有大半个中国的后赵王朝;唐玄宗李隆基在这里任潞州别驾,延揽人才,蓄积武力,最终开创了“开元盛世”;五代时李存勖发起夹寨之战大败朱温,赢得取代后梁的关键一战。千年之后,毛泽东对此战大加赞赏。

图为:高悬在太行山间的金灯寺

古代历史军事大家评曰,“上党据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负太原,履蒲津,带汾河,裣伊洛”,并因之断言“得上党者得天下”!

上党的独特区位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为商贾云集、商贸流通之地,成为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之地。3850多处古代建筑,以及一个个古镇、一处处古村落,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太行深处的悬崖峭壁之上,成为上党文化独特的符号,印证着这方土地古老的文明和沧桑。

长治现有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167处(189座),占全国元以前木构古建筑的28%,山西省的33%,在全国地级市中绝无仅有。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全国地级市数量名列第三。所存古建筑实例自五代起,有明确纪年的间隙不超过50年,金代以后不超过30年,完全可以排列出一个无间隙的、反映中国近千年来木构建筑的研究序列,这在全国是孤例。天台庵、大云院、龙门寺、金灯寺、淳化寺、九天圣母庙、回龙寺、法兴寺、崇庆寺、原起寺等古代建筑,荟萃了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特征,是古代建筑遗存全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体系最完整的地区。

这些弥足珍贵的古建遗存,凝聚了我国古代政治、军事、科技、生产、文化、宗教等各领域的精华,印证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长治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在长治丰富的古建遗产中,寺观彩塑造像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有北魏至清1500多年间各个时期的寺观彩塑造像2000余尊。法兴寺、崇庆寺宋塑,承唐塑之风韵,气质典雅,独具特色,被誉为“宋塑之冠”。观音堂悬塑是中国古代彩塑之精品,被誉为中国悬塑艺术之冠。平顺大云院的壁画,为全国仅存的一处五代寺院壁画。全市现存隋以前石窟及其他建筑约有16处,沁县南涅水北魏石刻是全国唯一集中反映北魏至宋建筑外观及构建形象的实例。金灯寺石刻为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长治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传统彩塑造像艺术的宝库。

图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的潞安府衙

长治市十分重视对古村落的调查研究和挖掘保护。目前,已有8个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6个村入选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上党地区四大古镇之一的荫城古镇,是山西明清古村镇建筑的杰出代表,真实保留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记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早在春秋时期,荫城就已经有了简易的铁器制作工艺。据《左传》所记,秦赵“长平之战”时双方兵士使用的铁剑就是当地所制。至汉朝,荫城已成为上党地区冶铁业中心。明代洪武年间,官府在荫城设立了全国铁业所。《潞州志》记载,荫城当时“户有八百,商有五百,店铺林立,经商如织,商贾如云,列市如栉”,留下“万里荫城”“千年铁府”的美称。如今,经过恢复性保护抢救,这里5096间古民宅、18户特色院落、16座寺庙、8座旧戏台、7个旧城门、5个牌楼祠堂,以及500余家门面店铺重现古镇风貌,再现“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盛世景象。

馆藏文物记载城市的“前世今生”

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特征的陶器;从8000年前的精美玉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从宋、金时期的红绿彩瓷器,到明、清时期的特色琉璃器,长治市博物馆一件件文物记载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沧桑和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展示了特色鲜明的上党文化魅力。

图为:南涅水石刻(沁县北魏)

长治市博物馆是一座馆藏文物丰富的历史性综合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63886件,包括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石刻等十几个门类,其中,明、清琉璃器,春秋战国分水岭青铜器和宋、金北方磁州窑系瓷器最具地方特色。有珍贵文物1200余件,曾选调文物赴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参加文物展览。

