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代代从医!上党贾家悬壶济世500多年
发布时间: 2024-08-19   |  来源: 山西晚报

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积累起来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医药的发展记述着祖先同疾病作斗争的艰辛与功绩,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治市上党贾家是数以万计悬壶济世、浩如烟海之普通一员。

8月16日下午,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前夕,记者在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见到了年逾七旬的贾树德老人,聆听了他讲述贾家祖上十几代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动人故事。

图为:2009年,长治市赵树理文学研究会会长一丁(右二)题写“贾家中医世家”,贾树德(左一)接收。

几代人行医著书

贾树德老人现年74岁,退休前在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担任医院办公室主任一职。据他讲,太祖爷贾洪,原系山西汾州府人氏,因国祸世乱于元大定(1361年一1363年)年间迁徙至山西潞州南乡凤凰村(今上党区琚寨村)一孔窑洞栖身。

据贾树德先辈口传,贾家从明代开始世代行医,除正德年间的祖先爷贾奉名声最著者,便数清康熙年间的贾才了。贾才5岁时能背熟中药“汤头”歌,20岁开始独立行医。贾才习惯整理患者病历,不断总结行医的经验和教训,行医60多年,尤以诊治伤寒和儿科为特长,著有《伤寒会心》《伤寒洗髓》等医学专著二十多卷。

贾凤翔生于清雍正九年,善医学,善针灸。19岁带弟下江南做买卖,23岁回家随父从医,医著有《隐士顺知》一卷、《试验良方》六卷、《针灸集要》一卷、《醒世开闻》一卷。

贾锦城生于清道光十三年,自幼随父从医,善地理,善医术。遗著有《经验仙芳》一套、《医学》二卷等。因大火,众多书箱损失。

贾尚信生于清同治二年,自幼随父从医,善医学,善地理,勤俭持家,治理有方。著《传家年谱》一卷,在荫城开“義顺堂”药铺一所,在陵川礼义、壶关东柏林等地先后设堂问诊,教子辈等自制“丸、散、膏、丹”等,为患者服务。贾尚信足迹遍布高平、陵川、壶关等方圆数百里,名扬乡里,保存古典医籍数百卷,单方、验方、秘方数百本。

图为:四层堂楼院,贾家大院最为壮观的建筑。

贾家大院气势恢宏

上党区琚寨村,至今有贾家达7000平方米的故宅,被称为贾家大院。贾家大院是一个由13个院落、90间房屋组成的建筑群,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中为正院,楼房为主,两边偏院,平房居多。院中有院,门内有门,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院中砖雕、木雕、石雕的各种装饰图案精美细腻,举目皆是。

8月17日,山西晚报记者在琚寨村委主任杨伟兵的带领下,来到村中央这处古色古香的六进院落。大门口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砂石铺砌雕成的一幅阴阳八卦图,直径达到3米,图案清晰,雕刻精良。院子门楼上方,有“耕读医馨”4个大字。进入第一进院,杨伟兵指着院中一块大青石说:“这块石头可不一般,是贾家历代医生出去行医的上马石,据说用了数百年了。”

采访中,从屋子里走出一名70多岁的男子。杨伟兵介绍,他叫贾世华,是贾家的后代,现仍居住在贾家高楼的东厢房里。贾世华对记者讲,他们的祖先爷贾奉从明正德年间开始行医卖药,并在陵川及河南等地开有多家医药铺。贾世华指着二门两边的院墙上深嵌的铁环说,这些铁环是先人外出回家和前来求医者拴马用的,左右共有10个,现存6个。

左墙根下有一个风化剥蚀严重的石槽,贾世华说:“这个石槽就是当时供马饮水用的,那边的厢房原是为求医看病者做饭的厨房。”前院宽阔的停马场、二院的马槽马拴,贾家昔年繁华富庶依稀可见。

