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长治讯:“沁源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沁源县始终厚植民生情怀,坚定不移地倾听民之意、关注民之忧、汇聚民之力、化解民之困,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大力倾斜,超七成财力投入其中,精心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心中的“民生愿景”一步步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幸福实景”。
双向奔赴:就业新篇开启精彩人生
就业,犹如维系万千家庭生计的坚固纽带,是最大的民生关切点。
沁源县零工市场投用后便迅速化身为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高速桥梁”。大学本科毕业的张意东通过零工市场快速匹配到太原一家公司在沁源本地的招聘信息,薪资待遇合意,顺利入职。他高兴地说:“真没想到,咱们沁源的零工市场如此便捷,工作类型还丰富多样,这次求职体验太棒了。”
“沁源零工”小程序的上线,打破了地域限制,集信息发布、在线投简历、视频面试等功能于一身,串联起工会、银行、乡镇等61个零工驿站,聚焦广大职工就业创业需求,免费为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就业的人员、有就业创业需求的职工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打造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让灵活就业迈入新时代。去年,零工市场共举办200余场线上线下招聘会,开发县内外3000余个岗位,帮800多人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覆盖了各行各业。
沁源县针对不同人群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沁源县乐享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哈哈出行的负责人郭锐表示,通过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场地补贴,很好地缓解了经营压力。
在脱贫户扶持上,对于在同一家单位工作6个月以上月平均工资达到1000元的脱贫户,每人每月可享受200元的稳岗补贴。2024年,沁源县共为1464名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发放稳岗补贴,金额总计176万元。
针对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和16-24周岁的失业青年,沁源县积极协调,提供了47家见习单位110个岗位,发放补贴总额达116万元,助力青年群体积累工作经验,顺利迈向职场。
同时,实现了就业社保村村全覆盖,村里老人认证在村里即可完成。在长治市第六届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捧回三个“太行状元”荣誉。
圆安居梦:新房新景构筑幸福港湾
古人云:“安居才能乐业。”
走进定兴家园,一幅美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平坦整洁的小区道路,搭配浅色调的外墙与生机盎然的绿化,环境宜人,令人心旷神怡。
65岁的侯文宇一家,通过党校家属院拆迁置换新房,喜迁新居,拥有了两套相邻的100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五口既能相互照应,又各自拥有独立空间。周边超市、学校、商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往日邻里仍同住一个小区,情感纽带得以延续。对侯先生而言,这就是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
图为:沁源县棚户区改造项目
不止定兴家园,县城红星塔片区棚户区改造的37栋楼也正式交房。这些建筑承载的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幸福生活的寄托。居民们将在这片崭新的家园里,开启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篇章,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华丽转变。
城市焕新:表里兼修提升宜居品质
城市的更新与发展,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更在于秉持系统思维,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深度融合规划。
图为:鸟瞰沁源县主县城
沁源县着力改造县城东西向6条主要街巷,以及95条背街小巷,实现雨污分流、管线入地、水暖入户。新建车棚、充电桩3149个,更加便利市民的生活。胜利路上曾经被忽视的城市“边角料”,摇身一变成为19座精致的“口袋公园”。城市“一轴两翼”主框架愈发凸显,县城正朝着更加绿色、宜居、有韧性的方向大步迈进。
水暖,作为群众生活的基本“民生线”与“能量源”,备受重视。为彻底解决用水难题,沁源县积极推进大水网一体化建设、优化地下管网配置、接入永和水库水源、提标扩容二水厂蓄水潜能等硬核举措,让水源源不断地供应到群众家中。
家住尚水源小区的卫建国是此前1200个供水末端用户之一,如今他激动地说:“以前水压不足,住在六层,水比较小,也会停水,用水都要打点时间,自从改造后就没有停过水,特别高兴。”
解决水的问题,保护是前提,管理是关键。沁源县整合各类涉水资产企业,组建城乡水务有限公司,实现供水、污水、中水“三水合一”管理,构建起城乡一体、普惠共享的一体化运营体系,逐步安装智能水表,居民在家中就可实时查看用水数据,让自来水变“智”来水。实施阶梯水价,改变粗放的用水习惯,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优质服务。目前,已将县城、郭道镇的2万余户用户,共7.5万余人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预计到2025年底,这一比例将达到全县人口的70%以上,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的目标,为全县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安全、放心的水资源保障。同时,建成的水资源数据监测中心,可以实现水位、水量、水质等实时监测、预警研判。
