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区李坊村:洪福寺石碑背后的皇家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3-20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李坊村位于长治市上党区荫城镇西北方向,洪福寺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该寺在李坊村百姓心中是因“洪福齐天”的寓意而建造的,寺内现存一块金代石碣,即《尚书礼部赐洪福禅院牒碣》,是上党区境内现存唯一一块由尚书礼部赐予的牒碣。还有一通清代石碑,即《重修眼光圣殿碑记》。碑碣保存完好,刻石内容简单,记载的是大宋朝皇家与上党李家一段特殊的情缘故事。

图为:洪福寺山门

上党区现存唯一的牒碣

李坊村南依凤凰山,北临陶清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庄一溜狭长似一条腾飞的巨龙。所以,李坊村人在很早时就自称他们村是“龙村凤凰寨”。村中老人告诉我们:“在古时,李坊村自东向西依次建有三座观音堂。村东的观音堂正好建在龙头上,龙头很形象,大龙嘴巴还常年流水;村西的观音堂则建在龙尾上,龙身后还有一个拳头大小的龙尾巴。”老人所说的这两座观音堂,随着年代的更迭,早已毫无迹象。只有屹立在村中央的那座观音堂遗存至今,也就是今天李坊村的洪福寺。

修缮一新的洪福寺,山门和钟鼓楼非常漂亮。走过山门,中轴线上是三座大殿。前殿眼光殿、中殿罗汉殿,是元代风格;后殿白衣大士堂是明清建筑风格。寺里保存在眼光殿东墙上的牒碣,刻于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三月八日。青石质,高41、宽48、厚18厘米。正文10行,满行21字,共200字。字体正、行并用,大小有致,正书仿颜,行草流畅。这块上党区境内现存唯一由尚书礼部赐予的牒碣,所赐年代为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六月,距今已有858年的历史了。

赐额、敕牒是金代时朝廷为证明某寺观合法存在而下发的一种公文。金代官卖寺观名额、大规模颁发赐额、敕牒,是中国漫长历史中较为罕见的现象。细读洪福寺石碣可知,当年潞州知度院僧德净,状告承买上党县西李大悲菩萨殿,自来别无名额,今纳讫钱一百贯文,立洪福禅院。李坊村自古流传有俗谚:李坊街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从牒碣还知,僧人德净的上书祈额,经官员实地勘察,事情属实,故奉皇帝的命令,特赐予该寺院名为“洪福禅院”。其中具体承办的官员有令史向升□、主事安□□郭、奉直大夫行太常博士权员外郎刘、中散大夫行员外郎李、宣威将军郎中耶律、侍郎中奉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学丞同知制诰修国史王,他们见证了李坊洪福寺被赐名的过程。在这块石碣的公文后边,还刻有参与立石和刊刻的人员。

现在遗存手书或刻版的金代公文原件,已非常稀少,而现存数量可观的金代赐额、敕牒碑碣,因保存了公文的原貌,对我们复原与研究金代赐额敕牒文书有重大意义。上党区李坊村现存的这块由尚书礼部赐予的牒碣,再现了金代时朝廷赐牒上党区公文的历史,并为我们探讨金代“请买”与“赐发”寺观名额的行政流程及相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信息。这块石碣虽然没有记载洪福寺的创建时间,但其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却是十分丰富的。

