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治市襄垣县文博馆藏有一块刊刻于武周天册万岁二年(696)、被列为国家二级馆藏文物的墓志铭,无盖。正文题为《大周故飞骑尉连府君墓志铭》。志青石质,高、宽均为71厘米,厚14.5厘米。志文界以方格,横、竖各25行,行25字。行、楷、草、篆四体相间,其中“年、月、日”等字为武则天所造。志面风化漫漶,文字大体可辨。有学者从史学和书法的角度分析,此志当出自官方,高人撰文,名人书丹,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较大,《山右石刻丛编》有著录,现保存基本完好。
图为:连楹画像
一方墓志两次“出土”
《大周故飞骑尉连府君墓志铭》志主连简(624-689),字隆,襄垣人,祖上世代为官,他和武则天是同时代人,去世时正是武则天走上女皇宝座的最后冲刺阶段。连简品德高尚、聪慧睿智、功底高强,他从23岁做李世民的飞骑尉,到66岁寿终,仕途虽不见升迁,也无飞黄腾达迹象,但在那个宫廷斗争残酷、权势起伏多变的年代,能长期保留原职,平安在朝四十多年,已属不易。
图为:《山右石刻丛编》书影
有意思的是,连简墓志的重见天日曾经过了两次“出土”。第一次是在清嘉庆年间,在县城西大约十五里的地方,因麦田塌陷露出了墓穴和志石。经人辨认,知道墓主是唐代本县人连简。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冬,知县张力卓出于对前贤的仰慕和古物的保护,便命连氏的族人把志石封入墓中,重新堆起坟土并在上面广种树木。与此同时,他还亲自撰写了一篇《连飞骑墓碑》的文章,刊立于墓前。碑文大略记录发现连简墓、立碑经过及连氏家族显要人物的身世等。第二次是在光绪年间沈士鑅(天津人,1885-1899任襄垣知县)任上,因上司访求唐、魏时期的古碑刻,他就将这块墓志又取了出来,同时做了很多拓片让人收藏和学习,然后就下令把它保存在了县里的漳川书院。
连简虽然不见史书记载,但墓志中有关连姓起源的文字却对襄垣作为中华连氏发祥地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为:大周故飞骑尉连府君墓志铭拓片
上党连氏遍布华夏
连姓算不上大姓,但也不很冷僻。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称连氏为齐大夫连称(前749-前685)之后。明朝人陈士元编著的《万姓总谱》也有此说。《姓考》中说,连是楚国一位大夫的食邑,因以地名为姓。《史记》所载的连尹襄老,便指的是那地方。《宋史》记载中有连舜宾、连庠、连庶。另外,也有人说连是少数民族的姓。后魏时,赫连氏改姓为连。现代人王万邦编纂的《姓氏词典》则说,连氏郡望:上党。宋有连文凤,明有连城璧。
《中国古典文库》中新编的《百家姓》里写道:连姓的郡望之地为上党郡,其来历为连称联合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后来渠丘(今山东安丘县西南)大夫雍廪又将公孙无知和连称诱杀。连称的儿孙逃离了齐国,以连为姓。从此,连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上党郡便是中华连姓的开宗之地。对此,连简墓志中也有记载:“原夫后稷发于台康,鲁郡开于连族;周文王之宝裔,鲁元子之胤绪。”此说,得到了连姓的族人和后代的一致认可。笔者查了一些有关连氏的家谱资料,不仅上党、河北,就是广泛分布于福建、广东、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台湾、澳门、东南亚各国的许多连姓在家谱中都有“望出上党”的说法,也即他们都认为天下连姓同宗同祖、一脉相承。比如,2009年4月,台湾前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率团访问大陆期间,曾于6日上午特意来襄垣县古韩镇南丰沟村连氏宗祠祭拜先祖。照此算来,上党襄垣连氏确确实实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了。
在旧时儿童启蒙读物《百家姓》里,连姓排在300多位以后。1998年新版《襄垣县志》记载,1990年全县连姓人数为4152人,排第13位。据网上较新资料,全国连姓人口为56万,排名第212位。
襄垣县现存的《连族谱牒》,系明万历十七年(1589)连楹(1354-1402)七世孙大纲倡修,民国26年(1937)十八世孙笃敬、十九世孙德宪、次华、二十三世孙金声等倡议,汇集本县阳泽河、南关、黄楼北、九庄、南峰、南峰沟、常隆、西岭、东畛、任家沟、东城等连姓聚居村落的谱记合修总谱。此谱从元朝至元年间连肇开始,到民国25年为止,连续700余年。