走进长治市博物馆,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长廊,从创世之初、石之美者、塑土成陶、晶玉之瓷到吉金佳器,5个单元的馆内陈列展览尽显了长治古老的文明。其中的“创世之初”主要反映早期人类在长治地区的生产生活痕迹。展品有义和、花坡两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表明了长治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祥地之一。“石之美者”陈列的玉石雕琢而成的器物,主要出土于西周、春秋、战国墓葬中,种类丰富,精美非凡。多为祭祀、礼仪、装饰、陈设用品,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塑土成陶”展陈的文物主要是陶器,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体现“龙山文化”特色的陶器,到商代、汉代,直至隋唐之际的陶器,时间跨度非常之大。种类涵盖饮食器、贮藏器等生活实用器和专为殉葬而制作的各类明器。尤其是用作明器的三彩陶器,凡与死者在世生活有关的如建筑、家具、牲畜和人物等无不具备,包罗万象,真实再现了当时各个阶层人士的不同生活面貌。“晶玉之瓷”展陈的有隋代的青瓷器、唐代的白瓷,以及宋、金、元代的瓷器。据介绍,珍藏的宋、金、元时期瓷器品种数量多,南、北窑系均有,主要以霍州窑和磁州窑系列为主,其中,长治的八义窑(磁州窑系)生产的红绿彩瓷是我国北方地区较具特色的釉上彩瓷。“吉金佳器”展示的则是青铜器,以商、周器物为主。长治出土的商代器物与二里岗、殷墟时期铜器风格一致,表明了晋式铜器的精美艺术造型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扉棱蟠螭纹铜鼎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它于1960年在长治市分水岭26号墓出土,通高49.1厘米,口径44.7厘米,腹深19厘米。与其他古朴敦厚的青铜鼎相比,扉棱蟠螭纹铜鼎纹饰图案精美,器型稳重大气,造型独具一格。外壁有烟熏的痕迹,由此可以推断,此鼎曾经是实用器。据介绍,该件铜鼎运用了范铸法、分铸法、焊接法等技艺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有着宴飨、祭祀之用,可归入东周镬鼎之列,是春秋时期不可多得的青铜精品,在同一时期的青铜器中并不多见。由此,人们可以想象春秋时期我们的青铜铸造工艺是多么发达,上党古老的文明是多么悠久。

“活”起来的“非遗”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上的文字都活起来”。

图为:中国悬塑艺术之冠—观音堂悬塑(潞州区明)

长治市的“非遗”丰富多彩,独具民情风俗。地方传统戏剧有上党落子、上党梆子、襄垣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西火秧歌等,地方曲艺有潞安大鼓、长子鼓书、襄垣鼓书、武乡琴书、屯留道情、沁州三弦等,民间音乐有上党乐户、上党八音会、壶关迓鼓等,民俗文化有迎神赛社、平顺四景车、九曲黄河阵等,民间传说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崔生遇虎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有上党堆锦、长子响铜乐器、襄垣手工挂面等,民间艺术有布艺黎侯虎、襄垣炕围画等,民间舞蹈有武乡顶灯、屯留瞪眼家伙等,民间社火有20多种,龙灯舞、狮子舞、挑高、高跷、旱船、跑驴、竹马、二鬼扳跌、老汉送闺女、驼阁、抬扛、爬山虎、大桩、晃官、装檐台、车链秋、铁礼花……都是上党这块沃土上孕育出的“非遗”瑰宝。每逢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社火闹春,都会成为长治市城乡群众必演必看的节目。

着力于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红起来,近年来,长治市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完善保护机制,强化普查保护,建立了遗产档案和数据库,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展演、传习、体验、生产和宣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取得丰硕成果。各级非遗项目数量逐年递增,位居全省前列。截至目前,长治市有潞安大鼓、上党乐户、上党落子、上党梆子、民间社火等1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29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408个项目被确定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95名,市级非遗传承人323名,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5个。

