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代表着力量、智慧和吉祥,中华儿女对龙的形象符号有着特殊的感情。甲辰龙年即将到来。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年份。今天,请读者朋友跟随笔者的脚步,来一场奇妙的“寻龙”旅行。
长治市各县区古景中带“龙”的景观各具特色,古代文人以景为题写下诗文,既有山川风景,又有人文奇观;既有日月风雨,也有暮鼓晨钟。诗以景传,景以诗名,流传至今。
图为:“龙门奋蛰”
潞州区:“月印龙潭”
“月印龙潭”指今潞州区的黑龙潭。乾隆《潞安府志》记载:“黑龙潭在城西五里,潭小而深,时见有黑龙起伏,故名。又有五色鱼,取之则病。居民以为神物,不敢觑。逢旱祷雨甚灵。中秋月色,上下相应,宛如合璧。”
康熙年间任屯留邑侯的屠直写诗,“河朔冈陵气概雄,碧云明月一潭中。光摇水底蟾蜍动,影落波心丹桂通。自是高原呈地瑞,何须秋夜问苍穹。神龙变化应难量,时雨时阳赞帝功。”龙潭变化无穷,这即是时序变化、日月交替的现象,也是当朝盛世的象征。清顺治时,长治县知县于公胤(允)写“天空皓魄映衡漳,遥望横桥意渺茫。鹿谷原分碧海净,鸠泉波引玉轮长。川非只爱盈蟾影。月不偏辞浊水光,一片冰心临晓镜,忍将擘食脆如霜。”把龙潭的水和明亮的月合为一体去写,水中有月,月中映水,寄托了冰心(纯洁灵魂)的归宿。
屯留区:“龙潭夜月”和“嶷山卧龙”
“龙潭夜月”,光绪版《屯留县志》记载“潭在城西三十里,周回数百步,俗呼为金龙池,夏秋之间,雨积沟沧之水汇焉。汪洋澄澈,虽无东南诸湖之胜,而良宵明月之下,水天一色,亦西北中一奇观也,故云。”
清人鲁兆嵩“临流相看月华明,七宝光辉漫自评,素影沉沉擎碧浪,寒潭借采漾晶英。忽闻澎湃来中夜,偏不泥沙污太清。抛石金龙龙应识,甘霖石洒润苍生。”月下龙潭,静谧沉寂,忽然多日未雨的天下起了大雨,表达了作者的欢愉,愿世间多一些甘霖,惠泽苍生。明朝曾任光禄正卿的乡人路王道《龙潭夜月》“绛北高原古庙雄,深潭澄澈月明中。地连天党行山近,源与昆仑翠水通。坐望神龙时隐见,行瞻烟蔼满苍穹。早施甘澍从民欲,润物应参造化功。”晚清广东人梁在韩“满轮冰影彻高深,潭水含天色耀金。共道骊龙珠在颔,那知顾兔月当心。清明会合何能掩,上下光辉各不侵。嘘气定成云五彩,还期四野遍甘霖。”二位作者都期盼风调雨顺,惠泽万民。
“嶷山卧龙”指今屯留区嶷山(嶷神岭)。雍正和光绪版《屯留县志》引《玉海》记载:“北文孝文帝在巡幸潞州的时候,见山势蜿蜒,山气缭绕,紫云蒸腾,犹如龙在盘缓犹豫,疑而不进,遂断山东麓以验之,因名嶷山、嶷神岭。后来唐明皇自潞兴,其应也。光绪版《屯留县志》的嶷山卧龙在县西南十里,嶷神山巅”。这些记载说明,嶷山之龙和孝文帝、唐明皇有关。康熙年间任屯留知县的梁迪写《嶷山出云》前言“山似龙形,魏孝文恶而凿断。逮唐明龙兴,遂有疑山龙卧之咏,余更日嶷山出云。”
上党区:“五龙松色”
“五龙松色”指上党区苏店境内的五龙山。相传西燕国君慕容永建都长子时路过此处,有五色龙出现,从池中跃出,得名五龙,在山上立祠。因上党区另有与八谏山相近的南五龙山,所以该景也称北五龙山。
清乾隆《长治县志》记:五龙山“环山胥茂松,冬夏苍翠,李白所谓上党碧松烟也。樵采者罔敢睨,名龙山松。”光绪版《长治县志》地理卷记载,“五龙山上植松数千柏株,中有祀典神语,樵牧不及,以故其山之松,郁郁畅茂,远而望之,若烟云缥缈,而钟英孕秀,未必不出其中,诚郡中一形胜也,故云五龙苍蔼”。五龙松色也名五龙苍蔼,“苍蔼”也就是指松盖蓊郁、远望如云雾,故而得名。
顺治年间,长治县知县于公胤(允)写《五龙松色》,“独步南岗眺五龙,殊材耻受大夫封,树传麟甲浮丹珀,枝吐烟霞灿碧琼。夭矫气浮寒雪畔,蜿蜒影拂彩云峰。慕容事业今何在,一派流泉听古松。”
平顺县:“龙门冬雪”和“龙门奋蛰”
