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桥头,回望2024——
城市在变:天湛蓝、水清澈、树葱郁、人精神,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阔道路铺向远方;
乡村在变:居有屋、行有途、食有黍、归有养,生态环境优美宜人,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风生水起一年间。长治市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同繁荣,“产城”共融齐发展……一幅宜商、宜业、宜游、宜学、宜居的长治新画卷徐徐展开。
图为:长治漳泽湖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诗意栖居”这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长治为之奋斗的目标。
“诗意栖居”,始于颜值,精于品质,终于为民。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一城四区”一体化发展,统筹新区建设和老城更新,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入手,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力打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文明安全的现代化城市,让城市更宜居、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路网通达 精描细绘提品质
跨线桥气势雄浑、下穿通道简约大气、绿化景观错落有致……全长11.6公里的东南外环快速通道全线贯通,横亘东南,为2024年城市建设答卷再添新彩。
图为:东南外环快速通道全线贯通
紫金东街跨线桥、府后街立交桥、东大街高架桥、解放东街-德化门街跨线桥、太岳大街跨线桥、潞阳门路跨线桥、延安南路跨线桥、英雄路下穿通道……从潞州区太行东街出发,沿线9座造型不同的桥梁和下穿通道,以及宽阔平整的辅道、红色的非机动车道、灰色透水砖铺设的人行步道,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串联起城市东南部区域,成为贯通主城区、高新区、潞城区与上党区的“大动脉”。
随着东南外环快速通道的全线贯通,长治市东南部区域的交通通道被彻底打通,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促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者悦,远者来”是城市发展的最好评价,而让“近者”“远者”来去自如的便是交通。从城市快速路到高架桥,立体交通打通了城市的“关节”,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顺畅。
2024年以来,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路网密度增加,交通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毛细血管”顺畅通达。大力实施朝阳片区、小常安置片区配套市政道路建设,对主城区东大街、西环路、长兴路等8条道路进行品质提升及排水管网改造,16座人行过街天桥焕新亮相,德化门西延、高新大道等重点道路工程加速推进,城市“微循环”更畅通,市民出行更便捷。
内通,更外达;高效,更便捷。锚定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长治市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空间外延持续拓展。
高速公路联通未来。黎霍高速公路(黎城至沁源段)顺利通车,沁源至古县段建设完工,长治市实现县县通高速。黎城至晋城陵川(夺火)高速公路项目列入省级高速公路路网,可研报告编制完成。
干线路网提质升级。国道519线、省道348线武乡县城过境改建工程稳步推进,省道213线(原省道225线)壶关过境段、省道358线长子县过境公路改扩建工程有序开展,新建“四好农村路”602公里。
旅游交通“快进慢游”。 完成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任务460公里,全市1286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基本实现全线贯通,串联起全市百余个大小景点、农家乐、古村落、古建筑等,连接12个县区,通达90%脱贫村庄,覆盖90%特色农产品产区,构筑起全域旅游公路网。
物流枢纽取得突破。长治至莫斯科首趟中欧班列顺利开行,打通国际物流新通道,填补了晋东南地区中欧班列运输的空白,进一步拓展了中欧班列国际“朋友圈”,长治市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出行的路,连着发展的路;出行的脚步,丈量着幸福广度。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每一处细节,背后都饱含着城市建设和管理者的不懈努力,城市管理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会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功能优化 精细刻画增温度
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
“公园步道脚感舒适,雨后没有积水,植被绿化布局美观,咱们城市建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漂亮了。”家住潞州区的李建道出的心声,也是群众对城市发展最真切的认可。
长治市坚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把海绵城市融入城市建设各方面,统筹“东山涵养、中城调养、西水培养”综合治理,围绕生态修复、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等6大方面,高质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形成特色鲜明的“点线面源综合施策,山湖林草统筹治理,建管养护齐头并进”的长治模式。
慢排缓释,绿意满城。结合城市更新,加快既有社区海绵化改造,新建住宅小区按照海绵城市要求高标准设计和建设,达到海绵城市建设与景观绿化有机融合。同时,充分利用街头绿地,建设海绵口袋公园、生态停车场等,一个个“海绵细胞”推动实现雨水源头减排效果。
雨污分流,“里子”更实。推进实施潞阳门路、解放东西街等道路的雨污分流改造,构建形成太行北路、西大街等涝水行泄通道,主城区主干道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城市排水能力大大提高。
建设成效,全国领先。城市内涝标准基本达到30年一遇,防洪标准超过50年一遇,年再生水利用量达3351万立方米,主城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统筹推进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入选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连续3年获评中央财政示范补助资金绩效评价A档。
民生实事,越细致,越温暖。长治市倾注“工匠”精神,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奋力落笔书写答卷。
2024年,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和“城市疮疤”等突出问题,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发展“新活力”。
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市焕新。推进北寨片区、小常片区、西南关城中村及260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既有建筑加装电梯241部。稳步推进八一路小学片区、上党落子剧团片区的“城市疮疤”治理,完成片区拆除清运工作,对市政府东门人行便道、园林绿化、围墙等进行恢复,城市开启“美颜路”。