长治市扎实推进曲艺的传承保护、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将民间非遗曲种列入全市重点艺术发展项目,制定出台曲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曲艺保护开发传承机制,对濒临失传的曲种进行扶持保护,延续曲艺血脉。建设长治曲艺博物馆,对全市33个地方曲种,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建立了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的地方曲种数据库。编辑出版《长治曲艺丛书》《长治曲艺概述》等地方曲艺文献。还依托周末大剧院、惠民曲目展演、文艺下乡、传统节事表演等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为各类非遗项目搭建传承展演平台。如今,走进长治,不但可以免费观赏到眼花缭乱、别有趣味、各具特色的民间社火,还可以尽情欣赏地道的上党落子、上党梆子等地方戏曲表演。目前,长治已成为全国首个荣获中国曲艺名城殊荣的城市,4个县区被中国曲协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数量名列全国前茅。长治市委宣传部还被中国曲协授予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标兵单位”称号。具有长治风格和上党气派的曲艺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先后荣获了包括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奖、表演奖、节目奖在内的40多个国家级奖项。全国曲艺艺术专业的最高奖项——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至今共举办了12届,其中有7届在长治举办。

大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也是让非遗“活”起来的重要途径。长治八义窑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瓷窑之一,在宋、金时期就率先创烧了红绿彩瓷,开创了我国瓷器史上多彩装饰的先河,被誉为第一抹瓷上彩虹。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在八义窑故窑址的窑底基础上,研发生产出盘、碗、茶具、餐具、艺术品等30多个品种。成功传承和发展传统红绿彩瓷工艺及文化,使具有千年历史的红绿彩陶瓷瑰宝重放光彩。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八义窑红绿彩瓷器新品入选外交部外交物资采购目录。目前,长治市已有众多非遗项目形成产业,黎侯虎入选全国生肖邮票吉祥物,产品远销海内外。创造“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成语的长子响铜乐器享誉全国,成为全省示范生产基地。一大批非遗产品在全国、全省文博会受到国内外客商喜爱,签下许多大单。还有更多非遗传承项目登上央视等海内外媒体。目前,长治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第一方阵,10年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两位数,在全市GDP比重的占比大幅提升。(王一平)

原标题:长治:镌刻在太行山上的文化记忆


[编辑:贾霄星]

  相关链接
· 听长治历史源流
· 古建寻踪——上党区长春玉皇庙
· 《茶经》里的上党人参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长治:追寻上党历史文化记忆

上党从来天下脊。这是苏轼对古上党的赞誉。

长治,古称上党,地势高险,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从邈远悠长的神话传说到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从堪称文物瑰宝的古建筑到星罗棋布的古村落,从精美珍贵的馆藏文物到古老神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浩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留下了亘古长存的历史足迹,留下了众多举世无双的古代建筑,留下了地域特色鲜明的上党文化。这些古老的历史遗存和璀璨文化,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走进长治,唤醒太行山上的上党历史文化记忆,感受上党文化的古老与厚重,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开启中华文明的发现之旅。

中国神话之乡

在中华文化中,神话不仅仅是古代人对生命与自然的认知和探索,更是智慧的源泉。神话中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神话仍然在不断更新和创造着,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和人类探索自身和世界的方式之一。

图为:炎帝像

长治是中华民族发祥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已发现的3处旧石器时代、10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察印证,距今1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记载的神农尝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等众多史前神话传说都发生在这里。长治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神话之乡”。

神农尝草——北宋《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老顶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岩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庙。”百谷山,位于长治市区东北部,方圆40余平方公里,有高低山峰40余座,大小崖洞30余个。现存有滴谷寺、神农洞、神农泉等众多遗迹。炎帝神农氏就是在此“尝百草、兴稼穑、制耒耜、得五谷、教化于民”,实现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转折,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历史。

图为:精卫填海故事的发祥地—祥云缭绕下的发鸠山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三经》记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发鸠山位于长子县,山头云笼雾罩,翠绿奔涌,酷似仙境。古人敬精卫之名而嘉精卫之志,在发鸠山上建了多处庙宇,世代祭祀。东麓的灵湫庙和灵渊祠,相传即为祭祀精卫而建。

