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壶关的婚嫁习俗
发布时间: 2023-11-15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分享到:

婚嫁

男婚女嫁,人生大事。旧社会男女婚姻多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办婚事一般都要经过很多程序。

合婚

经媒人提亲后,由阴阳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属相是否相克,决定成否。(这只是一种古老的习俗,现在多是一种形式。)

定婚

也称接订。生庚生肖互不相克,女方考察男方门户、人品是否合适,双方沟通后,择吉订婚。男方带一定数量的白面、小米、食盐、面食、猪肉及衣料送女家。女方回敬的礼物中有一双用白面蒸的“葫芦”,有些村庄是用白面蒸一双“枕头”,只能让未来的新女婿吃。

纳彩

亦称下彩、过礼。由男方家择好婚日,再于婚日前择一吉日下彩。届时,男方将彩礼和现币以及女子的结婚时所应穿戴的一切统统备齐,请媒人送交女方。双方除接受对方的大花馍(俗称枣糕)、饼子,分给亲族邻友外,还要告知婚期。

迎娶

迎娶前一天晚上,女方家父母要做离娘饼,让出嫁的女儿吃。迎娶的当天早上,男方家的长辈引新郎带吹鼓艺人到祖坟祭祖;有些乡村是到神主位牌前祭祖。女方家在迎娶前还要送被褥、衣料。出嫁女子要由已婚妇女用线绳把脸上的汗毛绞去,俗称绞脸,表示从此不再是黄毛丫头。迎娶日,男家贴婚联、红喜字、打红纱灯。新郎穿新衣,披红彩带,同媒人、女客(俗称娶妇)、吹鼓艺人等随彩轿出行娶亲。家里中午用面条招待上礼的亲戚宾朋。娶亲一行人至女家,女家设宴招待新郎。宴间吹鼓艺人要吹奏一阵,女家还要给赏钱。此时,女方送嫁妆人先出门,新娘多由祖母或其他平辈至亲从炕上炮扶至轿内,兄弟姐妹和平共处亲属10多人随行,俗称送亲。沿途吹奏,鸣鞭炮至男家。女眷搀扶新娘下轿后,脚不许沾地,用两地红毡铺地,前后倒毡至院中天桌前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拜时,男跪拜、女侍立。有的乡村是双双跑拜。然后,女方要向亲戚跑拜,被拜人要当场付给磕头钱物。拜毕,女客扶新娘入新房,俗称入洞房。下午,鼓乐吹奏,设宴款待亲朋。婚日晚饭后,鼓乐收摊,村里青年人聚伙闹新房至深夜。主人视有人闹新房才是好事。

回面

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到岳父家以上宾招待。小舅子、小姨子和同辈年小者要耍新女媚,口口声声要喜钱,新郎不给,就得被摘帽、脱鞋,临回前拿重金才能赎回。新郎返家时,可随意拿岳父家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有些乡村是取碗筷,岳父家不得阻拦,叫做偷富,俗称偷三。

接九

也叫住九,婚后第九天,由娘家差人将一双新人接去,住九天。然后再回婆家。

后来,繁琐礼节渐趋简化,大部分军政人员和读书人结婚不再跪拜,行鞠躬礼。城内新郎新娘过街时,商号(街上的店铺)放一条长凳拦住,让新人唱革命歌曲,后逐渐向农村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有颁布了(婚姻法),废除买卖婚姻和旧婚俗。提倡恋爱自由,废除包办婚姻,男女相偕,年龄合格,去当地政府登记,领到结婚证书,即为合法夫妻。改坐轿为骑马,改吹鼓手为八音会。1966年,废除骑骡马和八音会,男女步行至家,举办简单婚礼仪式,向亲朋好友分些喜糖,以表示夫妻甜甜蜜蜜,白头到老。如若大办嫁妆、大办酒席、复活旧俗为人所鄙,党政干部要受处分。70年代开始,恢复乐队迎娶,男女或骑马,或骑自行车。进入80年代,迎亲多改用小汽车、面包车。索要聘礼,高标准置嫁妆之风又逐步抬头。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沙发、洗衣机、音响、彩电、冰箱、高级床椅、摩托车、金银首饰,摆阔气相互攀经。为此有关部门一方面加大刹风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勤俭办婚事,提倡新风新俗的集体婚礼。

招赘

有女无子人家招上门女媚。女家托媒人到预选的多子人家说谋,男家同意后,女家准备好一切办喜事所需用品,择吉日把男子“娶”到门、宴请一下自己的家庭、亲戚即完事。男到女家后,要改成女家姓氏。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女婿可不改姓,但生育的子女要有一个随母姓。


[编辑:贾霄星]

