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义窑红绿彩——第一抹瓷上彩虹
发布时间: 2023-04-04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中钰山下,圣泉池旁,于废弃地中拔地而起的八义窑红绿彩瓷文化园,古色古香,巍然耸立。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于历史中款款而来的八义窑红绿彩釉上彩瓷,历久弥新,瑰丽多姿。

位于上党区南的八义镇红绿彩村,由原来的东山、南山、沟里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而命名。

走进历史悠久、钟灵毓秀的红绿彩村,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掩映于青山绿水当中的八义窑民俗文化博览园,占地2万余平方米的园区,以仿宋金时期古韵建筑为载体,红漆窗门、白墙灰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秀丽多姿、古朴大气,处处勾勒出千年古镇的人文肌理,延续着彩瓷之都的文脉精髓。

作为“第一抹瓷上彩虹”的八义窑红绿彩,始创于宋,鼎盛于金元,延续于明清,开创了中国瓷器史上多彩瓷饰艺术先河。然而随着窑工的大规模南迁,八义窑红绿彩时断时续,最终因技艺断层、创新滞后等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停火封窑。

是让千年技艺从此失传,还是重焕光彩?八义镇沟里煤业董事长李建平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李建平是地地道道的八义镇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

2012年,李建平开始通过恢复八义窑红绿彩技艺带动沟里煤业转型发展,当年5月,在八义窑故窑址的窑底基础上, 投资8000万元成立了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

由于是煤炭企业转型项目,成立之初,企业就确立了“做优、做精、做强”的发展目标,先后组织专业人员对陶瓷生产的工艺、市场发展前景进行了调研论证,绘制了“一馆、两园、三大基地”的发展蓝图,“一馆”是建设高标准的博物馆,“两园”是博览园和文化园,“三大基地”是传统生产基地、现代生产基地、学研实践基地;制定了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传承、发展、振兴”的三步走战略。

红绿彩瓷,顾名思义,其彩绘以红色为主,画红点绿黄辅助,也正是有了它的出现,才有了后来的斗彩、五彩、粉彩以及珐琅彩等,是中国彩瓷的鼻祖。

传承红绿彩瓷,必须找到其精髓——保留其原有的色调。但是,真正实践开来才发现,红绿彩瓷的传统烧制技艺难度较大,无论瓷泥和彩釉原料的配比,还是釉上和釉下彩烧制温度的数据等传统技艺,由于历史久远已基本失传。

为了挖掘这一传统生产技艺,公司组织当地老艺人、聘请外地老工匠、拜访业内老专家,组成了技术攻关小组,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

然而,传统的红绿彩瓷胎质粗糙、色彩不艳、品质不好。考虑到市场因素,很多人劝他们放弃红绿彩项目,改换市场前景好的其它陶瓷产品。

“红绿彩是我们的瑰宝,必须传承这一技艺。”公司董事长李建平主意坚定。随后,公司在原料配比、烧制工艺、釉料调试等方面进行了反复研制和试验,在利用现代科技改进烧制方式的同时,公司将以写意为主的瓷器画法改进为工笔画法,让图案更加栩栩如生,更具收藏价值。

八义窑从此走上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

拉坯、修坯、素烧、手工打磨、透明釉、入窑烧制、彩绘……一块不起眼的高岭土变成精美绝伦的彩瓷成品,需要历经72道工序的锤炼。“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打造,每一件红绿彩瓷都是纯泥土烧制,每一件作品都是纯手工绘画,只有守得匠心、精益求精,才能打磨出极好的陶瓷艺术品,这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李建平说。

十年磨一剑。如今,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产业园已成规模,八义窑文化博览园、红绿彩博物馆、文化公园、传统陶瓷作坊生产基地、现代陶瓷生产区和游客接待中心区等功能完善,产品多达50余个品种100余万件,先后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国际文博会、农博会、旅游展览会上获得20多项大奖,培养了一批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2021年,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6月,入选2022年山西省十大非遗传承优秀案例。

古今瓷器交相辉映,千年古瓷重放光彩。美人枕精巧绝伦、天球瓶花开富贵、月光盘国色天香、橄榄瓶富贵有余……一件件巧夺天工、无与伦比的陶瓷作品,令人惊叹。八义窑红绿彩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正在这里奋力续写,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刘婷婷)