小小停车位,事关大民生。以长兴路(紫金东街-东大街)为试点,对体育公园入口、人行便道等重要点位、场所停车秩序进行联合整治,重新施划停车位,合理设置安装隔离防撞桩,车辆停放混乱、交通拥堵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加快推进长治市智慧停车平台建设,完善系统功能。
垃圾不落地,环境更美丽。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处置中心、餐厨垃圾大件垃圾处置中心建设项目,西长井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封场治理项目加速推进。
游园绿地,扮靓街头。坚持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10个、小微绿地11处、城市绿道5公里,城市新增绿化面积72.07万平方米,一个个功能完备、小巧精美的游园绿地点缀街头,让市民在家门口拥抱“诗与远方”。
优化城市功能,以“微提升”加码“幸福感”。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落地,让市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最宜人的温度。
城乡融合 精致塑造添活力
一座城,它具有乡的美丽。有山有水,有田有园,百姓生活和谐幸福。
一个村,它具有城的魅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园区经济蓬勃发展。
这就是长治的城镇乡村,城的魅力和乡的美丽,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城镇化的主体是人,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就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也是长治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题中之义。“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答卷,百姓是最终考官。
“农闲了、旅游淡季了,就去城里务工,有技能培训证,还有村里给牵线搭桥,工作不愁找。”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村民郭怀龙高兴地说。
在外地企业工作的王有强,看到南平头坞村丰富优质的连翘资源后,怀揣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心,回到家乡成立烽关种养专业合作社,打造农民自己的药茶品牌。
有人选择进城,有人选择回乡,这背后是城市和乡村不再有“围墙”、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
在产业上下功夫,注入城乡融合发展活水——
长治市聚焦“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一市多链”发展路径,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打造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势区,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图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
以“神农故里·长治好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上党党参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旱作·晋品”产品为龙头,带动打造平顺中药材、沁县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等“一县一业”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强镇,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乡村神话、古建、山水、红色、气候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引导农业与旅游休闲、健康养生融合发展,壮大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红色游、生态游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在要素上做文章,畅通城乡双向流动通道——
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新增租房落户渠道,对待购房落户和租房落户一视同仁,保障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推进市县乡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站贯通融合,实现整体联动、信息共享。完善零工驿站网络,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太行挖机”“瑞心康护”等省级劳务品牌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劳务品牌促就业作用。
一项项政策,盘活城乡两端资源,畅通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通道。
在保障上见成效,绘就城乡共美生活图景——
坚持以建设省级精品示范村与提档升级村为重点,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工作,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大力推进农村供水保障规模化发展,实施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为主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稳步提升工程供水能力和运行管理水平。以上党革命老区散煤清零工作为抓手,实施潞光电厂、漳山电厂等供热机组三项改造,发展工业余热集中供热,加快推进市县、城乡一体化集中供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和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
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推动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立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和合作共享机制,一项项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果,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行尽池城皆是景,一城山水满城诗。”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盛赞长治:“长治是一座美丽又宜居的城市,民众生活幸福指数很高。这座城市规划非常好,街道横平竖直,处处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想不到这样一座北方的城市如此山清水秀。”
唯实惟先,善作善成。长治始终牢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以“绣花”的功夫,精心描绘城市“颜值”、精细刻画城市“表情”、精致塑造城市“气质”,让城市更有暖意、诗意。
长治,让幸福触手可及!(刘晓荣)
原标题:有一种幸福,是生活在长治——长治市持续强功能提品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在岁月的桥头,回望2024——
