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甲辰年(龙) 十月十八
武乡县以文化赋彩群众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 2023-08-31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夜幕降临,新建的八路村休闲街区处处是景,小孩儿们在可爱的“太空兔”玩偶旁嬉戏打闹,姑娘小伙儿们在闪闪发亮的“方言”墙边拍照打卡,大爷大妈们在挂满特色灯饰的柳树下抡着手臂抻着身体……暖黄色的路灯倒映在浊漳河水中,不停地跳动、闪烁。

“文化活水,润泽百姓。”市民程彩香的感慨,是对此情此景最生动的写照,与其身后“我叫武乡,一身红装”那一行大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近年来,武乡县以“弘扬太行精神、共建创新武乡”为主线,始终坚持文化赋能,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根基、为底色、为驱动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以文化赋彩群众美好生活。

“兴”文化 提升文化服务覆盖面

8月26日,17时30分,武乡影城。

电影刚刚散场,一拨拨观影者鱼贯而出,一位身穿白色汗衫的大爷格外引人注目。

“好看,跟着年轻人凑热闹。”被问及“电影是否好看”,大爷乐呵呵地说道。大爷名叫薛海余,洪水镇窑湾村人,一时兴起,带着小侄儿来“赶时髦”:“俺们小的时候,天天数着指头盼电影放映员到村里。现在想看电影,出门、买票、进场,方便着嘞。”

何以“兴”文化?何以“永”传承?

武乡县推进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分馆,自上而下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现有国家二级文化馆1个、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69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建设非遗综合展示传习所1个、乡村文化记忆馆14个,申报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8项、市级21项,培育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名。建设城市书屋6座、安装智能书柜12个,为全民阅读提供便利。

同时,实施武乡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项目,营造八路军文化长廊,投资1.145亿元打造全国首部红色行浸式实景演艺《太行山上》,打造红色文旅的全国标杆。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自此,弦歌不辍,文脉相传。

“送”文化 提升文化活动惠民度

“林草10号快如闪电,杀向篮下,高高跃起,将球放入篮筐。”

“应急6号身高臂长,轻松摘下篮板,眼疾手快将球传给队友,一记快攻,洞穿对手防线。”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真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赛事啊。”

……

8月26日晚,2023年全省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武乡县“农商行杯”消夏篮球赛进入决赛环节。37天113场,28支代表队为老区人民带来了体育赛事的饕餮大餐。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武乡县坚持部门组织、群众主体原则,以广度资源共享促进深度文化惠民,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安居乐业中享受文化之乐,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功能。

推出非遗中的年味儿、歌声中的抗战文化、武乡秧歌经典唱段、放飞梦想等线上节目;开展《我运动我健康》武术专场演出、武乡红色抗战秧歌剧《柴胡情》戏曲展演、“繁荣群众文化 促进非遗传承”曲艺专场等文化活动;精心排练地方传统文艺节目歌伴舞山西开花调《打酸枣》,创作武乡琴书《一根竹手杖》,新创编武乡顶灯三步曲舞蹈《石勒点兵》、广场舞《春风又绿太行山》、现代舞《青春舞起来》;举办全民运动会、送戏下乡、“红色文化轻骑兵”“非遗进校园”、乡村“村晚”等系列活动……

从“兴”文化到“送”文化,武乡县文化馆馆长李星光如此评价,“已经步入‘黄金时代’,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种”文化 提升文化力量“聚能环”

晨曦轻染,鸟鸣清脆。

“人说太行好风光,太行风光看武乡,说武乡来道武乡,山清水秀好地方……”在武乡县曲艺家协会主席、武乡曲艺队队长常慧斌家门口,土制月琴曲调高亢、余音绕梁。作为山西非遗传承人,常慧斌的“门客”众多,他也总喜欢把“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的武乡琴书唱给更多的人听。

文化是种子,群众文化活动就是“种”文化的过程。

每天茶余饭后,上司乡蒋家庄村村民蒋应丰总会拿出葫芦丝,约上三五好友练上几段“武乡开花调”,每逢“村晚”,他可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我们学文化、演文化、用文化,样样出色。”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月明说,每年“村晚”,乡亲们从田里、地里、家里走出来,都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舞台上尽情挥洒、自唱自乐。

寒来暑往20余年,一支能编、会导、善演、能说、会唱、善舞的农民群众文化队伍在蒋家庄不断发展壮大。

文化力量,可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如今,35支群众文艺队伍活跃在全县乡村、社区,成为群众文化惠民工程的引领者。20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文化传播、技艺传授、艺术普及、培训等工作,带动了当地文化发展和传承。36名乡村文化带头人聚焦管理和服务基层文化阵地、乡村文艺队伍,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放眼新时代,老区武乡的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群众文化的“雨露”点点滴滴润泽着百姓幸福生活。(赵海鹏、孙媛)