原标题:八义窑红绿彩瓷:在传承中焕发时代活力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上党门: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 探寻潞酒再次崛起的奥秘
· 赵俊峰:让祖传砂锅技艺发扬光大
· 黎候虎:殷商时代老百姓就开始做这种老虎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非遗
八义窑红绿彩——第一抹瓷上彩虹

中钰山下,圣泉池旁,于废弃地中拔地而起的八义窑红绿彩瓷文化园,古色古香,巍然耸立。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于历史中款款而来的八义窑红绿彩釉上彩瓷,历久弥新,瑰丽多姿。

位于上党区南的八义镇红绿彩村,由原来的东山、南山、沟里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而命名。

走进历史悠久、钟灵毓秀的红绿彩村,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掩映于青山绿水当中的八义窑民俗文化博览园,占地2万余平方米的园区,以仿宋金时期古韵建筑为载体,红漆窗门、白墙灰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秀丽多姿、古朴大气,处处勾勒出千年古镇的人文肌理,延续着彩瓷之都的文脉精髓。

作为“第一抹瓷上彩虹”的八义窑红绿彩,始创于宋,鼎盛于金元,延续于明清,开创了中国瓷器史上多彩瓷饰艺术先河。然而随着窑工的大规模南迁,八义窑红绿彩时断时续,最终因技艺断层、创新滞后等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停火封窑。

是让千年技艺从此失传,还是重焕光彩?八义镇沟里煤业董事长李建平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李建平是地地道道的八义镇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

2012年,李建平开始通过恢复八义窑红绿彩技艺带动沟里煤业转型发展,当年5月,在八义窑故窑址的窑底基础上, 投资8000万元成立了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

由于是煤炭企业转型项目,成立之初,企业就确立了“做优、做精、做强”的发展目标,先后组织专业人员对陶瓷生产的工艺、市场发展前景进行了调研论证,绘制了“一馆、两园、三大基地”的发展蓝图,“一馆”是建设高标准的博物馆,“两园”是博览园和文化园,“三大基地”是传统生产基地、现代生产基地、学研实践基地;制定了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传承、发展、振兴”的三步走战略。

红绿彩瓷,顾名思义,其彩绘以红色为主,画红点绿黄辅助,也正是有了它的出现,才有了后来的斗彩、五彩、粉彩以及珐琅彩等,是中国彩瓷的鼻祖。

传承红绿彩瓷,必须找到其精髓——保留其原有的色调。但是,真正实践开来才发现,红绿彩瓷的传统烧制技艺难度较大,无论瓷泥和彩釉原料的配比,还是釉上和釉下彩烧制温度的数据等传统技艺,由于历史久远已基本失传。

为了挖掘这一传统生产技艺,公司组织当地老艺人、聘请外地老工匠、拜访业内老专家,组成了技术攻关小组,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

然而,传统的红绿彩瓷胎质粗糙、色彩不艳、品质不好。考虑到市场因素,很多人劝他们放弃红绿彩项目,改换市场前景好的其它陶瓷产品。

“红绿彩是我们的瑰宝,必须传承这一技艺。”公司董事长李建平主意坚定。随后,公司在原料配比、烧制工艺、釉料调试等方面进行了反复研制和试验,在利用现代科技改进烧制方式的同时,公司将以写意为主的瓷器画法改进为工笔画法,让图案更加栩栩如生,更具收藏价值。

八义窑从此走上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

拉坯、修坯、素烧、手工打磨、透明釉、入窑烧制、彩绘……一块不起眼的高岭土变成精美绝伦的彩瓷成品,需要历经72道工序的锤炼。“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打造,每一件红绿彩瓷都是纯泥土烧制,每一件作品都是纯手工绘画,只有守得匠心、精益求精,才能打磨出极好的陶瓷艺术品,这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李建平说。

十年磨一剑。如今,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产业园已成规模,八义窑文化博览园、红绿彩博物馆、文化公园、传统陶瓷作坊生产基地、现代陶瓷生产区和游客接待中心区等功能完善,产品多达50余个品种100余万件,先后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国际文博会、农博会、旅游展览会上获得20多项大奖,培养了一批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2021年,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6月,入选2022年山西省十大非遗传承优秀案例。

古今瓷器交相辉映,千年古瓷重放光彩。美人枕精巧绝伦、天球瓶花开富贵、月光盘国色天香、橄榄瓶富贵有余……一件件巧夺天工、无与伦比的陶瓷作品,令人惊叹。八义窑红绿彩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正在这里奋力续写,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刘婷婷)

原标题:八义窑红绿彩瓷:在传承中焕发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