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庆云山与柳宗元的“考场作文”
发布时间: 2024-01-02   |  来源: 上党晚报

大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的一个冬日,在偏远小城柳州的官衙内,正值盛年的刺史柳宗元却身染重病。已知自己去日无多的一代文学大家,正在仔细地整理着往日的诗文,一篇篇一首首都是自己的心血。穷困潦倒的诗人,知道自己有生之年已无力出版印行,只好精选一生作品中的佳作,准备托给好友刘禹锡。这时,一首《省试观庆云图》的诗却将他的思绪带回了那风华正茂的少年时代。

设色初成象(像),卿云示国都。

九天开秘社,百辟赞嘉谟。

抱日依龙衮,非烟近御炉。

高标连汗漫,向望接虚无。

裂素荣光发,舒华瑞色敷。

恒将配尧德,垂庆代河图。

26年前,他正是凭着这首诗,在尚书省礼部组织的省试中一举高中进士,取得了进入官场、一展宏图的“通行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21岁的他一试而中,可谓是名动京城。春风得意的他也正是在那场考试中结识了一生的知己刘禹锡。随后两位年轻才俊,一起参与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

那时年少轻狂的他,父家河东柳氏,母家范阳卢氏,绝对算得上出身名门望族,他是妥妥的“官N代”;12岁时为人代笔向皇帝写奏章,17岁时诗文得宰相赏识,20岁举为乡贡,21岁高中进士,他还是响当当的“学霸”;在母亲的教导下熟读经典,还随在外做官的父亲游历多年,在众人的眼里,文名震动京师的他前程不可限量。那时的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如考场上这幅作考题的《庆云图》一样,一片锦绣。

“设色初成象(像),卿云示国都”,刚刚着色画成图像,一片吉祥的云就展示在了京城当中。此一句既是对画作精湛艺术手法的称赞,也是对朝廷国运的美好祝愿。又何尝不是青年诗人眼中的美好未来。“九天开秘社,百辟赞嘉谟”,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礼拜庆云,为国家社稷祈福,更是举国盼望大唐的再次中兴。言外之意,马上诗人自己就可以“暮登天子堂”,与满朝文武一道去实现自己那“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抱日依龙衮,非烟近御炉”,图中的庆云仿佛是抱着太阳的龙衮黄云,又像是烟雾蒸腾在御炉周围。“高标连汗漫,向望接虚无”,庆云又仿佛可以与汗漫的天空相连,与虚无的霄汉相接。总之,这吉祥的五色云,一直在皇家、天庭的周围缭绕。自己也多么想进入这权力的中心,担起那中兴盛世大唐的重任。“裂素荣光发,舒华瑞色敷”,五彩的祥云犹如冲破素绢包裹而绽放的花朵。“恒将配尧德,垂庆代河图”,这五色云完全可以用来与尧的品德相配,代替河图来流传祥庆。在当时的柳宗元看来,只要给自己一个机会,一定会辅助皇帝实现尧舜那样的三代之治。

这首考场上的即兴之作,倒也称得上是立意新颖、大气磅礴。

古往今来的读书人都知道,作文难,命题作文更难,考场上的命题作文最难。何况这次碰到的是“看图作文”这样的难题,不知道让多少学子一筹莫展。考场上既无充足的时间、从容的心态,更无可供随时查阅的典籍资料。即使是高手,让其写出有感而发的好文章也实在是强人所难。已经动笔的考生大多也只能是就事论事,很难写出新意。一看到这考题,博闻强记的柳宗元却想起来一座山,那是位于潞州长子县东南的庆云山。据《上党记》记载:“帝尧将兴,有五色云出此山,因名。”有了这以“庆云”命名的山,有了“帝尧兴,庆云出”的典,这首诗就有了主题,有了好的主题这篇诗文就已经成功一半。

人们相信山出五色云,预示了唐尧帝业将兴,以这“庆云图”预示如今这李氏大唐王朝的兴旺,应该也不算牵强。何况尧舜那样的治世,从来都是历代仁人志士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贤如尧舜”历来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更是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目标。有了这样的立意,这首诗自然能胜人一筹,使柳宗元在众多贡生举子中脱颖而出。何况,全诗无论从格律、用典,还是辞藻方面都丝毫不逊色。

毫不夸张地说,就是潞州的这座庆云山,以及《上党记》的相关记述,启发了柳宗元的诗兴,及时给了诗人灵感,为他打开了思路,使他的才华得到很好的展示,为他的人生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柳宗元一定知道,庆云山所在的潞州,离自己的祖籍河东不远;河东柳氏曾有一位先辈柳昂在隋代时就出任过潞州的刺史;据说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安史之乱时还在此处不远的王屋山躲过战乱。很早以前,可能他就从父辈的口中听说过,尧帝将天下禅让给虞舜,而将其子丹朱封于自己故地——长子的古老传说。所以才会在看到庆云图时,想到那潞州长子县的庆云山,想到唐尧。