图为:连氏祠堂
刚烈连楹名垂青史
连楹,字子聪,别号栋宇,今襄垣县人,世居阳泽河村。他的祖父连肇以麟经举至元进士,先任潞城、汾州教官,转职阿都太尉府参军,后赠集贤院学士,入先贤祠。连楹是连肇的次孙,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小时候他遵照母亲李氏的意愿在山中刻苦读书。读书期间,连楹一年四季每天只吃一小勺米的饭食。一天,他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心疼他,专门给他宰了一只鸡吃。连楹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母亲说:“我希望儿子在学业上要更加努力啊!”连楹回答说:“我福气浅薄,父亲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恨不能大鹏展翅,早早继承先人遗志,用以安慰母亲。”从此,连楹愈加发奋用功,学业不断长进。
明洪武五年(1372),连楹经乡荐入国子生,初官承敕郎。(县志上说,洪武十七年乡试举人,授翰林院检讨)那时,明太祖朱元璋欲“借古人之鉴,立治国之纲”,经常组织朝中大臣研讨历代兴亡的原由。年轻的连楹常以精辟的理论,结合当时的弊病与历朝衰落的教训撰文讲授,百官赞叹不已。朱元璋见他精通经史,就任命他为翰林院左春坊太子赞读,为太子讲读经史。由于连楹性格刚直孤沉,过于直言不讳,太祖多次劝阻,他也不改初衷。洪武十二年(1379),免去了他的太子赞读一职,转任承事郎监察御史,委以福建道巡海、巡城、操江、操仓等事务。对皇帝的降职,他无怨无悔,欣然赴任。文武百官中有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而他却说:“御史乃皇帝的耳目,黎民的依托,责在纠察百官,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只有忠心刚正的人才能胜任,这是陛下对我的无比信任。”在职23年,朱元璋以“忠心刚正,明视听达,民情格尽”高度赞扬了他的政绩。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惠帝,年号建文。为巩固权位,建文帝听信一些大臣的建议开始削藩,有的被废为庶人,有的被杀。这引起了叔叔燕王朱棣的高度警觉。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朱棣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燕京(今北京),直指南都。闻听朱棣起兵,朝中百官恐慌万状,各有心怀。连楹与御史董镛勠力同心,誓死报国,声言“不效忠于本朝者,辄露章弹之”,这样才使群臣稍稍安定下来。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攻下南京。御史连楹欲行刺朱棣未遂,后叩马仗义责问道:“以臣篡君,可谓忠乎?以叔戮侄,可谓仁乎?背先帝分封之制,可谓孝乎?”朱棣大怒,立命问斩。连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当行刑官用刀砍头之际,只见一缕白气直冲云霄,人头落地,面色如生,尸体直立不倒。朱棣见状,忙命侍从焚香祭奠,死者方才倒地。朱棣即皇帝位后,改年号为永乐。虽对方孝孺、练子宁等人诛灭九族以示震慑,却对连楹始终未下灭族令,但他的后代连钜等族人还是惧怕遭到灭族之灾,便各自隐姓四散逃亡。
万历年间,广东道御史屠叔方以连楹“忠于明皇”为由,奏本要求为他建祠祭祀,树碑立传。皇帝准其奏,为连楹平反昭雪,追赠“詹事”,谥“刚烈”。万历十七年(1589),在襄垣桃树桃林山为连楹建衣冠冢,在东畛建祠纪念,直隶南皮举人潞安府推官李腾鹏前往致祭。
上党连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曾予维修,道光十年(1830)重修。近年来襄垣县人民政府又投巨资对祠堂、广场、戏楼、村容村貌等进行了重修和整理。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勾栏画栋。这是上党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连氏宗祠。它除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外,对于古建筑的研究也颇有重要参考价值。(李忠)
