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襄垣化岩峧岩画并雪花洞记
发布时间: 2023-06-29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襄垣县东北隅有村曰圪岔街,村后有山名化岩峧,山间有洞,洞名已失考,洞外壁存岩画若干,历千年而色彩依旧,所见者无不称奇。余久闻其名,数欲往均不得行,思之不可见。盖维时县政协调研组以境内山川考察,遂有幸而访之,殊觉珍贵。归途又偶得一洞名雪花,意外之获,窃喜不已。是故,略记于此,兹为纪念。

图为:化岩峧岩画

尝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左倚仙堂,右望韩山,化岩峧居其间而险中藏奇。凡知者,皆曰其奇在洞,而洞之壁间岩画年已久矣。然何谓化岩,莫非即为画岩耶?山之半腰,岩洞千年,既涉险而掩秀,故虽有名,访者却甚是寥寥。而余与县政协调研组往之,岁在壬寅秋,重阳又十日。

是日,巳时四刻,约请两村民为向导,一行十一人,自村西越沟有二,及村背,始登山。途中,忽见农舍,菜园青青,有村民田垄秋收,疑入桃花源矣。至山之防火通道处,问之路程,仅十之有一,遂各寻柴木为柱杖,循羊肠之径,复前行。时约两刻,至山顶,村在山脚,隐约可见。转至山后,下山又复越一山梁,于山腰处往深处行。丛草半侵山径,灌木错杂其间,偶见枝头斜挂几颗酸枣,煞是紫红。远眺山之岸,山外亦有山,所见红叶如炬,层林尽染,莫不叹之醉秋也。

图为:雪花洞洞口

至日中稍许,行至一地阔处,山之右崖,有土窑半孔,一株山桃树独立于前。村民言,旧有人居此,今荒芜已数十载矣。于此稍歇,并在山桃树枝干处留存水壶等物,以轻装前行。时约两刻,忽见左崖有浅洞,洞口渗水状,即攀而视之。洞数为二,并列崖间,外阔内狭,洞中有洞,可谓别有洞天也。遂取洞中黑土些许,以为养花之用。复又前行。稍许,又见山间崖柏者、鹰者、野果者,皆为山外稀见之物。

至午时,行至一林间,村民引之不前而折右,穿林而后行十余米,即至一山脚。村民曰,此乃化岩峧也。然洞在山腰,道迹不可遁,摸索而攀之,半刻后,方至崖前,洞口亦现。

余仰观其崖,呈东西向,其面直而滑,疑为雨蚀为之。崖色为黑白,杂有褐色状。洞为东西向,洞口宽约二十余米,高约丈许。入洞察之,深亦二十余米。洞中,可见前人用火之痕。而余等欲访之岩画,即在洞口顶壁处。村民言,岩画旧有两层,盖因岩檐坍塌,下层遭损已十余载,今之洞外巨石即为所遗之物。余观岩画,由北而南,尚存六幅,然多已漫漶,而其间残损尤甚者,即为岩画三,仅见轮廓矣。余者亦因风雨侵蚀,色泽已然斑驳,人之五官不可辨别。今考其大略,或为百官礼佛图,抑曰众生供佛图。

其岩画二,可谓本尊说法图。余观之,或应居整画之正中,其左早先另有余图才是。踏石细观,本尊一袭黑色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之上,其右手当胸似结无畏印,左手扶膝,座面饰方形褐色黑边台幔。本尊两侧为胁侍菩萨,前两侧各有比丘二尊。惜面部皆已模糊,惟以双层黑色头光处尚可分辨之。

其岩画五,实则为两层人物,上下各八人。上层为男性,纱帽色黑,袍服色或褐或黑。下层为女性,高髻,面长圆,宽衣广袖,袍服色同上。双手为打拱状。而岩画四、岩画六,则为三层人物,各层人数不等,然皆修长挺拔,比例适中,着袍服,双手合什,头侧皆有条框,色黑。

凡此岩画,予看尤以岩画一为最。其外框亦色黑,人物分两层而布之。上层十又三人,宽衣博袖,足登笏头履,双手呈打拱状,其纱帽、袍服皆同岩画五之男性。下层初有十人,今余八人,皆戴高冠,惟右侧袍服色黑者一人,余者皆着圆领色褐袍服,层次尚明,腰中束带,双手为合什状。上下人物,或是职官,其头侧亦有色黑条框,疑即官阶名讳也。

夫岩画,可溯源至上古,然今之化岩峧岩画,则介乎于两晋隋唐间。嗟乎,画由心生,崖壁图之,岩画者其技艺定非一般匠工矣。隐于野而非野,聚天地之灵气,岩画实则不独画也。岩前驻足,余等多生感慨。有叹古人绘之不易者,有叹经久存之不易者。又有言及仙堂寺之历史久远及法显之事迹者,皆归于初心信仰矣。正如此行,虽艰辛,然砥砺,目的自达。后各自拍照,又在洞前岩画处合影,一物一景,多有留恋,约半时,始下山。

未时两刻,复至山桃树处。席地而坐,零食充饥,壶水殆尽。其间,两村民取窑前山桃木三段赠予余等,言之可作木雕等物件。并曰前山尚有雪花洞、翻井豁等云云,而其中尤以雪花洞传神,早先多有村民进洞拜药之举。余等闻之,兴趣再燃,遂起身邀其同往。少顷,前行至一岔口,左向折行,至又一山。摸索求路,几经折回,终觅得洞口。其洞口一米之阔,藏于山之半腰。洞口杂木横生,清理待入之际,距申时尚有两刻。

