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罕!抗倭名将任环为何阻止别人为自己立碑
发布时间: 2023-01-31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我国历代遗留下来的碑刻种类繁多,像重修碑、禁约碑、造像碑等等。人们学习书法所临摹的字帖,也多取自历代碑刻,像《乙瑛碑》《玄秘塔碑》《礼器碑》等。至于藏碑的场所,且不说像西安碑林那样的所在,在乡间行走,哪个村庄或庙宇里还能没有几块石碑。正因为古代遗留下来的碑刻数量巨大,司空见惯,数不胜数,令人一直以来视立碑为一件平常事。因此,看到有人阻止别人为自己立碑时,反倒成了件稀罕事儿。这件稀罕事儿与一位长治历史名人有关,他的名字叫任环。

图为:明嘉靖《皇帝谕祭任环碑》

文官带兵驱倭寇

知道任环,源于多年前的一则新闻报道,在今潞州区桃园村出土了一方墓志铭,墓志的撰写者正是任环,报道中介绍他是长治人,字应乾,是明代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英雄。后来,在参与编纂《长治历代文存》的过程中,我们对任环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收集,这其中既有他的著作《山海漫谈》,也有当时政坛和文坛重量级人物如徐阶、皇甫冲、归有光等所写记叙歌颂任环事迹的诗文,细细品读这些篇章,一个能文能武、舍家为国的英雄人物形象渐渐在眼前鲜活起来。

任环出生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八岁时开始读书,嘉靖十九年(1540)乡试中举,四年后又中进士,历任广平、沙河、滑县知县,每到一地皆勤政爱民,多有善政。嘉靖三十年(1551),任环被征调至京师,因为亲戚中有与被封到潞州的藩王沈王府通婚这层关系,按照惯例,任环被委任为苏州同知。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进犯江南沿海,当时因明代久无战事,官吏和老百姓在和平环境中生活久了,不熟悉战争,面对倭寇的突然袭击,除了痛哭逃跑外,没有其它办法。此时,任环以一介文人,承担起了抗倭大任,但他并非只是凭着一腔热血莽撞行事,而是有勇有谋,有胆有智。

侦知倭寇的巢穴所在,任环带兵前去征剿,可见其胆;作战时,时常在腹背手足等处自书姓名,说:战死沙场是我的职责,但是身体受之父母不可遗弃,写上自己的名字以便辨识,可见其勇;保卫苏州时,他命令长相粗壮的女子化装成男子,拿着弓箭站在城墙上守城,同时挑选四个长相和自己相似的人,兵分五路打击敌人,可见其谋;有次带着随从巡历昆山时,突然与倭寇相遇,情急之下,他解衣裸体,用血涂身,藏在路旁的尸体里,由此躲过一劫,可见其智。

同时,其为官,懂得爱民,倭寇袭击苏州,城门关闭,老百姓聚在城下不能入城,抱头痛哭,声震原野,任环流着泪说,老百姓和城池同等重要,怎么能舍弃他们呢?连忙下令打开城门,对看守说:如果有倭寇混进来,我来负责。由于他的敢于担当,一次救活十几万人。其为帅,爱惜士兵,作战时与士兵同吃同住,不享受一点特殊待遇,遇到上级进行奖赏,他将赏赐的钱财物品全部分给士兵,深得将士们的信任,将士同心屡次大败倭寇,竟至于“贼望公旌辄遁去。”

图为:清道光《沙河县志》中对任环的记载

情真意切“止碑书”

任环阻止别人为自己立碑的事情,发生在他任沙河知县时。按常理来说,父母官主持修缮了县学的明伦堂和名宦祠、乡贤祠,地方士绅们立块碑来歌颂父母官的政绩,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这类重修碑在现存的历代碑刻中并不少见。沙河市有位叫王南崖的估计也是这么想,看到任环主持的修缮工程完工后,对任环说要立块碑纪念这件事情,任环当场予以拒绝,可王南崖还是不死心,认为任环是在假意推辞,便自作主张组织刻工进行刻碑,于是便有了任环所写《止碑书与沙博王南崖》开头的一幕:“前日,以建碑之说相告,环力止之,而先生未及深信,朔日谒庙,见其所谓碑者已横于地矣。睨而视之,心大不快。”

