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一个直隶开州人登上太行山,就在一个金钩钓月的地方停了下来。他看了看城门上的“襄垣”两字,径直向县署走去。襄垣知县王懩在这天上任了。
很快人们发现,新任的知县有些特别。几天后,王懩先问了一句星宿分野的事,拿着一张《城廓图》,登上了城墙。“漳水抱左,有弯月之形,甘水绕右,如金钩之状。”在城墙上,按图索骥,走了一回,王懩恍然大悟,襄垣城誉称金钩钓月,并非虚名。
之于天文,依潞安府,襄垣为参井分野。对这点常识,王懩还是底气不少。应该说,这和他出生的门第有关。所以,这天,对星宿分野的事,王懩也只是随口问了一句,并没要求一定回答上来。
准确一点说,开州乃今天濮阳的旧称。王懩家父,讳英明,字子晦,自号太常吉星。单看其这个自号,王英明肯定对天文相当嗜好。事实上,对了。因此缘故,王懩出生后,很长一段时光,庭训中就没少过辨识星宿名象这个功课。
旧时,关于天象历法,一推一算,有着“推步”之说。推到明朝以后,禁令一下,民间从此不得私习了。好在,到了明万历年间,这禁令事实上名存实亡,让王英明蹭了一个好年代。
公元1606年,王英明中举人后,次年运气不佳,会试落第了。从这起,他干脆“不复事举子业,搜灵台观象之书,昼夜攻算,务底实学”,一个人泡在书斋。
王英明的书斋,有一个雅号叫是竞堂。公元1608年的一天,大概是呆在是竞堂太闷了,王英明便出门,到了外面的街上。走着走着,忽然有个消息传在耳边,说是开州换了新知府,叫李之藻。
李之藻前来,是补开州府知府的。早在公元1602年,李之藻任工部营缮司员外郎时,与利玛窦交往甚深,还随其研学西洋历算。因此,李之藻干了与之有关的两件大事,一件为刊行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另一件便是撰写《浑盖通宪图说》。
李之藻上任开州后,因查处官吏账目隐匿不实差额一事,轰动整个开州。能让主张“学者当务为有用”之说的王英明追随其后,该是李之藻长于西方数学与历算这一项了。
据说,王英明“才识渊博,于历律、兵屯、河防、水衡之事无弗沉究”,著述颇丰,可惜《壁经翼》《戴记通要》《太常诗稿》皆已失佚。倒是追随李之藻后,王英明著写的《历体略》流布至今。
按王英明的意思,之所以著写《历体略》,实际上是冲着襄助次子王懩治《尚书》的。因了李之藻对西学推广,王英明著写的时候有了不同想法,一方面撮取诸家之要,一方面参综西历,这使得著写的《历体略》明显有了《坤舆万国全图》《浑盖通宪图说》影子。
王英明著写《历体略》是公元1612年,三卷手稿摆到是竞堂案头,已是两年后的事了。这一天,多看了几眼《历体略序》后,王英明终于长长吁了一口气。《历体略序》末尾,王英明言:“万历岁在壬子,日躔在昴,古澶太常吉星王英明子晦,甫书于是竞堂中。”
不料,公元1614年的一天,未及刊刻《历体略》,王英明染疾见背。这让王懩深以为憾。明崇祯元年,即1628年,王懩当上了国子监生,直到出任襄垣知县,这十余年,因不曾了却刊刻《历体略》一事,对己耿耿于怀。
到了襄垣后,王懩在知县任上一干就是七年。这七年,好闻不断。据乾隆《襄垣县志·职官志》云:“严明果断,豪强敛迹,盗贼破胆。修城三壁,俱以砖甃,兆民赖之。”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王懩节省薪俸尤甚,为荣耀其父,攒了些银两,出任襄垣知县第二年便自费拿出了《历体略》初刊本,初刊地很有可能是平阳。自蒙元始,平阳有了经籍所,此地官刻和私刻的影响一直很大。
据闻,面世的《历体略》初刊本,可谓首本由中国士人著写的一部结合中西历体知识的著作。凡三卷,前二卷皆自古谈天成说,后一卷述西历体。其中,《历体略序》有三,为王英明和王懩、屠象美所作。
