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清河畔,寨址山前,芳岱古村依山傍水而建。
冬日暖阳下,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我们来到壶关县树掌镇芳岱村。在晋豫古道、青石板路上漫步,在清代民居、庙堂古建中流连,我们沉浸在这座“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风古韵中。
据村里人讲,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有先民生活。明朝嘉靖年间,该村秦姓始祖秦泰从方山村(现壶关县百尺镇方善村)迁来,聚族而居。且“以原籍村名方上生草,山上添代”,将定居地命名为芳岱村。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曹操的《苦寒行》道出了太行山的高耸、行军的艰辛。芳岱村不远处,有著名的曹公垒,据说是曹操当年北上太行山的营寨遗址。芳岱村旁五指峰下,是传说中的孔子回车处、现在的回车村。
徐步芳岱村,行走在青石铺就的明清古道上,“一村尽掌柜,半条道口街”的繁华恍若眼前。
这是当时壶关通往中原的唯一官道。几百年前,这条“东通齐鲁、西达秦晋”的晋豫古道,连接起南来北往的商人。商人们把晋东南的铁器、潞酒、潞麻、潞绸、潞党参等商品贩卖到河南,再把河南的米、面等农产品贩运回来。往来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凭借古道的商机,芳岱村建起了驿站、酒肆、商铺等,至清代中期涌现出几户颇具实力的富户。村里留存至今的清代民居,从那时开始兴建。
徜徉、探寻,注视着脚下一块块或深或浅的青石板,我们有种俯下身子触摸历史的冲动。弯弯曲曲的古道两旁,散落着历经沧桑的14座四合院落、6座庙宇。
窑底院、东地则院、岸底圪廊院、当中院、岸头上院等几大院落,无论是一进、两进院,还是三进院,大都为青砖灰瓦的二层棚楼式结构,宽大厚重的青砖在巨大的条石基础上叠砌出一栋栋华美的民居。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更有造型各异的花窗、木雕、石雕、墀头等,既古朴厚重,又美观大方。这些院落原本均有各自的主人和名称,现在则根据在村中的位置有了而今的俗名。
6座庙宇中,现存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庙宇就是三教堂。三教堂位于村东,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的三教堂,有正殿、东西耳殿、东西廊房、南殿等建筑,对面是观音殿。
紧挨三教堂的东南方向,有一整座古戏院。该戏院双层建筑合院而围,戏台、看楼浑然天成,装饰奢华,精美绝伦。伫立院中,闭眼凝神,仿佛能听到戏台上婉转的唱腔、看楼上喧闹的喝彩声。
扼晋豫咽喉的芳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9年7月,抗日五专署一部进驻芳岱,同行的还有《黄河日报》,抗大一分校也进驻附近。杨献珍、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文化新闻界的大师级人物赵树理、李庄等都曾经在这里居住和战斗,留下了光辉足迹。
古时,晋豫古道成就了芳岱村数百年的兴盛。今天,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带给这片土地无限生机。
游客多了,人气旺了,芳岱村正以全新的姿态喜迎八方游客。
“这条路通车后,来这儿游玩的人多了,我们手里的中药材、土特产成了游人眼里的香饽饽。我家种了30多亩药材,还可以上山采连翘,日子越过越红火。”70多岁的秦大爷喜不自胜。
“每天来往游客有100多人,旅游旺季能达300多人。游客大多来自晋城、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及新乡等地。”芳岱村党支部书记秦坚强说。
人流量的增加,带动了芳岱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村里加大对古建筑修复保护,保存传统建筑特色风貌。同时,挖掘红色资源,改善村容村貌,发展文旅康养、红色研学产业,讲好古建故事、红色故事。树掌镇武装部长李敏杰表示,目前村里的民宿主体已建成,将进一步扩大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到此游玩,增加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我生在芳岱,长在芳岱,看到古村落一天天重现芳华,游客也越来越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秦坚强不胜感慨。
听一段故事、住一宿民宿、赏一次民俗,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旁,古村芳岱正迈出第一步,笑迎八方客。(常珍珍、李瑞、李昕泽)