明确告诉你不要搞这一套,你偏要搞,搞的心情不痛快,接下来任环从五个方面告诉王南崖为什么不要立这块碑。首先,从碑刻的历史讲起,说尧舜时代并没有碑,夏商周时有了铭戒,多刻的是用于警诫自己的文字,到了秦汉时期,才开始立碑歌颂功德,但程序非常严谨,“核其实、当其名”,所记的都是值得记述的事情,而不会随随便便刻碑。为什么近代以来,与以前大不相同,只要捐个钱修个房,动不动就要刻碑立石,碑上的文词又夸大其词,其实那些功德算得上是什么功德?为什么后世的功德比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功德还要多?

如果说第一条算是讲道理,那么接下来,任环就是摆事实,他说就拿当下立碑这件事情来说,非要拿修缮明伦堂和名宦名贤二祠来说么,这些事情前人已经创立,并非我的功劳呀,这实际上是沙河的百姓在治理沙河的事情,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不是自己的功劳而占有,那是贪人之功,作为父母官,我怎么能贪图小民的功劳,所以这块碑不能立。

同时,他还预想到可能会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提出疑问说:古代的君主和大夫每干一件事都要记下来,你也是当官从政的人,立碑把你做的事记下来,这也值得推辞?任环是这样回答的,他说:不错,古代凡事都要记下来,但那是凡事不分好坏都要记下来,表示劝诫和惩罚,让后世汲取经验和教训。现在我在沙河工作好几年了,难道就没有一点儿过失吗?像不能招抚遭了水灾的流民,不能调停长途迎送,还有礼教未兴、风俗薄恶、刁词横起、贼盗时出等等,这些应该写的事情你们不写,碑的警戒作用就会下降,不应该写的事情写上了,就会让人好大喜功。

第三,任环说不要为虚名所累,假设碑立起来了,后人指着碑议论说:任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还要立碑歌颂。那么像任环一样的人,人们都会去歌颂,这样就会阻止人的进取心。如果这样,这块碑不仅让任环受累,而且还会连累别人,能做这样的事吗?第四,任环大笔一收说,如果诸生走进明伦堂而懂明伦的道理,走进乡贤祠知道学习乡贤的道德品质,官吏走进名宦祠能自己觉悟而不犯过错,那么不立这块碑,在仪制上也不算欠缺。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不要说立碑,就是明伦堂和乡贤、名宦二祠也是虚设。

最后,任环反问王南崖:“吾如碑何哉?”并搬出国家不让随便立碑的禁令与文人士子耻于过情之誉的同理心,请王南崖了解自己而中止立碑。如果不立碑,任环说:“方寸之中当为先生刻感德之碑也,如何如何?”文章至此戛然而止,然而任环的层层说理,犹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尤其是为阻止立碑,不惜直陈己过,一个不慕虚名、勇于自责的良吏形象呼之欲出。

图为:苏州500贤士祠中的任环雕像

从“谕祭碑”到心碑

任环虽然阻止别人为自己立碑,但他却不吝为别人撰写碑文,除文章开头所引在桃园村出土,由他撰文的《明典膳崔君配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外,录在《潞安府志》《山海漫谈》中的还有《重修德风亭记》《百户孙氏先莹记》《重修文庙祭器记》等。这一方面说明了任环的声望,因为古时立碑一般都是请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来执笔撰写碑文,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得以领略任环不俗的文采,看到了他英雄虎胆战场厮杀力驱倭寇的另一面。