也正是“尧帝兴于庆云山”这一典故的使用,使诗有了儒家立场,承载了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使它有了流传后世的可能。试想科举考试一千多年,包括高中状元、榜眼的诗文,又有多少能像这首诗一样彰显于后世。有很多诗文大家的科举文章当年都曾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平步青云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后来他们本人都羞于将其示人。因为,这些文章水平肯定是有的,但却都缺乏高远的立意,仅是些一时之兴的应景之作。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中就曾说:“人谓唐以诗取士,故诗独工,非也。凡省试诗,类鲜佳者。”所以,柳宗元的这篇考场作品,不仅在当年的省试中能够抢眼,在历代的科举诗文中也是难得的佳作。

并且,也正是建立尧舜那样的太平盛世,这一诗中之意,激励着柳宗元在其后的官场仕途上曲折前行。从任中央的集贤殿校书郎、到地方的蓝田尉,直到升为监察御史,参与了那场有名的永贞革新。

那一年,33岁的柳宗元觉得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新登基的皇帝李诵,是位有为的明君。一上台就重用了柳宗元与刘禹锡所敬重的王叔文、王伾,在朝堂上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向朝廷多年来的沉疴痼疾开刀,有心重新恢复那盛世大唐的荣耀。

他们罢宫市五坊使,取消鱼肉百姓的宫市制度;取消进奉,禁止地方官以此为借口向人民搜刮财富;查处浙西观察使、京兆尹,惩贪鄙、用贤能;免苛征、恤百姓。“这些措施,打击了当时的方镇割据势力、专横的宦官和守旧复古的大士族大官僚。”

可是也许是时运不济,皇帝身染重病;也许是改革太激进,不该向当政的宦官与割据的方镇同时开刀。结果在反对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革新仅一百余天就宣告失败。宦官拥立太子李纯即皇帝位,李诵退位,称太上皇。主导改革的王叔文、王伾被贬地方不久后即身死异地,包括柳宗元、刘禹锡等八名主要成员皆被贬任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纆索,处则若关桎梏”,只能潜心学问、游历山水,一待就是十年。郁郁不得志的他写下了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大量诗文,多为抒发愁怨,心中却始终也放不下那“致君尧舜上”的人生追求,期待着有一天能重返朝堂。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终于奉诏回到长安,可是谁知不但未获重用,几个月后又被贬到更远的柳州任刺史。这一次他彻底死了心,但也安下心来。既然无缘辅弼君王,那就做些“再使风俗淳”的实事吧。

柳州地处边远的南夷之地,丛林蔽日,疾病猖獗,民不聊生。柳宗元一到柳州,适逢当地大旱,他便亲赴雷塘祈雨,在《雷塘祷雨文》中他向苍天承诺:“廉洁自持,忠信是仗,苟有获戾,神其可罔!”后人总结柳宗元在柳州推行了五大德政:废除奴俗,解放奴婢;兴办学校,提倡文教;掘井取水,关心民生;反对杀牲祀鬼,破除巫术陋习;种柑植柳建亭,美化城市环境。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中评述过柳宗元治下的柳州“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鸡鸭,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城郭巷道,皆治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可是在柳州仅仅过了四年,年仅47岁的诗人就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人生迟暮的柳宗元看着当年的这首《省试观庆云图》,他不禁潸然泪下。年轻时稚拙的笔法虽然不如《小石潭记》那样情景交融、余兴无穷,不如《天说》《封建论》那样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不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那样嬉笑怒骂、寄寓哲理,更没有《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样的人生况味,但它承载着自己年少时的美好憧憬,承载着自己建立尧舜那样升平之世的政治理想。想起那座遥远的庆云山,想起那久远的帝尧时代,柳宗元虽心有不甘,但回想自己的一生,为诗为文做官做人始终怀着一颗像唐尧那样的爱民之心,《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无不饱含着一种关心黎民疾苦的为民情怀,倒也未失当年的初心,足以告慰平生。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柳宗元消瘦的脸上,有着一种淡然的从容。

后来,刘禹锡在编印亡友的《河东先生集》时,看到这首《省试观庆云图》,也一定会想起他们一起经历的那次考试,想起他们的青春年少,想起他们共同的梦想,其中的感慨却已无处诉说。

千年以后的清乾隆年间,潞安府的文人们在收集吟咏庆云山的诗文时,看到了这首《省试观庆云图》,想起当年考场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想起他一生的辛苦逐梦。毅然将这篇“考场作文”收录到了《潞安府志》当中,作为庆云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文伟)

原标题:长子庆云山与柳宗元的“考场作文”


[编辑:贾霄星]

