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潞城铜艺的古今
发布时间: 2023-12-25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铜器,早在几千年前就走进先民的生活,成为古人最初生活的一种美学创造。太行腹地古邑潞城,曾是辉煌三晋历史的潞国之地,素有“铜匠故乡”之美誉。

“铜匠故乡”生产的潞城铜器,不仅工艺精美、色彩华丽,而且器形独特、纹饰唯美,在清代时更是享誉京城、闻名天下。可以说,每一件潞城铜器都向人们揭示着不同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内涵和历史源流。因此,潞城铜器也曾被专家称为“一部鎏金的潞城史书”。

随着时光流逝、岁月更迭,在铜器渐渐远离我们生活的今天,触摸民间遗存的一件件潞城铜器,心中顿生一种对潞城铜艺的特殊敬畏:民间散落的每一件潞城铜器,虽有金属的质感,却不是冷冰冰的,而是蕴含着潞城铜器历史的温度,是那样质朴而美丽。

在那些被无数人讲述了无数遍的潞城铜器故事里,最经典的故事版本是流传在故乡一带的“铜崇道”。相传,崇道村自古铜匠多,在古潞州人的思维里,虽然这些乡村铜匠算不上手艺最精之辈,却是大唐潞州别驾李隆基寻访“铜崇道”的最好理由,并由此流传下家喻户晓的古民谚:“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糠城五里厚,还有二十四里焉有桥,不知狮猴有多少!”民谚故事的内涵,就是对潞城丰饶富足的写照,更是对潞城铜艺贴下的最自豪的历史标签。

走进潞城铜器的历史深处,明清以来,潞城铜器技艺尤为精湛。收藏界近年来发现的明崇祯年间“大明宝钞”铜版,以及多种清代母钱、样钱等,均出自漳河流域养育的古邑潞城。就连北京紫禁城大殿台基上和后宫东西长廊两旁排列着的那些直径达一米多的清代鎏金大铜缸,也多是由潞城铜匠冶炼铸造。在《大清会典》里,关于紫禁城共有308口大铜缸的这一数据,给走进京城的潞城铜匠留下了一笔荣耀的记载。大铜缸上“潞城县三井村牛姓铜匠泰德号”的标记,更使潞城铜匠在京城的知名度大增。随着潞城铜匠艺人在京城的发展壮大,在京城经营铜器货铺的潞商,还有满口乡音的潞城铜匠,红红火火、风风光光地走过了200多年。

探寻潞城铜器的辉煌历史,古邑潞城因有了铜器业而闻名遐迩,无论是铜崇道、铜三井,还是铜黄池、铜东邑,这些因潞城铜器而知名乡间,且凝结着“潞城铜艺”之魂的地理名片。这些铜匠的扁担,一头挑着火炉风箱,一头挑着木箱行李,顺着万里茶道、沿着邯长古道,把潞城铜艺挑向太行山外、挑向远方,让潞城铜艺在上党乃至三晋大地上广为流传,甚至连京城的达官显贵也耳熟能详。所以,至今那些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关内口外,以及大江南北的晋商会馆、潞泽会馆,连同明末清初潞城铜匠在京城广渠门兴隆街捐资修建的潞郡会馆,都不乏有潞商与潞城铜匠的历史影子。时光到了清末,潞城东乡再度走出大批铜匠,或在县城府里开铜器货铺,或是挑担走街串巷打做铜器,他们的铜器制品包括铜盆、铜锁、铜壶之类,都是乡村百姓日常生活最喜欢的用品。

关于潞城铜艺,民间流传着众多故事。如今,民间收藏的一件件泛着岁月印痕的潞城精美铜器,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潞城铜器故事,印证了潞城铜艺辉煌的历史。考古专家在潞国遗址地潞河村发掘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件刻有图案的残破铜匜,这虽是当时一种盛酒的器具,但铜匜上边的图案所表现的却是潞国贵族举行宗庙或表祭的仪式。还有潞城五金厂生产的錾花八仙铜壶,黄池村生产的铜火锅,今天看来,在收藏家眼里都是最精美和价值不菲的宝贝。但在从前的潞城乡间,这些铜器却是装饰着寻常人家的寻常生活:潞城汉子饭桌上装满唐宫悦美酒的铜酒壶,潞城女人怀里搂抱着的小巧暖手炉,仿佛是潞城民间正在讲述“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的民谚故事。

如今,潞邑古三井的铜器作坊、古东邑的五金工厂、古黄池铜匠艺人的老窑洞、会山底的铜火炉,还有饱经沧桑的铜崇道,这些留在岁月印痕里的潞城铜器故事,就像当年纺花车上甩着的棉线,越拉越长。潞城铜器的历史太悠久了,就连潞城铜器收藏家的收藏故事,也显得格外古拙而清幽、淡泊而雅致。(郭存亭