女娲补天——在人类蛮荒时代,古人对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认识不足,以为是天上塌了个窟窿,于是产生了女娲补天的传说。《淮南子》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而炼石补天的地方,相传就在上党区的天台无影山。清《潞安府志》载:“天台无影山,在县(今长治市)西南二十里,高六十九丈周二里,四周平坦,日出入胥无影,士人传娲皇炼石地。”如今,长治一带现存众多祭祀女娲的祠庙。太行山也曾名女娲山。

羿射九日——《淮南子》载:“尧时十日并出,禾木焦杀,民无所食,尧乃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万民皆喜。”《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三嵕山,一名灵山,一名麟山,在屯留县西北三十五里,三峰高峻,为县伟观,相传羿射九日之所。”从唐代始,山顶有庙,宋崇宁年间三嵕山封“显应侯”,赐额“灵贶”,每年六月六日有司致祭。明洪武三年改称“三嵕山之神”,敕有司春秋致祭。上党地区有关羿的神话流传很广,民间俗称羿为灵贶王、三嵕爷,祭祀羿的神庙众多。

近年来,长治市不断传承和弘扬上党优秀传统文化,先后举办了长治神话故事艺术节和神话故事艺术彩灯展,出版了神话故事系列丛书,拍摄了动漫剧《精卫填海》,推出了大型歌舞剧《女娲补天》、上党梆子《神农炎帝》、豫剧《精卫填海》、上党落子《羿神传奇》《炎帝归潞》和大型杂技剧《羿神与嫦娥》等多部神话大剧,使“神话之乡”的美誉声名远扬。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长治历史悠久,早在尧舜时就属“帝都畿内”,是尧王长子丹珠封地。商为黎国,周为潞子婴儿国,秦设上党郡,明置潞安府,附廓长治县,长治之名由此而始。数千年来,这里发生了许多改变影响中国历史,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重大历史事件:周武王伐纣先戡黎,为他实现抱负扫平了道路;战国时长平之战,为秦始皇戴上皇冠起到决定性作用;曹操北上太行征讨高干,在“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凄风苦雨中夺取了上党这块战略要地;东晋十六国,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燕的诸侯王公先后据上党之固以窥天下,慕容永在长子建立了西燕,石勒从奴隶到皇帝,在此创下了拥有大半个中国的后赵王朝;唐玄宗李隆基在这里任潞州别驾,延揽人才,蓄积武力,最终开创了“开元盛世”;五代时李存勖发起夹寨之战大败朱温,赢得取代后梁的关键一战。千年之后,毛泽东对此战大加赞赏。

图为:高悬在太行山间的金灯寺

古代历史军事大家评曰,“上党据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负太原,履蒲津,带汾河,裣伊洛”,并因之断言“得上党者得天下”!

上党的独特区位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为商贾云集、商贸流通之地,成为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之地。3850多处古代建筑,以及一个个古镇、一处处古村落,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太行深处的悬崖峭壁之上,成为上党文化独特的符号,印证着这方土地古老的文明和沧桑。

长治现有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167处(189座),占全国元以前木构古建筑的28%,山西省的33%,在全国地级市中绝无仅有。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全国地级市数量名列第三。所存古建筑实例自五代起,有明确纪年的间隙不超过50年,金代以后不超过30年,完全可以排列出一个无间隙的、反映中国近千年来木构建筑的研究序列,这在全国是孤例。天台庵、大云院、龙门寺、金灯寺、淳化寺、九天圣母庙、回龙寺、法兴寺、崇庆寺、原起寺等古代建筑,荟萃了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特征,是古代建筑遗存全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体系最完整的地区。

这些弥足珍贵的古建遗存,凝聚了我国古代政治、军事、科技、生产、文化、宗教等各领域的精华,印证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长治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在长治丰富的古建遗产中,寺观彩塑造像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有北魏至清1500多年间各个时期的寺观彩塑造像2000余尊。法兴寺、崇庆寺宋塑,承唐塑之风韵,气质典雅,独具特色,被誉为“宋塑之冠”。观音堂悬塑是中国古代彩塑之精品,被誉为中国悬塑艺术之冠。平顺大云院的壁画,为全国仅存的一处五代寺院壁画。全市现存隋以前石窟及其他建筑约有16处,沁县南涅水北魏石刻是全国唯一集中反映北魏至宋建筑外观及构建形象的实例。金灯寺石刻为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长治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传统彩塑造像艺术的宝库。