  相关链接
· 沁源天齐庙民俗:劝人从善不作恶
· 上党民俗蒸团子
· 开花馍:伴随黎城人一生的传统美食
· 潞城微子镇添仓会被誉为“太行第一会”
· 丧葬习俗:从始到终周到圆满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民俗
细说壶关的婚嫁习俗

婚嫁

男婚女嫁,人生大事。旧社会男女婚姻多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办婚事一般都要经过很多程序。

合婚

经媒人提亲后,由阴阳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属相是否相克,决定成否。(这只是一种古老的习俗,现在多是一种形式。)

定婚

也称接订。生庚生肖互不相克,女方考察男方门户、人品是否合适,双方沟通后,择吉订婚。男方带一定数量的白面、小米、食盐、面食、猪肉及衣料送女家。女方回敬的礼物中有一双用白面蒸的“葫芦”,有些村庄是用白面蒸一双“枕头”,只能让未来的新女婿吃。

纳彩

亦称下彩、过礼。由男方家择好婚日,再于婚日前择一吉日下彩。届时,男方将彩礼和现币以及女子的结婚时所应穿戴的一切统统备齐,请媒人送交女方。双方除接受对方的大花馍(俗称枣糕)、饼子,分给亲族邻友外,还要告知婚期。

迎娶

迎娶前一天晚上,女方家父母要做离娘饼,让出嫁的女儿吃。迎娶的当天早上,男方家的长辈引新郎带吹鼓艺人到祖坟祭祖;有些乡村是到神主位牌前祭祖。女方家在迎娶前还要送被褥、衣料。出嫁女子要由已婚妇女用线绳把脸上的汗毛绞去,俗称绞脸,表示从此不再是黄毛丫头。迎娶日,男家贴婚联、红喜字、打红纱灯。新郎穿新衣,披红彩带,同媒人、女客(俗称娶妇)、吹鼓艺人等随彩轿出行娶亲。家里中午用面条招待上礼的亲戚宾朋。娶亲一行人至女家,女家设宴招待新郎。宴间吹鼓艺人要吹奏一阵,女家还要给赏钱。此时,女方送嫁妆人先出门,新娘多由祖母或其他平辈至亲从炕上炮扶至轿内,兄弟姐妹和平共处亲属10多人随行,俗称送亲。沿途吹奏,鸣鞭炮至男家。女眷搀扶新娘下轿后,脚不许沾地,用两地红毡铺地,前后倒毡至院中天桌前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拜时,男跪拜、女侍立。有的乡村是双双跑拜。然后,女方要向亲戚跑拜,被拜人要当场付给磕头钱物。拜毕,女客扶新娘入新房,俗称入洞房。下午,鼓乐吹奏,设宴款待亲朋。婚日晚饭后,鼓乐收摊,村里青年人聚伙闹新房至深夜。主人视有人闹新房才是好事。

回面

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到岳父家以上宾招待。小舅子、小姨子和同辈年小者要耍新女媚,口口声声要喜钱,新郎不给,就得被摘帽、脱鞋,临回前拿重金才能赎回。新郎返家时,可随意拿岳父家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有些乡村是取碗筷,岳父家不得阻拦,叫做偷富,俗称偷三。

接九

也叫住九,婚后第九天,由娘家差人将一双新人接去,住九天。然后再回婆家。

后来,繁琐礼节渐趋简化,大部分军政人员和读书人结婚不再跪拜,行鞠躬礼。城内新郎新娘过街时,商号(街上的店铺)放一条长凳拦住,让新人唱革命歌曲,后逐渐向农村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有颁布了(婚姻法),废除买卖婚姻和旧婚俗。提倡恋爱自由,废除包办婚姻,男女相偕,年龄合格,去当地政府登记,领到结婚证书,即为合法夫妻。改坐轿为骑马,改吹鼓手为八音会。1966年,废除骑骡马和八音会,男女步行至家,举办简单婚礼仪式,向亲朋好友分些喜糖,以表示夫妻甜甜蜜蜜,白头到老。如若大办嫁妆、大办酒席、复活旧俗为人所鄙,党政干部要受处分。70年代开始,恢复乐队迎娶,男女或骑马,或骑自行车。进入80年代,迎亲多改用小汽车、面包车。索要聘礼,高标准置嫁妆之风又逐步抬头。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沙发、洗衣机、音响、彩电、冰箱、高级床椅、摩托车、金银首饰,摆阔气相互攀经。为此有关部门一方面加大刹风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勤俭办婚事,提倡新风新俗的集体婚礼。

招赘

有女无子人家招上门女媚。女家托媒人到预选的多子人家说谋,男家同意后,女家准备好一切办喜事所需用品,择吉日把男子“娶”到门、宴请一下自己的家庭、亲戚即完事。男到女家后,要改成女家姓氏。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女婿可不改姓,但生育的子女要有一个随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