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东麓、长治市西北,晋东南、晋南、晋中交汇之地,因沁河之源而得名。1942年10月,为适应战争需要,在朱鹤岭以北地区分设绵上县,绵上县政府驻东村、赤石桥、水峪等地。1945年4月11日,沁源和绵上又合并为沁源县,县政府驻郭道镇。这里不仅生态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还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存。一些生动的故事和传说一直流传至今,郭道镇绵上村天齐庙的习俗就是其中一个,这里还保留着古老的庙会活动和传统民俗,劝人从善不作恶。
图为:重建后的天齐庙
悠久的历史传说
沁源县地处长治市西北部,是千年古县、文化之邦。西汉时就设县,最初时候县名为谷远,因处沁河源头,北魏时候开始叫沁源,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历史上,在沁源县北部地区,还曾有过一个叫绵上的县。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沁源北部始置绵上县,属西河郡。元至元十年(1273)并入沁源县。1942年10月,为适应战争需要,我党以沁源北部地区设置绵上县,领导人民群众坚持抗日斗争,属太岳区管辖,县政府先后驻过绵上、东村、水峪等地。1945年日军投降后,绵上县并入沁源县。
沁源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也是绿色的海洋。长期以来,在厚重历史文化的滋养下,这里形成了淳朴厚道的民风,有着众多文化传说。介子推“割股奉君”、琴高真人行“涓澎之术”、李世民走马花坡、窦建德下璧置城、赵匡胤灵空避难、无业逍遥绵上等民间故事和传说广为流传。
善恶分明,扬善惩恶一直是我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在沁源县绵上村有一座天齐庙,庙内供奉天齐东岳大帝,方圆百里村庄有亲人故去的家户,一般会在下葬前到此庙举行报庙的民俗活动。时至今日,这里还保留着古老的庙会和传统民俗。
民俗文化的记忆
绵上村是沁源县郭道镇下辖的一个小村子,村子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汾屯干线公路从村前通过。记者一行来到这里采访时,村里正在进行美丽乡村改造项目,一片繁忙的景象。他们将对原有的学校、史家大院遗址、抗日忠烈故居、十字楼等重点区域进行包装改造,重新展现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风貌,彰显绵上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薪。
据这里的村民讲,绵上村的名字是从春秋时期传承下来的古地名,东有介神山,属于太岳山中段绵山东麓余脉。相传,晋国直臣介子推曾隐居于绵山东麓,死后葬于绵上村附近的伏贵村(其墓今尚存),因此晋文公“环绵上而封”,将绵上村一带封为介子推的祭祠之地,这里又称“古绵镇”。隋开皇六年,开始在绵上村设立县治,管理现沁源北部地区,最开始称绵山县,后改为绵上县。绵山县设立后,在绵上村东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天齐庙。久而久之,形成了对亲友亡灵祭祀和敬神的民俗,以及关于善恶报应、孝敬老人等故事和传说,这些民俗文化一直传承沿袭至今。
天齐庙流传下来的民俗主要有:方圆百里甚至更远的地方的亡人都送往绵上天齐庙报到,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村中神庙管理人员邀请僧人、道士做法事;天齐庙每年举办两次庙会,庙会期间,附近村子组织社火进香及文艺表演活动,随后,人们一天抬天齐东岳大帝神位牌出庙游行,谓之“天齐爷出巡”。
民间传承与重构
历代《沁源县志》对天齐庙均有记载,旧志中称东岳庙、东岳行祠,宋、元、明、清等历代有重修和增修。据村里老人讲,绵上村古代时候除建有县署衙门,城墙、天齐庙等之外,附近还建有城隍庙、玉皇庙、宝觉寺等一批寺庙古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天齐庙等庙宇殿堂已损毁,不过绵上村一带流传着很多天齐庙的民间传说,此外还有介子推和古代绵山县的故事。据村中老人回忆,曾有盲人编成鼓书传唱,故事生动感人,民间生活气息浓厚,又有神秘色彩。
千百年来,关于天齐庙的民间文化习俗,善恶报应的观念和民间故事一直在流传。其相关传说故事,主要是地缘传承,以绵上村为核心,辐射至周边各村甚至平遥、屯留、沁县、介休等邻近县区。人们通过参加庙会,以及生活中的丧葬习俗一代一代传承。从天齐庙损毁至重新复建之前,祭祀、敬神和举办水陆道场活动停止了数十年,不过附近的人们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仍会到原庙址祭祠。
天齐庙的很多民俗和民间传说,有很多劝人向善、不可作恶的故事,表达了民间对于亡故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也反映了我国民间关于善恶等一系列传统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天齐庙习俗流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故事已失传、失记,现在可以收集到的仅有20余个。当地企业家任铁柱,从小就听老人们讲述天齐庙的传说故事。改革开放后,他在绵上村北新店村筹建了通洲焦化厂,现在已发展成为融产煤、炼焦、化工产品于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山西通洲煤焦集团公司。为了发掘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任铁柱组建了“通洲集团灵宝旅游有限公司”,在原址重建了天齐庙。恢复重建的天齐庙分为上下两院,有森罗殿、岱岳殿、善报司、恶报司等建筑,善报司前的对联,警醒世人多行善事莫作恶。他们还恢复了灵通寺、宝通观等一批古代寺庙建筑,着手整理、挖掘关于这里流传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当地乡亲增收致富,奔向更好的生活。(郑学兵)