沁源县始终坚持每年常态化提前供暖,让“暖流”赶在“寒流”之前抵达千家万户。2024年,备受瞩目的北部集中供热“热源首站”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规划覆盖一区五镇(包括经济开发区以及聪子峪乡、王陶镇、王和镇、景凤镇、赤石桥乡),预计供热面积约330万平方米,将有效满足居民及工矿企业的集中供热需求。目前,一期工程涉及的一区三镇(包含经济开发区以及聪子峪乡、王陶镇、王和镇)供热中心项目,规划、设计已全部完成,供热首站的三通一平、设备订货均已就绪,部分管道线路也已开始铺设,预计2025年供热期前将正式投入运营,为沁源北部居民带来温暖与希望。
守护“朝夕”:聚焦“一老一小”传递人间温情
“一老一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情感牵挂,更是衡量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尺。
沁源县观音坪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构成的“代理儿女”志愿服务队。针对辖区内孤寡、独居老人的实际困难,服务队统一将老人手机数字键“9”设置成志愿者的手机号,老人只需一键拨号,“代理儿女”便能随叫随到。这支队伍已为辖区181户281位独居老人提供了贴心的儿女般照护。
辖区内的岳海亮老人感动地说:“他们来家里帮忙擦玻璃、打扫卫生,还时常来看望我,打心眼里我特别感激,社区就像我的家,他们就是我的亲人。”
从2024年1月1日起,沁源县为全县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按月发放高龄津贴,全年累计发放18799人次,发放资金220余万元。
图为:沁源县公办普惠性托育机构
与此同时,承载着未来希望的托育领域,也如新芽初绽般开始成长。2024年9月,沁源县公办普惠性托育机构正式运营,托育中心、机关幼儿园托育部共设置100个托位,可提供半日托、全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服务,为全县0至3岁婴幼儿家庭送上了放心、安心、贴心的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托育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托育资源。
家门口的“医靠”:医疗升级护航健康生活
近年来,沁源县紧紧围绕“最好的基础设施、最好的护理、最好的全科大夫”的“三最”目标,抓住省卫健委“千名医师下基层”在沁源县开展对口帮扶的东风,新增设多个门诊,极大地丰富了医疗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截至2024年底,先后有36名来自省肿瘤医院、山大一院的帮扶专家在沁源县开展坐诊、查房、会诊、专业知识培训、手术带教等工作。
图为:沁源县人民医院
家门口不仅有了好医生,还有了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设备。2024年底,新建的县人民医院建成并投入运行。沁新、黄土坡、康伟等10家本地煤焦企业爱心捐赠的价值1.6亿元的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补齐了县域急重症医疗设备滞后的短板,大幅提升了全县整体诊疗水平。同时开工建设妇幼保健院,引进全国知名中医一线坐诊,“品字型”布局初步实现,医疗服务特色发展,县内看病就医“不再难”。
教育新貌:校园新颜助力学子成长
2024年1月1日,太岳中学顺利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占地总面积为67285㎡,拥有智能化的教学设施和个性化的生活细节,“颜值”和功能的齐备,极大地优化了办学条件。
沁源县始终树立“干和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和平庸不一样”的导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抓实校长、教师“两支队伍”,2024年高考成绩综合排名保持全市县区第二。此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扭转“优质生源流失、教学质量下滑”困境,深入落实好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关心一所中心校”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和投入力度,部分乡镇学校已经实现学生回流。
如今,“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企以助教为责,师以从教为荣”的良好氛围在沁源县蔚然成风。
关爱特殊群体:温暖同行点亮希望之光
在全力铺展民生福祉蓝图、推进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沁源县始终将特殊群体紧紧放在心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深沉的关爱与担当。
2024年9月1日,县残联携手长治杏林康复医院,成功将专业的儿童康复力量引入县域基层,成立了沁源县小蜗牛儿童能力优化中心,这是全县首家针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机构。
7岁的小玉(化名),在小蜗牛儿童能力优化中心经过专业且悉心的康复训练,小玉实现了令人惊喜的蜕变,曾经不会张口说话的她,如今已经能够甜甜地喊出“爸爸妈妈”。这一声简单的呼唤,为那些身处同样困境的家长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与鼓舞。
沁源县残联为在小蜗牛能力优化中心接受康复的每位残疾人提供了1.6万元的康复救助以及一定的生活交通补贴,助力他们尽早掌握生活技能,融入社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一年的时光,是时间的记录,更是沁源县民生事业大步迈进的见证。沁源县一系列惠民政策密集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精准落地,为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幸福答卷”。(张丽丽)