城市在变:天湛蓝、水清澈、树葱郁、人精神,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阔道路铺向远方;
乡村在变:居有屋、行有途、食有黍、归有养,生态环境优美宜人,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风生水起一年间。长治市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同繁荣,“产城”共融齐发展……一幅宜商、宜业、宜游、宜学、宜居的长治新画卷徐徐展开。
图为:长治漳泽湖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诗意栖居”这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长治为之奋斗的目标。
“诗意栖居”,始于颜值,精于品质,终于为民。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一城四区”一体化发展,统筹新区建设和老城更新,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入手,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力打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文明安全的现代化城市,让城市更宜居、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路网通达 精描细绘提品质
跨线桥气势雄浑、下穿通道简约大气、绿化景观错落有致……全长11.6公里的东南外环快速通道全线贯通,横亘东南,为2024年城市建设答卷再添新彩。
图为:东南外环快速通道全线贯通
紫金东街跨线桥、府后街立交桥、东大街高架桥、解放东街-德化门街跨线桥、太岳大街跨线桥、潞阳门路跨线桥、延安南路跨线桥、英雄路下穿通道……从潞州区太行东街出发,沿线9座造型不同的桥梁和下穿通道,以及宽阔平整的辅道、红色的非机动车道、灰色透水砖铺设的人行步道,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串联起城市东南部区域,成为贯通主城区、高新区、潞城区与上党区的“大动脉”。
随着东南外环快速通道的全线贯通,长治市东南部区域的交通通道被彻底打通,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促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者悦,远者来”是城市发展的最好评价,而让“近者”“远者”来去自如的便是交通。从城市快速路到高架桥,立体交通打通了城市的“关节”,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顺畅。
2024年以来,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路网密度增加,交通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毛细血管”顺畅通达。大力实施朝阳片区、小常安置片区配套市政道路建设,对主城区东大街、西环路、长兴路等8条道路进行品质提升及排水管网改造,16座人行过街天桥焕新亮相,德化门西延、高新大道等重点道路工程加速推进,城市“微循环”更畅通,市民出行更便捷。
内通,更外达;高效,更便捷。锚定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长治市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空间外延持续拓展。
高速公路联通未来。黎霍高速公路(黎城至沁源段)顺利通车,沁源至古县段建设完工,长治市实现县县通高速。黎城至晋城陵川(夺火)高速公路项目列入省级高速公路路网,可研报告编制完成。
干线路网提质升级。国道519线、省道348线武乡县城过境改建工程稳步推进,省道213线(原省道225线)壶关过境段、省道358线长子县过境公路改扩建工程有序开展,新建“四好农村路”602公里。
旅游交通“快进慢游”。 完成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任务460公里,全市1286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基本实现全线贯通,串联起全市百余个大小景点、农家乐、古村落、古建筑等,连接12个县区,通达90%脱贫村庄,覆盖90%特色农产品产区,构筑起全域旅游公路网。
物流枢纽取得突破。长治至莫斯科首趟中欧班列顺利开行,打通国际物流新通道,填补了晋东南地区中欧班列运输的空白,进一步拓展了中欧班列国际“朋友圈”,长治市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出行的路,连着发展的路;出行的脚步,丈量着幸福广度。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每一处细节,背后都饱含着城市建设和管理者的不懈努力,城市管理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会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功能优化 精细刻画增温度
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
“公园步道脚感舒适,雨后没有积水,植被绿化布局美观,咱们城市建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漂亮了。”家住潞州区的李建道出的心声,也是群众对城市发展最真切的认可。
长治市坚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把海绵城市融入城市建设各方面,统筹“东山涵养、中城调养、西水培养”综合治理,围绕生态修复、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等6大方面,高质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形成特色鲜明的“点线面源综合施策,山湖林草统筹治理,建管养护齐头并进”的长治模式。
慢排缓释,绿意满城。结合城市更新,加快既有社区海绵化改造,新建住宅小区按照海绵城市要求高标准设计和建设,达到海绵城市建设与景观绿化有机融合。同时,充分利用街头绿地,建设海绵口袋公园、生态停车场等,一个个“海绵细胞”推动实现雨水源头减排效果。
雨污分流,“里子”更实。推进实施潞阳门路、解放东西街等道路的雨污分流改造,构建形成太行北路、西大街等涝水行泄通道,主城区主干道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城市排水能力大大提高。
建设成效,全国领先。城市内涝标准基本达到30年一遇,防洪标准超过50年一遇,年再生水利用量达3351万立方米,主城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统筹推进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入选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连续3年获评中央财政示范补助资金绩效评价A档。
民生实事,越细致,越温暖。长治市倾注“工匠”精神,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奋力落笔书写答卷。
2024年,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和“城市疮疤”等突出问题,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发展“新活力”。
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市焕新。推进北寨片区、小常片区、西南关城中村及260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既有建筑加装电梯241部。稳步推进八一路小学片区、上党落子剧团片区的“城市疮疤”治理,完成片区拆除清运工作,对市政府东门人行便道、园林绿化、围墙等进行恢复,城市开启“美颜路”。