“龙门冬雪”指的是平顺县龙门寺。“龙门奋蛰”指的是平顺县赤壁村的龙门山。
明朝弘治版《潞州志》“古迹”部分写“龙门寺,在石灰里,后唐同光三年重建,山有三穴,胥起龙,故名”。其十一卷“黎城县”部分写“龙门寺,在县东南110里石城村,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建,宋太平兴国八年赐额,元至元二年僧海兴重修。”龙门寺始创于北齐年间,历代增补维修,香火不断,僧侣众多,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标性建筑。现存建筑为五代、宋、金、元、明、清集于一处,是全国国保单位。古景点命名之意应该是寺藏于深山之中,平日的佛门之地本就是清净之所,冬日落雪的龙门寺更增加了一层静谧。
“龙门奋蛰”。明万历版《潞安府志》平顺部分写“龙门山,旧属黎城,今在县北八十里,两山相合,中有大石,尝奋蛰焉”。康熙《平顺县志》记载,“新安里赤壁村,漳河南岸,路旁有大石耸立,俗传龙卧其中,突起南山上,至今蟠卧,巨迹腾列,山穴俱存”。乾隆时龙门山已归潞城,乾隆版《潞安府志》记载为“龙门山,在(潞城)县东130里石城里赤壁村,两山合峙,山在三穴漳河南岸,大石耸立上,人传龙卧迹”。赤壁断悬流下,河道中央有一个石质的小山丘,宛如卧龙,龙头高扬,龙尾伸向河里,卧龙的背面和前面都有山,三山形成对峙之势,所以称之为龙门。
武乡县:“龙洞灵湫”
“龙洞灵湫”,位于武乡县东部山区,现在开发为太行龙洞。
康熙版《武乡县志》“山川叙”部分:“在邑东南九十里。万山重抱,洞有神湫,深黑难测,寒气逼人。每雨后水流出洞,虎豹常饮其侧。相传风雷将军焦龙神居此。”
清代魏守经,本地人,道光年间是鼙山书院的主讲,铜鞮书院的院长。他写龙洞灵湫“岁旱祷辄应,取水汲以瓶,瓶中水一滴,飞洒盈郊垧”,表达了诗人希望洞中神水布施更多百姓的博爱。明朝武乡籍魏之幹诗为“喷出灵珠若有神,森然青冷彻重垠。穴连地脉通东海,洞汇龙池隐蛰蛇。万井晴原沾膏润,一梨春雨洒元津。洋洋功德千皋盛,庙享于今拜守臣。”作者把龙洞的水想象成接通东海的汪洋,故经年不竭,而且洞中龙池蕴含着飞升激昂的上升气象,对家乡此景此洞寄予了浓浓的情愫。
襄垣县:狮山晚照(九龙山)
襄垣县的“狮山晚照”,说的是九龙村东九龙山上的景色。每当夕阳西下,九龙山的峰头大石俨若狮形,夕阳返照有动荡之状,故曰“狮山晚照”,出是九龙夕照。
明朝襄垣籍官员刘凤仪写《狮山晚照》“九龙祠上是狮山,宛似狻猊怒目看。瘦骨还因晴雪露,雄威全在夕阳残。月来有影云山迥,风静无声野水寒。乘兴登临浑未厌,欲挥长赋献金銮。”作者写家乡景色之后,心中激荡着爱国情怀。襄垣籍顺治朝的官员姚大生《狮山晚照》“九龙山势郁葱葱,上有灵猊卧壁空。威镇林端英气猛,影摇石窟赭颜红。千层灯火星辉暗,万叠光芒月色朦。此景若亲摩诘手,挥毫堪与辋川同 ”。诗人眼中的狮山晚照,简直是一幅绝妙的盛世图画。乾隆襄垣县令李廷芳的《狮山晚照》为:“九龙山上石,晚照诧狮来。仰鼻乘雷起,含晴倚电来。熊罴应自伏,虎豹漫相猜,一夕神光现,疑将疏勒回”。诗成的时代正是康乾盛世,作为基层官员,县令由龙和狮的威猛豪气上推至汉唐气象,对国事充满信心。
古景的流行,充溢着景美、人和、国强的诗情画意。龙元素的出现,更铺陈着龙马精神,福运绵长,是本土宝贵的文化遗产。(张高明)
作者简介
张高明,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热爱探索地名文化,在上党文化大讲堂和长治电视台、长治广播电台讲授过地名文化专题,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有《上党指纹——长治地名纵横谈》一书。
