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武乡县安乐庄邀你打卡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出生地”
发布时间: 2024-05-15   |  来源: 上党晚报

阳光透过太行山脉的层峦叠嶂,洒落在蜿蜒曲折的太行一号红色旅游公路上。笔者带着对党的新闻历史的敬仰和好奇,踏上了这条通往红色记忆的道路,一路向东,寻找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行驶在公路上,两旁的风景如同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峻峭的山峰,纵横的沟壑,似乎在低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烽火岁月。车子行驶过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小山村——安乐庄,悄然映入眼帘。它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宛如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默默地守护着那段光荣的历史。

走进安乐庄,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八十多年前。

图为:鸟瞰安乐庄村

那时,这里曾是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所在地,是华北敌后新闻通讯的总机关。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闻工作者,肩负人民的希望和党的嘱托,在战火中坚持出版革命报刊,为了建立一个崭新中国的“新华”梦想,奉献着自己的才智、汗水,乃至热血和生命。

沿着村庄的小路漫步,笔者试图寻找那些历史的痕迹。

图为: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安乐庄旧址史料陈列展

在烽火连天的1939年1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最重要的报纸、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后沟村创刊,何云任社长兼总编辑,陈克寒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同年7月,报社迁至武乡县大坪村。何云以为,此地靠近八路军总部,有警卫部队把守,因背靠大山而便于隐蔽,故为一个较为安全的办报地点。10月19日,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在大坪村成立,何云兼任总分社社长、总编辑。报社与通讯社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报社编辑科(后由电讯科)肩负向延安总社发送新闻稿的任务。12月,由于报社人员大增,大坪村容纳不下,移址安乐庄村,大坪村只留下石印厂。

行至村口,在绿树掩映下,一座古朴的院落映入眼帘。一棵参天大树矗立在那里,它见证了当年新闻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图为: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安乐庄旧址

树下,一块石碑静静镶嵌在灰土色的墙上,“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字样赫然眼前。笔者站在石碑前,心中涌起一股敬意。

轻轻推开院门,缓步而入。四合院历经风雨,经过保护修缮后,保持了当年的风貌。

走进屋内,仿佛能听到当年新闻工作者们敲击键盘、印刷报纸的声音。一张张老照片、一叠叠老报纸、一件件老物件……诉说着那段历史的点点滴滴。笔者仔细观看着这些照片和文物,仿佛能看到当年新闻工作者们一手握笔、一手握枪,在战火中坚持出版革命报刊的身影。

在敌后战场上,随着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新华日报》华北版派出大批记者,进行战地采访,采写出大量战地新闻。何云等社领导不仅在报社抓编发稿件和印报工作,还经常随总部和一二九师首长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写工作。当关家垴歼灭战打响后,何云和陈克寒带领部分记者,背负油印机跟着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和一二九师刘、邓首长,日夜战斗在火线上,写好报道,立即审阅,油印发行。虽然在激烈的反“扫荡”烽火中,报社经常转移,但从未中断出报。

图为:史料陈列展一角

依次参观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安乐庄旧址史料陈列展,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管理委员会旧址,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编辑部旧址。在革命的烽火中诞生、开拓敌后新闻事业、华北敌后根据地新闻文化中心、为有牺牲多壮志四个部分用详实的资料系统地展现了当年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笔者仔细观看着这些展品,心中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那个时期,战地新闻工作者冒着枪林弹雨、白手起家,开拓敌后人民新闻文化事业。他们既承担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职能,又担负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出版发行工作。他们克服我们今天不可想象的艰难困苦,打破敌人的新闻封锁,向华北敌后人民传达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关怀,以及全国、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消息;同时及时地向世界宣传抗日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光辉业绩,揭露日军凶恶残暴的滔天罪行。

展馆里,笔者还看到了许多当年新闻工作者们的照片和事迹介绍。他们中有的人为了报道真实情况而深入虎穴,有的人为了传递消息而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他们的英勇事迹让我们深感敬佩。

1939年底,随着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的并入,他们在这里编辑出版了《论持久战》《论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员修养》等一大批根据地急需的书刊;他们在这里发行的《中国人》周刊深受敌占区人民的喜爱与欢迎。安乐庄一度成为华北敌后新闻、文化、出版事业的中心。