图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的潞安府衙

长治市十分重视对古村落的调查研究和挖掘保护。目前,已有8个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6个村入选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上党地区四大古镇之一的荫城古镇,是山西明清古村镇建筑的杰出代表,真实保留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记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早在春秋时期,荫城就已经有了简易的铁器制作工艺。据《左传》所记,秦赵“长平之战”时双方兵士使用的铁剑就是当地所制。至汉朝,荫城已成为上党地区冶铁业中心。明代洪武年间,官府在荫城设立了全国铁业所。《潞州志》记载,荫城当时“户有八百,商有五百,店铺林立,经商如织,商贾如云,列市如栉”,留下“万里荫城”“千年铁府”的美称。如今,经过恢复性保护抢救,这里5096间古民宅、18户特色院落、16座寺庙、8座旧戏台、7个旧城门、5个牌楼祠堂,以及500余家门面店铺重现古镇风貌,再现“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盛世景象。

馆藏文物记载城市的“前世今生”

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特征的陶器;从8000年前的精美玉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从宋、金时期的红绿彩瓷器,到明、清时期的特色琉璃器,长治市博物馆一件件文物记载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沧桑和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展示了特色鲜明的上党文化魅力。

图为:南涅水石刻(沁县北魏)

长治市博物馆是一座馆藏文物丰富的历史性综合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63886件,包括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石刻等十几个门类,其中,明、清琉璃器,春秋战国分水岭青铜器和宋、金北方磁州窑系瓷器最具地方特色。有珍贵文物1200余件,曾选调文物赴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参加文物展览。

走进长治市博物馆,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长廊,从创世之初、石之美者、塑土成陶、晶玉之瓷到吉金佳器,5个单元的馆内陈列展览尽显了长治古老的文明。其中的“创世之初”主要反映早期人类在长治地区的生产生活痕迹。展品有义和、花坡两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表明了长治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祥地之一。“石之美者”陈列的玉石雕琢而成的器物,主要出土于西周、春秋、战国墓葬中,种类丰富,精美非凡。多为祭祀、礼仪、装饰、陈设用品,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塑土成陶”展陈的文物主要是陶器,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体现“龙山文化”特色的陶器,到商代、汉代,直至隋唐之际的陶器,时间跨度非常之大。种类涵盖饮食器、贮藏器等生活实用器和专为殉葬而制作的各类明器。尤其是用作明器的三彩陶器,凡与死者在世生活有关的如建筑、家具、牲畜和人物等无不具备,包罗万象,真实再现了当时各个阶层人士的不同生活面貌。“晶玉之瓷”展陈的有隋代的青瓷器、唐代的白瓷,以及宋、金、元代的瓷器。据介绍,珍藏的宋、金、元时期瓷器品种数量多,南、北窑系均有,主要以霍州窑和磁州窑系列为主,其中,长治的八义窑(磁州窑系)生产的红绿彩瓷是我国北方地区较具特色的釉上彩瓷。“吉金佳器”展示的则是青铜器,以商、周器物为主。长治出土的商代器物与二里岗、殷墟时期铜器风格一致,表明了晋式铜器的精美艺术造型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扉棱蟠螭纹铜鼎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它于1960年在长治市分水岭26号墓出土,通高49.1厘米,口径44.7厘米,腹深19厘米。与其他古朴敦厚的青铜鼎相比,扉棱蟠螭纹铜鼎纹饰图案精美,器型稳重大气,造型独具一格。外壁有烟熏的痕迹,由此可以推断,此鼎曾经是实用器。据介绍,该件铜鼎运用了范铸法、分铸法、焊接法等技艺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有着宴飨、祭祀之用,可归入东周镬鼎之列,是春秋时期不可多得的青铜精品,在同一时期的青铜器中并不多见。由此,人们可以想象春秋时期我们的青铜铸造工艺是多么发达,上党古老的文明是多么悠久。