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这年的六月,王懩喜极而泣。这一天,王懩终可告慰家父王英明了。要知道,《历体略》手稿攥在他手里有二十五年了。
不久以后,只见王懩小心翼翼把《历体略》初刊本置于书橱,然后出了县署,一路往城北的方向去了。城北二十里,有一个地方,土名叫洞儿嘴。这里,重围断堑,水绕山环。当一朵祥云飘过王懩的眼帘,他发现了一座庵,坐落其间。据说,这座栖云庵为公元1587年创建。创建者姚九功乃襄垣人氏,公元1547年高中进士后,曾官至陕西右参政。
这一天,王懩心情大好。自从来到襄垣后,这可能是文思可以自涌的一天。兴之所至,王懩留了一首《栖云庵碧沙亭歌》:
抛却红尘一笑上山来,巉岩石壁如花向天开。
百声八声钟自五更转,一韵二韵猿从半夜哀。
千片万片白云归碧落,两条三条蓝线锁瑶台。
我欲醉眠岸底惭归去,恐惹游僧不免动情怀。
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还是年初,消息惹得人很是不安。一天早上醒来,李自成的大顺军已攻陷山西。这让王懩在县署里踱来踱去,思量再三后,还是下了最终决定。人们发现,王懩出了县署后,就没见他回来。
这是南明弘光元年,即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携带着《历体略》手稿与初刊本,风尘仆仆的王懩,一溜烟奔到了南京。
这一年的二月,王懩考选南明弘光朝御史。可惜时间不长,南明弘光朝就倾覆了。
明清鼎革。降清后,王懩先是任布政使司参议,次年,又调任河南右布政使。这一年的五月,王懩就前往虞山,巡视苏松漕运。公余之暇,因好与吴中士人酬应,王懩与大名鼎鼎的汲古阁遇见了。
王懩见到的毛凤苞,与其创建的汲古阁,一样有名气。据说,毛凤苞居私家刻书者之首。
大概是入清后,因了位高和权重,王懩的本心和襄垣时候似乎大不同。从汲古阁出来后,王懩回过头,影响吴中士人,就干起了重刻《历体略》这桩事。
由于事隔三十余年,王懵又不肯将仅存的初刊本留下,毛凤苞只好勉为其难。由翁汉麐补图,王曰俞参定,钱明印补注,毛凤苞订正,数日内,毛凤苞就将刊刻好的绣梓本摆到了王懵的案头。这年是清顺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
第二年,离开河南,王懩就去了安徽。在安徽任上出事,已次年了。这一年,刑科给事中魏象枢首劾王懩,理由是包庇安徽东流知县邓继球,受贿白银3000两。结果,王懩这个刚任一年左右的巡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下子连降三级,被调用做其他了。据悉,重刻《历体略》的银两,是邓继球给的。
不过,最让王懩惜命的《历体略》手稿与初刊本,到头来,终是失佚了。现存最早的刊本,便是清顺治三年汲古阁重刻本。此刻本,仍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七小节。其中,卷上六篇,曰天体地形,曰二曜,曰五纬,曰辰次,曰刻漏极度,曰杂说。卷中三篇,曰极宫,曰象位,曰天汉。卷下西历附,曰天体地度,曰度里之差,曰纬曜,曰经宿,曰黄道宫界,曰赤道纬躔,曰气候刻漏,凡七篇。又附论,日月交食一篇。而有关序文,一共七篇,除赵士春撰《重刻历体略叙》,王曰俞撰《重刻历体书序》,翁汉麐撰《叙》,其他四篇同题《历体略序》,则为钱明印、屠象美、王英明、王懩所作。
另,清乾隆四十六年,《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六·天文算法类一·推步之属》编修时,也将清顺治三年汲古阁重刻本《历体略》收录其中,只是序文剩下了翁汉麐撰和王英明自撰的《历体略序》两篇。(田渊斌)
