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长治市中研附院申红琴:用“针”功夫守护“生命禁区”
发布时间: 2025-04-16   |  来源: 长治日报

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室内,光线柔和而宁静。脑病科三病区主任申红琴身着白大褂,正专注地为患者施针。她手指轻捻银针,动作娴熟且精准,眼神笃定,心无旁骛,仿佛正与银针对话,周围的一切喧嚣都与她无关。患者起初神色紧张,但随着银针缓缓刺入穴位,表情逐渐放松……

“一根针”能疏通经络,“一把草”可调和阴阳,“一碗汤”能滋养气血。47岁的申红琴怀揣着对传统医学的炽热之心,20多年如一日,用银针草药守护患者健康。

图为:脑病科三病区主任申红琴帮助患者扎针

“申主任,我的中药喝完了,您再帮我看看。”脑中风患者程先生家住潞州区浅水湾小区,近日,专门早起步行到市中研附院继续接受治疗。

“最近血压咋样?锻炼有没有落下?”申红琴关切地询问,同时把手搭在患者程先生手腕上细细切脉。

一年前,程先生在外地出差时突发脑出血陷入昏迷,紧急就医进行了“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切除术”,术后依旧未苏醒。怀揣着希望,家人将他转至市中研附院。面对家属那焦虑无助的眼神,申红琴沉着思索,中药、扎针、艾灸齐上阵。几天后,程先生的病情逐渐稳定,意识恢复清醒。从最初的卧床不起,到慢慢能够下地行走,再到如今的生活自理,程先生重获新生。他常打趣地对病友说:“我就是申主任‘行走的医案’!”

2023年,长治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并决定通过实施杏林技术传承、太行英才培养、服务模式创优、数智技术赋能、岐黄文化弘扬、管理体系创新“六大工程”及中医药特色技术筛查及推广、产学研协同制剂转化等18个子项目,推动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这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浪潮中,市中研附院作为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全院上下紧密协作。申红琴所在的脑病科三病区,更是主动担当作为。

卒中急救,分秒必争。申红琴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带领团队加快脑卒中中心建设。他们打通了一道道阻碍,让绿色通道变得更加顺畅。如今,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静脉溶栓时间大幅缩短至41.73分钟,比“1小时黄金时间救治圈”要求还缩短了约20分钟,为无数患者赢得了生的希望。

面瘫急性期病灶部位一般不针灸,如何快速减轻患者痛苦?申红琴首次将温灸刮痧技术融入治疗。艾灸的温热缓缓驱散经络中的寒邪,能够减轻病症,加快水肿消退,许多患者接受这种疗法后,反馈效果良好。

有病来治,不如无病先“防”。血栓、斑块作为心脑血管的两大安全“隐患”,是申红琴研究的重点。在前辈“化斑预风散”的基础上,她不断钻研,研发出“降脂溶斑散”。随后,经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她又巧妙地将瓜蒌换成橘皮,同时加入桑椹子、草决明、地龙、水蛭等药材,将其升级为“丹龙预风散”,用来帮助患者降脂、溶解颈动脉斑块,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如今,“丹龙预风散”已通过医疗机构制剂备案,与振东制药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有望实现批量生产,造福更多患者。

中医的根在临床,魂在传承。去年,市中研附院成立长治市名中医申红琴传承工作室。申红琴开始手把手培养年轻医生。在接诊、查房时,她总会反复提醒:“要学会‘双镜’诊疗,既要关注影像屏幕上的病变,更要洞察人体气机的变化。”

2023年,国医大师吕景山传承工作室落户市中研附院,申红琴勇挑重担,负责具体工作。一年多来,她积极对接专家团队,邀请他们定期来院开展临床带教与理论授课。在专家的指导下,申红琴和医护人员仔细观察每一个诊疗细节,深入学习专家的诊疗方法,不断提升对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耳部放血能够有效调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前血压。”“经方调制、穴位刺激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可以缓解卒中后疲乏症。”……闲暇之余,申红琴认真总结遇到的特殊病症,与年轻医生们深入探讨治疗思路及诊疗方式。在她的悉心培养下,一位位同事从青涩的见习医生,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六大工程’环环相扣,既传承了传统医学的精华,又借助科技、文化、机制创新,破解了人才、技术转化等难题。”申红琴目光坚定,展望未来,她说,“我们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群众。”(贾志敏)

原标题:中医妙手守护“生命禁区”


[编辑:贾霄星]