原标题:沁源县:把民生愿景“绘”成幸福实景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沁源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沁源县始终厚植民生情怀,坚定不移地倾听民之意、关注民之忧、汇聚民之力、化解民之困,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大力倾斜,超七成财力投入其中,精心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心中的“民生愿景”一步步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幸福实景”。
双向奔赴:就业新篇开启精彩人生
就业,犹如维系万千家庭生计的坚固纽带,是最大的民生关切点。
沁源县零工市场投用后便迅速化身为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高速桥梁”。大学本科毕业的张意东通过零工市场快速匹配到太原一家公司在沁源本地的招聘信息,薪资待遇合意,顺利入职。他高兴地说:“真没想到,咱们沁源的零工市场如此便捷,工作类型还丰富多样,这次求职体验太棒了。”
“沁源零工”小程序的上线,打破了地域限制,集信息发布、在线投简历、视频面试等功能于一身,串联起工会、银行、乡镇等61个零工驿站,聚焦广大职工就业创业需求,免费为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就业的人员、有就业创业需求的职工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打造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让灵活就业迈入新时代。去年,零工市场共举办200余场线上线下招聘会,开发县内外3000余个岗位,帮800多人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覆盖了各行各业。
沁源县针对不同人群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沁源县乐享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哈哈出行的负责人郭锐表示,通过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场地补贴,很好地缓解了经营压力。
在脱贫户扶持上,对于在同一家单位工作6个月以上月平均工资达到1000元的脱贫户,每人每月可享受200元的稳岗补贴。2024年,沁源县共为1464名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发放稳岗补贴,金额总计176万元。
针对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和16-24周岁的失业青年,沁源县积极协调,提供了47家见习单位110个岗位,发放补贴总额达116万元,助力青年群体积累工作经验,顺利迈向职场。
同时,实现了就业社保村村全覆盖,村里老人认证在村里即可完成。在长治市第六届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捧回三个“太行状元”荣誉。
圆安居梦:新房新景构筑幸福港湾
古人云:“安居才能乐业。”
走进定兴家园,一幅美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平坦整洁的小区道路,搭配浅色调的外墙与生机盎然的绿化,环境宜人,令人心旷神怡。
65岁的侯文宇一家,通过党校家属院拆迁置换新房,喜迁新居,拥有了两套相邻的100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五口既能相互照应,又各自拥有独立空间。周边超市、学校、商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往日邻里仍同住一个小区,情感纽带得以延续。对侯先生而言,这就是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
图为:沁源县棚户区改造项目
不止定兴家园,县城红星塔片区棚户区改造的37栋楼也正式交房。这些建筑承载的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幸福生活的寄托。居民们将在这片崭新的家园里,开启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篇章,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华丽转变。
城市焕新:表里兼修提升宜居品质
城市的更新与发展,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更在于秉持系统思维,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深度融合规划。
图为:鸟瞰沁源县主县城
沁源县着力改造县城东西向6条主要街巷,以及95条背街小巷,实现雨污分流、管线入地、水暖入户。新建车棚、充电桩3149个,更加便利市民的生活。胜利路上曾经被忽视的城市“边角料”,摇身一变成为19座精致的“口袋公园”。城市“一轴两翼”主框架愈发凸显,县城正朝着更加绿色、宜居、有韧性的方向大步迈进。
水暖,作为群众生活的基本“民生线”与“能量源”,备受重视。为彻底解决用水难题,沁源县积极推进大水网一体化建设、优化地下管网配置、接入永和水库水源、提标扩容二水厂蓄水潜能等硬核举措,让水源源不断地供应到群众家中。
家住尚水源小区的卫建国是此前1200个供水末端用户之一,如今他激动地说:“以前水压不足,住在六层,水比较小,也会停水,用水都要打点时间,自从改造后就没有停过水,特别高兴。”
解决水的问题,保护是前提,管理是关键。沁源县整合各类涉水资产企业,组建城乡水务有限公司,实现供水、污水、中水“三水合一”管理,构建起城乡一体、普惠共享的一体化运营体系,逐步安装智能水表,居民在家中就可实时查看用水数据,让自来水变“智”来水。实施阶梯水价,改变粗放的用水习惯,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优质服务。目前,已将县城、郭道镇的2万余户用户,共7.5万余人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预计到2025年底,这一比例将达到全县人口的70%以上,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的目标,为全县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安全、放心的水资源保障。同时,建成的水资源数据监测中心,可以实现水位、水量、水质等实时监测、预警研判。