图为:尚书礼部赐洪福禅院的牒碣

石碑记载宋太祖亲征潞州的历史

在洪福寺眼光殿东有保存完好的《重修眼光圣殿碑记》,该石刻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记载洪福寺创建于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元、明均有重修。到清乾隆三十二年,由本村社人李□英、郭运通、秦锡享等主持重修眼光圣殿,补葺中佛殿,创建白衣大士堂。此通石碑即完工后所立,碑高15、宽69厘米,青石质。螭首赑屃座,碑首正中刻有“重修眼光圣殿碑记”8个篆字,两边刻两条蛟龙。碑文正书,共20行,满行41字,总字数438个。字循欧体,笔力遒劲。碑身周边亦刻有由多条传说中的蛟龙之属动物螭组成的花边图案。从碑文可知,当年估计潞安境内古寺院有二十七座,西李村洪福寺,即今李坊村洪福寺为其中之一。在这通石碑里,不仅记载了洪福寺创修时间,以及重修眼光圣殿、补修中佛殿、创建白衣大士堂的历史,还记载了流传李坊乃至上党一带的一个美丽故事:前太祖征河东,兵马经此,帝望见红妆,默祝保佑,果蒙灵应,后乃建寺,奉大士香火。故事寥寥数语,却告知我们洪福寺创修的缘由,也是宋太祖亲征潞州的一个民间记载。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身登上帝位,顺利地从后周接管了政权。赵匡胤明白,他此时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天下局势,一是降服后周遗臣中的反对者,二是平定周边的割据政权。就在大宋朝建立才仅仅两个月时间,昭义节度使李筠便举兵反叛。这位管辖沁、潞、泽三州的节度使,大权在握,其北部是刘钧的北汉政权。北汉、契丹均与大宋朝为敌,再加上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遥相呼应,李筠可谓是气势汹汹。赵匡胤对李筠费尽脑汁,竭尽全力来拉拢他,但李筠不吃那一套,还拿出周祖画像置于厅壁,公然反对赵匡胤称帝。经过几番较量,赵匡胤在权衡利弊之后,只得亲征河东,与李筠兵戎相见。赵匡胤率大军一路北上,迅速占领太行山天井关。宋军攻克泽州之后,李筠在城中自焚而死,随之,整个泽潞地区尽数投降,就连李守节也带着潞、沁守将和印玺归顺了大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征河东这段历史,在上党民间留下一个美丽的传说:宋太祖征河东取胜泽州后,率领兵马从泽州一路北上进潞州,恰好路过西李村,那一天,阳光和美,宋太祖在西李村望见天空有一位漂亮的红状女子,他知道这是观音大士,便立刻下马默祷,祈求保佑取胜。他这次亲征,果然一路顺利,马到成功,获得完胜。于是,西李村的百姓便建起了大悲菩萨圣殿,即后来的洪福寺。百姓年年春祈秋报,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洪福寺自宋兴国创建以来,历经元、明,代代都有重修,可惜的是碑志无考。直到乾隆三十二年,李坊社首组织重修该寺眼光圣殿、并补葺中佛殿、创建白衣大士堂,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于当年十月告竣,知县亲自撰写碑文,并特意刻录了宋太祖亲征潞州过李坊的传说,为我们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

图为:重修眼光圣殿碑

碑文背后皇家与李坊的情缘故事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河南陈桥驿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兵变实质上是一场有预谋的政变。在参与兵变的谋士中,策划兵变的核心人物除潞州潞城县宋村的苗广义外,还有一位谋士为成功兵变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就是李坊村的李处耘。

据《宋史·李处耘传》载:李处耘,字正元,潞州上党(今长治市上党区李坊村)人,生于后梁贞明六年(公元920年),卒于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李处耘娶妻吴氏,生有两男两女。长女姓名及生卒年不详,长子李继隆(公元950-公元1005年),次子李继和(公元963年-公元1008年)。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次女李氏出生,在家中被称“二小姐。”李处耘生性勇武,以善射从军。五代后周显德(公元954-公元961)年间,他在赵匡胤部下当都押衙。经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宋太祖赵匡胤嘉奖提拔重用了有功之臣,李处耘更深得赵匡胤的重用。李处耘协助赵匡胤先后消灭了潞州叛臣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扬州淮南军节度使李重进,在赵匡胤御驾亲征潞州时,李处耘一路随行,在他的计谋下成功瓦解了李重进和李筠的同盟。战后,李处耘被升为宣徽北院使、羽林大将军。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授予枢密副使,为都监,带兵攻取荆湖,立有大功。后因与主帅慕容延钊不和,遭到诽谤,被贬为淄州刺史,因抑郁而疾不幸英年早逝,卒年47岁,史称“从龙功臣”。

