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太守冯亭为何将17座城池送给赵国
发布时间: 2023-12-24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上党这个“脚盆”和晋国的命运一样,被韩、赵、魏三个诸侯国一分为三,且韩、赵、魏都在这里设郡,又都叫上党。于是,小小的上党盆地同时并存了韩上党、赵上党和魏上党。

图为:长平之战前上党地区形势图

冯亭献城念旧情

历史上,由于赵国强夺韩国的上党郡而引发了长平之战,最终导致赵国一蹶不振。后世很多人骂赵王贪婪。赵王是不是因为贪婪才夺取上党?我觉得有待商榷。

事实上,长平之战打响前,韩上党已经算是秦国的领土。为什么说“已经算是秦国的领土?”因为秦国攻打韩国,韩国战败,便决定卖地求生。卖哪里?卖偏远的上党。但问题出在韩国驻守上党的那个太守身上。韩王命令上党太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得秦国息兵。但冯亭在长治住久了,练就一副太行山人的犟脾气,宁愿与夫人一起自杀也不愿降秦。不愿降秦,秦又强势,怎么办?他同长治城里的老百姓一商议,得嘞,老子把上党郡的17座城池送给赵国,也不给你秦国。

在我看来,赵国在秦国的虎口中接收“已经算是秦国领土”的韩上党,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为什么我这样说?我们知道,上党地区在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时候,都分到一部分。赵国的上党郡和韩国的上党郡是相邻的,不过不同的是,韩国分到的有太行山作屏障,是个战略要冲,进可攻退可守。而赵国分到的则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一旦韩上党被秦所占,赵上党也将失守。赵上党一旦失守,赵国军事重镇晋阳(今太原)就直接暴露在秦军的面前,而且秦军占领上党之后可以随时跨过太行山进攻赵国国都邯郸,所以韩上党绝不能掉进秦国的手中,这是赵国必夺韩上党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更重要的原因是,秦占领韩上党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铁定的要吞并赵国。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反过来说,如果赵国占领韩上党,那么秦国的军事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也就暴露在赵国的眼皮底下。如果秦国的安邑失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赵国可以绕过易守难攻的函谷关,过秦岭,渡黄河,直击秦国国都咸阳。所以说,秦有灭赵之心,难道赵就没有亡秦之志?

秦赵二国都想消灭对方,而能直接致对方于死地的跳板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韩上党。所以韩上党不但是一个战略要冲,更是两国国家安全的屏障。如果上党在韩国手中,秦、赵两国相安无事,但是如果其中任何一国占有韩上党,另一国必定起兵抢夺。从这点来看,长平之战看似偶然发生,实际上必然会发生,只是赵国占领上党的决策,大大加快了这场决战的到来,而已。

上党总被贼惦记

秦国一定要收拾赵国,毋庸置疑。打哪?怎么打?却是一门学问。我们先来看长平之战前,秦国是如何打韩国的。

秦国在长平之战前几年便开始对韩国进攻。秦国先打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攻下野王后,韩国被腰斩为两部分。韩国便开始卖地求饶。因为野王与韩国的都城(今河南新郑)只有一江之隔。相比于都城的安危,放弃上党郡是韩国无奈的选择。其实韩国的反应秦国不可能预测不到。攻下野王,直接威胁韩国都城,而上党郡则与韩国本土分离,放弃上党而换取和平,不仅仅是韩国的反应,其实也是赵国的反应,更是秦国估计中的事。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是赵、魏、韩三国的关系。他们起初本是一国——晋国,但最后却在内外交困下分裂成三国。虽然三国之间也常有战事,但总的来说毕竟都是一个爹。这也是上党太守冯亭宁愿降赵,而死不降秦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似乎更重要,那就是上党郡的地理位置,这隐藏了秦国极其阴险的诡计,或者叫战略决策。秦国如果想占领韩国都城,他更应该是从缑氏(今河南偃师)进攻,然后沿着黄河南岸取荥阳攻新郑(收拾赵国后,秦国就这么做了)。可秦国却偏偏从黄河北岸打来,最后夺取野王,直接威胁新郑,中间却始终有条黄河阻拦——黄河终究是天险。这样做有足够的威慑力促使韩国停战,而且韩国必定会献出被割断的上党。而若是从黄河南岸打过来,虽然更能威慑韩国,但韩国肯定不会主动以黄河北岸的上党郡作为停战条件,而如果秦国主动提出要上党郡,那么就绝对会引起赵国的警惕。为什么秦赵都对上党如此上心?原因简单而直接,上党并非什么富裕之地,相反其地势很高并不适合生产。但是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得上党可望得中原。拿下上党,往东再拿下邯郸,便是一马平川了。