小小停车位,事关大民生。以长兴路(紫金东街-东大街)为试点,对体育公园入口、人行便道等重要点位、场所停车秩序进行联合整治,重新施划停车位,合理设置安装隔离防撞桩,车辆停放混乱、交通拥堵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加快推进长治市智慧停车平台建设,完善系统功能。
垃圾不落地,环境更美丽。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处置中心、餐厨垃圾大件垃圾处置中心建设项目,西长井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封场治理项目加速推进。
游园绿地,扮靓街头。坚持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10个、小微绿地11处、城市绿道5公里,城市新增绿化面积72.07万平方米,一个个功能完备、小巧精美的游园绿地点缀街头,让市民在家门口拥抱“诗与远方”。
优化城市功能,以“微提升”加码“幸福感”。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落地,让市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最宜人的温度。
城乡融合 精致塑造添活力
一座城,它具有乡的美丽。有山有水,有田有园,百姓生活和谐幸福。
一个村,它具有城的魅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园区经济蓬勃发展。
这就是长治的城镇乡村,城的魅力和乡的美丽,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城镇化的主体是人,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就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也是长治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题中之义。“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答卷,百姓是最终考官。
“农闲了、旅游淡季了,就去城里务工,有技能培训证,还有村里给牵线搭桥,工作不愁找。”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村民郭怀龙高兴地说。
在外地企业工作的王有强,看到南平头坞村丰富优质的连翘资源后,怀揣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心,回到家乡成立烽关种养专业合作社,打造农民自己的药茶品牌。
有人选择进城,有人选择回乡,这背后是城市和乡村不再有“围墙”、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
在产业上下功夫,注入城乡融合发展活水——
长治市聚焦“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一市多链”发展路径,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打造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势区,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图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
以“神农故里·长治好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上党党参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旱作·晋品”产品为龙头,带动打造平顺中药材、沁县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等“一县一业”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强镇,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乡村神话、古建、山水、红色、气候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引导农业与旅游休闲、健康养生融合发展,壮大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红色游、生态游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在要素上做文章,畅通城乡双向流动通道——
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新增租房落户渠道,对待购房落户和租房落户一视同仁,保障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推进市县乡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站贯通融合,实现整体联动、信息共享。完善零工驿站网络,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太行挖机”“瑞心康护”等省级劳务品牌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劳务品牌促就业作用。
一项项政策,盘活城乡两端资源,畅通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通道。
在保障上见成效,绘就城乡共美生活图景——
坚持以建设省级精品示范村与提档升级村为重点,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工作,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大力推进农村供水保障规模化发展,实施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为主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稳步提升工程供水能力和运行管理水平。以上党革命老区散煤清零工作为抓手,实施潞光电厂、漳山电厂等供热机组三项改造,发展工业余热集中供热,加快推进市县、城乡一体化集中供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和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
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推动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立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和合作共享机制,一项项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果,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行尽池城皆是景,一城山水满城诗。”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盛赞长治:“长治是一座美丽又宜居的城市,民众生活幸福指数很高。这座城市规划非常好,街道横平竖直,处处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想不到这样一座北方的城市如此山清水秀。”
唯实惟先,善作善成。长治始终牢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以“绣花”的功夫,精心描绘城市“颜值”、精细刻画城市“表情”、精致塑造城市“气质”,让城市更有暖意、诗意。
长治,让幸福触手可及!(刘晓荣)
原标题:有一种幸福,是生活在长治——长治市持续强功能提品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