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县洪水镇5358亩“撂荒地”丰收
发布时间: 2023-11-21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11月19日,武乡县洪水镇村民趁着晴好天气将秋粮晾晒完毕,全部收储入仓。

年年有秋收,今年不一样。洪水镇今年盘活的5358亩“撂荒地”丰收,仅此一项,43个行政村村集体增收850余万元。

细摸排 保复耕

土地撂荒,是不少农村面临的共同难题。洪水镇以各村村委会为责任主体,成立了核查整改工作小组,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进行核查排摸,造册登记。重点对“撂荒地”的具体位置、类别、数量、撂荒原因、撂荒年限、土地现状等信息进行详细统计,43个行政村共摸排出“撂荒地”1万余亩,并就“撂荒地”复垦复种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一田一策、责任到人,复耕一块、核销一块。

今年春天,全镇开垦“撂荒地”5358亩。各村因地制宜种植了玉米、大豆、高粱、谷子、油葵、中药材等多种作物。

洪水镇在各村采取农户自耕、集体代管、党员示范、政府兜底的模式,快速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依据今年洪水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对各村的耕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耕作条件等进行了改造。

强服务 精管护

全镇设置三级“田长制”,成立领导小组,形成“分管领导具体抓、包村干部直接抓、村(社区)干部一线抓”工作机制。建立经常性检查制度,严格依法管理,成立指导组、督导组、问责组,采取定期检查、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村、组检查“撂荒地”整治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弄虚作假、不作为行为进行约谈和通报。

熬垴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136户408口人,其中有120多人在外务工。加之地块分布零散,土地管理粗放,甚至出现撂荒。为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撂荒和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今年该村把所有“撂荒地”全部回收到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在委托管理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一耕种,实现农户、村集体、承包方三方共赢。

土地经营权交由村集体管理,改变了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方式,也更利于集中优势将土地一次性流转出去,让承包方进行规模经营。

“这下好了,把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熬垴村村民赵跃丰说,通过对“撂荒地”的整治,不仅提升了耕地质量,而且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

重技术 提质效

2022年,国家启动稳粮保供战略,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面积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洪水镇在复垦的“撂荒地”大部分田块推广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模式。这种带状复合种植与传统种植相比,玉米田间套种大豆可实现优势互补,利用两种作物的高度差,让作物透风透光、土地保水遮阳等多种优势功效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的效果。

洪水镇农业技术员赵文栋介绍,白和村作为全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今年共计种植1100多亩,村集体种植900亩,散户种植200多亩,均实行“3+2”种植模式,即2行玉米+3行大豆复合种植模式,是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共生期内优势互补、和谐共生、环境友好的一种高产高效套种模式。

“我们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共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900亩,共产玉米100多万斤、大豆近15万斤,亩产值达1800元。”白和村村委会会计孙志雄说。

洪水镇党委书记郭晓方表示,今年,洪水镇盘活“沉睡的土地”5000余亩,是有益的尝试,既解决了耕地撂荒问题,又让耕地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充实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多赢。明年春天,镇党委将继续安排各村把剩余的“撂荒地”全部复耕。(陈李峰、孙发明)

原标题:武乡县洪水镇盘活5358亩“沉睡土地”增收850万元——“撂荒地”变丰收田


[编辑:贾霄星]

  相关链接
· 武乡县安全生产紧急会议召开
· 武乡县“小米粒”撬动大市场
· 武乡县桥南村:大葱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 张吉福在武乡县调研
· 武乡石北乡以工代赈项目奏响强村富民“进行曲”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武乡县
武乡县洪水镇5358亩“撂荒地”丰收

11月19日,武乡县洪水镇村民趁着晴好天气将秋粮晾晒完毕,全部收储入仓。

年年有秋收,今年不一样。洪水镇今年盘活的5358亩“撂荒地”丰收,仅此一项,43个行政村村集体增收850余万元。

细摸排 保复耕

土地撂荒,是不少农村面临的共同难题。洪水镇以各村村委会为责任主体,成立了核查整改工作小组,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进行核查排摸,造册登记。重点对“撂荒地”的具体位置、类别、数量、撂荒原因、撂荒年限、土地现状等信息进行详细统计,43个行政村共摸排出“撂荒地”1万余亩,并就“撂荒地”复垦复种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一田一策、责任到人,复耕一块、核销一块。

今年春天,全镇开垦“撂荒地”5358亩。各村因地制宜种植了玉米、大豆、高粱、谷子、油葵、中药材等多种作物。

洪水镇在各村采取农户自耕、集体代管、党员示范、政府兜底的模式,快速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依据今年洪水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对各村的耕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耕作条件等进行了改造。

强服务 精管护

全镇设置三级“田长制”,成立领导小组,形成“分管领导具体抓、包村干部直接抓、村(社区)干部一线抓”工作机制。建立经常性检查制度,严格依法管理,成立指导组、督导组、问责组,采取定期检查、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村、组检查“撂荒地”整治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弄虚作假、不作为行为进行约谈和通报。

熬垴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136户408口人,其中有120多人在外务工。加之地块分布零散,土地管理粗放,甚至出现撂荒。为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撂荒和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今年该村把所有“撂荒地”全部回收到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在委托管理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一耕种,实现农户、村集体、承包方三方共赢。

土地经营权交由村集体管理,改变了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方式,也更利于集中优势将土地一次性流转出去,让承包方进行规模经营。

“这下好了,把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熬垴村村民赵跃丰说,通过对“撂荒地”的整治,不仅提升了耕地质量,而且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

重技术 提质效

2022年,国家启动稳粮保供战略,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面积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洪水镇在复垦的“撂荒地”大部分田块推广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模式。这种带状复合种植与传统种植相比,玉米田间套种大豆可实现优势互补,利用两种作物的高度差,让作物透风透光、土地保水遮阳等多种优势功效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的效果。

洪水镇农业技术员赵文栋介绍,白和村作为全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今年共计种植1100多亩,村集体种植900亩,散户种植200多亩,均实行“3+2”种植模式,即2行玉米+3行大豆复合种植模式,是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共生期内优势互补、和谐共生、环境友好的一种高产高效套种模式。

“我们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共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900亩,共产玉米100多万斤、大豆近15万斤,亩产值达1800元。”白和村村委会会计孙志雄说。

洪水镇党委书记郭晓方表示,今年,洪水镇盘活“沉睡的土地”5000余亩,是有益的尝试,既解决了耕地撂荒问题,又让耕地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充实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多赢。明年春天,镇党委将继续安排各村把剩余的“撂荒地”全部复耕。(陈李峰、孙发明)

原标题:武乡县洪水镇盘活5358亩“沉睡土地”增收850万元——“撂荒地”变丰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