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闫寨村被誉为太岳区“小延安”
发布时间: 2024-02-14   |  来源: 上党晚报

特殊的战略位置

沁源地处太岳山东麓,位于长治市西北部,北、西、南三面分别与晋中地区的平遥、灵石、介休,晋南地区的霍州、古县、安泽相邻,东面与长治地区的屯留、沁县接壤,境内四面环山,沁河自北向南,出境后经安泽、沁水、阳城和河南怀庆、济源、沁阳、武陟等县,最终汇入黄河。龙凤河与仁义河、静升河向西经龙凤峡(又名石口子),汇入汾河,两大河流年径流量为2.59亿立方米,所以,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这一特殊的战略位置,抗战初期,即被选定为重要的战略支点。抗战期间,这里不仅驻扎着太岳区十余个县的抗日民主政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先后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而且,这里的军民还合力保管过国家重要文物典籍《赵城金藏》,为中华民族保存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图为:东院16孔窑洞外景

在党的领导下,沁源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书写了一曲又一曲的英雄故事,特别是从1942年10月20日开始,到1945年4月11日结束,在900多个日日夜夜里,沁源人民在太岳区党委、太岳区抗日民主政府和太岳军区的有力指导下,和驻在这里的八路军、新军决死纵队、洪赵支队的广大指战员们一起,与驻守在县城、交口、中峪、闫寨、王和等据点的侵略者,斗智斗勇,抢粮劫敌,抢种抢收,进行了大大小小2700余次战斗,创造了二年半“沁源围困战”的光辉战例,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为此专门进行报道并放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闫寨人民的贡献,因为,这里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被誉为太岳区“小延安”。

闫寨村位于县城东南八公里,全村有五个自然村,汾屯公路和沁河及其支流——青龙河穿村而过。1986年8月,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被列为山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同时,这里也是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该保护单位范围内的主要纪念设施包括:位于闫寨村东北的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及领导人办公、居住的窑洞,位于闫寨村西、汾屯公路路西侧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抗战四年阵亡将士纪念碑” 及纪念亭一处,位于闫寨村西岭自然村的太岳区党委旧址,位于东沟泉村的太岳区各救会旧址,以及东沟抗战遗址、太岳区供给部、看守所、公安局、电台、报社、话剧团旧址等。

红色旧址焕新颜

1940年1月,为巩固和加强太岳区的军事力量,八路军第386旅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开展对敌斗争。6月,北方局黎城会议决定成立太岳军区,由八路军129师386旅兼军区领导机关,对外称太岳纵队,司令部驻在闫寨村崔家大院。军区归属八路军129师指挥,下设3个军分区。直至1942年10月20日,太岳军区迁往安泽县,司令部机关先后在沁源驻扎长达两年十个月。

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扫荡后,阎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当时,在司令部机关所在地挖成窑洞30多孔。

1988年后,经过整修,旧址占地约1800平方米,有窑洞10孔,分三个院落,左右连通,总体坐北向南。另外还有太岳革命文物照片、实物陈列室等。

21世纪以来,该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先后在原来三个院落的东面扩建了20余孔窑洞,建成了新的展览陈列馆、旅游公路、太岳英雄大道雕塑等配套设施,目前,该处景区已经成为全县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和重要的外宣平台,接待了全县中小学研学游累计2000余人次,并与太行干部学院、市委党校等多部门形成协作关系,对接省内外多批干部教育培训班的学习考察,在有力地宣传沁源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产主义信念,牢固树立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带动沁源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阔步迈向新时代

对于每一个沁源人来说,这里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地标,更是一处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所在。它虽然不是很显眼,而且,作为整体的革命遗址纪念地和保护地,它又显得很分散(分散在附近三四个村),但是,仅就目前司令部所在地范围内的陈列来说,就足以让本地的、外地的游客感到历史的沉重。

到目前为止,笔者已经记不清去那里参观过几次,但是每一次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去的时间已经记不清了,只是,对于窑洞的炕头小方桌上的煤油灯很有感觉,我仿佛看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司令部的各位领导人在微弱的油灯下,呕心沥血、运筹帷幄的身影。我还在东屋的展览室看到了八路军缴获的手枪、军刀、旧大衣、旧钢盔、防毒面罩,还有当时沁源军民制造的石雷、出版的书刊……

