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潮迭起
发布时间: 2022-09-07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长治,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探路先行。

近年来,长治市先后承担了农村税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等13项关键领域的全国改革试点工作,部分经验和做法受到国家部委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一项项敢为人先的改革,成为长治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为全国贡献了弥足珍贵的“长治经验”。

9月6日,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成立。这是省委部署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以来,长治市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落下的又一“先手棋”。至此,长治市形成了“政府+协会+平台+合作社+农户”的工作架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新阶段。

重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架构

落一子而满盘活

在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潞城区潞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清,面向长治市推介云岩山大葱产业园。

今年,潞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依托“熬脑”大葱品牌优势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了集大葱育苗、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其中,核心区域大葱种植面积6000余亩,辐射带动有机大葱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

“项目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是农村集体经济的致富新密码。我们将村与村之间的资源、人才、市场与技术等优势资源有效整合,通过‘公司+乡镇联合总社+村级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户增收。”王国清说。

潞城区的发展,凝聚着长治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期待——理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体系,有效破解村集体缺资金、缺人才等难题,凝聚乡村要素合力,实现发展动能叠加。

今年,市委出台《长治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点任务清单(2022年)》,成立了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发展协会,12个县区和62个乡镇也成立了平台公司,形成系统工作矩阵,通过项目融资、股权投资、委托经营等方式,推动资源资产化、资金高效化、收益多元化,打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合拳。

这样的机制创新,落一子而满盘活。

政府产业引导——

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以军令状方式交办县区项目化推进课题,以责任状方式压实市直牵头部门工作责任。县区成立工作组,实行“双组长”,落实四级联动工作机制。编制了《长治市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规划》(2022—2025年)《长治市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做到市县有规划、乡镇有方案、村庄有项目。

协会抱团聚力——

在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总投资约10亿元的15个农村集体经济项目集体签约,内容涵盖中药材、乡村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推动各类资源互联互通,撬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平台拓展市场——

两年前,壶关县店上镇固村、林青庄等7个村集体还在单打独斗闯市场。去年,固村、林青庄等7个村集体和1个移民小区整合产业发展资金390万元组建了壶关县红太阳农旅开发有限公司。这是该县首家乡镇级平台公司。目前,该公司整合集体产业资金740万元,招商引资近6000万元,流转土地2200亩,引进4家企业和1家高校研究所,建成两个旱地西红柿标准化园区,形成了“党委统领、集体领航、整合要素、集体增收”的发展机制。

合作社主体牵头——

此次,在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武乡县石北乡联合总社作了招商推介。为破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不畅、村级“三资”管理不善、服务性不强等瓶颈问题,石北乡积极探索“互联共建”发展模式,成立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相融共进、互利共赢,凝聚起乡村治理合力,助力乡村振兴。

农户利益保障——

在壶关县凤凰山庄,推开窗户,山水美景尽收眼底;走出窑洞,田园风光皆展眼前。这里原来是岭东村的旧址,300孔保存完好的原始窑洞和70多个窑洞小院,让这个山村有了开发的基础。为此,凤凰山庄和岭东村合作成立了长治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目前,岭东村股金分红每年9.2万元,群众务工收入达60余万元,土地流转年收入8万余元,村民实现了薪金、股金、租金三金分红。

数据显示,去年,长治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明显增强,总收入16.21亿元,村均66万元。

探索多种经营模式

变一招鲜为招招鲜

“小米乡村e镇项目的建设,让村里的小米通过电商变成‘金米’,山货变身‘香饽饽’,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云’动力。”9月6日,兴盛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红星欣喜地说。

丰州镇兴盛垴村作为培育小米乡村e镇的核心区,依托驻地企业太行沃土产业园,通过搭建“村企联建”平台,集聚发展一批精品民宿、农家乐、“百谷园”等项目,整合特色农产品向乡村e镇集中,打造成电子商务集聚高地,让更多村民跳出传统销售模式,走上电商路。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理念和思维的迭代,引领长治市突破传统路径,打开“三农”全面发展的窗口。如今,长治市已探索形成6种经营模式——

资源开发利用型。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对村集体闲置的建设用地、机动地、四荒地、闲置资产等进行盘活利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产业发展带动型。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等形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设施大棚、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这样的模式,在潞城区神泉村取得显著成效。他们依托蛋鸡养殖与西红柿种植有机循环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

生产生活服务型。以生产托管为主,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等社会化服务;以生活服务为主,为村民提供保洁保安保育、加工销售咨询等社会化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黎城县晋福村,全国唯一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采用“1+6+N”托管模式,托管服务由1村扩大到11个村,托管面积由996亩扩大到1.1万亩,集体增收15万元。