  相关链接
· 享“瘦”健康!长治多家医院出招
· 点赞长治好大嫂!25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小姑子
· 因为信任!时隔20年患者再次选择长治市中研附院
· 长治市中研附院开展“传承优良家风 弘扬清风正气”主题党日活动
· 长治市科协深入市中研附院调研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医疗健康
长治市中研附院申红琴:用“针”功夫守护“生命禁区”

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室内,光线柔和而宁静。脑病科三病区主任申红琴身着白大褂,正专注地为患者施针。她手指轻捻银针,动作娴熟且精准,眼神笃定,心无旁骛,仿佛正与银针对话,周围的一切喧嚣都与她无关。患者起初神色紧张,但随着银针缓缓刺入穴位,表情逐渐放松……

“一根针”能疏通经络,“一把草”可调和阴阳,“一碗汤”能滋养气血。47岁的申红琴怀揣着对传统医学的炽热之心,20多年如一日,用银针草药守护患者健康。

图为:脑病科三病区主任申红琴帮助患者扎针

“申主任,我的中药喝完了,您再帮我看看。”脑中风患者程先生家住潞州区浅水湾小区,近日,专门早起步行到市中研附院继续接受治疗。

“最近血压咋样?锻炼有没有落下?”申红琴关切地询问,同时把手搭在患者程先生手腕上细细切脉。

一年前,程先生在外地出差时突发脑出血陷入昏迷,紧急就医进行了“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切除术”,术后依旧未苏醒。怀揣着希望,家人将他转至市中研附院。面对家属那焦虑无助的眼神,申红琴沉着思索,中药、扎针、艾灸齐上阵。几天后,程先生的病情逐渐稳定,意识恢复清醒。从最初的卧床不起,到慢慢能够下地行走,再到如今的生活自理,程先生重获新生。他常打趣地对病友说:“我就是申主任‘行走的医案’!”

2023年,长治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并决定通过实施杏林技术传承、太行英才培养、服务模式创优、数智技术赋能、岐黄文化弘扬、管理体系创新“六大工程”及中医药特色技术筛查及推广、产学研协同制剂转化等18个子项目,推动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这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浪潮中,市中研附院作为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全院上下紧密协作。申红琴所在的脑病科三病区,更是主动担当作为。

卒中急救,分秒必争。申红琴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带领团队加快脑卒中中心建设。他们打通了一道道阻碍,让绿色通道变得更加顺畅。如今,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静脉溶栓时间大幅缩短至41.73分钟,比“1小时黄金时间救治圈”要求还缩短了约20分钟,为无数患者赢得了生的希望。

面瘫急性期病灶部位一般不针灸,如何快速减轻患者痛苦?申红琴首次将温灸刮痧技术融入治疗。艾灸的温热缓缓驱散经络中的寒邪,能够减轻病症,加快水肿消退,许多患者接受这种疗法后,反馈效果良好。

有病来治,不如无病先“防”。血栓、斑块作为心脑血管的两大安全“隐患”,是申红琴研究的重点。在前辈“化斑预风散”的基础上,她不断钻研,研发出“降脂溶斑散”。随后,经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她又巧妙地将瓜蒌换成橘皮,同时加入桑椹子、草决明、地龙、水蛭等药材,将其升级为“丹龙预风散”,用来帮助患者降脂、溶解颈动脉斑块,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如今,“丹龙预风散”已通过医疗机构制剂备案,与振东制药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有望实现批量生产,造福更多患者。

中医的根在临床,魂在传承。去年,市中研附院成立长治市名中医申红琴传承工作室。申红琴开始手把手培养年轻医生。在接诊、查房时,她总会反复提醒:“要学会‘双镜’诊疗,既要关注影像屏幕上的病变,更要洞察人体气机的变化。”

2023年,国医大师吕景山传承工作室落户市中研附院,申红琴勇挑重担,负责具体工作。一年多来,她积极对接专家团队,邀请他们定期来院开展临床带教与理论授课。在专家的指导下,申红琴和医护人员仔细观察每一个诊疗细节,深入学习专家的诊疗方法,不断提升对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耳部放血能够有效调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前血压。”“经方调制、穴位刺激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可以缓解卒中后疲乏症。”……闲暇之余,申红琴认真总结遇到的特殊病症,与年轻医生们深入探讨治疗思路及诊疗方式。在她的悉心培养下,一位位同事从青涩的见习医生,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六大工程’环环相扣,既传承了传统医学的精华,又借助科技、文化、机制创新,破解了人才、技术转化等难题。”申红琴目光坚定,展望未来,她说,“我们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群众。”(贾志敏)

原标题:中医妙手守护“生命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