通向过厅,有两个对称小院,就是中轴线上的第四进院和第五进院。第四进院的过厅街门门楣上,刻有“唯耕唯读”4个大字。贾世华说:“唯耕唯读”是贾家祖训,让后人力求耕作和读书齐头并进两不误。

从四、五进院进入第六进院,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幢砖砌的四层堂楼院,一眼望去颇为壮观,它就是这座明清宅院的标志性建筑,俗称“贾家高楼”,其是整个贾家大院最为壮观的建筑、琚寨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高25米,大约现代5层楼的高度。大楼的门用厚厚的铁皮裹着,铁皮已锈迹斑斑,留着沧桑的印记。贾世华介绍,这个楼平时堆放药材,遇到战乱可为藏身楼。楼内有木梯可登楼远眺,地下还修有地道,连通前后左右院,直达后沟,这样的明清建筑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实属不易,高楼所用的铁裹门更反映了当时荫城镇铁货的高超水平。

在贾家各处大院,都可见“唯耕唯读”“和气致祥”“积善余庆”等字样,它们和大门上的匾额“耕读医馨”一起,构成了贾家后人遵循的祖训和做人做事的教诲。

贾家世代行医,所住的院子俗称中医大院,更有研究者认为贾家大院是一座“古老的民间医院”。

走出贾家大院,回望那成排的拴马铁环,品味贾树德老人讲述的贾家先人治病救人的事例,依稀可以想见,那些明代的清代的医生,或坐堂切脉,或烧火煎药,满院弥漫着药香;门外车来车往,牛马嘶鸣,日子在院子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的雕琢建造中渐渐丰盈。

图为:父老乡亲送给贾家的荣誉牌匾“医革可佩”。

杏林薪火代代相传

采访中,贾树德老人说,其祖父贾子玉是贾氏家族第十代传人,也是贾家十几代中医的突出代表人物。1945年长治城获得解放,1946年人民政府成立医务组织,贾子玉担任荫城四区医务主任,随即受政府之托迅疾组织扑灭家乡暴发的一次急性流行传染病。1956年先后任村、乡卫生保健站、公社分院站长、院长。

各级政府、基层领导对贾家中医后继有人予以特别关注和关怀。1955年,贾子玉被当时的潞安县选派参加了山西省首届中医工作代表会,先后当选第一至六届县(市)人大代表。父老乡亲给他呈送了荣誉牌匾“医革可佩”,当时的报纸报道称赞他是“农业社的好医生”,但老人家对此一切得之淡然。1965年,近70岁的他仍热情高涨地参加了县卫生系统组织的农村巡回医疗队,步行持续一个多月深入各个公社山庄窝铺的群众家中,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老人80多岁时患上白内障,却坚持让儿媳在床旁代写处方。培养20名中医骨干。1963年总结部分秘方,被编入长冶县卫生局出版的《中医验方集锦》,为当地的中西医发展做出了贡献。

贾树德的父亲贾梦姣也是自幼学医。成年成才后的贾梦姣无论在工作岗位、休假返乡,还是离休后常住医院家属院,数十年分文不取,始终以一技之长服务同事、同乡和群众。

贾树德介绍,他自幼和祖父父亲学中医,1969年冬从村卫生所参军入伍,在部队还学习了西医。1978年10月晋东南地区中医院应运而生,1979年10月贾树德转业到晋东南地区中医院(现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工作,祖父和父亲高兴得心花怒放,认为祖传的中医药可以得到继承了。

2000年,贾树德的儿子贾毓明进入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工作,如今担任院办主任。

2022年,贾毓明的儿子贾欣昊被长治医学院中药专业录取。

现在,贾家十三辈的贾梦卿、贾世英仍在行医,十四辈的贾慧尧在村卫生所随父从医,贾玖德在山西医科大攻读硕士学位。

五百多年来,承前起后,继往开来。贾家的子孙依然默默无闻地追寻着先辈的足迹,演绎着生命延续的乐章。(张文举、索智慧

原标题:贾家中医世家:杏林春意暖了一方500年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山西三建开展第二季度重点工程劳动竞赛综合考评工作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长治新闻
代代从医!上党贾家悬壶济世500多年