王南崖主张竖立的那块碑,不知最终是否立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任环的摆事实、讲道理,虽然情真意切说理透彻,但还是难以阻止人们用立碑石、建生祠等方式来纪念他。任环死后,内阁首辅徐阶在为他所写墓志铭中说:“其治滑如治沙,语具一邑生祠记及德政之碑”。不仅民间立碑纪念他,而且明朝廷也通过这样的方式纪念他,《明史·任环传》记载,“给事中徐师曾颂其功,诏赠光禄卿,再荫一子副千户,建祠苏州,春秋致祭。”藏于苏州碑刻馆的《皇帝谕祭任环碑》,高1.85米,宽0.98米,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是根据嘉靖皇帝的手迹摹勒上石的,同时也是沪苏地区至今发现明代抗倭战争中的唯一御题真迹。

几百年过去,如今的苏州城依然深深地怀念着这位抗倭英雄,在苏州名人馆陈列厅的墙面上挂有任环的全身戎装画像,画面上的他,是一副浓眉大眼、手捋长须、头戴战盔、身着铁甲的武将形象;在苏州城南沧浪亭500贤士祠里,任环石刻雕像被高高排放在北墙第4排第12列第2位,与名人馆里的人物画像不同,雕像上的任环是一个头戴乌纱帽身着官袍的文官形象,这方雕像由孔继尧绘制,顾沅题像赞:“明南直隶按使察佥事任公环,裹创击贼,开城纳民,怒涛沧海,雷霆不闻。”2015年苏州碑刻馆向苏州革命博物馆捐赠《皇帝谕祭任环碑》拓片,供该馆收藏展示。

苏州的两处纪念地,任环分别以一文一武两个形象示人,看似让人难以理解,其实这才是真实的任环,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每到一地勤政爱民,国家有难挺身而出,无愧于其青年时所立“充海阔天高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的崇高志向。从任环的“止碑书”到嘉靖皇帝的“谕祭碑”,再到苏州人们自发的祭祀纪念,任环的那腔拳拳为国为民之心,已经穿越碑石走进人们的心中,在人们的方寸之间矗立起一座难以磨灭的丰碑。(陈慧岩

原标题:抗倭名将任环的“止碑书”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长治“婆婆村”磨豆腐已有200多年历史
· 上党区荫城镇:山墙上的“地皮官司”碑
· 黎城县有块“勤政碑”
· 揭秘:长子麻商“背后的故事”
· 长子县法兴寺有块北宋名相“出生证明”碑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稀罕!抗倭名将任环为何阻止别人为自己立碑

我国历代遗留下来的碑刻种类繁多,像重修碑、禁约碑、造像碑等等。人们学习书法所临摹的字帖,也多取自历代碑刻,像《乙瑛碑》《玄秘塔碑》《礼器碑》等。至于藏碑的场所,且不说像西安碑林那样的所在,在乡间行走,哪个村庄或庙宇里还能没有几块石碑。正因为古代遗留下来的碑刻数量巨大,司空见惯,数不胜数,令人一直以来视立碑为一件平常事。因此,看到有人阻止别人为自己立碑时,反倒成了件稀罕事儿。这件稀罕事儿与一位长治历史名人有关,他的名字叫任环。

图为:明嘉靖《皇帝谕祭任环碑》

文官带兵驱倭寇

知道任环,源于多年前的一则新闻报道,在今潞州区桃园村出土了一方墓志铭,墓志的撰写者正是任环,报道中介绍他是长治人,字应乾,是明代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英雄。后来,在参与编纂《长治历代文存》的过程中,我们对任环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收集,这其中既有他的著作《山海漫谈》,也有当时政坛和文坛重量级人物如徐阶、皇甫冲、归有光等所写记叙歌颂任环事迹的诗文,细细品读这些篇章,一个能文能武、舍家为国的英雄人物形象渐渐在眼前鲜活起来。

任环出生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八岁时开始读书,嘉靖十九年(1540)乡试中举,四年后又中进士,历任广平、沙河、滑县知县,每到一地皆勤政爱民,多有善政。嘉靖三十年(1551),任环被征调至京师,因为亲戚中有与被封到潞州的藩王沈王府通婚这层关系,按照惯例,任环被委任为苏州同知。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进犯江南沿海,当时因明代久无战事,官吏和老百姓在和平环境中生活久了,不熟悉战争,面对倭寇的突然袭击,除了痛哭逃跑外,没有其它办法。此时,任环以一介文人,承担起了抗倭大任,但他并非只是凭着一腔热血莽撞行事,而是有勇有谋,有胆有智。