李处耘死后,赵匡胤非常怀念“陈桥兵变”中这位有功之臣。宋太祖赵匡胤以不上朝的方式为李处耘致哀,并追赠李为宣德军节度、检校太傅,特赐洛阳偏桥村墓地进行厚葬。赵匡胤对李处耘十分了解,同样对他的儿女们也是非常熟悉的。随后,赵匡胤将对李处耘的歉疚和褒奖转移到他的子女身上。他特别提拔了李处耘的长子李继隆,并在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二月作主把李处耘16岁的二小姐纳给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匡义为王妃,实为晋王的第二位夫人。

赵匡胤为皇弟赵匡义纳妃,不只是看中了二小姐的美貌,更看重的是二小姐的才华。据史料记载:王妃李氏天生丽质,聪颖敏慧,而且才华横溢,早有贤名,很受晋王喜爱。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晋王赵匡义继承皇位,即宋太宗。时年43岁的宋太宗迎李氏入宫,封为德妃,掌管后宫。德妃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且待人宽厚,深得宫内上下的拥戴。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十二月,李氏被立为皇后。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三月十五日,李皇后病卒于万安宫。上谥号曰:明德皇后,其永熙陵就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村镇滹沱村北,1982年1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德李皇后以宽容、善良、热情的为人,不仅为后世树立了人生的标杆,还带给家乡李坊村世代的洪福。因此,在李坊村有洪福寺是为纪念明德皇后修建的说法。如今,在长治市上党区李坊村提起明德皇后李氏,大家都会想到洪福寺。李坊街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这句在李坊一带世代流传的民谚,犹如李坊村边那条小河,悠悠荡荡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因“陈桥兵变”成就的这位明德李皇后,贤惠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政治、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名垂千古,其余荫带给家乡世代洪福。(郭存亭)

原标题:李坊洪福寺石碑背后的皇家故事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听长治历史源流
· 走进长子文庙《宣圣遗像》碑背后的故事
· 触摸故纸堆里的《历体略》
· 潞商代表人物——江西的“客家”人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上党区李坊村:洪福寺石碑背后的皇家故事

李坊村位于长治市上党区荫城镇西北方向,洪福寺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该寺在李坊村百姓心中是因“洪福齐天”的寓意而建造的,寺内现存一块金代石碣,即《尚书礼部赐洪福禅院牒碣》,是上党区境内现存唯一一块由尚书礼部赐予的牒碣。还有一通清代石碑,即《重修眼光圣殿碑记》。碑碣保存完好,刻石内容简单,记载的是大宋朝皇家与上党李家一段特殊的情缘故事。

图为:洪福寺山门

上党区现存唯一的牒碣

李坊村南依凤凰山,北临陶清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庄一溜狭长似一条腾飞的巨龙。所以,李坊村人在很早时就自称他们村是“龙村凤凰寨”。村中老人告诉我们:“在古时,李坊村自东向西依次建有三座观音堂。村东的观音堂正好建在龙头上,龙头很形象,大龙嘴巴还常年流水;村西的观音堂则建在龙尾上,龙身后还有一个拳头大小的龙尾巴。”老人所说的这两座观音堂,随着年代的更迭,早已毫无迹象。只有屹立在村中央的那座观音堂遗存至今,也就是今天李坊村的洪福寺。

修缮一新的洪福寺,山门和钟鼓楼非常漂亮。走过山门,中轴线上是三座大殿。前殿眼光殿、中殿罗汉殿,是元代风格;后殿白衣大士堂是明清建筑风格。寺里保存在眼光殿东墙上的牒碣,刻于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三月八日。青石质,高41、宽48、厚18厘米。正文10行,满行21字,共200字。字体正、行并用,大小有致,正书仿颜,行草流畅。这块上党区境内现存唯一由尚书礼部赐予的牒碣,所赐年代为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六月,距今已有858年的历史了。