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积累起来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医药的发展记述着祖先同疾病作斗争的艰辛与功绩,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治市上党贾家是数以万计悬壶济世、浩如烟海之普通一员。

8月16日下午,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前夕,记者在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见到了年逾七旬的贾树德老人,聆听了他讲述贾家祖上十几代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动人故事。

图为:2009年,长治市赵树理文学研究会会长一丁(右二)题写“贾家中医世家”,贾树德(左一)接收。

几代人行医著书

贾树德老人现年74岁,退休前在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担任医院办公室主任一职。据他讲,太祖爷贾洪,原系山西汾州府人氏,因国祸世乱于元大定(1361年一1363年)年间迁徙至山西潞州南乡凤凰村(今上党区琚寨村)一孔窑洞栖身。

据贾树德先辈口传,贾家从明代开始世代行医,除正德年间的祖先爷贾奉名声最著者,便数清康熙年间的贾才了。贾才5岁时能背熟中药“汤头”歌,20岁开始独立行医。贾才习惯整理患者病历,不断总结行医的经验和教训,行医60多年,尤以诊治伤寒和儿科为特长,著有《伤寒会心》《伤寒洗髓》等医学专著二十多卷。

贾凤翔生于清雍正九年,善医学,善针灸。19岁带弟下江南做买卖,23岁回家随父从医,医著有《隐士顺知》一卷、《试验良方》六卷、《针灸集要》一卷、《醒世开闻》一卷。

贾锦城生于清道光十三年,自幼随父从医,善地理,善医术。遗著有《经验仙芳》一套、《医学》二卷等。因大火,众多书箱损失。

贾尚信生于清同治二年,自幼随父从医,善医学,善地理,勤俭持家,治理有方。著《传家年谱》一卷,在荫城开“義顺堂”药铺一所,在陵川礼义、壶关东柏林等地先后设堂问诊,教子辈等自制“丸、散、膏、丹”等,为患者服务。贾尚信足迹遍布高平、陵川、壶关等方圆数百里,名扬乡里,保存古典医籍数百卷,单方、验方、秘方数百本。

图为:四层堂楼院,贾家大院最为壮观的建筑。

贾家大院气势恢宏

上党区琚寨村,至今有贾家达7000平方米的故宅,被称为贾家大院。贾家大院是一个由13个院落、90间房屋组成的建筑群,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中为正院,楼房为主,两边偏院,平房居多。院中有院,门内有门,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院中砖雕、木雕、石雕的各种装饰图案精美细腻,举目皆是。

8月17日,山西晚报记者在琚寨村委主任杨伟兵的带领下,来到村中央这处古色古香的六进院落。大门口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砂石铺砌雕成的一幅阴阳八卦图,直径达到3米,图案清晰,雕刻精良。院子门楼上方,有“耕读医馨”4个大字。进入第一进院,杨伟兵指着院中一块大青石说:“这块石头可不一般,是贾家历代医生出去行医的上马石,据说用了数百年了。”

采访中,从屋子里走出一名70多岁的男子。杨伟兵介绍,他叫贾世华,是贾家的后代,现仍居住在贾家高楼的东厢房里。贾世华对记者讲,他们的祖先爷贾奉从明正德年间开始行医卖药,并在陵川及河南等地开有多家医药铺。贾世华指着二门两边的院墙上深嵌的铁环说,这些铁环是先人外出回家和前来求医者拴马用的,左右共有10个,现存6个。

左墙根下有一个风化剥蚀严重的石槽,贾世华说:“这个石槽就是当时供马饮水用的,那边的厢房原是为求医看病者做饭的厨房。”前院宽阔的停马场、二院的马槽马拴,贾家昔年繁华富庶依稀可见。