后来,我更多注意到的是墙上的那些旧照片,其中印象深刻的有几张,分别是:解放县城后,战士们在敌人碉堡下欢呼的合影、战士们跋涉沁河水、决死一纵队三总队为陈月堂烈士举行追悼会时,一位指战员站在石塔尖上讲话,还有《解放日报》社论等等。

2019年后,在编辑《长治历代文存》的时候,我还看到了“大闹闫寨”时激动人心的一幕。一九四二年,时任太岳文协理事的石果在《沁源在搏斗中》写道:

“十二月五日的夜里,十四个村庄的民兵围攻闫寨。民兵冲入闫寨时,敌人哨兵便悄悄地逃回工事里。民兵便大模大样地在闫寨村周围燃起大火,熊熊的火焰将闫寨照得如同白昼。这时,民兵又在周围山上吹冲锋号、击鼓鸣锣,与杀声混成一片,吓得敌人在工事里一动也不敢动。民兵撤去了,至天明后半上午的工夫,敌人才敢烧火做饭。”

一九四四年,著名作家周立波在《沁源人民》里也深情地写道:

“闫寨的水井都被我们破坏了,据点里的敌人到沁河里去挑水吃,要走半里路,我们的民兵天天去打挑水夫。敌人起初用两个兵,以后添到一个班来掩护一个挑水兵,但是以后连水桶也都失踪了。”

……

“大闹闫寨时,沁源的两千老百姓在一千条火把的照耀之下,在榆木炮的惊天动地的轰响之中,发出了气壮山河的呼吼:沁源人抗战到底,决不动摇!”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组织起来的沁源人民,真的没有一个贱骨头,没有一个汉奸孬种,这的确是他们全体的光荣。勇敢忠贞的沁源的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的一切其它根据地的英勇忠贞的军民一样,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节发扬光大,而且将要流芳于千古。”

昔日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英雄们坚强不屈、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相信,英雄的沁源人民一定会把“沁源围困战”的革命传统传承下去,围绕“以交通促繁荣、以教育聚人口、以人口兴产业”发展方略,聚焦大县城建设、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致力文旅融合,阔步迈向新时代。(韩晓辉)

原标题:感受革命遗址的光荣历史——走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闫寨村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沁县一宝:沁州黄
· 走,在长治开启“寻龙”打卡旅行
· 平顺县恭水村:悬崖峭壁上的古村落
· 你知道吗?沁县古称铜鞮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沁源闫寨村被誉为太岳区“小延安”

特殊的战略位置

沁源地处太岳山东麓,位于长治市西北部,北、西、南三面分别与晋中地区的平遥、灵石、介休,晋南地区的霍州、古县、安泽相邻,东面与长治地区的屯留、沁县接壤,境内四面环山,沁河自北向南,出境后经安泽、沁水、阳城和河南怀庆、济源、沁阳、武陟等县,最终汇入黄河。龙凤河与仁义河、静升河向西经龙凤峡(又名石口子),汇入汾河,两大河流年径流量为2.59亿立方米,所以,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这一特殊的战略位置,抗战初期,即被选定为重要的战略支点。抗战期间,这里不仅驻扎着太岳区十余个县的抗日民主政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先后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而且,这里的军民还合力保管过国家重要文物典籍《赵城金藏》,为中华民族保存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图为:东院16孔窑洞外景

在党的领导下,沁源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书写了一曲又一曲的英雄故事,特别是从1942年10月20日开始,到1945年4月11日结束,在900多个日日夜夜里,沁源人民在太岳区党委、太岳区抗日民主政府和太岳军区的有力指导下,和驻在这里的八路军、新军决死纵队、洪赵支队的广大指战员们一起,与驻守在县城、交口、中峪、闫寨、王和等据点的侵略者,斗智斗勇,抢粮劫敌,抢种抢收,进行了大大小小2700余次战斗,创造了二年半“沁源围困战”的光辉战例,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为此专门进行报道并放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闫寨人民的贡献,因为,这里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被誉为太岳区“小延安”。

闫寨村位于县城东南八公里,全村有五个自然村,汾屯公路和沁河及其支流——青龙河穿村而过。1986年8月,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被列为山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同时,这里也是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该保护单位范围内的主要纪念设施包括:位于闫寨村东北的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及领导人办公、居住的窑洞,位于闫寨村西、汾屯公路路西侧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抗战四年阵亡将士纪念碑” 及纪念亭一处,位于闫寨村西岭自然村的太岳区党委旧址,位于东沟泉村的太岳区各救会旧址,以及东沟抗战遗址、太岳区供给部、看守所、公安局、电台、报社、话剧团旧址等。