原标题:让文化“活水”滋养幸福生活——武乡县多举措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纪略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云雾缭绕的武乡板山美出天际
· 武乡县石塔村让农家“方寸地”结出增收致富果
· 武乡胡峦岭村:小芦笋“顶”开致富门
· 投产!武乡县乡村振兴添“酒香”
· 武乡松庄村“和你来商量”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武乡县
武乡县以文化赋彩群众美好生活

夜幕降临,新建的八路村休闲街区处处是景,小孩儿们在可爱的“太空兔”玩偶旁嬉戏打闹,姑娘小伙儿们在闪闪发亮的“方言”墙边拍照打卡,大爷大妈们在挂满特色灯饰的柳树下抡着手臂抻着身体……暖黄色的路灯倒映在浊漳河水中,不停地跳动、闪烁。

“文化活水,润泽百姓。”市民程彩香的感慨,是对此情此景最生动的写照,与其身后“我叫武乡,一身红装”那一行大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近年来,武乡县以“弘扬太行精神、共建创新武乡”为主线,始终坚持文化赋能,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根基、为底色、为驱动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以文化赋彩群众美好生活。

“兴”文化 提升文化服务覆盖面

8月26日,17时30分,武乡影城。

电影刚刚散场,一拨拨观影者鱼贯而出,一位身穿白色汗衫的大爷格外引人注目。

“好看,跟着年轻人凑热闹。”被问及“电影是否好看”,大爷乐呵呵地说道。大爷名叫薛海余,洪水镇窑湾村人,一时兴起,带着小侄儿来“赶时髦”:“俺们小的时候,天天数着指头盼电影放映员到村里。现在想看电影,出门、买票、进场,方便着嘞。”

何以“兴”文化?何以“永”传承?

武乡县推进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分馆,自上而下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现有国家二级文化馆1个、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69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建设非遗综合展示传习所1个、乡村文化记忆馆14个,申报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8项、市级21项,培育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名。建设城市书屋6座、安装智能书柜12个,为全民阅读提供便利。

同时,实施武乡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项目,营造八路军文化长廊,投资1.145亿元打造全国首部红色行浸式实景演艺《太行山上》,打造红色文旅的全国标杆。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自此,弦歌不辍,文脉相传。

“送”文化 提升文化活动惠民度

“林草10号快如闪电,杀向篮下,高高跃起,将球放入篮筐。”

“应急6号身高臂长,轻松摘下篮板,眼疾手快将球传给队友,一记快攻,洞穿对手防线。”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真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赛事啊。”

……

8月26日晚,2023年全省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武乡县“农商行杯”消夏篮球赛进入决赛环节。37天113场,28支代表队为老区人民带来了体育赛事的饕餮大餐。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武乡县坚持部门组织、群众主体原则,以广度资源共享促进深度文化惠民,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安居乐业中享受文化之乐,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功能。

推出非遗中的年味儿、歌声中的抗战文化、武乡秧歌经典唱段、放飞梦想等线上节目;开展《我运动我健康》武术专场演出、武乡红色抗战秧歌剧《柴胡情》戏曲展演、“繁荣群众文化 促进非遗传承”曲艺专场等文化活动;精心排练地方传统文艺节目歌伴舞山西开花调《打酸枣》,创作武乡琴书《一根竹手杖》,新创编武乡顶灯三步曲舞蹈《石勒点兵》、广场舞《春风又绿太行山》、现代舞《青春舞起来》;举办全民运动会、送戏下乡、“红色文化轻骑兵”“非遗进校园”、乡村“村晚”等系列活动……

从“兴”文化到“送”文化,武乡县文化馆馆长李星光如此评价,“已经步入‘黄金时代’,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种”文化 提升文化力量“聚能环”

晨曦轻染,鸟鸣清脆。

“人说太行好风光,太行风光看武乡,说武乡来道武乡,山清水秀好地方……”在武乡县曲艺家协会主席、武乡曲艺队队长常慧斌家门口,土制月琴曲调高亢、余音绕梁。作为山西非遗传承人,常慧斌的“门客”众多,他也总喜欢把“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的武乡琴书唱给更多的人听。

文化是种子,群众文化活动就是“种”文化的过程。

每天茶余饭后,上司乡蒋家庄村村民蒋应丰总会拿出葫芦丝,约上三五好友练上几段“武乡开花调”,每逢“村晚”,他可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我们学文化、演文化、用文化,样样出色。”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月明说,每年“村晚”,乡亲们从田里、地里、家里走出来,都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舞台上尽情挥洒、自唱自乐。

寒来暑往20余年,一支能编、会导、善演、能说、会唱、善舞的农民群众文化队伍在蒋家庄不断发展壮大。

文化力量,可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如今,35支群众文艺队伍活跃在全县乡村、社区,成为群众文化惠民工程的引领者。20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文化传播、技艺传授、艺术普及、培训等工作,带动了当地文化发展和传承。36名乡村文化带头人聚焦管理和服务基层文化阵地、乡村文艺队伍,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放眼新时代,老区武乡的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群众文化的“雨露”点点滴滴润泽着百姓幸福生活。(赵海鹏、孙媛)

原标题:让文化“活水”滋养幸福生活——武乡县多举措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