原标题:华夏连氏出古韩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在长治市襄垣县文博馆藏有一块刊刻于武周天册万岁二年(696)、被列为国家二级馆藏文物的墓志铭,无盖。正文题为《大周故飞骑尉连府君墓志铭》。志青石质,高、宽均为71厘米,厚14.5厘米。志文界以方格,横、竖各25行,行25字。行、楷、草、篆四体相间,其中“年、月、日”等字为武则天所造。志面风化漫漶,文字大体可辨。有学者从史学和书法的角度分析,此志当出自官方,高人撰文,名人书丹,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较大,《山右石刻丛编》有著录,现保存基本完好。
图为:连楹画像
一方墓志两次“出土”
《大周故飞骑尉连府君墓志铭》志主连简(624-689),字隆,襄垣人,祖上世代为官,他和武则天是同时代人,去世时正是武则天走上女皇宝座的最后冲刺阶段。连简品德高尚、聪慧睿智、功底高强,他从23岁做李世民的飞骑尉,到66岁寿终,仕途虽不见升迁,也无飞黄腾达迹象,但在那个宫廷斗争残酷、权势起伏多变的年代,能长期保留原职,平安在朝四十多年,已属不易。
图为:《山右石刻丛编》书影
有意思的是,连简墓志的重见天日曾经过了两次“出土”。第一次是在清嘉庆年间,在县城西大约十五里的地方,因麦田塌陷露出了墓穴和志石。经人辨认,知道墓主是唐代本县人连简。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冬,知县张力卓出于对前贤的仰慕和古物的保护,便命连氏的族人把志石封入墓中,重新堆起坟土并在上面广种树木。与此同时,他还亲自撰写了一篇《连飞骑墓碑》的文章,刊立于墓前。碑文大略记录发现连简墓、立碑经过及连氏家族显要人物的身世等。第二次是在光绪年间沈士鑅(天津人,1885-1899任襄垣知县)任上,因上司访求唐、魏时期的古碑刻,他就将这块墓志又取了出来,同时做了很多拓片让人收藏和学习,然后就下令把它保存在了县里的漳川书院。
连简虽然不见史书记载,但墓志中有关连姓起源的文字却对襄垣作为中华连氏发祥地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为:大周故飞骑尉连府君墓志铭拓片
上党连氏遍布华夏
连姓算不上大姓,但也不很冷僻。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称连氏为齐大夫连称(前749-前685)之后。明朝人陈士元编著的《万姓总谱》也有此说。《姓考》中说,连是楚国一位大夫的食邑,因以地名为姓。《史记》所载的连尹襄老,便指的是那地方。《宋史》记载中有连舜宾、连庠、连庶。另外,也有人说连是少数民族的姓。后魏时,赫连氏改姓为连。现代人王万邦编纂的《姓氏词典》则说,连氏郡望:上党。宋有连文凤,明有连城璧。
《中国古典文库》中新编的《百家姓》里写道:连姓的郡望之地为上党郡,其来历为连称联合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后来渠丘(今山东安丘县西南)大夫雍廪又将公孙无知和连称诱杀。连称的儿孙逃离了齐国,以连为姓。从此,连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上党郡便是中华连姓的开宗之地。对此,连简墓志中也有记载:“原夫后稷发于台康,鲁郡开于连族;周文王之宝裔,鲁元子之胤绪。”此说,得到了连姓的族人和后代的一致认可。笔者查了一些有关连氏的家谱资料,不仅上党、河北,就是广泛分布于福建、广东、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台湾、澳门、东南亚各国的许多连姓在家谱中都有“望出上党”的说法,也即他们都认为天下连姓同宗同祖、一脉相承。比如,2009年4月,台湾前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率团访问大陆期间,曾于6日上午特意来襄垣县古韩镇南丰沟村连氏宗祠祭拜先祖。照此算来,上党襄垣连氏确确实实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了。
在旧时儿童启蒙读物《百家姓》里,连姓排在300多位以后。1998年新版《襄垣县志》记载,1990年全县连姓人数为4152人,排第13位。据网上较新资料,全国连姓人口为56万,排名第212位。
襄垣县现存的《连族谱牒》,系明万历十七年(1589)连楹(1354-1402)七世孙大纲倡修,民国26年(1937)十八世孙笃敬、十九世孙德宪、次华、二十三世孙金声等倡议,汇集本县阳泽河、南关、黄楼北、九庄、南峰、南峰沟、常隆、西岭、东畛、任家沟、东城等连姓聚居村落的谱记合修总谱。此谱从元朝至元年间连肇开始,到民国25年为止,连续700余年。