物业经济租赁型。通过兴办标准厂房、仓储设施、商业门面等,进行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屯留区西街村投资4900余万元建设西街商贸楼,租赁给浙江客都商贸集团,年租金355万元。  

文旅融合引领型。利用农村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开发农家乐、民宿、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沁县走马岭村,修复茶马古道380米、红色地道1600米,建设休闲度假村,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

联合发展创新型。通过整合各类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强村带弱村,企业加项目,项目促增收。

多元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长治市涌现出一批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典型村。但放眼长治,各县区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特色有别,闯市场更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6种经营模式,不能照搬照抄,最要紧的是找准与当地‘三农’发展特色相契合的突破口和发展路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发挥政策集成优势

扶上马送一程

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来保障。

政策发力,由“散”到“聚”,长治以独树一帜的“手笔”营造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最优环境。

建立集体组织运营机制。通过全面开展“清化收”工作,村村形成合同管理、化解债权债务和新增资源收费三个办法,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和农村集体资产定期报告两个制度,规范运营机制,确保今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 

建立要素投入机制。通过全面梳理各类政策,让工商社会资本、土地、人才、科技等要素汇入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洼池,20.4亿元社会资本注入3572个村集体经济项目,5246名致富能手、返乡人员等进入村“两委”班子,1356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激活农村发展潜能。

建立帮扶带动机制。采取组团、联盟、联合等形式,实行村企联营,推动产业相近、产业互补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先后组建8个电商产业园,18个产业联合体,62个联合党组织,78家农民专业联合社,带动832个村集体经济在项目规划、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环节取得突破。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市县分别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奖励办法》,考核结果实行“三挂钩”:与县乡书记抓党建促进基层治理成效挂钩,与党支部评先评优、评星定级挂钩,与村干部岗位报酬挂钩。特别是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县乡党委书记实行“一票否优”。

建立分类施策机制。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等发展实际,将长治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分为197个重点帮扶村、1487个整体推进村、752个先行示范村三个类别,编写《百村百例》,推出一批集体经济发展观摩学习基地,其中长治市11个典型村发展模式入选省级案例。

俯瞰田畴沃野,发展“新”潮迭起。项目在这里扎根,要素在这里集聚,农村集体经济在这里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如今的长治乡村大地,活力奔涌。(赵雪岗)

原标题:长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单兵突进”到“系统集成”——田畴沃野满目新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正式成立
· 潞州区召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会
· 潞城区:六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时政要闻
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潮迭起

长治,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探路先行。

近年来,长治市先后承担了农村税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等13项关键领域的全国改革试点工作,部分经验和做法受到国家部委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一项项敢为人先的改革,成为长治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为全国贡献了弥足珍贵的“长治经验”。

9月6日,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成立。这是省委部署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以来,长治市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落下的又一“先手棋”。至此,长治市形成了“政府+协会+平台+合作社+农户”的工作架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新阶段。

重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架构

落一子而满盘活

在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潞城区潞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清,面向长治市推介云岩山大葱产业园。

今年,潞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依托“熬脑”大葱品牌优势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了集大葱育苗、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其中,核心区域大葱种植面积6000余亩,辐射带动有机大葱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

“项目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是农村集体经济的致富新密码。我们将村与村之间的资源、人才、市场与技术等优势资源有效整合,通过‘公司+乡镇联合总社+村级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户增收。”王国清说。

潞城区的发展,凝聚着长治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期待——理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体系,有效破解村集体缺资金、缺人才等难题,凝聚乡村要素合力,实现发展动能叠加。

今年,市委出台《长治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点任务清单(2022年)》,成立了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发展协会,12个县区和62个乡镇也成立了平台公司,形成系统工作矩阵,通过项目融资、股权投资、委托经营等方式,推动资源资产化、资金高效化、收益多元化,打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合拳。

这样的机制创新,落一子而满盘活。

政府产业引导——

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以军令状方式交办县区项目化推进课题,以责任状方式压实市直牵头部门工作责任。县区成立工作组,实行“双组长”,落实四级联动工作机制。编制了《长治市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规划》(2022—2025年)《长治市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做到市县有规划、乡镇有方案、村庄有项目。

协会抱团聚力——

在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总投资约10亿元的15个农村集体经济项目集体签约,内容涵盖中药材、乡村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推动各类资源互联互通,撬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平台拓展市场——

两年前,壶关县店上镇固村、林青庄等7个村集体还在单打独斗闯市场。去年,固村、林青庄等7个村集体和1个移民小区整合产业发展资金390万元组建了壶关县红太阳农旅开发有限公司。这是该县首家乡镇级平台公司。目前,该公司整合集体产业资金740万元,招商引资近6000万元,流转土地2200亩,引进4家企业和1家高校研究所,建成两个旱地西红柿标准化园区,形成了“党委统领、集体领航、整合要素、集体增收”的发展机制。