赐额、敕牒是金代时朝廷为证明某寺观合法存在而下发的一种公文。金代官卖寺观名额、大规模颁发赐额、敕牒,是中国漫长历史中较为罕见的现象。细读洪福寺石碣可知,当年潞州知度院僧德净,状告承买上党县西李大悲菩萨殿,自来别无名额,今纳讫钱一百贯文,立洪福禅院。李坊村自古流传有俗谚:李坊街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从牒碣还知,僧人德净的上书祈额,经官员实地勘察,事情属实,故奉皇帝的命令,特赐予该寺院名为“洪福禅院”。其中具体承办的官员有令史向升□、主事安□□郭、奉直大夫行太常博士权员外郎刘、中散大夫行员外郎李、宣威将军郎中耶律、侍郎中奉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学丞同知制诰修国史王,他们见证了李坊洪福寺被赐名的过程。在这块石碣的公文后边,还刻有参与立石和刊刻的人员。

现在遗存手书或刻版的金代公文原件,已非常稀少,而现存数量可观的金代赐额、敕牒碑碣,因保存了公文的原貌,对我们复原与研究金代赐额敕牒文书有重大意义。上党区李坊村现存的这块由尚书礼部赐予的牒碣,再现了金代时朝廷赐牒上党区公文的历史,并为我们探讨金代“请买”与“赐发”寺观名额的行政流程及相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信息。这块石碣虽然没有记载洪福寺的创建时间,但其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却是十分丰富的。

图为:尚书礼部赐洪福禅院的牒碣

石碑记载宋太祖亲征潞州的历史

在洪福寺眼光殿东有保存完好的《重修眼光圣殿碑记》,该石刻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记载洪福寺创建于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元、明均有重修。到清乾隆三十二年,由本村社人李□英、郭运通、秦锡享等主持重修眼光圣殿,补葺中佛殿,创建白衣大士堂。此通石碑即完工后所立,碑高15、宽69厘米,青石质。螭首赑屃座,碑首正中刻有“重修眼光圣殿碑记”8个篆字,两边刻两条蛟龙。碑文正书,共20行,满行41字,总字数438个。字循欧体,笔力遒劲。碑身周边亦刻有由多条传说中的蛟龙之属动物螭组成的花边图案。从碑文可知,当年估计潞安境内古寺院有二十七座,西李村洪福寺,即今李坊村洪福寺为其中之一。在这通石碑里,不仅记载了洪福寺创修时间,以及重修眼光圣殿、补修中佛殿、创建白衣大士堂的历史,还记载了流传李坊乃至上党一带的一个美丽故事:前太祖征河东,兵马经此,帝望见红妆,默祝保佑,果蒙灵应,后乃建寺,奉大士香火。故事寥寥数语,却告知我们洪福寺创修的缘由,也是宋太祖亲征潞州的一个民间记载。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身登上帝位,顺利地从后周接管了政权。赵匡胤明白,他此时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天下局势,一是降服后周遗臣中的反对者,二是平定周边的割据政权。就在大宋朝建立才仅仅两个月时间,昭义节度使李筠便举兵反叛。这位管辖沁、潞、泽三州的节度使,大权在握,其北部是刘钧的北汉政权。北汉、契丹均与大宋朝为敌,再加上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遥相呼应,李筠可谓是气势汹汹。赵匡胤对李筠费尽脑汁,竭尽全力来拉拢他,但李筠不吃那一套,还拿出周祖画像置于厅壁,公然反对赵匡胤称帝。经过几番较量,赵匡胤在权衡利弊之后,只得亲征河东,与李筠兵戎相见。赵匡胤率大军一路北上,迅速占领太行山天井关。宋军攻克泽州之后,李筠在城中自焚而死,随之,整个泽潞地区尽数投降,就连李守节也带着潞、沁守将和印玺归顺了大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征河东这段历史,在上党民间留下一个美丽的传说:宋太祖征河东取胜泽州后,率领兵马从泽州一路北上进潞州,恰好路过西李村,那一天,阳光和美,宋太祖在西李村望见天空有一位漂亮的红状女子,他知道这是观音大士,便立刻下马默祷,祈求保佑取胜。他这次亲征,果然一路顺利,马到成功,获得完胜。于是,西李村的百姓便建起了大悲菩萨圣殿,即后来的洪福寺。百姓年年春祈秋报,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洪福寺自宋兴国创建以来,历经元、明,代代都有重修,可惜的是碑志无考。直到乾隆三十二年,李坊社首组织重修该寺眼光圣殿、并补葺中佛殿、创建白衣大士堂,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于当年十月告竣,知县亲自撰写碑文,并特意刻录了宋太祖亲征潞州过李坊的传说,为我们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