原标题:长治“景中龙”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龙代表着力量、智慧和吉祥,中华儿女对龙的形象符号有着特殊的感情。甲辰龙年即将到来。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年份。今天,请读者朋友跟随笔者的脚步,来一场奇妙的“寻龙”旅行。
长治市各县区古景中带“龙”的景观各具特色,古代文人以景为题写下诗文,既有山川风景,又有人文奇观;既有日月风雨,也有暮鼓晨钟。诗以景传,景以诗名,流传至今。
图为:“龙门奋蛰”
潞州区:“月印龙潭”
“月印龙潭”指今潞州区的黑龙潭。乾隆《潞安府志》记载:“黑龙潭在城西五里,潭小而深,时见有黑龙起伏,故名。又有五色鱼,取之则病。居民以为神物,不敢觑。逢旱祷雨甚灵。中秋月色,上下相应,宛如合璧。”
康熙年间任屯留邑侯的屠直写诗,“河朔冈陵气概雄,碧云明月一潭中。光摇水底蟾蜍动,影落波心丹桂通。自是高原呈地瑞,何须秋夜问苍穹。神龙变化应难量,时雨时阳赞帝功。”龙潭变化无穷,这即是时序变化、日月交替的现象,也是当朝盛世的象征。清顺治时,长治县知县于公胤(允)写“天空皓魄映衡漳,遥望横桥意渺茫。鹿谷原分碧海净,鸠泉波引玉轮长。川非只爱盈蟾影。月不偏辞浊水光,一片冰心临晓镜,忍将擘食脆如霜。”把龙潭的水和明亮的月合为一体去写,水中有月,月中映水,寄托了冰心(纯洁灵魂)的归宿。
屯留区:“龙潭夜月”和“嶷山卧龙”
“龙潭夜月”,光绪版《屯留县志》记载“潭在城西三十里,周回数百步,俗呼为金龙池,夏秋之间,雨积沟沧之水汇焉。汪洋澄澈,虽无东南诸湖之胜,而良宵明月之下,水天一色,亦西北中一奇观也,故云。”
清人鲁兆嵩“临流相看月华明,七宝光辉漫自评,素影沉沉擎碧浪,寒潭借采漾晶英。忽闻澎湃来中夜,偏不泥沙污太清。抛石金龙龙应识,甘霖石洒润苍生。”月下龙潭,静谧沉寂,忽然多日未雨的天下起了大雨,表达了作者的欢愉,愿世间多一些甘霖,惠泽苍生。明朝曾任光禄正卿的乡人路王道《龙潭夜月》“绛北高原古庙雄,深潭澄澈月明中。地连天党行山近,源与昆仑翠水通。坐望神龙时隐见,行瞻烟蔼满苍穹。早施甘澍从民欲,润物应参造化功。”晚清广东人梁在韩“满轮冰影彻高深,潭水含天色耀金。共道骊龙珠在颔,那知顾兔月当心。清明会合何能掩,上下光辉各不侵。嘘气定成云五彩,还期四野遍甘霖。”二位作者都期盼风调雨顺,惠泽万民。
“嶷山卧龙”指今屯留区嶷山(嶷神岭)。雍正和光绪版《屯留县志》引《玉海》记载:“北文孝文帝在巡幸潞州的时候,见山势蜿蜒,山气缭绕,紫云蒸腾,犹如龙在盘缓犹豫,疑而不进,遂断山东麓以验之,因名嶷山、嶷神岭。后来唐明皇自潞兴,其应也。光绪版《屯留县志》的嶷山卧龙在县西南十里,嶷神山巅”。这些记载说明,嶷山之龙和孝文帝、唐明皇有关。康熙年间任屯留知县的梁迪写《嶷山出云》前言“山似龙形,魏孝文恶而凿断。逮唐明龙兴,遂有疑山龙卧之咏,余更日嶷山出云。”
上党区:“五龙松色”
“五龙松色”指上党区苏店境内的五龙山。相传西燕国君慕容永建都长子时路过此处,有五色龙出现,从池中跃出,得名五龙,在山上立祠。因上党区另有与八谏山相近的南五龙山,所以该景也称北五龙山。
清乾隆《长治县志》记:五龙山“环山胥茂松,冬夏苍翠,李白所谓上党碧松烟也。樵采者罔敢睨,名龙山松。”光绪版《长治县志》地理卷记载,“五龙山上植松数千柏株,中有祀典神语,樵牧不及,以故其山之松,郁郁畅茂,远而望之,若烟云缥缈,而钟英孕秀,未必不出其中,诚郡中一形胜也,故云五龙苍蔼”。五龙松色也名五龙苍蔼,“苍蔼”也就是指松盖蓊郁、远望如云雾,故而得名。
顺治年间,长治县知县于公胤(允)写《五龙松色》,“独步南岗眺五龙,殊材耻受大夫封,树传麟甲浮丹珀,枝吐烟霞灿碧琼。夭矫气浮寒雪畔,蜿蜒影拂彩云峰。慕容事业今何在,一派流泉听古松。”
平顺县:“龙门冬雪”和“龙门奋蛰”
“龙门冬雪”指的是平顺县龙门寺。“龙门奋蛰”指的是平顺县赤壁村的龙门山。