原标题:触摸故纸堆里的《历体略》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明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一个直隶开州人登上太行山,就在一个金钩钓月的地方停了下来。他看了看城门上的“襄垣”两字,径直向县署走去。襄垣知县王懩在这天上任了。
很快人们发现,新任的知县有些特别。几天后,王懩先问了一句星宿分野的事,拿着一张《城廓图》,登上了城墙。“漳水抱左,有弯月之形,甘水绕右,如金钩之状。”在城墙上,按图索骥,走了一回,王懩恍然大悟,襄垣城誉称金钩钓月,并非虚名。
之于天文,依潞安府,襄垣为参井分野。对这点常识,王懩还是底气不少。应该说,这和他出生的门第有关。所以,这天,对星宿分野的事,王懩也只是随口问了一句,并没要求一定回答上来。
准确一点说,开州乃今天濮阳的旧称。王懩家父,讳英明,字子晦,自号太常吉星。单看其这个自号,王英明肯定对天文相当嗜好。事实上,对了。因此缘故,王懩出生后,很长一段时光,庭训中就没少过辨识星宿名象这个功课。
旧时,关于天象历法,一推一算,有着“推步”之说。推到明朝以后,禁令一下,民间从此不得私习了。好在,到了明万历年间,这禁令事实上名存实亡,让王英明蹭了一个好年代。
公元1606年,王英明中举人后,次年运气不佳,会试落第了。从这起,他干脆“不复事举子业,搜灵台观象之书,昼夜攻算,务底实学”,一个人泡在书斋。
王英明的书斋,有一个雅号叫是竞堂。公元1608年的一天,大概是呆在是竞堂太闷了,王英明便出门,到了外面的街上。走着走着,忽然有个消息传在耳边,说是开州换了新知府,叫李之藻。
李之藻前来,是补开州府知府的。早在公元1602年,李之藻任工部营缮司员外郎时,与利玛窦交往甚深,还随其研学西洋历算。因此,李之藻干了与之有关的两件大事,一件为刊行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另一件便是撰写《浑盖通宪图说》。
李之藻上任开州后,因查处官吏账目隐匿不实差额一事,轰动整个开州。能让主张“学者当务为有用”之说的王英明追随其后,该是李之藻长于西方数学与历算这一项了。
据说,王英明“才识渊博,于历律、兵屯、河防、水衡之事无弗沉究”,著述颇丰,可惜《壁经翼》《戴记通要》《太常诗稿》皆已失佚。倒是追随李之藻后,王英明著写的《历体略》流布至今。
按王英明的意思,之所以著写《历体略》,实际上是冲着襄助次子王懩治《尚书》的。因了李之藻对西学推广,王英明著写的时候有了不同想法,一方面撮取诸家之要,一方面参综西历,这使得著写的《历体略》明显有了《坤舆万国全图》《浑盖通宪图说》影子。
王英明著写《历体略》是公元1612年,三卷手稿摆到是竞堂案头,已是两年后的事了。这一天,多看了几眼《历体略序》后,王英明终于长长吁了一口气。《历体略序》末尾,王英明言:“万历岁在壬子,日躔在昴,古澶太常吉星王英明子晦,甫书于是竞堂中。”
不料,公元1614年的一天,未及刊刻《历体略》,王英明染疾见背。这让王懩深以为憾。明崇祯元年,即1628年,王懩当上了国子监生,直到出任襄垣知县,这十余年,因不曾了却刊刻《历体略》一事,对己耿耿于怀。
到了襄垣后,王懩在知县任上一干就是七年。这七年,好闻不断。据乾隆《襄垣县志·职官志》云:“严明果断,豪强敛迹,盗贼破胆。修城三壁,俱以砖甃,兆民赖之。”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王懩节省薪俸尤甚,为荣耀其父,攒了些银两,出任襄垣知县第二年便自费拿出了《历体略》初刊本,初刊地很有可能是平阳。自蒙元始,平阳有了经籍所,此地官刻和私刻的影响一直很大。
据闻,面世的《历体略》初刊本,可谓首本由中国士人著写的一部结合中西历体知识的著作。凡三卷,前二卷皆自古谈天成说,后一卷述西历体。其中,《历体略序》有三,为王英明和王懩、屠象美所作。