在角落里,笔者看到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复印件:铅印,4开4版,间日刊,当时的发行量达3万份。轻轻翻开报纸,上面的文字虽然已经泛黄,但依旧清晰可见。看着这份报纸,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人们对抗日战争的坚定信念和对胜利的渴望。

朱德总司令曾赞誉道:“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确实,《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不仅在抗日根据地内深入人心,连国统区也深受其影响,甚至引起了海外的广泛关注,美国纽约的《今日中国》杂志、莫斯科的外交人民委员会等机构都长期订阅这份报纸。

然而,在1942年5月,日军发动了对太行区北部的疯狂“铁壁合围”和“篦梳式”扫荡。在这场残酷的反“扫荡”中,新华社华北总分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社长何云不幸被子弹击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心系战友,微弱地说:“我的伤势不很严重,快去救治倒在那边的同志们!”当医务人员再次赶到时,何云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这场悲壮的战斗中,何云、黄君珏等四十多位英勇的同志壮烈牺牲。

他们,每一个都是铮铮铁骨的战士,他们的形象,就像一座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太行山上。这些牺牲的烈士中,有机要员、管理员、印刷工人,还有炊事员。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一个个年轻的新闻人用满腔热血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凯歌。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根据党的需要,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人员,纷纷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祖国四面八方的新闻文化事业。从安乐庄这个小山村走出了数十家国家级、省级重要新闻文化单位的前身。

“新华”这两个字,凝聚了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新民族的殷切期望和坚定信念。而今,武乡县对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安乐庄旧址的15处院落和周边环境进行了精心的修缮和环境整治,使其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先烈们:今天的中国已经如您所愿,明天的中国将更加灿烂辉煌!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不平凡的普通人,铭记何云、李竹如、黄君珏……还有那个永远十三岁的本地少年魏天文。让我们铭记这个曾经孕育出“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西日报》等知名媒体的名叫“安乐庄”的小山村。

走出院落,笔者深深地鞠了一躬。是对那段历史的致敬,也是对那些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英雄们的敬仰。在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红色土地上,那些英勇无畏、坚守岗位的新闻工作者们,他们的精神与贡献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李勇)

原标题: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创新闻文化事业——探访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安乐庄旧址


[编辑:贾霄星]

  相关链接
· 探访山西砖壁八路军总部旧址
· 英魂引归途!李培仁烈属宿松祭忠烈
· 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铮铮铁骨守家国
· 因地制宜!襄垣南姚村窑洞战术克敌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红色
武乡县安乐庄邀你打卡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出生地”

阳光透过太行山脉的层峦叠嶂,洒落在蜿蜒曲折的太行一号红色旅游公路上。笔者带着对党的新闻历史的敬仰和好奇,踏上了这条通往红色记忆的道路,一路向东,寻找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行驶在公路上,两旁的风景如同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峻峭的山峰,纵横的沟壑,似乎在低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烽火岁月。车子行驶过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小山村——安乐庄,悄然映入眼帘。它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宛如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默默地守护着那段光荣的历史。

走进安乐庄,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八十多年前。

图为:鸟瞰安乐庄村

那时,这里曾是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所在地,是华北敌后新闻通讯的总机关。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闻工作者,肩负人民的希望和党的嘱托,在战火中坚持出版革命报刊,为了建立一个崭新中国的“新华”梦想,奉献着自己的才智、汗水,乃至热血和生命。

沿着村庄的小路漫步,笔者试图寻找那些历史的痕迹。

图为: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安乐庄旧址史料陈列展

在烽火连天的1939年1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最重要的报纸、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后沟村创刊,何云任社长兼总编辑,陈克寒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同年7月,报社迁至武乡县大坪村。何云以为,此地靠近八路军总部,有警卫部队把守,因背靠大山而便于隐蔽,故为一个较为安全的办报地点。10月19日,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在大坪村成立,何云兼任总分社社长、总编辑。报社与通讯社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报社编辑科(后由电讯科)肩负向延安总社发送新闻稿的任务。12月,由于报社人员大增,大坪村容纳不下,移址安乐庄村,大坪村只留下石印厂。

行至村口,在绿树掩映下,一座古朴的院落映入眼帘。一棵参天大树矗立在那里,它见证了当年新闻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图为: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安乐庄旧址

树下,一块石碑静静镶嵌在灰土色的墙上,“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字样赫然眼前。笔者站在石碑前,心中涌起一股敬意。