所以赵国接受上党,并非利欲熏心,而是有其战略意义——秦国占据上党,从高处威胁邯郸,最终是一战;赵国占据上党,虎口夺食,无非也是一战。相比之下,后者的先发制人胜算还更大一些。

40万降卒怎坑杀

秦赵之战最终以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而结束。40万人被活埋,留给后人无限的疑问和愤怒。白起有活埋40万人的能力吗?

战争中,只要条件允许,不管是哪一方的死者,都要埋葬,除去道德因素之外,主要是为了防止瘟病。而活埋则又是一回事。以活埋的方式处死人,历代皆有。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也常用活埋的方式杀害我抗日军民。活埋多数并不是挖个大坑将人埋进去完事,而是将人埋入土中,却把头露在外面,让人们看那个痛苦状,以起震慑作用。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活埋都是最麻烦的处死方式。

据载,秦赵之战后,白起活埋40万赵军,只留下240人归赵。

把40万个大活人埋了,光土方需要多少?况且置之死地的是40万赵国的战士,而不是普通老百姓。再说不加绑缚是很难活埋的,而要绑上40万人,需要多少绳子?埋赵军时,秦军得放下武器,操起锨镐,一锨一锨往下挖至少1.5米,埋了这个,推过来那个,40万人埋完需要多长时间?一旦闹将起来,可是了不得的事。大将军白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傻事?

“坑杀”的“坑”,《史记》作“阬”。《说文》解释:“阬,门也。从阜,亢声。”徐铉说:“今俗作坑,非是。”可见,先有“阬”,后有“坑”,本不是一个字。《玉篇》:“阬,陷也。”《辞源》解释是:“坑陷,杀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可见,“坑杀”有的时候是活埋,有的时候是“害死”。

从几次大规模的“坑杀”看,长平之战是“挟诈而尽阬杀之”,就是使用骗术,采用不光彩的军事手段杀害俘虏。至于理由,白起说:“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这被杀的40万人中,应该包括长治、晋城一带大量的老百姓。

因为使用了损招,坑杀对白起一生的心理压力极大,白起临死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如果只是一般的杀降,白起是不会心中有愧的,他是愧在“诈”上。

那么,白起坑人用的是什么“诈”,没有记载,估计也就是放出谎言,乘人不备,杀进赵军降兵营中。

今人多因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骂他凶残没有人性。可是,如果白起不杀这40万俘虏,只有三种选择:一是把40万人养起来。白起长途奔袭,远距离作战,自己的部队还吃不饱。一下子增添40万张嘴要吃饭,他在异国他乡的地盘上,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二是直接打散编进秦军编制。这个方案风险更大,如果速战速决灭了赵国,那什么都好说,到时降卒只能心向秦国。但万一战况不利呢?白起这些降兵可不是韩信手下那群墙头草,人家祖祖辈辈都生活上党赵国的土地上,邯郸城里还有老婆孩子热炕头,能真心帮你打自己人?三是加入秦国户籍中,充当生产力。这里就需要说明一下秦赵之间的战争缘由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发展,农耕水平大为发达,由此引起人口爆发性增长,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初期各国边境还有空地可以扩张,比如晋灭赤狄;齐灭莱夷;楚吞汉阳;秦灭西戎,到了昭襄王时期,异民族已经驱逐殆尽,无地可占,各国便开始大打出手抢夺土地。长平之战就是为了抢夺赵国土地来缓解秦国人口矛盾爆发。你白起倒好,土地没抢回来,先给秦国拉来40万张嘴,哪来的地养他们?

哇呀呀,咋咋咋,愁死杂家。没有办法啊!只有一狠心:杀!

