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文化经典,它里面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谣谚、礼制规范等内容,是文化信息十分丰富的宝藏。诚如我国已故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宗白华所言:“《诗经》中的诗……它们不但是中国文化遗产里的宝贝,而且也是周代社会政治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全面的、极生动的具体反映。”总揽《诗经》311篇中,忠实地记录周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劳动生活,其中包含着对农业现象,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工具、耕作制度和方式、生产技术、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等的大量描写。部分作品也直接反映了上党先民的经济情况和物质生活,揭示了上党先民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趋向的物质之源。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
涉及生产铁器工艺类的诗歌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周朝晚期开始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铁器之后,由于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如稻、粱、粟、麦、菽、稷以及桑麻、瓜果之属、品种和产量都有增加。而在《诗经》里涉及到铁器的诗句都在雅、颂里。殊不知,早在上古时代,炎帝在上党羊头山活动时,就出现了在高平与荫城一带教人冶炼铸铁的工艺活动情况。自上古到周时,上党地区的高平与荫城就是重要的冶炼“恶金”“美金”场所。《国语》管仲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又《管子·海王篇》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从这些古文献中我们可以窥视到《诗经》中“取厉取锻”(《大雅·公刘》)以及“庤乃钱镈,奄观铚艾”(《周颂·臣工》)的诗句,前者讲的是锻造好戈矛,磨快好锋刃;后者讲的是准备好铲子和锄头的铁物工艺,这些在先秦时期的上党早已盛行。据《中国铸造史》载,“早在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晋国铸型鼎,重约270公斤。”否则,也不会有“千里荫城万年史,铁货铜货远月氏”的民谣了。
涉及农桑纺织工艺的诗歌
《国风·魏风》中的《十亩之间》,据史学家推测考证,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采桑歌了: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
桑者泄泄兮,行与不逝兮。
《十亩之间》描写的是上党地区先民中采桑女愉悦的采桑劳动场景: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大片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子,准备回家。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朋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他们的说笑声和哼吟的乡土小调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荡,展现出一派桑园晚归图。因为在春秋时期,晋国的东南部是主要栽桑养蚕、抽丝剥茧、纺织丝绸的地方,晋国百姓的衣服已经有了经过加工的蚕丝织物和葛麻织物,如《东门之池》云: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全诗三章十二句,其实就是一个意境,表现和反映的是上党地区先民每年种植、浸泡、梳理大麻的农村劳动内容之一。沤麻的池水,有强烈的臭味,长久浸泡的麻从水中捞出,洗去泡出的浆液,剥离麻皮是一种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在这艰苦的劳动中,拿上党古民谣“男女搭配兮,劳作不累兮”来衡量,小伙子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笑,打情卖俏,心情就大不同了,艰苦的劳动变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尤其是将麻皮梳理后纺织成布匹与抽丝剥茧后纺织成丝绸作为商品对外进行贸易,也成为男子与姑娘聊天话家常的“相晤、相语、相言”的喜悦写照。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始通丝绸之路,曾用上党丝绸贸易回玉石、犬、石榴、葡萄等。又《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公元前283年有人替齐国写信给赵惠王说:假如秦国封锁了雁门关、常山,“代马、胡犬不东下,昆仑之玉不出,此三宝亦非王有已。”王毓铨先生主编的《中国经济史》载:“山西潞安府是当时北方的丝织业中心……还是与国外互市之主要物件。”这一论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上党地区的高平、平顺、襄垣等地就建有多处“蚕神庙”“先蚕殿”,殿内壁画就有嫘祖种桑养蚕、煮丝抽丝、织造丝绸的画面。以此而判断,更早的时期,上党一带的丝绸织品就源源不断销往中亚西亚了。
涉及农作物育种技术的诗歌
上党在中国远古时期,就是选种育种的发源地之一。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云:“百谷山与太行山、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嘉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明潞州判官王基在《重修神农庙碑》中说“世传帝尝百谷于兹,故因以名。”《潞安府志》也记载有“神农尝百谷于此。”《诗经·大雅·生民》记载的“诞降嘉种,维秬维摩,维芑维芑”,秬(就是上党地区流传至今的黑黍)和秠(即一稃二米)是嘉种(优良品种,著名的武乡枣糕皆用此为原料),而摩(赤苗)和芑(白苗)是粟中的嘉种;《大雅·生民》中“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就反映的是上党先民选种的情形,采用色泽鲜黄、肥大饱满的颗粒做种子,才能取得“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实现谷粒饱满品质高、禾穗沉沉收成好的种植效益。《小雅·大东》中有“不可以簸扬”,《大雅·生民》中有“或舂或揄,或簸或蹂”,表明当时的上党先民就用簸箕簸谷或者借风扬去糟糠或秕种子的“风选法”。这与上党地区千百年来延习的“放磙扬场扇车扇,簸箕簸的颗粒圆,留的好籽来年种,饿死老娘种(籽墒)不断”有着极密切的相连。《诗经》以独特的视角和特殊的方式,映射了先秦时期上党农业文明,映射了上党先民勤劳、诚实的优秀品格。