红色旧址焕新颜

1940年1月,为巩固和加强太岳区的军事力量,八路军第386旅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开展对敌斗争。6月,北方局黎城会议决定成立太岳军区,由八路军129师386旅兼军区领导机关,对外称太岳纵队,司令部驻在闫寨村崔家大院。军区归属八路军129师指挥,下设3个军分区。直至1942年10月20日,太岳军区迁往安泽县,司令部机关先后在沁源驻扎长达两年十个月。

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扫荡后,阎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当时,在司令部机关所在地挖成窑洞30多孔。

1988年后,经过整修,旧址占地约1800平方米,有窑洞10孔,分三个院落,左右连通,总体坐北向南。另外还有太岳革命文物照片、实物陈列室等。

21世纪以来,该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先后在原来三个院落的东面扩建了20余孔窑洞,建成了新的展览陈列馆、旅游公路、太岳英雄大道雕塑等配套设施,目前,该处景区已经成为全县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和重要的外宣平台,接待了全县中小学研学游累计2000余人次,并与太行干部学院、市委党校等多部门形成协作关系,对接省内外多批干部教育培训班的学习考察,在有力地宣传沁源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产主义信念,牢固树立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带动沁源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阔步迈向新时代

对于每一个沁源人来说,这里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地标,更是一处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所在。它虽然不是很显眼,而且,作为整体的革命遗址纪念地和保护地,它又显得很分散(分散在附近三四个村),但是,仅就目前司令部所在地范围内的陈列来说,就足以让本地的、外地的游客感到历史的沉重。

到目前为止,笔者已经记不清去那里参观过几次,但是每一次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去的时间已经记不清了,只是,对于窑洞的炕头小方桌上的煤油灯很有感觉,我仿佛看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司令部的各位领导人在微弱的油灯下,呕心沥血、运筹帷幄的身影。我还在东屋的展览室看到了八路军缴获的手枪、军刀、旧大衣、旧钢盔、防毒面罩,还有当时沁源军民制造的石雷、出版的书刊……

后来,我更多注意到的是墙上的那些旧照片,其中印象深刻的有几张,分别是:解放县城后,战士们在敌人碉堡下欢呼的合影、战士们跋涉沁河水、决死一纵队三总队为陈月堂烈士举行追悼会时,一位指战员站在石塔尖上讲话,还有《解放日报》社论等等。

2019年后,在编辑《长治历代文存》的时候,我还看到了“大闹闫寨”时激动人心的一幕。一九四二年,时任太岳文协理事的石果在《沁源在搏斗中》写道:

“十二月五日的夜里,十四个村庄的民兵围攻闫寨。民兵冲入闫寨时,敌人哨兵便悄悄地逃回工事里。民兵便大模大样地在闫寨村周围燃起大火,熊熊的火焰将闫寨照得如同白昼。这时,民兵又在周围山上吹冲锋号、击鼓鸣锣,与杀声混成一片,吓得敌人在工事里一动也不敢动。民兵撤去了,至天明后半上午的工夫,敌人才敢烧火做饭。”

一九四四年,著名作家周立波在《沁源人民》里也深情地写道:

“闫寨的水井都被我们破坏了,据点里的敌人到沁河里去挑水吃,要走半里路,我们的民兵天天去打挑水夫。敌人起初用两个兵,以后添到一个班来掩护一个挑水兵,但是以后连水桶也都失踪了。”

……

“大闹闫寨时,沁源的两千老百姓在一千条火把的照耀之下,在榆木炮的惊天动地的轰响之中,发出了气壮山河的呼吼:沁源人抗战到底,决不动摇!”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组织起来的沁源人民,真的没有一个贱骨头,没有一个汉奸孬种,这的确是他们全体的光荣。勇敢忠贞的沁源的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的一切其它根据地的英勇忠贞的军民一样,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节发扬光大,而且将要流芳于千古。”

昔日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英雄们坚强不屈、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相信,英雄的沁源人民一定会把“沁源围困战”的革命传统传承下去,围绕“以交通促繁荣、以教育聚人口、以人口兴产业”发展方略,聚焦大县城建设、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致力文旅融合,阔步迈向新时代。(韩晓辉)

原标题:感受革命遗址的光荣历史——走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闫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