明朝弘治版《潞州志》“古迹”部分写“龙门寺,在石灰里,后唐同光三年重建,山有三穴,胥起龙,故名”。其十一卷“黎城县”部分写“龙门寺,在县东南110里石城村,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建,宋太平兴国八年赐额,元至元二年僧海兴重修。”龙门寺始创于北齐年间,历代增补维修,香火不断,僧侣众多,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标性建筑。现存建筑为五代、宋、金、元、明、清集于一处,是全国国保单位。古景点命名之意应该是寺藏于深山之中,平日的佛门之地本就是清净之所,冬日落雪的龙门寺更增加了一层静谧。
“龙门奋蛰”。明万历版《潞安府志》平顺部分写“龙门山,旧属黎城,今在县北八十里,两山相合,中有大石,尝奋蛰焉”。康熙《平顺县志》记载,“新安里赤壁村,漳河南岸,路旁有大石耸立,俗传龙卧其中,突起南山上,至今蟠卧,巨迹腾列,山穴俱存”。乾隆时龙门山已归潞城,乾隆版《潞安府志》记载为“龙门山,在(潞城)县东130里石城里赤壁村,两山合峙,山在三穴漳河南岸,大石耸立上,人传龙卧迹”。赤壁断悬流下,河道中央有一个石质的小山丘,宛如卧龙,龙头高扬,龙尾伸向河里,卧龙的背面和前面都有山,三山形成对峙之势,所以称之为龙门。
武乡县:“龙洞灵湫”
“龙洞灵湫”,位于武乡县东部山区,现在开发为太行龙洞。
康熙版《武乡县志》“山川叙”部分:“在邑东南九十里。万山重抱,洞有神湫,深黑难测,寒气逼人。每雨后水流出洞,虎豹常饮其侧。相传风雷将军焦龙神居此。”
清代魏守经,本地人,道光年间是鼙山书院的主讲,铜鞮书院的院长。他写龙洞灵湫“岁旱祷辄应,取水汲以瓶,瓶中水一滴,飞洒盈郊垧”,表达了诗人希望洞中神水布施更多百姓的博爱。明朝武乡籍魏之幹诗为“喷出灵珠若有神,森然青冷彻重垠。穴连地脉通东海,洞汇龙池隐蛰蛇。万井晴原沾膏润,一梨春雨洒元津。洋洋功德千皋盛,庙享于今拜守臣。”作者把龙洞的水想象成接通东海的汪洋,故经年不竭,而且洞中龙池蕴含着飞升激昂的上升气象,对家乡此景此洞寄予了浓浓的情愫。
襄垣县:狮山晚照(九龙山)
襄垣县的“狮山晚照”,说的是九龙村东九龙山上的景色。每当夕阳西下,九龙山的峰头大石俨若狮形,夕阳返照有动荡之状,故曰“狮山晚照”,出是九龙夕照。
明朝襄垣籍官员刘凤仪写《狮山晚照》“九龙祠上是狮山,宛似狻猊怒目看。瘦骨还因晴雪露,雄威全在夕阳残。月来有影云山迥,风静无声野水寒。乘兴登临浑未厌,欲挥长赋献金銮。”作者写家乡景色之后,心中激荡着爱国情怀。襄垣籍顺治朝的官员姚大生《狮山晚照》“九龙山势郁葱葱,上有灵猊卧壁空。威镇林端英气猛,影摇石窟赭颜红。千层灯火星辉暗,万叠光芒月色朦。此景若亲摩诘手,挥毫堪与辋川同 ”。诗人眼中的狮山晚照,简直是一幅绝妙的盛世图画。乾隆襄垣县令李廷芳的《狮山晚照》为:“九龙山上石,晚照诧狮来。仰鼻乘雷起,含晴倚电来。熊罴应自伏,虎豹漫相猜,一夕神光现,疑将疏勒回”。诗成的时代正是康乾盛世,作为基层官员,县令由龙和狮的威猛豪气上推至汉唐气象,对国事充满信心。
古景的流行,充溢着景美、人和、国强的诗情画意。龙元素的出现,更铺陈着龙马精神,福运绵长,是本土宝贵的文化遗产。(张高明)
作者简介
张高明,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热爱探索地名文化,在上党文化大讲堂和长治电视台、长治广播电台讲授过地名文化专题,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有《上党指纹——长治地名纵横谈》一书。
原标题:长治“景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