涉及婚俗和婚姻生活的诗歌
上党婚俗,古风犹存。尤其表现在武乡秧歌小戏《瘸三娶妻》里,瘸三与妻子夏莲因家务事争吵时说“咱俩是三纳问请迎(周礼中的纳采、纳吉、纳征,问名、请期、迎亲),十字披过红。行过六礼坐过轿,十字路口放过炮。你说不和我过就不过啦?”这种婚姻俗规或制度在《诗经》中有所反映。“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体现了占卜和迎娶。瘸三所言的“三纳”之一就是纳采,在《诗经》中“取(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要有媒妁之言的;纳吉,也是找所谓的“阴阳先生”合过婚,给你女方送礼要求缔婚你家同意的;纳征,向女方家送过聘(财)礼的,也就是《诗经》中“子之于归,百两将之”“子之于归,百两成之”。
爱情诗是《诗经》最具有代表和典范的诗歌类型之一。以描写先秦时期的民俗风情和当时人们的古朴自然的男欢女爱方式为主,而反映用情不专遗弃结发之妻的在《诗经》中只有两篇,那就是《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涉及到上党地区的,就是《谷风》了。何以见得?我们不妨在咏读中去领会、去感悟那先秦时期上党地区负心男的丑恶嘴脸: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宋体违,及尔同死。
……
翻译成白话文:山谷微风轻轻吹,阴云密布大雨倾。夫妻共勉结同心,不该动怒不相容。采摘萝卜和蔓菁,难道要叶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抛弃,到死与你不离分。
就是这句“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释意(采摘萝卜和蔓菁,难道要叶不要根),遍查中国各地方言,唯有上党地区的黎城、襄垣、潞城三县区交界地方把芥圪瘩叫“菜蔓菁”;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和丈夫原来都是贫寒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辛勤劳作,尤其是妻子的辛劳操持日子才慢慢好了起来。但是随着家境丰殷和生活状况的改变,丈夫有了外遇,负心地不再眷顾患难中的结发妻子,喜新厌旧,把她当成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终迎亲再婚之日,将结发妻子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中,受封建思想影响,女子地位低下,对女子的要求是严苛的。先秦时期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意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做男子的附庸。
涉及社会伦理的诗歌
社会伦理是千百年来上党地区“人之所履也”的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能达到“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的理性说教,莫不如《诗经》中《国风·唐风·蟋蟀》了: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天寒蟋蟀进堂屋,
一年匆匆临岁暮。
今不及时去寻乐,
日月如梭留不住。
行乐不可太过度,
本职事情莫耽误。
正业不废又娱乐,
贤良之士多警悟。
天寒蟋蟀进堂屋,
一年匆匆临岁暮。
今不及时去寻乐,
日月如梭停不住。
行乐不可太过度,
分外之事也不误。
正业不废又娱乐,
贤良之士敏事务。
天寒蟋蟀进堂屋,
行役车辆也息休。
今不及时去寻乐,
日月如梭不停留。
行乐不可太过度,
还有国事让人忧。
正业不废又娱乐,
贤良之士乐悠悠。
此篇劝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显。诗人由“岁莫”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称要抓紧时机好好行乐,不然便是浪费了光阴。其实这不过是欲进故退,虚着一笔,三章诗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过分地追求享乐,应当好好想想自己承担的工作,喜欢玩乐,可不要荒废事业,要像贤士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奋向上。说教很有分寸,肯定“好乐”,但要求节制在限度内,即“好乐无荒”。这一告诫,主旨是发挥匡救时恶、警诫后世以维护礼制的社会功能,强调德教,注重个人修养,提倡君子品行,崇尚和谐社会,这在古今上党的家风家训中广为继承,成为教子传家的法宝。因为,《诗经·国风·唐风》诗歌在先秦时主要流传与诞生之地就在晋东南。可见,周代上党地区的伦理乐教已经成为世人的行动准则了。
《诗经》不仅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语言高度凝练,而且又是功能表达与记事的诗,诗人把自己经历的事情用“风”“雅”“颂”的方式表示出来,起到了记史记事的作用。
其实,这种记史记事就是一种记忆,既表现为个体的深层精神活动,也表现为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在已有的考古发掘或者历史探源中,犹如一把打开密室的钥匙,成为破解考古或者历史文化真相的关键一环。从《诗经》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上党地区遗存的诸多风情,我们不可忽略了《诗经》中的社会记忆、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的潜在服务功能,让《诗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今天社会的发展寻找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地缘优势。(屈毓华)
