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寻古圣寿寺 探幽灵空山
发布时间: 2024-09-12   |  来源: 上党晚报

“不上十八盘,未到灵空山”。在中国人的审美中,名山大川往往孕育着古寺宝刹。沁源县灵空山深处的古刹圣寿寺,就以它独特的文化底蕴为这座灵山注入了灵魂。

图为:灵空山胜景

灵空山松林密布,古木参天,山涧幽深,清泉潺潺,它核心地带的崖壁,被人们称作“须眉山”,古老的圣寿寺就坐落在崖壁之下的台地上。2013年,圣寿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寿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据史料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灵空山削发为僧。李侃坐化圆寂后,被封为“施雨王”,后周时加封为“先师菩萨”。圣寿寺在唐代称“铁瓦寺”,五代后称“先师禅院”,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赵光义御笔赐额“圣寿寺”,一直沿用至今。

圣寿寺因背靠须眉山,前临深洞,翠屏环绕,背风向阳,幽静而神秘,成为方圆几百里内的佛教中心,被僧俗信徒视为圣地,当时盛况,据《沁州志》记载,“远近僧俗时常醮会,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历经时间的洗礼和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已非唐代原建筑,但无论从规制、布局,还是构造、风格都有鲜明的特色。

圣寿寺以横轴为序,沿东西向一字排列五座院落,这与一般的寺庙建筑群以纵轴为序不同。五院错落有致,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沟通南北,贯连三山。仙桥“仙”在其险,下临数十丈深的峡谷,底宽上窄、峡端仅隔三尺多,一条一尺多宽的石条拱悬其上。“峦桥”,始建于明代,全长17米,桥面宽4米,丹柱长廊,桥上木结构建筑为单檐歇山长廊,飞檐翘角,造型优美,桥基用14根40厘米粗的圆木构成桥梁,不要一钉一铆,桥结构科学简单,却雅观坚实,远望如一月牙儿,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是我国现存古桥珍品。

跨过峦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缘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人言“不上十八盘,未到灵空山”。由于日久天长,岩石风化,路址更迁,至今山路已变成整30盘、555个台阶。登盘观山、盘盘有景,景景各异。登上盘顶,隐约可见沁水南奔。耸立于峰顶的东钟楼,亭阁由四根丹柱支立,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中梁悬一口大钟,撞之轰鸣,声震四方,余音不绝。

圣寿寺建筑艺术的精巧还体现在净身窑上,穿过正殿,在圣寿寺北的石崖上,就是净身窑,据传这里是李侃诵经处,也是“先师菩萨”圆寂坐化之所,凿于唐末,距今已有1100余年。净身窑建在半崖间,通过一架三十二阶的木梯与下连通,木梯高16 米,有“三晋第一木梯”之称。在对建筑设计中新颖厚重的文化意涵,也十分引人入胜,镌刻在山门影壁上的“感”“应”两个字,字面含义自会让游客心领神会。

“阔步灵空上绝巅,始知名胜不虚传。奇峰路险才通鸟,古寺云深别有天。户外松风涛处处,窗中溪雨雾绵绵。须眉前后真如画,看到浓时万虑捐。”古人张震的一首《游灵空山》向我们道出了“深山藏圣寿”的别有洞天。

千年沧桑,往事如烟,如今的灵空山圣寿寺依然香火缭绕,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浑然一体,建筑艺术的绝伦和历史文化的厚重如那依然挺拔的参天古木,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吸引着无数人拾级而上,进行心灵的踏足和历史的对话。

原标题:寻古圣寿寺 探幽灵空山


[编辑:贾霄星]

  相关链接
· 华夏连氏出古韩
· 明清古宅——“孟家花园”
· 王莽赶刘秀
· 沁县漳河神庙有块明代“三绝碑”
· 古人出门如何“导航”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寻古圣寿寺 探幽灵空山

“不上十八盘,未到灵空山”。在中国人的审美中,名山大川往往孕育着古寺宝刹。沁源县灵空山深处的古刹圣寿寺,就以它独特的文化底蕴为这座灵山注入了灵魂。

图为:灵空山胜景

灵空山松林密布,古木参天,山涧幽深,清泉潺潺,它核心地带的崖壁,被人们称作“须眉山”,古老的圣寿寺就坐落在崖壁之下的台地上。2013年,圣寿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寿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据史料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灵空山削发为僧。李侃坐化圆寂后,被封为“施雨王”,后周时加封为“先师菩萨”。圣寿寺在唐代称“铁瓦寺”,五代后称“先师禅院”,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赵光义御笔赐额“圣寿寺”,一直沿用至今。

圣寿寺因背靠须眉山,前临深洞,翠屏环绕,背风向阳,幽静而神秘,成为方圆几百里内的佛教中心,被僧俗信徒视为圣地,当时盛况,据《沁州志》记载,“远近僧俗时常醮会,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历经时间的洗礼和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已非唐代原建筑,但无论从规制、布局,还是构造、风格都有鲜明的特色。

圣寿寺以横轴为序,沿东西向一字排列五座院落,这与一般的寺庙建筑群以纵轴为序不同。五院错落有致,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沟通南北,贯连三山。仙桥“仙”在其险,下临数十丈深的峡谷,底宽上窄、峡端仅隔三尺多,一条一尺多宽的石条拱悬其上。“峦桥”,始建于明代,全长17米,桥面宽4米,丹柱长廊,桥上木结构建筑为单檐歇山长廊,飞檐翘角,造型优美,桥基用14根40厘米粗的圆木构成桥梁,不要一钉一铆,桥结构科学简单,却雅观坚实,远望如一月牙儿,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是我国现存古桥珍品。

跨过峦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缘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人言“不上十八盘,未到灵空山”。由于日久天长,岩石风化,路址更迁,至今山路已变成整30盘、555个台阶。登盘观山、盘盘有景,景景各异。登上盘顶,隐约可见沁水南奔。耸立于峰顶的东钟楼,亭阁由四根丹柱支立,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中梁悬一口大钟,撞之轰鸣,声震四方,余音不绝。

圣寿寺建筑艺术的精巧还体现在净身窑上,穿过正殿,在圣寿寺北的石崖上,就是净身窑,据传这里是李侃诵经处,也是“先师菩萨”圆寂坐化之所,凿于唐末,距今已有1100余年。净身窑建在半崖间,通过一架三十二阶的木梯与下连通,木梯高16 米,有“三晋第一木梯”之称。在对建筑设计中新颖厚重的文化意涵,也十分引人入胜,镌刻在山门影壁上的“感”“应”两个字,字面含义自会让游客心领神会。

“阔步灵空上绝巅,始知名胜不虚传。奇峰路险才通鸟,古寺云深别有天。户外松风涛处处,窗中溪雨雾绵绵。须眉前后真如画,看到浓时万虑捐。”古人张震的一首《游灵空山》向我们道出了“深山藏圣寿”的别有洞天。

千年沧桑,往事如烟,如今的灵空山圣寿寺依然香火缭绕,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浑然一体,建筑艺术的绝伦和历史文化的厚重如那依然挺拔的参天古木,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吸引着无数人拾级而上,进行心灵的踏足和历史的对话。

原标题:寻古圣寿寺 探幽灵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