图为:重修眼光圣殿碑

碑文背后皇家与李坊的情缘故事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河南陈桥驿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兵变实质上是一场有预谋的政变。在参与兵变的谋士中,策划兵变的核心人物除潞州潞城县宋村的苗广义外,还有一位谋士为成功兵变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就是李坊村的李处耘。

据《宋史·李处耘传》载:李处耘,字正元,潞州上党(今长治市上党区李坊村)人,生于后梁贞明六年(公元920年),卒于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李处耘娶妻吴氏,生有两男两女。长女姓名及生卒年不详,长子李继隆(公元950-公元1005年),次子李继和(公元963年-公元1008年)。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次女李氏出生,在家中被称“二小姐。”李处耘生性勇武,以善射从军。五代后周显德(公元954-公元961)年间,他在赵匡胤部下当都押衙。经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宋太祖赵匡胤嘉奖提拔重用了有功之臣,李处耘更深得赵匡胤的重用。李处耘协助赵匡胤先后消灭了潞州叛臣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扬州淮南军节度使李重进,在赵匡胤御驾亲征潞州时,李处耘一路随行,在他的计谋下成功瓦解了李重进和李筠的同盟。战后,李处耘被升为宣徽北院使、羽林大将军。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授予枢密副使,为都监,带兵攻取荆湖,立有大功。后因与主帅慕容延钊不和,遭到诽谤,被贬为淄州刺史,因抑郁而疾不幸英年早逝,卒年47岁,史称“从龙功臣”。

李处耘死后,赵匡胤非常怀念“陈桥兵变”中这位有功之臣。宋太祖赵匡胤以不上朝的方式为李处耘致哀,并追赠李为宣德军节度、检校太傅,特赐洛阳偏桥村墓地进行厚葬。赵匡胤对李处耘十分了解,同样对他的儿女们也是非常熟悉的。随后,赵匡胤将对李处耘的歉疚和褒奖转移到他的子女身上。他特别提拔了李处耘的长子李继隆,并在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二月作主把李处耘16岁的二小姐纳给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匡义为王妃,实为晋王的第二位夫人。

赵匡胤为皇弟赵匡义纳妃,不只是看中了二小姐的美貌,更看重的是二小姐的才华。据史料记载:王妃李氏天生丽质,聪颖敏慧,而且才华横溢,早有贤名,很受晋王喜爱。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晋王赵匡义继承皇位,即宋太宗。时年43岁的宋太宗迎李氏入宫,封为德妃,掌管后宫。德妃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且待人宽厚,深得宫内上下的拥戴。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十二月,李氏被立为皇后。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三月十五日,李皇后病卒于万安宫。上谥号曰:明德皇后,其永熙陵就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村镇滹沱村北,1982年1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德李皇后以宽容、善良、热情的为人,不仅为后世树立了人生的标杆,还带给家乡李坊村世代的洪福。因此,在李坊村有洪福寺是为纪念明德皇后修建的说法。如今,在长治市上党区李坊村提起明德皇后李氏,大家都会想到洪福寺。李坊街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这句在李坊一带世代流传的民谚,犹如李坊村边那条小河,悠悠荡荡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因“陈桥兵变”成就的这位明德李皇后,贤惠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政治、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名垂千古,其余荫带给家乡世代洪福。(郭存亭)

原标题:李坊洪福寺石碑背后的皇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