轻轻推开院门,缓步而入。四合院历经风雨,经过保护修缮后,保持了当年的风貌。

走进屋内,仿佛能听到当年新闻工作者们敲击键盘、印刷报纸的声音。一张张老照片、一叠叠老报纸、一件件老物件……诉说着那段历史的点点滴滴。笔者仔细观看着这些照片和文物,仿佛能看到当年新闻工作者们一手握笔、一手握枪,在战火中坚持出版革命报刊的身影。

在敌后战场上,随着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新华日报》华北版派出大批记者,进行战地采访,采写出大量战地新闻。何云等社领导不仅在报社抓编发稿件和印报工作,还经常随总部和一二九师首长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写工作。当关家垴歼灭战打响后,何云和陈克寒带领部分记者,背负油印机跟着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和一二九师刘、邓首长,日夜战斗在火线上,写好报道,立即审阅,油印发行。虽然在激烈的反“扫荡”烽火中,报社经常转移,但从未中断出报。

图为:史料陈列展一角

依次参观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安乐庄旧址史料陈列展,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管理委员会旧址,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编辑部旧址。在革命的烽火中诞生、开拓敌后新闻事业、华北敌后根据地新闻文化中心、为有牺牲多壮志四个部分用详实的资料系统地展现了当年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笔者仔细观看着这些展品,心中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那个时期,战地新闻工作者冒着枪林弹雨、白手起家,开拓敌后人民新闻文化事业。他们既承担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职能,又担负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出版发行工作。他们克服我们今天不可想象的艰难困苦,打破敌人的新闻封锁,向华北敌后人民传达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关怀,以及全国、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消息;同时及时地向世界宣传抗日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光辉业绩,揭露日军凶恶残暴的滔天罪行。

展馆里,笔者还看到了许多当年新闻工作者们的照片和事迹介绍。他们中有的人为了报道真实情况而深入虎穴,有的人为了传递消息而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他们的英勇事迹让我们深感敬佩。

1939年底,随着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的并入,他们在这里编辑出版了《论持久战》《论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员修养》等一大批根据地急需的书刊;他们在这里发行的《中国人》周刊深受敌占区人民的喜爱与欢迎。安乐庄一度成为华北敌后新闻、文化、出版事业的中心。

在角落里,笔者看到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复印件:铅印,4开4版,间日刊,当时的发行量达3万份。轻轻翻开报纸,上面的文字虽然已经泛黄,但依旧清晰可见。看着这份报纸,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人们对抗日战争的坚定信念和对胜利的渴望。

朱德总司令曾赞誉道:“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确实,《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不仅在抗日根据地内深入人心,连国统区也深受其影响,甚至引起了海外的广泛关注,美国纽约的《今日中国》杂志、莫斯科的外交人民委员会等机构都长期订阅这份报纸。

然而,在1942年5月,日军发动了对太行区北部的疯狂“铁壁合围”和“篦梳式”扫荡。在这场残酷的反“扫荡”中,新华社华北总分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社长何云不幸被子弹击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心系战友,微弱地说:“我的伤势不很严重,快去救治倒在那边的同志们!”当医务人员再次赶到时,何云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这场悲壮的战斗中,何云、黄君珏等四十多位英勇的同志壮烈牺牲。

他们,每一个都是铮铮铁骨的战士,他们的形象,就像一座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太行山上。这些牺牲的烈士中,有机要员、管理员、印刷工人,还有炊事员。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一个个年轻的新闻人用满腔热血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凯歌。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根据党的需要,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人员,纷纷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祖国四面八方的新闻文化事业。从安乐庄这个小山村走出了数十家国家级、省级重要新闻文化单位的前身。

“新华”这两个字,凝聚了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新民族的殷切期望和坚定信念。而今,武乡县对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安乐庄旧址的15处院落和周边环境进行了精心的修缮和环境整治,使其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先烈们:今天的中国已经如您所愿,明天的中国将更加灿烂辉煌!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不平凡的普通人,铭记何云、李竹如、黄君珏……还有那个永远十三岁的本地少年魏天文。让我们铭记这个曾经孕育出“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西日报》等知名媒体的名叫“安乐庄”的小山村。

走出院落,笔者深深地鞠了一躬。是对那段历史的致敬,也是对那些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英雄们的敬仰。在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红色土地上,那些英勇无畏、坚守岗位的新闻工作者们,他们的精神与贡献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李勇)

原标题: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创新闻文化事业——探访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安乐庄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