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长治讯:中国炕围画的主产区在山西,关于炕围画这里素有“南垣(襄垣)北代(代县),原平不赖”之说。襄垣炕围画在内容、材料、绘画布局、结构等方面,独具风格形成一种深受壁画、年画、建筑彩绘等姊妹艺术影响的独特的“乡土之花”。
图为:襄垣炕围画
襄垣炕围画是一种长期植根于民间,依附建筑居室实物的实用艺术形式,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炕围画的创作者和使用者都没能留下充分的史实材料,因而我们无法确切地断定其产生的上限。但人们通过绘制各种图案来装饰建筑室内环境的做法由来已久。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矿物颜料来装饰公共祭祀场所,商周以来贵族们更是对居室装饰倾注了很大热情。秦汉以后随着漆制品的广泛使用,人们对坐卧休憩之处的席间、枕边、炕围有了更为丰富的装饰表现。唐宋以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审美艺术的活跃,普通百姓的居室艺术装饰也逐渐普遍化,这也渐次波及广大农村。炕围画因其经济、简便,而又实用、美观,能有效满足普通民众的居室装饰需求应运而生。襄垣炕围画在宋代已有雏形,金元两代,壁画艺术在山西境内的盛行,对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迟至元代前后,襄垣地区就有炕围这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出现,明清时期已走向成熟,应用日益广泛。新中国成立后,炕围画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部分村寨几乎家家都有炕围画。
襄垣炕围画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域炕围画形式的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全套型”组合式炕围画。其种类型多样,具有色调明快艳丽,主题突出的特点。在绘画内容上,聚人物、风景、花鸟、瑞兽、书法、图案于一身,整体上采用象征隐喻手法,多取福瑞喜庆、如意吉祥纹样,反映驱邪纳祥、喜庆欢愉、道德教化等愿望,渗透了民间普通百姓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形式上分夔龙架、汉纹景架、青石锦架等等,其中又有“单层楼”与“楼上楼”之别。这种全套型炕围画由中心炕围(边道、花边、池子、内心)、靠背、条屏和地围等部分组成。
襄垣炕围画直接展示出普通民众的居室装饰文化,而它本身又与窑洞、厅房建筑构成完美的实用艺术组合;同时也间接地折射出民众的审美文化情趣、思想价值观念、精神生活风貌。此外,它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凡遇结婚嫁娶、旧房翻新,以至祝生祝寿、温居庆典等风土民情,炕围画常被用来作为庆娱烘托手段。可以说,它是百姓整个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生活实用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德育教化功能和学术研究价值。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涵)
相关链接 | ||||||||||
|
|
||
|
||||||||||||||||
|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中国炕围画的主产区在山西,关于炕围画这里素有“南垣(襄垣)北代(代县),原平不赖”之说。襄垣炕围画在内容、材料、绘画布局、结构等方面,独具风格形成一种深受壁画、年画、建筑彩绘等姊妹艺术影响的独特的“乡土之花”。
图为:襄垣炕围画
襄垣炕围画是一种长期植根于民间,依附建筑居室实物的实用艺术形式,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炕围画的创作者和使用者都没能留下充分的史实材料,因而我们无法确切地断定其产生的上限。但人们通过绘制各种图案来装饰建筑室内环境的做法由来已久。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矿物颜料来装饰公共祭祀场所,商周以来贵族们更是对居室装饰倾注了很大热情。秦汉以后随着漆制品的广泛使用,人们对坐卧休憩之处的席间、枕边、炕围有了更为丰富的装饰表现。唐宋以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审美艺术的活跃,普通百姓的居室艺术装饰也逐渐普遍化,这也渐次波及广大农村。炕围画因其经济、简便,而又实用、美观,能有效满足普通民众的居室装饰需求应运而生。襄垣炕围画在宋代已有雏形,金元两代,壁画艺术在山西境内的盛行,对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迟至元代前后,襄垣地区就有炕围这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出现,明清时期已走向成熟,应用日益广泛。新中国成立后,炕围画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部分村寨几乎家家都有炕围画。
襄垣炕围画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域炕围画形式的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全套型”组合式炕围画。其种类型多样,具有色调明快艳丽,主题突出的特点。在绘画内容上,聚人物、风景、花鸟、瑞兽、书法、图案于一身,整体上采用象征隐喻手法,多取福瑞喜庆、如意吉祥纹样,反映驱邪纳祥、喜庆欢愉、道德教化等愿望,渗透了民间普通百姓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形式上分夔龙架、汉纹景架、青石锦架等等,其中又有“单层楼”与“楼上楼”之别。这种全套型炕围画由中心炕围(边道、花边、池子、内心)、靠背、条屏和地围等部分组成。
襄垣炕围画直接展示出普通民众的居室装饰文化,而它本身又与窑洞、厅房建筑构成完美的实用艺术组合;同时也间接地折射出民众的审美文化情趣、思想价值观念、精神生活风貌。此外,它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凡遇结婚嫁娶、旧房翻新,以至祝生祝寿、温居庆典等风土民情,炕围画常被用来作为庆娱烘托手段。可以说,它是百姓整个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生活实用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德育教化功能和学术研究价值。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