原标题:《诗经》中的上党风情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诗经》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文化经典,它里面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谣谚、礼制规范等内容,是文化信息十分丰富的宝藏。诚如我国已故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宗白华所言:“《诗经》中的诗……它们不但是中国文化遗产里的宝贝,而且也是周代社会政治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全面的、极生动的具体反映。”总揽《诗经》311篇中,忠实地记录周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劳动生活,其中包含着对农业现象,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工具、耕作制度和方式、生产技术、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等的大量描写。部分作品也直接反映了上党先民的经济情况和物质生活,揭示了上党先民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趋向的物质之源。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
涉及生产铁器工艺类的诗歌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周朝晚期开始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铁器之后,由于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如稻、粱、粟、麦、菽、稷以及桑麻、瓜果之属、品种和产量都有增加。而在《诗经》里涉及到铁器的诗句都在雅、颂里。殊不知,早在上古时代,炎帝在上党羊头山活动时,就出现了在高平与荫城一带教人冶炼铸铁的工艺活动情况。自上古到周时,上党地区的高平与荫城就是重要的冶炼“恶金”“美金”场所。《国语》管仲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又《管子·海王篇》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从这些古文献中我们可以窥视到《诗经》中“取厉取锻”(《大雅·公刘》)以及“庤乃钱镈,奄观铚艾”(《周颂·臣工》)的诗句,前者讲的是锻造好戈矛,磨快好锋刃;后者讲的是准备好铲子和锄头的铁物工艺,这些在先秦时期的上党早已盛行。据《中国铸造史》载,“早在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晋国铸型鼎,重约270公斤。”否则,也不会有“千里荫城万年史,铁货铜货远月氏”的民谣了。
涉及农桑纺织工艺的诗歌
《国风·魏风》中的《十亩之间》,据史学家推测考证,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采桑歌了: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
桑者泄泄兮,行与不逝兮。
《十亩之间》描写的是上党地区先民中采桑女愉悦的采桑劳动场景: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大片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子,准备回家。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朋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他们的说笑声和哼吟的乡土小调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荡,展现出一派桑园晚归图。因为在春秋时期,晋国的东南部是主要栽桑养蚕、抽丝剥茧、纺织丝绸的地方,晋国百姓的衣服已经有了经过加工的蚕丝织物和葛麻织物,如《东门之池》云: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全诗三章十二句,其实就是一个意境,表现和反映的是上党地区先民每年种植、浸泡、梳理大麻的农村劳动内容之一。沤麻的池水,有强烈的臭味,长久浸泡的麻从水中捞出,洗去泡出的浆液,剥离麻皮是一种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在这艰苦的劳动中,拿上党古民谣“男女搭配兮,劳作不累兮”来衡量,小伙子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笑,打情卖俏,心情就大不同了,艰苦的劳动变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尤其是将麻皮梳理后纺织成布匹与抽丝剥茧后纺织成丝绸作为商品对外进行贸易,也成为男子与姑娘聊天话家常的“相晤、相语、相言”的喜悦写照。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始通丝绸之路,曾用上党丝绸贸易回玉石、犬、石榴、葡萄等。又《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公元前283年有人替齐国写信给赵惠王说:假如秦国封锁了雁门关、常山,“代马、胡犬不东下,昆仑之玉不出,此三宝亦非王有已。”王毓铨先生主编的《中国经济史》载:“山西潞安府是当时北方的丝织业中心……还是与国外互市之主要物件。”这一论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上党地区的高平、平顺、襄垣等地就建有多处“蚕神庙”“先蚕殿”,殿内壁画就有嫘祖种桑养蚕、煮丝抽丝、织造丝绸的画面。以此而判断,更早的时期,上党一带的丝绸织品就源源不断销往中亚西亚了。
涉及农作物育种技术的诗歌
上党在中国远古时期,就是选种育种的发源地之一。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云:“百谷山与太行山、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嘉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明潞州判官王基在《重修神农庙碑》中说“世传帝尝百谷于兹,故因以名。”《潞安府志》也记载有“神农尝百谷于此。”《诗经·大雅·生民》记载的“诞降嘉种,维秬维摩,维芑维芑”,秬(就是上党地区流传至今的黑黍)和秠(即一稃二米)是嘉种(优良品种,著名的武乡枣糕皆用此为原料),而摩(赤苗)和芑(白苗)是粟中的嘉种;《大雅·生民》中“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就反映的是上党先民选种的情形,采用色泽鲜黄、肥大饱满的颗粒做种子,才能取得“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实现谷粒饱满品质高、禾穗沉沉收成好的种植效益。《小雅·大东》中有“不可以簸扬”,《大雅·生民》中有“或舂或揄,或簸或蹂”,表明当时的上党先民就用簸箕簸谷或者借风扬去糟糠或秕种子的“风选法”。这与上党地区千百年来延习的“放磙扬场扇车扇,簸箕簸的颗粒圆,留的好籽来年种,饿死老娘种(籽墒)不断”有着极密切的相连。《诗经》以独特的视角和特殊的方式,映射了先秦时期上党农业文明,映射了上党先民勤劳、诚实的优秀品格。