原标题:赵国为什么非要韩上党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长运公司的前身太行运输栈
· 黎城西周黎侯墓发掘始末
· 探寻南坪砂锅的古今
· 金代遗珍:襄垣崇福寺《座中铭》廉政碑
· 曹操《苦寒行》写于武乡考证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上党太守冯亭为何将17座城池送给赵国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上党这个“脚盆”和晋国的命运一样,被韩、赵、魏三个诸侯国一分为三,且韩、赵、魏都在这里设郡,又都叫上党。于是,小小的上党盆地同时并存了韩上党、赵上党和魏上党。

图为:长平之战前上党地区形势图

冯亭献城念旧情

历史上,由于赵国强夺韩国的上党郡而引发了长平之战,最终导致赵国一蹶不振。后世很多人骂赵王贪婪。赵王是不是因为贪婪才夺取上党?我觉得有待商榷。

事实上,长平之战打响前,韩上党已经算是秦国的领土。为什么说“已经算是秦国的领土?”因为秦国攻打韩国,韩国战败,便决定卖地求生。卖哪里?卖偏远的上党。但问题出在韩国驻守上党的那个太守身上。韩王命令上党太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得秦国息兵。但冯亭在长治住久了,练就一副太行山人的犟脾气,宁愿与夫人一起自杀也不愿降秦。不愿降秦,秦又强势,怎么办?他同长治城里的老百姓一商议,得嘞,老子把上党郡的17座城池送给赵国,也不给你秦国。

在我看来,赵国在秦国的虎口中接收“已经算是秦国领土”的韩上党,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为什么我这样说?我们知道,上党地区在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时候,都分到一部分。赵国的上党郡和韩国的上党郡是相邻的,不过不同的是,韩国分到的有太行山作屏障,是个战略要冲,进可攻退可守。而赵国分到的则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一旦韩上党被秦所占,赵上党也将失守。赵上党一旦失守,赵国军事重镇晋阳(今太原)就直接暴露在秦军的面前,而且秦军占领上党之后可以随时跨过太行山进攻赵国国都邯郸,所以韩上党绝不能掉进秦国的手中,这是赵国必夺韩上党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更重要的原因是,秦占领韩上党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铁定的要吞并赵国。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反过来说,如果赵国占领韩上党,那么秦国的军事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也就暴露在赵国的眼皮底下。如果秦国的安邑失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赵国可以绕过易守难攻的函谷关,过秦岭,渡黄河,直击秦国国都咸阳。所以说,秦有灭赵之心,难道赵就没有亡秦之志?

秦赵二国都想消灭对方,而能直接致对方于死地的跳板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韩上党。所以韩上党不但是一个战略要冲,更是两国国家安全的屏障。如果上党在韩国手中,秦、赵两国相安无事,但是如果其中任何一国占有韩上党,另一国必定起兵抢夺。从这点来看,长平之战看似偶然发生,实际上必然会发生,只是赵国占领上党的决策,大大加快了这场决战的到来,而已。

上党总被贼惦记

秦国一定要收拾赵国,毋庸置疑。打哪?怎么打?却是一门学问。我们先来看长平之战前,秦国是如何打韩国的。

秦国在长平之战前几年便开始对韩国进攻。秦国先打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攻下野王后,韩国被腰斩为两部分。韩国便开始卖地求饶。因为野王与韩国的都城(今河南新郑)只有一江之隔。相比于都城的安危,放弃上党郡是韩国无奈的选择。其实韩国的反应秦国不可能预测不到。攻下野王,直接威胁韩国都城,而上党郡则与韩国本土分离,放弃上党而换取和平,不仅仅是韩国的反应,其实也是赵国的反应,更是秦国估计中的事。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是赵、魏、韩三国的关系。他们起初本是一国——晋国,但最后却在内外交困下分裂成三国。虽然三国之间也常有战事,但总的来说毕竟都是一个爹。这也是上党太守冯亭宁愿降赵,而死不降秦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似乎更重要,那就是上党郡的地理位置,这隐藏了秦国极其阴险的诡计,或者叫战略决策。秦国如果想占领韩国都城,他更应该是从缑氏(今河南偃师)进攻,然后沿着黄河南岸取荥阳攻新郑(收拾赵国后,秦国就这么做了)。可秦国却偏偏从黄河北岸打来,最后夺取野王,直接威胁新郑,中间却始终有条黄河阻拦——黄河终究是天险。这样做有足够的威慑力促使韩国停战,而且韩国必定会献出被割断的上党。而若是从黄河南岸打过来,虽然更能威慑韩国,但韩国肯定不会主动以黄河北岸的上党郡作为停战条件,而如果秦国主动提出要上党郡,那么就绝对会引起赵国的警惕。为什么秦赵都对上党如此上心?原因简单而直接,上党并非什么富裕之地,相反其地势很高并不适合生产。但是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得上党可望得中原。拿下上党,往东再拿下邯郸,便是一马平川了。