原标题:古村展芳华 日子更红火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晴清河畔,寨址山前,芳岱古村依山傍水而建。
冬日暖阳下,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我们来到壶关县树掌镇芳岱村。在晋豫古道、青石板路上漫步,在清代民居、庙堂古建中流连,我们沉浸在这座“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风古韵中。
据村里人讲,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有先民生活。明朝嘉靖年间,该村秦姓始祖秦泰从方山村(现壶关县百尺镇方善村)迁来,聚族而居。且“以原籍村名方上生草,山上添代”,将定居地命名为芳岱村。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曹操的《苦寒行》道出了太行山的高耸、行军的艰辛。芳岱村不远处,有著名的曹公垒,据说是曹操当年北上太行山的营寨遗址。芳岱村旁五指峰下,是传说中的孔子回车处、现在的回车村。
徐步芳岱村,行走在青石铺就的明清古道上,“一村尽掌柜,半条道口街”的繁华恍若眼前。
这是当时壶关通往中原的唯一官道。几百年前,这条“东通齐鲁、西达秦晋”的晋豫古道,连接起南来北往的商人。商人们把晋东南的铁器、潞酒、潞麻、潞绸、潞党参等商品贩卖到河南,再把河南的米、面等农产品贩运回来。往来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凭借古道的商机,芳岱村建起了驿站、酒肆、商铺等,至清代中期涌现出几户颇具实力的富户。村里留存至今的清代民居,从那时开始兴建。
徜徉、探寻,注视着脚下一块块或深或浅的青石板,我们有种俯下身子触摸历史的冲动。弯弯曲曲的古道两旁,散落着历经沧桑的14座四合院落、6座庙宇。
窑底院、东地则院、岸底圪廊院、当中院、岸头上院等几大院落,无论是一进、两进院,还是三进院,大都为青砖灰瓦的二层棚楼式结构,宽大厚重的青砖在巨大的条石基础上叠砌出一栋栋华美的民居。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更有造型各异的花窗、木雕、石雕、墀头等,既古朴厚重,又美观大方。这些院落原本均有各自的主人和名称,现在则根据在村中的位置有了而今的俗名。
6座庙宇中,现存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庙宇就是三教堂。三教堂位于村东,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的三教堂,有正殿、东西耳殿、东西廊房、南殿等建筑,对面是观音殿。
紧挨三教堂的东南方向,有一整座古戏院。该戏院双层建筑合院而围,戏台、看楼浑然天成,装饰奢华,精美绝伦。伫立院中,闭眼凝神,仿佛能听到戏台上婉转的唱腔、看楼上喧闹的喝彩声。
扼晋豫咽喉的芳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9年7月,抗日五专署一部进驻芳岱,同行的还有《黄河日报》,抗大一分校也进驻附近。杨献珍、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文化新闻界的大师级人物赵树理、李庄等都曾经在这里居住和战斗,留下了光辉足迹。
古时,晋豫古道成就了芳岱村数百年的兴盛。今天,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带给这片土地无限生机。
游客多了,人气旺了,芳岱村正以全新的姿态喜迎八方游客。
“这条路通车后,来这儿游玩的人多了,我们手里的中药材、土特产成了游人眼里的香饽饽。我家种了30多亩药材,还可以上山采连翘,日子越过越红火。”70多岁的秦大爷喜不自胜。
“每天来往游客有100多人,旅游旺季能达300多人。游客大多来自晋城、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及新乡等地。”芳岱村党支部书记秦坚强说。
人流量的增加,带动了芳岱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村里加大对古建筑修复保护,保存传统建筑特色风貌。同时,挖掘红色资源,改善村容村貌,发展文旅康养、红色研学产业,讲好古建故事、红色故事。树掌镇武装部长李敏杰表示,目前村里的民宿主体已建成,将进一步扩大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到此游玩,增加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我生在芳岱,长在芳岱,看到古村落一天天重现芳华,游客也越来越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秦坚强不胜感慨。
听一段故事、住一宿民宿、赏一次民俗,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旁,古村芳岱正迈出第一步,笑迎八方客。(常珍珍、李瑞、李昕泽)
原标题:古村展芳华 日子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