  相关链接
· 面塑传承人方海兵:指尖捏出大千世界
· 参加过“千叟宴”的潞城人
· 36载8000多场电影!周跃武点亮乡村文化夜空
· 《熨斗台》流转千秋味不衰
· 唐朝昭仪军节度使——刘悟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长子庆云山与柳宗元的“考场作文”

大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的一个冬日,在偏远小城柳州的官衙内,正值盛年的刺史柳宗元却身染重病。已知自己去日无多的一代文学大家,正在仔细地整理着往日的诗文,一篇篇一首首都是自己的心血。穷困潦倒的诗人,知道自己有生之年已无力出版印行,只好精选一生作品中的佳作,准备托给好友刘禹锡。这时,一首《省试观庆云图》的诗却将他的思绪带回了那风华正茂的少年时代。

设色初成象(像),卿云示国都。

九天开秘社,百辟赞嘉谟。

抱日依龙衮,非烟近御炉。

高标连汗漫,向望接虚无。

裂素荣光发,舒华瑞色敷。

恒将配尧德,垂庆代河图。

26年前,他正是凭着这首诗,在尚书省礼部组织的省试中一举高中进士,取得了进入官场、一展宏图的“通行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21岁的他一试而中,可谓是名动京城。春风得意的他也正是在那场考试中结识了一生的知己刘禹锡。随后两位年轻才俊,一起参与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

那时年少轻狂的他,父家河东柳氏,母家范阳卢氏,绝对算得上出身名门望族,他是妥妥的“官N代”;12岁时为人代笔向皇帝写奏章,17岁时诗文得宰相赏识,20岁举为乡贡,21岁高中进士,他还是响当当的“学霸”;在母亲的教导下熟读经典,还随在外做官的父亲游历多年,在众人的眼里,文名震动京师的他前程不可限量。那时的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如考场上这幅作考题的《庆云图》一样,一片锦绣。

“设色初成象(像),卿云示国都”,刚刚着色画成图像,一片吉祥的云就展示在了京城当中。此一句既是对画作精湛艺术手法的称赞,也是对朝廷国运的美好祝愿。又何尝不是青年诗人眼中的美好未来。“九天开秘社,百辟赞嘉谟”,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礼拜庆云,为国家社稷祈福,更是举国盼望大唐的再次中兴。言外之意,马上诗人自己就可以“暮登天子堂”,与满朝文武一道去实现自己那“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抱日依龙衮,非烟近御炉”,图中的庆云仿佛是抱着太阳的龙衮黄云,又像是烟雾蒸腾在御炉周围。“高标连汗漫,向望接虚无”,庆云又仿佛可以与汗漫的天空相连,与虚无的霄汉相接。总之,这吉祥的五色云,一直在皇家、天庭的周围缭绕。自己也多么想进入这权力的中心,担起那中兴盛世大唐的重任。“裂素荣光发,舒华瑞色敷”,五彩的祥云犹如冲破素绢包裹而绽放的花朵。“恒将配尧德,垂庆代河图”,这五色云完全可以用来与尧的品德相配,代替河图来流传祥庆。在当时的柳宗元看来,只要给自己一个机会,一定会辅助皇帝实现尧舜那样的三代之治。

这首考场上的即兴之作,倒也称得上是立意新颖、大气磅礴。

古往今来的读书人都知道,作文难,命题作文更难,考场上的命题作文最难。何况这次碰到的是“看图作文”这样的难题,不知道让多少学子一筹莫展。考场上既无充足的时间、从容的心态,更无可供随时查阅的典籍资料。即使是高手,让其写出有感而发的好文章也实在是强人所难。已经动笔的考生大多也只能是就事论事,很难写出新意。一看到这考题,博闻强记的柳宗元却想起来一座山,那是位于潞州长子县东南的庆云山。据《上党记》记载:“帝尧将兴,有五色云出此山,因名。”有了这以“庆云”命名的山,有了“帝尧兴,庆云出”的典,这首诗就有了主题,有了好的主题这篇诗文就已经成功一半。

人们相信山出五色云,预示了唐尧帝业将兴,以这“庆云图”预示如今这李氏大唐王朝的兴旺,应该也不算牵强。何况尧舜那样的治世,从来都是历代仁人志士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贤如尧舜”历来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更是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目标。有了这样的立意,这首诗自然能胜人一筹,使柳宗元在众多贡生举子中脱颖而出。何况,全诗无论从格律、用典,还是辞藻方面都丝毫不逊色。

毫不夸张地说,就是潞州的这座庆云山,以及《上党记》的相关记述,启发了柳宗元的诗兴,及时给了诗人灵感,为他打开了思路,使他的才华得到很好的展示,为他的人生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柳宗元一定知道,庆云山所在的潞州,离自己的祖籍河东不远;河东柳氏曾有一位先辈柳昂在隋代时就出任过潞州的刺史;据说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安史之乱时还在此处不远的王屋山躲过战乱。很早以前,可能他就从父辈的口中听说过,尧帝将天下禅让给虞舜,而将其子丹朱封于自己故地——长子的古老传说。所以才会在看到庆云图时,想到那潞州长子县的庆云山,想到唐尧。