通向过厅,有两个对称小院,就是中轴线上的第四进院和第五进院。第四进院的过厅街门门楣上,刻有“唯耕唯读”4个大字。贾世华说:“唯耕唯读”是贾家祖训,让后人力求耕作和读书齐头并进两不误。

从四、五进院进入第六进院,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幢砖砌的四层堂楼院,一眼望去颇为壮观,它就是这座明清宅院的标志性建筑,俗称“贾家高楼”,其是整个贾家大院最为壮观的建筑、琚寨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高25米,大约现代5层楼的高度。大楼的门用厚厚的铁皮裹着,铁皮已锈迹斑斑,留着沧桑的印记。贾世华介绍,这个楼平时堆放药材,遇到战乱可为藏身楼。楼内有木梯可登楼远眺,地下还修有地道,连通前后左右院,直达后沟,这样的明清建筑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实属不易,高楼所用的铁裹门更反映了当时荫城镇铁货的高超水平。

在贾家各处大院,都可见“唯耕唯读”“和气致祥”“积善余庆”等字样,它们和大门上的匾额“耕读医馨”一起,构成了贾家后人遵循的祖训和做人做事的教诲。

贾家世代行医,所住的院子俗称中医大院,更有研究者认为贾家大院是一座“古老的民间医院”。

走出贾家大院,回望那成排的拴马铁环,品味贾树德老人讲述的贾家先人治病救人的事例,依稀可以想见,那些明代的清代的医生,或坐堂切脉,或烧火煎药,满院弥漫着药香;门外车来车往,牛马嘶鸣,日子在院子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的雕琢建造中渐渐丰盈。

图为:父老乡亲送给贾家的荣誉牌匾“医革可佩”。

杏林薪火代代相传

采访中,贾树德老人说,其祖父贾子玉是贾氏家族第十代传人,也是贾家十几代中医的突出代表人物。1945年长治城获得解放,1946年人民政府成立医务组织,贾子玉担任荫城四区医务主任,随即受政府之托迅疾组织扑灭家乡暴发的一次急性流行传染病。1956年先后任村、乡卫生保健站、公社分院站长、院长。

各级政府、基层领导对贾家中医后继有人予以特别关注和关怀。1955年,贾子玉被当时的潞安县选派参加了山西省首届中医工作代表会,先后当选第一至六届县(市)人大代表。父老乡亲给他呈送了荣誉牌匾“医革可佩”,当时的报纸报道称赞他是“农业社的好医生”,但老人家对此一切得之淡然。1965年,近70岁的他仍热情高涨地参加了县卫生系统组织的农村巡回医疗队,步行持续一个多月深入各个公社山庄窝铺的群众家中,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老人80多岁时患上白内障,却坚持让儿媳在床旁代写处方。培养20名中医骨干。1963年总结部分秘方,被编入长冶县卫生局出版的《中医验方集锦》,为当地的中西医发展做出了贡献。

贾树德的父亲贾梦姣也是自幼学医。成年成才后的贾梦姣无论在工作岗位、休假返乡,还是离休后常住医院家属院,数十年分文不取,始终以一技之长服务同事、同乡和群众。

贾树德介绍,他自幼和祖父父亲学中医,1969年冬从村卫生所参军入伍,在部队还学习了西医。1978年10月晋东南地区中医院应运而生,1979年10月贾树德转业到晋东南地区中医院(现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工作,祖父和父亲高兴得心花怒放,认为祖传的中医药可以得到继承了。

2000年,贾树德的儿子贾毓明进入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工作,如今担任院办主任。

2022年,贾毓明的儿子贾欣昊被长治医学院中药专业录取。

现在,贾家十三辈的贾梦卿、贾世英仍在行医,十四辈的贾慧尧在村卫生所随父从医,贾玖德在山西医科大攻读硕士学位。

五百多年来,承前起后,继往开来。贾家的子孙依然默默无闻地追寻着先辈的足迹,演绎着生命延续的乐章。(张文举、索智慧

原标题:贾家中医世家:杏林春意暖了一方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