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这年的六月,王懩喜极而泣。这一天,王懩终可告慰家父王英明了。要知道,《历体略》手稿攥在他手里有二十五年了。
不久以后,只见王懩小心翼翼把《历体略》初刊本置于书橱,然后出了县署,一路往城北的方向去了。城北二十里,有一个地方,土名叫洞儿嘴。这里,重围断堑,水绕山环。当一朵祥云飘过王懩的眼帘,他发现了一座庵,坐落其间。据说,这座栖云庵为公元1587年创建。创建者姚九功乃襄垣人氏,公元1547年高中进士后,曾官至陕西右参政。
这一天,王懩心情大好。自从来到襄垣后,这可能是文思可以自涌的一天。兴之所至,王懩留了一首《栖云庵碧沙亭歌》:
抛却红尘一笑上山来,巉岩石壁如花向天开。
百声八声钟自五更转,一韵二韵猿从半夜哀。
千片万片白云归碧落,两条三条蓝线锁瑶台。
我欲醉眠岸底惭归去,恐惹游僧不免动情怀。
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还是年初,消息惹得人很是不安。一天早上醒来,李自成的大顺军已攻陷山西。这让王懩在县署里踱来踱去,思量再三后,还是下了最终决定。人们发现,王懩出了县署后,就没见他回来。
这是南明弘光元年,即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携带着《历体略》手稿与初刊本,风尘仆仆的王懩,一溜烟奔到了南京。
这一年的二月,王懩考选南明弘光朝御史。可惜时间不长,南明弘光朝就倾覆了。
明清鼎革。降清后,王懩先是任布政使司参议,次年,又调任河南右布政使。这一年的五月,王懩就前往虞山,巡视苏松漕运。公余之暇,因好与吴中士人酬应,王懩与大名鼎鼎的汲古阁遇见了。
王懩见到的毛凤苞,与其创建的汲古阁,一样有名气。据说,毛凤苞居私家刻书者之首。
大概是入清后,因了位高和权重,王懩的本心和襄垣时候似乎大不同。从汲古阁出来后,王懩回过头,影响吴中士人,就干起了重刻《历体略》这桩事。
由于事隔三十余年,王懵又不肯将仅存的初刊本留下,毛凤苞只好勉为其难。由翁汉麐补图,王曰俞参定,钱明印补注,毛凤苞订正,数日内,毛凤苞就将刊刻好的绣梓本摆到了王懵的案头。这年是清顺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
第二年,离开河南,王懩就去了安徽。在安徽任上出事,已次年了。这一年,刑科给事中魏象枢首劾王懩,理由是包庇安徽东流知县邓继球,受贿白银3000两。结果,王懩这个刚任一年左右的巡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下子连降三级,被调用做其他了。据悉,重刻《历体略》的银两,是邓继球给的。
不过,最让王懩惜命的《历体略》手稿与初刊本,到头来,终是失佚了。现存最早的刊本,便是清顺治三年汲古阁重刻本。此刻本,仍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七小节。其中,卷上六篇,曰天体地形,曰二曜,曰五纬,曰辰次,曰刻漏极度,曰杂说。卷中三篇,曰极宫,曰象位,曰天汉。卷下西历附,曰天体地度,曰度里之差,曰纬曜,曰经宿,曰黄道宫界,曰赤道纬躔,曰气候刻漏,凡七篇。又附论,日月交食一篇。而有关序文,一共七篇,除赵士春撰《重刻历体略叙》,王曰俞撰《重刻历体书序》,翁汉麐撰《叙》,其他四篇同题《历体略序》,则为钱明印、屠象美、王英明、王懩所作。
另,清乾隆四十六年,《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六·天文算法类一·推步之属》编修时,也将清顺治三年汲古阁重刻本《历体略》收录其中,只是序文剩下了翁汉麐撰和王英明自撰的《历体略序》两篇。(田渊斌)
原标题:触摸故纸堆里的《历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