所以赵国接受上党,并非利欲熏心,而是有其战略意义——秦国占据上党,从高处威胁邯郸,最终是一战;赵国占据上党,虎口夺食,无非也是一战。相比之下,后者的先发制人胜算还更大一些。

40万降卒怎坑杀

秦赵之战最终以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而结束。40万人被活埋,留给后人无限的疑问和愤怒。白起有活埋40万人的能力吗?

战争中,只要条件允许,不管是哪一方的死者,都要埋葬,除去道德因素之外,主要是为了防止瘟病。而活埋则又是一回事。以活埋的方式处死人,历代皆有。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也常用活埋的方式杀害我抗日军民。活埋多数并不是挖个大坑将人埋进去完事,而是将人埋入土中,却把头露在外面,让人们看那个痛苦状,以起震慑作用。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活埋都是最麻烦的处死方式。

据载,秦赵之战后,白起活埋40万赵军,只留下240人归赵。

把40万个大活人埋了,光土方需要多少?况且置之死地的是40万赵国的战士,而不是普通老百姓。再说不加绑缚是很难活埋的,而要绑上40万人,需要多少绳子?埋赵军时,秦军得放下武器,操起锨镐,一锨一锨往下挖至少1.5米,埋了这个,推过来那个,40万人埋完需要多长时间?一旦闹将起来,可是了不得的事。大将军白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傻事?

“坑杀”的“坑”,《史记》作“阬”。《说文》解释:“阬,门也。从阜,亢声。”徐铉说:“今俗作坑,非是。”可见,先有“阬”,后有“坑”,本不是一个字。《玉篇》:“阬,陷也。”《辞源》解释是:“坑陷,杀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可见,“坑杀”有的时候是活埋,有的时候是“害死”。

从几次大规模的“坑杀”看,长平之战是“挟诈而尽阬杀之”,就是使用骗术,采用不光彩的军事手段杀害俘虏。至于理由,白起说:“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这被杀的40万人中,应该包括长治、晋城一带大量的老百姓。

因为使用了损招,坑杀对白起一生的心理压力极大,白起临死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如果只是一般的杀降,白起是不会心中有愧的,他是愧在“诈”上。

那么,白起坑人用的是什么“诈”,没有记载,估计也就是放出谎言,乘人不备,杀进赵军降兵营中。

今人多因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骂他凶残没有人性。可是,如果白起不杀这40万俘虏,只有三种选择:一是把40万人养起来。白起长途奔袭,远距离作战,自己的部队还吃不饱。一下子增添40万张嘴要吃饭,他在异国他乡的地盘上,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二是直接打散编进秦军编制。这个方案风险更大,如果速战速决灭了赵国,那什么都好说,到时降卒只能心向秦国。但万一战况不利呢?白起这些降兵可不是韩信手下那群墙头草,人家祖祖辈辈都生活上党赵国的土地上,邯郸城里还有老婆孩子热炕头,能真心帮你打自己人?三是加入秦国户籍中,充当生产力。这里就需要说明一下秦赵之间的战争缘由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发展,农耕水平大为发达,由此引起人口爆发性增长,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初期各国边境还有空地可以扩张,比如晋灭赤狄;齐灭莱夷;楚吞汉阳;秦灭西戎,到了昭襄王时期,异民族已经驱逐殆尽,无地可占,各国便开始大打出手抢夺土地。长平之战就是为了抢夺赵国土地来缓解秦国人口矛盾爆发。你白起倒好,土地没抢回来,先给秦国拉来40万张嘴,哪来的地养他们?

哇呀呀,咋咋咋,愁死杂家。没有办法啊!只有一狠心:杀!

原标题:赵国为什么非要韩上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