沁源县始终坚持每年常态化提前供暖,让“暖流”赶在“寒流”之前抵达千家万户。2024年,备受瞩目的北部集中供热“热源首站”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规划覆盖一区五镇(包括经济开发区以及聪子峪乡、王陶镇、王和镇、景凤镇、赤石桥乡),预计供热面积约330万平方米,将有效满足居民及工矿企业的集中供热需求。目前,一期工程涉及的一区三镇(包含经济开发区以及聪子峪乡、王陶镇、王和镇)供热中心项目,规划、设计已全部完成,供热首站的三通一平、设备订货均已就绪,部分管道线路也已开始铺设,预计2025年供热期前将正式投入运营,为沁源北部居民带来温暖与希望。
守护“朝夕”:聚焦“一老一小”传递人间温情
“一老一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情感牵挂,更是衡量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尺。
沁源县观音坪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构成的“代理儿女”志愿服务队。针对辖区内孤寡、独居老人的实际困难,服务队统一将老人手机数字键“9”设置成志愿者的手机号,老人只需一键拨号,“代理儿女”便能随叫随到。这支队伍已为辖区181户281位独居老人提供了贴心的儿女般照护。
辖区内的岳海亮老人感动地说:“他们来家里帮忙擦玻璃、打扫卫生,还时常来看望我,打心眼里我特别感激,社区就像我的家,他们就是我的亲人。”
从2024年1月1日起,沁源县为全县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按月发放高龄津贴,全年累计发放18799人次,发放资金220余万元。
图为:沁源县公办普惠性托育机构
与此同时,承载着未来希望的托育领域,也如新芽初绽般开始成长。2024年9月,沁源县公办普惠性托育机构正式运营,托育中心、机关幼儿园托育部共设置100个托位,可提供半日托、全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服务,为全县0至3岁婴幼儿家庭送上了放心、安心、贴心的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托育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托育资源。
家门口的“医靠”:医疗升级护航健康生活
近年来,沁源县紧紧围绕“最好的基础设施、最好的护理、最好的全科大夫”的“三最”目标,抓住省卫健委“千名医师下基层”在沁源县开展对口帮扶的东风,新增设多个门诊,极大地丰富了医疗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截至2024年底,先后有36名来自省肿瘤医院、山大一院的帮扶专家在沁源县开展坐诊、查房、会诊、专业知识培训、手术带教等工作。
图为:沁源县人民医院
家门口不仅有了好医生,还有了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设备。2024年底,新建的县人民医院建成并投入运行。沁新、黄土坡、康伟等10家本地煤焦企业爱心捐赠的价值1.6亿元的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补齐了县域急重症医疗设备滞后的短板,大幅提升了全县整体诊疗水平。同时开工建设妇幼保健院,引进全国知名中医一线坐诊,“品字型”布局初步实现,医疗服务特色发展,县内看病就医“不再难”。
教育新貌:校园新颜助力学子成长
2024年1月1日,太岳中学顺利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占地总面积为67285㎡,拥有智能化的教学设施和个性化的生活细节,“颜值”和功能的齐备,极大地优化了办学条件。
沁源县始终树立“干和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和平庸不一样”的导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抓实校长、教师“两支队伍”,2024年高考成绩综合排名保持全市县区第二。此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扭转“优质生源流失、教学质量下滑”困境,深入落实好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关心一所中心校”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和投入力度,部分乡镇学校已经实现学生回流。
如今,“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企以助教为责,师以从教为荣”的良好氛围在沁源县蔚然成风。
关爱特殊群体:温暖同行点亮希望之光
在全力铺展民生福祉蓝图、推进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沁源县始终将特殊群体紧紧放在心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深沉的关爱与担当。
2024年9月1日,县残联携手长治杏林康复医院,成功将专业的儿童康复力量引入县域基层,成立了沁源县小蜗牛儿童能力优化中心,这是全县首家针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机构。
7岁的小玉(化名),在小蜗牛儿童能力优化中心经过专业且悉心的康复训练,小玉实现了令人惊喜的蜕变,曾经不会张口说话的她,如今已经能够甜甜地喊出“爸爸妈妈”。这一声简单的呼唤,为那些身处同样困境的家长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与鼓舞。
沁源县残联为在小蜗牛能力优化中心接受康复的每位残疾人提供了1.6万元的康复救助以及一定的生活交通补贴,助力他们尽早掌握生活技能,融入社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一年的时光,是时间的记录,更是沁源县民生事业大步迈进的见证。沁源县一系列惠民政策密集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精准落地,为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幸福答卷”。(张丽丽)
原标题:沁源县:把民生愿景“绘”成幸福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