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行山“麻雀战”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7-28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太行山险要的地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太行山军民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竖起了一座座丰碑!每一座丰碑的背后,都有振奋人心的故事。日前,记者一行到襄垣县史北村,聆听当年发生在这里“麻雀战”的故事,记录珍贵的历史记忆。

抗战时期,身处敌人后方的广大抗日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并在战争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应用了许多新战术,如“地道战、围点打援、麻雀战”等。麻雀战是与地道战、地雷战并称的敌后抗战三大游击战法之一,但它的由来和应用,并非人人皆知。

图为:粉碎“九路围攻”战前动员誓师大会旧址

以弱胜强的智慧战术

麻雀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对日作战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游击战法。麻雀在觅食飞翔时,从来不成群结队,多半是一二只,三五只,十几只,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飞速快,行动灵活。仿照麻雀觅食方法而创造的游击战法叫“麻雀战”。这是中国民兵常用的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法,由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忽来忽去,忽聚忽散,主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抗日战争中,根据地民兵时而三三两两,时而成群结队,出没在山野密林,峡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纱帐里,像麻雀啄食那样,东一枪、西一枪,出敌不意,乘隙而入,围住敌人,一阵猛打。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四散,隐蔽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四起,杀声遍野。使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吃又吃不好,睡又睡不香,陷入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境地。

据介绍,麻雀战有三种打法:一是袭击,打击驻守之敌,民兵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摸清敌人的各种情况,抓住敌人的活动规律,趁敌不备,突然袭击。二是伏击,在敌人必经之路,设下伏兵,拦头斩腰打尾巴;几个人引敌人入套,用排枪、地雷大量杀伤敌人。三是采取分散隐蔽,瞅准时机,杀伤敌人。民兵用这种方法,常常使敌人遭受伤亡,却不知道子弹是从哪里飞来的,打得敌人防不胜防、惶惶不可终日。

史北“麻雀战”打得敌人落荒而逃

从襄垣县城出发,在山道上蜿蜒前行近一个小时,终于抵达史北村。进入村子,靠山一侧可见多个大大小小的窑洞,仿佛一下子穿越回当年的抗战岁月。虽然时间已过去几十年,战争的痕迹已经模糊,但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早已成为这个村庄的灵魂。

史北村地处襄垣、武乡、沁县三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是太行、太岳两个抗日根据地往来的必经之路,许多领导人在此驻留。1938年,日军纠集三万多兵力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进攻,妄图将八路军主力和总部首脑机关一举歼灭。朱德总司令在襄垣、沁县边界的小东岭召开第二战区东路军会议后,亲赴国民党第三军驻地史北村,召开了粉碎“九路围攻”战前动员暨誓师大会。

1939年9月12日,晋冀鲁豫区第一次党代会在武乡县东西堡之间的北寺大庙召开。翌日,1500多名日军分两路从虒亭、新店企图进攻袭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第七连及襄垣第六区基干队收到情报后奉命阻击。我军在史北村周围十里的大大小小山头上,采用麻雀战术阻击进犯之敌,连续七次夜袭日军。

经一天一夜战斗,我军毫发无损,敌人耗费弹药数万发,人员伤亡300余名,一无所获,其间日军吃不上饭,睡不成觉,打仗无情报,行军无向导,人困马乏饥疲沮丧,时时担心遭到灭顶之灾退回老巢。史北麻雀战在襄垣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王晴娟、申丽娜)

原标题:太行山的“麻雀战”“啄”得鬼子团团转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潞城:神头古道伏击战
· 走,去武乡下合村寻觅“红色密码”
· 黄崖洞:声震侵华日军的兵工厂
· 你知道吗?“名扬游击队”的创始人是武乡人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红色
揭秘太行山“麻雀战”的故事

太行山险要的地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太行山军民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竖起了一座座丰碑!每一座丰碑的背后,都有振奋人心的故事。日前,记者一行到襄垣县史北村,聆听当年发生在这里“麻雀战”的故事,记录珍贵的历史记忆。

抗战时期,身处敌人后方的广大抗日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并在战争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应用了许多新战术,如“地道战、围点打援、麻雀战”等。麻雀战是与地道战、地雷战并称的敌后抗战三大游击战法之一,但它的由来和应用,并非人人皆知。

图为:粉碎“九路围攻”战前动员誓师大会旧址

以弱胜强的智慧战术

麻雀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对日作战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游击战法。麻雀在觅食飞翔时,从来不成群结队,多半是一二只,三五只,十几只,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飞速快,行动灵活。仿照麻雀觅食方法而创造的游击战法叫“麻雀战”。这是中国民兵常用的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法,由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忽来忽去,忽聚忽散,主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抗日战争中,根据地民兵时而三三两两,时而成群结队,出没在山野密林,峡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纱帐里,像麻雀啄食那样,东一枪、西一枪,出敌不意,乘隙而入,围住敌人,一阵猛打。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四散,隐蔽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四起,杀声遍野。使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吃又吃不好,睡又睡不香,陷入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境地。

据介绍,麻雀战有三种打法:一是袭击,打击驻守之敌,民兵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摸清敌人的各种情况,抓住敌人的活动规律,趁敌不备,突然袭击。二是伏击,在敌人必经之路,设下伏兵,拦头斩腰打尾巴;几个人引敌人入套,用排枪、地雷大量杀伤敌人。三是采取分散隐蔽,瞅准时机,杀伤敌人。民兵用这种方法,常常使敌人遭受伤亡,却不知道子弹是从哪里飞来的,打得敌人防不胜防、惶惶不可终日。

史北“麻雀战”打得敌人落荒而逃

从襄垣县城出发,在山道上蜿蜒前行近一个小时,终于抵达史北村。进入村子,靠山一侧可见多个大大小小的窑洞,仿佛一下子穿越回当年的抗战岁月。虽然时间已过去几十年,战争的痕迹已经模糊,但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早已成为这个村庄的灵魂。

史北村地处襄垣、武乡、沁县三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是太行、太岳两个抗日根据地往来的必经之路,许多领导人在此驻留。1938年,日军纠集三万多兵力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进攻,妄图将八路军主力和总部首脑机关一举歼灭。朱德总司令在襄垣、沁县边界的小东岭召开第二战区东路军会议后,亲赴国民党第三军驻地史北村,召开了粉碎“九路围攻”战前动员暨誓师大会。

1939年9月12日,晋冀鲁豫区第一次党代会在武乡县东西堡之间的北寺大庙召开。翌日,1500多名日军分两路从虒亭、新店企图进攻袭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第七连及襄垣第六区基干队收到情报后奉命阻击。我军在史北村周围十里的大大小小山头上,采用麻雀战术阻击进犯之敌,连续七次夜袭日军。

经一天一夜战斗,我军毫发无损,敌人耗费弹药数万发,人员伤亡300余名,一无所获,其间日军吃不上饭,睡不成觉,打仗无情报,行军无向导,人困马乏饥疲沮丧,时时担心遭到灭顶之灾退回老巢。史北麻雀战在襄垣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王晴娟、申丽娜)

原标题:太行山的“麻雀战”“啄”得鬼子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