侦知倭寇的巢穴所在,任环带兵前去征剿,可见其胆;作战时,时常在腹背手足等处自书姓名,说:战死沙场是我的职责,但是身体受之父母不可遗弃,写上自己的名字以便辨识,可见其勇;保卫苏州时,他命令长相粗壮的女子化装成男子,拿着弓箭站在城墙上守城,同时挑选四个长相和自己相似的人,兵分五路打击敌人,可见其谋;有次带着随从巡历昆山时,突然与倭寇相遇,情急之下,他解衣裸体,用血涂身,藏在路旁的尸体里,由此躲过一劫,可见其智。

同时,其为官,懂得爱民,倭寇袭击苏州,城门关闭,老百姓聚在城下不能入城,抱头痛哭,声震原野,任环流着泪说,老百姓和城池同等重要,怎么能舍弃他们呢?连忙下令打开城门,对看守说:如果有倭寇混进来,我来负责。由于他的敢于担当,一次救活十几万人。其为帅,爱惜士兵,作战时与士兵同吃同住,不享受一点特殊待遇,遇到上级进行奖赏,他将赏赐的钱财物品全部分给士兵,深得将士们的信任,将士同心屡次大败倭寇,竟至于“贼望公旌辄遁去。”

图为:清道光《沙河县志》中对任环的记载

情真意切“止碑书”

任环阻止别人为自己立碑的事情,发生在他任沙河知县时。按常理来说,父母官主持修缮了县学的明伦堂和名宦祠、乡贤祠,地方士绅们立块碑来歌颂父母官的政绩,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这类重修碑在现存的历代碑刻中并不少见。沙河市有位叫王南崖的估计也是这么想,看到任环主持的修缮工程完工后,对任环说要立块碑纪念这件事情,任环当场予以拒绝,可王南崖还是不死心,认为任环是在假意推辞,便自作主张组织刻工进行刻碑,于是便有了任环所写《止碑书与沙博王南崖》开头的一幕:“前日,以建碑之说相告,环力止之,而先生未及深信,朔日谒庙,见其所谓碑者已横于地矣。睨而视之,心大不快。”

明确告诉你不要搞这一套,你偏要搞,搞的心情不痛快,接下来任环从五个方面告诉王南崖为什么不要立这块碑。首先,从碑刻的历史讲起,说尧舜时代并没有碑,夏商周时有了铭戒,多刻的是用于警诫自己的文字,到了秦汉时期,才开始立碑歌颂功德,但程序非常严谨,“核其实、当其名”,所记的都是值得记述的事情,而不会随随便便刻碑。为什么近代以来,与以前大不相同,只要捐个钱修个房,动不动就要刻碑立石,碑上的文词又夸大其词,其实那些功德算得上是什么功德?为什么后世的功德比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功德还要多?

如果说第一条算是讲道理,那么接下来,任环就是摆事实,他说就拿当下立碑这件事情来说,非要拿修缮明伦堂和名宦名贤二祠来说么,这些事情前人已经创立,并非我的功劳呀,这实际上是沙河的百姓在治理沙河的事情,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不是自己的功劳而占有,那是贪人之功,作为父母官,我怎么能贪图小民的功劳,所以这块碑不能立。

同时,他还预想到可能会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提出疑问说:古代的君主和大夫每干一件事都要记下来,你也是当官从政的人,立碑把你做的事记下来,这也值得推辞?任环是这样回答的,他说:不错,古代凡事都要记下来,但那是凡事不分好坏都要记下来,表示劝诫和惩罚,让后世汲取经验和教训。现在我在沙河工作好几年了,难道就没有一点儿过失吗?像不能招抚遭了水灾的流民,不能调停长途迎送,还有礼教未兴、风俗薄恶、刁词横起、贼盗时出等等,这些应该写的事情你们不写,碑的警戒作用就会下降,不应该写的事情写上了,就会让人好大喜功。