“活”起来的“非遗”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上的文字都活起来”。

图为:中国悬塑艺术之冠—观音堂悬塑(潞州区明)

长治市的“非遗”丰富多彩,独具民情风俗。地方传统戏剧有上党落子、上党梆子、襄垣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西火秧歌等,地方曲艺有潞安大鼓、长子鼓书、襄垣鼓书、武乡琴书、屯留道情、沁州三弦等,民间音乐有上党乐户、上党八音会、壶关迓鼓等,民俗文化有迎神赛社、平顺四景车、九曲黄河阵等,民间传说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崔生遇虎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有上党堆锦、长子响铜乐器、襄垣手工挂面等,民间艺术有布艺黎侯虎、襄垣炕围画等,民间舞蹈有武乡顶灯、屯留瞪眼家伙等,民间社火有20多种,龙灯舞、狮子舞、挑高、高跷、旱船、跑驴、竹马、二鬼扳跌、老汉送闺女、驼阁、抬扛、爬山虎、大桩、晃官、装檐台、车链秋、铁礼花……都是上党这块沃土上孕育出的“非遗”瑰宝。每逢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社火闹春,都会成为长治市城乡群众必演必看的节目。

着力于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红起来,近年来,长治市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完善保护机制,强化普查保护,建立了遗产档案和数据库,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展演、传习、体验、生产和宣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取得丰硕成果。各级非遗项目数量逐年递增,位居全省前列。截至目前,长治市有潞安大鼓、上党乐户、上党落子、上党梆子、民间社火等1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29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408个项目被确定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95名,市级非遗传承人323名,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5个。

长治市扎实推进曲艺的传承保护、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将民间非遗曲种列入全市重点艺术发展项目,制定出台曲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曲艺保护开发传承机制,对濒临失传的曲种进行扶持保护,延续曲艺血脉。建设长治曲艺博物馆,对全市33个地方曲种,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建立了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的地方曲种数据库。编辑出版《长治曲艺丛书》《长治曲艺概述》等地方曲艺文献。还依托周末大剧院、惠民曲目展演、文艺下乡、传统节事表演等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为各类非遗项目搭建传承展演平台。如今,走进长治,不但可以免费观赏到眼花缭乱、别有趣味、各具特色的民间社火,还可以尽情欣赏地道的上党落子、上党梆子等地方戏曲表演。目前,长治已成为全国首个荣获中国曲艺名城殊荣的城市,4个县区被中国曲协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数量名列全国前茅。长治市委宣传部还被中国曲协授予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标兵单位”称号。具有长治风格和上党气派的曲艺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先后荣获了包括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奖、表演奖、节目奖在内的40多个国家级奖项。全国曲艺艺术专业的最高奖项——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至今共举办了12届,其中有7届在长治举办。

大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也是让非遗“活”起来的重要途径。长治八义窑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瓷窑之一,在宋、金时期就率先创烧了红绿彩瓷,开创了我国瓷器史上多彩装饰的先河,被誉为第一抹瓷上彩虹。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在八义窑故窑址的窑底基础上,研发生产出盘、碗、茶具、餐具、艺术品等30多个品种。成功传承和发展传统红绿彩瓷工艺及文化,使具有千年历史的红绿彩陶瓷瑰宝重放光彩。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八义窑红绿彩瓷器新品入选外交部外交物资采购目录。目前,长治市已有众多非遗项目形成产业,黎侯虎入选全国生肖邮票吉祥物,产品远销海内外。创造“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成语的长子响铜乐器享誉全国,成为全省示范生产基地。一大批非遗产品在全国、全省文博会受到国内外客商喜爱,签下许多大单。还有更多非遗传承项目登上央视等海内外媒体。目前,长治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第一方阵,10年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两位数,在全市GDP比重的占比大幅提升。(王一平)

原标题:长治:镌刻在太行山上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