也正是“尧帝兴于庆云山”这一典故的使用,使诗有了儒家立场,承载了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使它有了流传后世的可能。试想科举考试一千多年,包括高中状元、榜眼的诗文,又有多少能像这首诗一样彰显于后世。有很多诗文大家的科举文章当年都曾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平步青云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后来他们本人都羞于将其示人。因为,这些文章水平肯定是有的,但却都缺乏高远的立意,仅是些一时之兴的应景之作。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中就曾说:“人谓唐以诗取士,故诗独工,非也。凡省试诗,类鲜佳者。”所以,柳宗元的这篇考场作品,不仅在当年的省试中能够抢眼,在历代的科举诗文中也是难得的佳作。

并且,也正是建立尧舜那样的太平盛世,这一诗中之意,激励着柳宗元在其后的官场仕途上曲折前行。从任中央的集贤殿校书郎、到地方的蓝田尉,直到升为监察御史,参与了那场有名的永贞革新。

那一年,33岁的柳宗元觉得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新登基的皇帝李诵,是位有为的明君。一上台就重用了柳宗元与刘禹锡所敬重的王叔文、王伾,在朝堂上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向朝廷多年来的沉疴痼疾开刀,有心重新恢复那盛世大唐的荣耀。

他们罢宫市五坊使,取消鱼肉百姓的宫市制度;取消进奉,禁止地方官以此为借口向人民搜刮财富;查处浙西观察使、京兆尹,惩贪鄙、用贤能;免苛征、恤百姓。“这些措施,打击了当时的方镇割据势力、专横的宦官和守旧复古的大士族大官僚。”

可是也许是时运不济,皇帝身染重病;也许是改革太激进,不该向当政的宦官与割据的方镇同时开刀。结果在反对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革新仅一百余天就宣告失败。宦官拥立太子李纯即皇帝位,李诵退位,称太上皇。主导改革的王叔文、王伾被贬地方不久后即身死异地,包括柳宗元、刘禹锡等八名主要成员皆被贬任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纆索,处则若关桎梏”,只能潜心学问、游历山水,一待就是十年。郁郁不得志的他写下了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大量诗文,多为抒发愁怨,心中却始终也放不下那“致君尧舜上”的人生追求,期待着有一天能重返朝堂。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终于奉诏回到长安,可是谁知不但未获重用,几个月后又被贬到更远的柳州任刺史。这一次他彻底死了心,但也安下心来。既然无缘辅弼君王,那就做些“再使风俗淳”的实事吧。

柳州地处边远的南夷之地,丛林蔽日,疾病猖獗,民不聊生。柳宗元一到柳州,适逢当地大旱,他便亲赴雷塘祈雨,在《雷塘祷雨文》中他向苍天承诺:“廉洁自持,忠信是仗,苟有获戾,神其可罔!”后人总结柳宗元在柳州推行了五大德政:废除奴俗,解放奴婢;兴办学校,提倡文教;掘井取水,关心民生;反对杀牲祀鬼,破除巫术陋习;种柑植柳建亭,美化城市环境。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中评述过柳宗元治下的柳州“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鸡鸭,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城郭巷道,皆治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可是在柳州仅仅过了四年,年仅47岁的诗人就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人生迟暮的柳宗元看着当年的这首《省试观庆云图》,他不禁潸然泪下。年轻时稚拙的笔法虽然不如《小石潭记》那样情景交融、余兴无穷,不如《天说》《封建论》那样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不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那样嬉笑怒骂、寄寓哲理,更没有《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样的人生况味,但它承载着自己年少时的美好憧憬,承载着自己建立尧舜那样升平之世的政治理想。想起那座遥远的庆云山,想起那久远的帝尧时代,柳宗元虽心有不甘,但回想自己的一生,为诗为文做官做人始终怀着一颗像唐尧那样的爱民之心,《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无不饱含着一种关心黎民疾苦的为民情怀,倒也未失当年的初心,足以告慰平生。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柳宗元消瘦的脸上,有着一种淡然的从容。

后来,刘禹锡在编印亡友的《河东先生集》时,看到这首《省试观庆云图》,也一定会想起他们一起经历的那次考试,想起他们的青春年少,想起他们共同的梦想,其中的感慨却已无处诉说。

千年以后的清乾隆年间,潞安府的文人们在收集吟咏庆云山的诗文时,看到了这首《省试观庆云图》,想起当年考场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想起他一生的辛苦逐梦。毅然将这篇“考场作文”收录到了《潞安府志》当中,作为庆云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文伟)

原标题:长子庆云山与柳宗元的“考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