第三,任环说不要为虚名所累,假设碑立起来了,后人指着碑议论说:任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还要立碑歌颂。那么像任环一样的人,人们都会去歌颂,这样就会阻止人的进取心。如果这样,这块碑不仅让任环受累,而且还会连累别人,能做这样的事吗?第四,任环大笔一收说,如果诸生走进明伦堂而懂明伦的道理,走进乡贤祠知道学习乡贤的道德品质,官吏走进名宦祠能自己觉悟而不犯过错,那么不立这块碑,在仪制上也不算欠缺。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不要说立碑,就是明伦堂和乡贤、名宦二祠也是虚设。

最后,任环反问王南崖:“吾如碑何哉?”并搬出国家不让随便立碑的禁令与文人士子耻于过情之誉的同理心,请王南崖了解自己而中止立碑。如果不立碑,任环说:“方寸之中当为先生刻感德之碑也,如何如何?”文章至此戛然而止,然而任环的层层说理,犹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尤其是为阻止立碑,不惜直陈己过,一个不慕虚名、勇于自责的良吏形象呼之欲出。

图为:苏州500贤士祠中的任环雕像

从“谕祭碑”到心碑

任环虽然阻止别人为自己立碑,但他却不吝为别人撰写碑文,除文章开头所引在桃园村出土,由他撰文的《明典膳崔君配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外,录在《潞安府志》《山海漫谈》中的还有《重修德风亭记》《百户孙氏先莹记》《重修文庙祭器记》等。这一方面说明了任环的声望,因为古时立碑一般都是请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来执笔撰写碑文,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得以领略任环不俗的文采,看到了他英雄虎胆战场厮杀力驱倭寇的另一面。

王南崖主张竖立的那块碑,不知最终是否立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任环的摆事实、讲道理,虽然情真意切说理透彻,但还是难以阻止人们用立碑石、建生祠等方式来纪念他。任环死后,内阁首辅徐阶在为他所写墓志铭中说:“其治滑如治沙,语具一邑生祠记及德政之碑”。不仅民间立碑纪念他,而且明朝廷也通过这样的方式纪念他,《明史·任环传》记载,“给事中徐师曾颂其功,诏赠光禄卿,再荫一子副千户,建祠苏州,春秋致祭。”藏于苏州碑刻馆的《皇帝谕祭任环碑》,高1.85米,宽0.98米,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是根据嘉靖皇帝的手迹摹勒上石的,同时也是沪苏地区至今发现明代抗倭战争中的唯一御题真迹。

几百年过去,如今的苏州城依然深深地怀念着这位抗倭英雄,在苏州名人馆陈列厅的墙面上挂有任环的全身戎装画像,画面上的他,是一副浓眉大眼、手捋长须、头戴战盔、身着铁甲的武将形象;在苏州城南沧浪亭500贤士祠里,任环石刻雕像被高高排放在北墙第4排第12列第2位,与名人馆里的人物画像不同,雕像上的任环是一个头戴乌纱帽身着官袍的文官形象,这方雕像由孔继尧绘制,顾沅题像赞:“明南直隶按使察佥事任公环,裹创击贼,开城纳民,怒涛沧海,雷霆不闻。”2015年苏州碑刻馆向苏州革命博物馆捐赠《皇帝谕祭任环碑》拓片,供该馆收藏展示。

苏州的两处纪念地,任环分别以一文一武两个形象示人,看似让人难以理解,其实这才是真实的任环,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每到一地勤政爱民,国家有难挺身而出,无愧于其青年时所立“充海阔天高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的崇高志向。从任环的“止碑书”到嘉靖皇帝的“谕祭碑”,再到苏州人们自发的祭祀纪念,任环的那腔拳拳为国为民之心,已经穿越碑石走进人们的心中,在人们的方寸之间矗立起一座难以磨灭的丰碑。(陈慧岩

原标题:抗倭名将任环的“止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