图为:连氏祠堂
刚烈连楹名垂青史
连楹,字子聪,别号栋宇,今襄垣县人,世居阳泽河村。他的祖父连肇以麟经举至元进士,先任潞城、汾州教官,转职阿都太尉府参军,后赠集贤院学士,入先贤祠。连楹是连肇的次孙,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小时候他遵照母亲李氏的意愿在山中刻苦读书。读书期间,连楹一年四季每天只吃一小勺米的饭食。一天,他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心疼他,专门给他宰了一只鸡吃。连楹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母亲说:“我希望儿子在学业上要更加努力啊!”连楹回答说:“我福气浅薄,父亲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恨不能大鹏展翅,早早继承先人遗志,用以安慰母亲。”从此,连楹愈加发奋用功,学业不断长进。
明洪武五年(1372),连楹经乡荐入国子生,初官承敕郎。(县志上说,洪武十七年乡试举人,授翰林院检讨)那时,明太祖朱元璋欲“借古人之鉴,立治国之纲”,经常组织朝中大臣研讨历代兴亡的原由。年轻的连楹常以精辟的理论,结合当时的弊病与历朝衰落的教训撰文讲授,百官赞叹不已。朱元璋见他精通经史,就任命他为翰林院左春坊太子赞读,为太子讲读经史。由于连楹性格刚直孤沉,过于直言不讳,太祖多次劝阻,他也不改初衷。洪武十二年(1379),免去了他的太子赞读一职,转任承事郎监察御史,委以福建道巡海、巡城、操江、操仓等事务。对皇帝的降职,他无怨无悔,欣然赴任。文武百官中有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而他却说:“御史乃皇帝的耳目,黎民的依托,责在纠察百官,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只有忠心刚正的人才能胜任,这是陛下对我的无比信任。”在职23年,朱元璋以“忠心刚正,明视听达,民情格尽”高度赞扬了他的政绩。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惠帝,年号建文。为巩固权位,建文帝听信一些大臣的建议开始削藩,有的被废为庶人,有的被杀。这引起了叔叔燕王朱棣的高度警觉。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朱棣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燕京(今北京),直指南都。闻听朱棣起兵,朝中百官恐慌万状,各有心怀。连楹与御史董镛勠力同心,誓死报国,声言“不效忠于本朝者,辄露章弹之”,这样才使群臣稍稍安定下来。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攻下南京。御史连楹欲行刺朱棣未遂,后叩马仗义责问道:“以臣篡君,可谓忠乎?以叔戮侄,可谓仁乎?背先帝分封之制,可谓孝乎?”朱棣大怒,立命问斩。连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当行刑官用刀砍头之际,只见一缕白气直冲云霄,人头落地,面色如生,尸体直立不倒。朱棣见状,忙命侍从焚香祭奠,死者方才倒地。朱棣即皇帝位后,改年号为永乐。虽对方孝孺、练子宁等人诛灭九族以示震慑,却对连楹始终未下灭族令,但他的后代连钜等族人还是惧怕遭到灭族之灾,便各自隐姓四散逃亡。
万历年间,广东道御史屠叔方以连楹“忠于明皇”为由,奏本要求为他建祠祭祀,树碑立传。皇帝准其奏,为连楹平反昭雪,追赠“詹事”,谥“刚烈”。万历十七年(1589),在襄垣桃树桃林山为连楹建衣冠冢,在东畛建祠纪念,直隶南皮举人潞安府推官李腾鹏前往致祭。
上党连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曾予维修,道光十年(1830)重修。近年来襄垣县人民政府又投巨资对祠堂、广场、戏楼、村容村貌等进行了重修和整理。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勾栏画栋。这是上党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连氏宗祠。它除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外,对于古建筑的研究也颇有重要参考价值。(李忠)
原标题:华夏连氏出古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