合作社主体牵头——

此次,在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上,武乡县石北乡联合总社作了招商推介。为破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不畅、村级“三资”管理不善、服务性不强等瓶颈问题,石北乡积极探索“互联共建”发展模式,成立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相融共进、互利共赢,凝聚起乡村治理合力,助力乡村振兴。

农户利益保障——

在壶关县凤凰山庄,推开窗户,山水美景尽收眼底;走出窑洞,田园风光皆展眼前。这里原来是岭东村的旧址,300孔保存完好的原始窑洞和70多个窑洞小院,让这个山村有了开发的基础。为此,凤凰山庄和岭东村合作成立了长治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目前,岭东村股金分红每年9.2万元,群众务工收入达60余万元,土地流转年收入8万余元,村民实现了薪金、股金、租金三金分红。

数据显示,去年,长治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明显增强,总收入16.21亿元,村均66万元。

探索多种经营模式

变一招鲜为招招鲜

“小米乡村e镇项目的建设,让村里的小米通过电商变成‘金米’,山货变身‘香饽饽’,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云’动力。”9月6日,兴盛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红星欣喜地说。

丰州镇兴盛垴村作为培育小米乡村e镇的核心区,依托驻地企业太行沃土产业园,通过搭建“村企联建”平台,集聚发展一批精品民宿、农家乐、“百谷园”等项目,整合特色农产品向乡村e镇集中,打造成电子商务集聚高地,让更多村民跳出传统销售模式,走上电商路。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理念和思维的迭代,引领长治市突破传统路径,打开“三农”全面发展的窗口。如今,长治市已探索形成6种经营模式——

资源开发利用型。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对村集体闲置的建设用地、机动地、四荒地、闲置资产等进行盘活利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产业发展带动型。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等形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设施大棚、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这样的模式,在潞城区神泉村取得显著成效。他们依托蛋鸡养殖与西红柿种植有机循环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

生产生活服务型。以生产托管为主,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等社会化服务;以生活服务为主,为村民提供保洁保安保育、加工销售咨询等社会化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黎城县晋福村,全国唯一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采用“1+6+N”托管模式,托管服务由1村扩大到11个村,托管面积由996亩扩大到1.1万亩,集体增收15万元。

物业经济租赁型。通过兴办标准厂房、仓储设施、商业门面等,进行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屯留区西街村投资4900余万元建设西街商贸楼,租赁给浙江客都商贸集团,年租金355万元。  

文旅融合引领型。利用农村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开发农家乐、民宿、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沁县走马岭村,修复茶马古道380米、红色地道1600米,建设休闲度假村,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

联合发展创新型。通过整合各类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强村带弱村,企业加项目,项目促增收。

多元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长治市涌现出一批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典型村。但放眼长治,各县区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特色有别,闯市场更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6种经营模式,不能照搬照抄,最要紧的是找准与当地‘三农’发展特色相契合的突破口和发展路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发挥政策集成优势

扶上马送一程

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来保障。

政策发力,由“散”到“聚”,长治以独树一帜的“手笔”营造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最优环境。

建立集体组织运营机制。通过全面开展“清化收”工作,村村形成合同管理、化解债权债务和新增资源收费三个办法,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和农村集体资产定期报告两个制度,规范运营机制,确保今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 

建立要素投入机制。通过全面梳理各类政策,让工商社会资本、土地、人才、科技等要素汇入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洼池,20.4亿元社会资本注入3572个村集体经济项目,5246名致富能手、返乡人员等进入村“两委”班子,1356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激活农村发展潜能。

建立帮扶带动机制。采取组团、联盟、联合等形式,实行村企联营,推动产业相近、产业互补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先后组建8个电商产业园,18个产业联合体,62个联合党组织,78家农民专业联合社,带动832个村集体经济在项目规划、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环节取得突破。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市县分别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奖励办法》,考核结果实行“三挂钩”:与县乡书记抓党建促进基层治理成效挂钩,与党支部评先评优、评星定级挂钩,与村干部岗位报酬挂钩。特别是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县乡党委书记实行“一票否优”。

建立分类施策机制。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等发展实际,将长治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分为197个重点帮扶村、1487个整体推进村、752个先行示范村三个类别,编写《百村百例》,推出一批集体经济发展观摩学习基地,其中长治市11个典型村发展模式入选省级案例。

俯瞰田畴沃野,发展“新”潮迭起。项目在这里扎根,要素在这里集聚,农村集体经济在这里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如今的长治乡村大地,活力奔涌。(赵雪岗)

原标题:长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单兵突进”到“系统集成”——田畴沃野满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