原标题:潞城铜艺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上党太守冯亭为何将17座城池送给赵国
· 长运公司的前身太行运输栈
· 黎城西周黎侯墓发掘始末
· 探寻南坪砂锅的古今
· 金代遗珍:襄垣崇福寺《座中铭》廉政碑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探寻潞城铜艺的古今

铜器,早在几千年前就走进先民的生活,成为古人最初生活的一种美学创造。太行腹地古邑潞城,曾是辉煌三晋历史的潞国之地,素有“铜匠故乡”之美誉。

“铜匠故乡”生产的潞城铜器,不仅工艺精美、色彩华丽,而且器形独特、纹饰唯美,在清代时更是享誉京城、闻名天下。可以说,每一件潞城铜器都向人们揭示着不同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内涵和历史源流。因此,潞城铜器也曾被专家称为“一部鎏金的潞城史书”。

随着时光流逝、岁月更迭,在铜器渐渐远离我们生活的今天,触摸民间遗存的一件件潞城铜器,心中顿生一种对潞城铜艺的特殊敬畏:民间散落的每一件潞城铜器,虽有金属的质感,却不是冷冰冰的,而是蕴含着潞城铜器历史的温度,是那样质朴而美丽。

在那些被无数人讲述了无数遍的潞城铜器故事里,最经典的故事版本是流传在故乡一带的“铜崇道”。相传,崇道村自古铜匠多,在古潞州人的思维里,虽然这些乡村铜匠算不上手艺最精之辈,却是大唐潞州别驾李隆基寻访“铜崇道”的最好理由,并由此流传下家喻户晓的古民谚:“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糠城五里厚,还有二十四里焉有桥,不知狮猴有多少!”民谚故事的内涵,就是对潞城丰饶富足的写照,更是对潞城铜艺贴下的最自豪的历史标签。

走进潞城铜器的历史深处,明清以来,潞城铜器技艺尤为精湛。收藏界近年来发现的明崇祯年间“大明宝钞”铜版,以及多种清代母钱、样钱等,均出自漳河流域养育的古邑潞城。就连北京紫禁城大殿台基上和后宫东西长廊两旁排列着的那些直径达一米多的清代鎏金大铜缸,也多是由潞城铜匠冶炼铸造。在《大清会典》里,关于紫禁城共有308口大铜缸的这一数据,给走进京城的潞城铜匠留下了一笔荣耀的记载。大铜缸上“潞城县三井村牛姓铜匠泰德号”的标记,更使潞城铜匠在京城的知名度大增。随着潞城铜匠艺人在京城的发展壮大,在京城经营铜器货铺的潞商,还有满口乡音的潞城铜匠,红红火火、风风光光地走过了200多年。

探寻潞城铜器的辉煌历史,古邑潞城因有了铜器业而闻名遐迩,无论是铜崇道、铜三井,还是铜黄池、铜东邑,这些因潞城铜器而知名乡间,且凝结着“潞城铜艺”之魂的地理名片。这些铜匠的扁担,一头挑着火炉风箱,一头挑着木箱行李,顺着万里茶道、沿着邯长古道,把潞城铜艺挑向太行山外、挑向远方,让潞城铜艺在上党乃至三晋大地上广为流传,甚至连京城的达官显贵也耳熟能详。所以,至今那些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关内口外,以及大江南北的晋商会馆、潞泽会馆,连同明末清初潞城铜匠在京城广渠门兴隆街捐资修建的潞郡会馆,都不乏有潞商与潞城铜匠的历史影子。时光到了清末,潞城东乡再度走出大批铜匠,或在县城府里开铜器货铺,或是挑担走街串巷打做铜器,他们的铜器制品包括铜盆、铜锁、铜壶之类,都是乡村百姓日常生活最喜欢的用品。

关于潞城铜艺,民间流传着众多故事。如今,民间收藏的一件件泛着岁月印痕的潞城精美铜器,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潞城铜器故事,印证了潞城铜艺辉煌的历史。考古专家在潞国遗址地潞河村发掘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件刻有图案的残破铜匜,这虽是当时一种盛酒的器具,但铜匜上边的图案所表现的却是潞国贵族举行宗庙或表祭的仪式。还有潞城五金厂生产的錾花八仙铜壶,黄池村生产的铜火锅,今天看来,在收藏家眼里都是最精美和价值不菲的宝贝。但在从前的潞城乡间,这些铜器却是装饰着寻常人家的寻常生活:潞城汉子饭桌上装满唐宫悦美酒的铜酒壶,潞城女人怀里搂抱着的小巧暖手炉,仿佛是潞城民间正在讲述“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的民谚故事。

如今,潞邑古三井的铜器作坊、古东邑的五金工厂、古黄池铜匠艺人的老窑洞、会山底的铜火炉,还有饱经沧桑的铜崇道,这些留在岁月印痕里的潞城铜器故事,就像当年纺花车上甩着的棉线,越拉越长。潞城铜器的历史太悠久了,就连潞城铜器收藏家的收藏故事,也显得格外古拙而清幽、淡泊而雅致。(郭存亭

原标题:潞城铜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