涉及婚俗和婚姻生活的诗歌
上党婚俗,古风犹存。尤其表现在武乡秧歌小戏《瘸三娶妻》里,瘸三与妻子夏莲因家务事争吵时说“咱俩是三纳问请迎(周礼中的纳采、纳吉、纳征,问名、请期、迎亲),十字披过红。行过六礼坐过轿,十字路口放过炮。你说不和我过就不过啦?”这种婚姻俗规或制度在《诗经》中有所反映。“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体现了占卜和迎娶。瘸三所言的“三纳”之一就是纳采,在《诗经》中“取(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要有媒妁之言的;纳吉,也是找所谓的“阴阳先生”合过婚,给你女方送礼要求缔婚你家同意的;纳征,向女方家送过聘(财)礼的,也就是《诗经》中“子之于归,百两将之”“子之于归,百两成之”。
爱情诗是《诗经》最具有代表和典范的诗歌类型之一。以描写先秦时期的民俗风情和当时人们的古朴自然的男欢女爱方式为主,而反映用情不专遗弃结发之妻的在《诗经》中只有两篇,那就是《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涉及到上党地区的,就是《谷风》了。何以见得?我们不妨在咏读中去领会、去感悟那先秦时期上党地区负心男的丑恶嘴脸: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宋体违,及尔同死。
……
翻译成白话文:山谷微风轻轻吹,阴云密布大雨倾。夫妻共勉结同心,不该动怒不相容。采摘萝卜和蔓菁,难道要叶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抛弃,到死与你不离分。
就是这句“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释意(采摘萝卜和蔓菁,难道要叶不要根),遍查中国各地方言,唯有上党地区的黎城、襄垣、潞城三县区交界地方把芥圪瘩叫“菜蔓菁”;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和丈夫原来都是贫寒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辛勤劳作,尤其是妻子的辛劳操持日子才慢慢好了起来。但是随着家境丰殷和生活状况的改变,丈夫有了外遇,负心地不再眷顾患难中的结发妻子,喜新厌旧,把她当成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终迎亲再婚之日,将结发妻子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中,受封建思想影响,女子地位低下,对女子的要求是严苛的。先秦时期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意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做男子的附庸。
涉及社会伦理的诗歌
社会伦理是千百年来上党地区“人之所履也”的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能达到“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的理性说教,莫不如《诗经》中《国风·唐风·蟋蟀》了: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天寒蟋蟀进堂屋,
一年匆匆临岁暮。
今不及时去寻乐,
日月如梭留不住。
行乐不可太过度,
本职事情莫耽误。
正业不废又娱乐,
贤良之士多警悟。
天寒蟋蟀进堂屋,
一年匆匆临岁暮。
今不及时去寻乐,
日月如梭停不住。
行乐不可太过度,
分外之事也不误。
正业不废又娱乐,
贤良之士敏事务。
天寒蟋蟀进堂屋,
行役车辆也息休。
今不及时去寻乐,
日月如梭不停留。
行乐不可太过度,
还有国事让人忧。
正业不废又娱乐,
贤良之士乐悠悠。
此篇劝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显。诗人由“岁莫”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称要抓紧时机好好行乐,不然便是浪费了光阴。其实这不过是欲进故退,虚着一笔,三章诗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过分地追求享乐,应当好好想想自己承担的工作,喜欢玩乐,可不要荒废事业,要像贤士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奋向上。说教很有分寸,肯定“好乐”,但要求节制在限度内,即“好乐无荒”。这一告诫,主旨是发挥匡救时恶、警诫后世以维护礼制的社会功能,强调德教,注重个人修养,提倡君子品行,崇尚和谐社会,这在古今上党的家风家训中广为继承,成为教子传家的法宝。因为,《诗经·国风·唐风》诗歌在先秦时主要流传与诞生之地就在晋东南。可见,周代上党地区的伦理乐教已经成为世人的行动准则了。
《诗经》不仅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语言高度凝练,而且又是功能表达与记事的诗,诗人把自己经历的事情用“风”“雅”“颂”的方式表示出来,起到了记史记事的作用。
其实,这种记史记事就是一种记忆,既表现为个体的深层精神活动,也表现为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在已有的考古发掘或者历史探源中,犹如一把打开密室的钥匙,成为破解考古或者历史文化真相的关键一环。从《诗经》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上党地区遗存的诸多风情,我们不可忽略了《诗经》中的社会记忆、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的潜在服务功能,让《诗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今天社会的发展寻找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地缘优势。(屈毓华)
原标题:《诗经》中的上党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