原标题:天齐庙习俗:质朴的民间善恶观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东麓、长治市西北,晋东南、晋南、晋中交汇之地,因沁河之源而得名。1942年10月,为适应战争需要,在朱鹤岭以北地区分设绵上县,绵上县政府驻东村、赤石桥、水峪等地。1945年4月11日,沁源和绵上又合并为沁源县,县政府驻郭道镇。这里不仅生态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还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存。一些生动的故事和传说一直流传至今,郭道镇绵上村天齐庙的习俗就是其中一个,这里还保留着古老的庙会活动和传统民俗,劝人从善不作恶。
图为:重建后的天齐庙
悠久的历史传说
沁源县地处长治市西北部,是千年古县、文化之邦。西汉时就设县,最初时候县名为谷远,因处沁河源头,北魏时候开始叫沁源,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历史上,在沁源县北部地区,还曾有过一个叫绵上的县。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沁源北部始置绵上县,属西河郡。元至元十年(1273)并入沁源县。1942年10月,为适应战争需要,我党以沁源北部地区设置绵上县,领导人民群众坚持抗日斗争,属太岳区管辖,县政府先后驻过绵上、东村、水峪等地。1945年日军投降后,绵上县并入沁源县。
沁源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也是绿色的海洋。长期以来,在厚重历史文化的滋养下,这里形成了淳朴厚道的民风,有着众多文化传说。介子推“割股奉君”、琴高真人行“涓澎之术”、李世民走马花坡、窦建德下璧置城、赵匡胤灵空避难、无业逍遥绵上等民间故事和传说广为流传。
善恶分明,扬善惩恶一直是我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在沁源县绵上村有一座天齐庙,庙内供奉天齐东岳大帝,方圆百里村庄有亲人故去的家户,一般会在下葬前到此庙举行报庙的民俗活动。时至今日,这里还保留着古老的庙会和传统民俗。
民俗文化的记忆
绵上村是沁源县郭道镇下辖的一个小村子,村子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汾屯干线公路从村前通过。记者一行来到这里采访时,村里正在进行美丽乡村改造项目,一片繁忙的景象。他们将对原有的学校、史家大院遗址、抗日忠烈故居、十字楼等重点区域进行包装改造,重新展现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风貌,彰显绵上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薪。
据这里的村民讲,绵上村的名字是从春秋时期传承下来的古地名,东有介神山,属于太岳山中段绵山东麓余脉。相传,晋国直臣介子推曾隐居于绵山东麓,死后葬于绵上村附近的伏贵村(其墓今尚存),因此晋文公“环绵上而封”,将绵上村一带封为介子推的祭祠之地,这里又称“古绵镇”。隋开皇六年,开始在绵上村设立县治,管理现沁源北部地区,最开始称绵山县,后改为绵上县。绵山县设立后,在绵上村东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天齐庙。久而久之,形成了对亲友亡灵祭祀和敬神的民俗,以及关于善恶报应、孝敬老人等故事和传说,这些民俗文化一直传承沿袭至今。
天齐庙流传下来的民俗主要有:方圆百里甚至更远的地方的亡人都送往绵上天齐庙报到,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村中神庙管理人员邀请僧人、道士做法事;天齐庙每年举办两次庙会,庙会期间,附近村子组织社火进香及文艺表演活动,随后,人们一天抬天齐东岳大帝神位牌出庙游行,谓之“天齐爷出巡”。
民间传承与重构
历代《沁源县志》对天齐庙均有记载,旧志中称东岳庙、东岳行祠,宋、元、明、清等历代有重修和增修。据村里老人讲,绵上村古代时候除建有县署衙门,城墙、天齐庙等之外,附近还建有城隍庙、玉皇庙、宝觉寺等一批寺庙古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天齐庙等庙宇殿堂已损毁,不过绵上村一带流传着很多天齐庙的民间传说,此外还有介子推和古代绵山县的故事。据村中老人回忆,曾有盲人编成鼓书传唱,故事生动感人,民间生活气息浓厚,又有神秘色彩。
千百年来,关于天齐庙的民间文化习俗,善恶报应的观念和民间故事一直在流传。其相关传说故事,主要是地缘传承,以绵上村为核心,辐射至周边各村甚至平遥、屯留、沁县、介休等邻近县区。人们通过参加庙会,以及生活中的丧葬习俗一代一代传承。从天齐庙损毁至重新复建之前,祭祀、敬神和举办水陆道场活动停止了数十年,不过附近的人们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仍会到原庙址祭祠。
天齐庙的很多民俗和民间传说,有很多劝人向善、不可作恶的故事,表达了民间对于亡故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也反映了我国民间关于善恶等一系列传统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天齐庙习俗流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故事已失传、失记,现在可以收集到的仅有20余个。当地企业家任铁柱,从小就听老人们讲述天齐庙的传说故事。改革开放后,他在绵上村北新店村筹建了通洲焦化厂,现在已发展成为融产煤、炼焦、化工产品于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山西通洲煤焦集团公司。为了发掘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任铁柱组建了“通洲集团灵宝旅游有限公司”,在原址重建了天齐庙。恢复重建的天齐庙分为上下两院,有森罗殿、岱岳殿、善报司、恶报司等建筑,善报司前的对联,警醒世人多行善事莫作恶。他们还恢复了灵通寺、宝通观等一批古代寺庙建筑,着手整理、挖掘关于这里流传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当地乡亲增收致富,奔向更好的生活。(郑学兵)
原标题:天齐庙习俗:质朴的民间善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