初始,洞左即见石墙,为人工所砌。而洞则寂而无光,方开手机电筒辅之,相随而入。行约六七步,身即可直。此处尚有祭台、香炉等旧物及柴火等。而祭台四周,皆有空间,约莫百余平方米,然欲里则窄。洞之顶,光滑而平整,实则一巨石矣。行进间,忽见洞顶有物,举灯察看,乃倒挂之蝙蝠。予还谓,此即抬头见福也。

躬身左行至洞深处,洞左另藏有一洞,洞内亦可立人,空间与外洞仿佛。而居洞顶之蝙蝠,则更多。余等近观,亦不能惊扰其姿。予见洞顶洞壁处,不时有滴水,更有甚者,已呈钟乳状,用光照之,流水结晶之处,疑似雪光之色,或洞谓雪花是故也。后察洞之四处,又见白瓷杯一,灯盏一,散落木盒一,或是多年未有人光顾之情形。随即便结伴出洞,沿山谷而返。途中得山韭菜、树根、太行奇石等,甚为欣喜。

至申时两刻,归岔口,复前行。虽为下山,然双腿行进,已无劲力,全托柴杖之功矣。及至村田,偶见夕照之下,有柿果诱人十足,然余皆无力采之一二。及至申时五刻,方得返村。刻余,又驱车至邻村强计,有友人已备农家菜肴,食之尤有味,唯感激涕零矣。

回城之际,余等又谈及此行之收获。然访之不易,又恐此景此行,或此生仅此一回而已。遂口占二首。

其一曰《化岩访古》:

深谷丹青绝壁悬,

化岩原自画岩传?

沧桑陵陆凭谁记,

百姓江山永万年。

其二曰《雪花古洞》:

崖回路转几寻踪,

别有乾坤隐灌丛。

昔日虔心求妙药,

吾今谈笑拜福翁。

是为记。

赵永江

原标题:访化岩峧岩画并雪花洞记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解密:长子县慕容村
· “寻找”沁源东门
· 明嘉靖《山西通志》中的武乡
· 探访!发鸠山古代遗址——吴王寨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访襄垣化岩峧岩画并雪花洞记

襄垣县东北隅有村曰圪岔街,村后有山名化岩峧,山间有洞,洞名已失考,洞外壁存岩画若干,历千年而色彩依旧,所见者无不称奇。余久闻其名,数欲往均不得行,思之不可见。盖维时县政协调研组以境内山川考察,遂有幸而访之,殊觉珍贵。归途又偶得一洞名雪花,意外之获,窃喜不已。是故,略记于此,兹为纪念。

图为:化岩峧岩画

尝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左倚仙堂,右望韩山,化岩峧居其间而险中藏奇。凡知者,皆曰其奇在洞,而洞之壁间岩画年已久矣。然何谓化岩,莫非即为画岩耶?山之半腰,岩洞千年,既涉险而掩秀,故虽有名,访者却甚是寥寥。而余与县政协调研组往之,岁在壬寅秋,重阳又十日。

是日,巳时四刻,约请两村民为向导,一行十一人,自村西越沟有二,及村背,始登山。途中,忽见农舍,菜园青青,有村民田垄秋收,疑入桃花源矣。至山之防火通道处,问之路程,仅十之有一,遂各寻柴木为柱杖,循羊肠之径,复前行。时约两刻,至山顶,村在山脚,隐约可见。转至山后,下山又复越一山梁,于山腰处往深处行。丛草半侵山径,灌木错杂其间,偶见枝头斜挂几颗酸枣,煞是紫红。远眺山之岸,山外亦有山,所见红叶如炬,层林尽染,莫不叹之醉秋也。

图为:雪花洞洞口

至日中稍许,行至一地阔处,山之右崖,有土窑半孔,一株山桃树独立于前。村民言,旧有人居此,今荒芜已数十载矣。于此稍歇,并在山桃树枝干处留存水壶等物,以轻装前行。时约两刻,忽见左崖有浅洞,洞口渗水状,即攀而视之。洞数为二,并列崖间,外阔内狭,洞中有洞,可谓别有洞天也。遂取洞中黑土些许,以为养花之用。复又前行。稍许,又见山间崖柏者、鹰者、野果者,皆为山外稀见之物。

至午时,行至一林间,村民引之不前而折右,穿林而后行十余米,即至一山脚。村民曰,此乃化岩峧也。然洞在山腰,道迹不可遁,摸索而攀之,半刻后,方至崖前,洞口亦现。

余仰观其崖,呈东西向,其面直而滑,疑为雨蚀为之。崖色为黑白,杂有褐色状。洞为东西向,洞口宽约二十余米,高约丈许。入洞察之,深亦二十余米。洞中,可见前人用火之痕。而余等欲访之岩画,即在洞口顶壁处。村民言,岩画旧有两层,盖因岩檐坍塌,下层遭损已十余载,今之洞外巨石即为所遗之物。余观岩画,由北而南,尚存六幅,然多已漫漶,而其间残损尤甚者,即为岩画三,仅见轮廓矣。余者亦因风雨侵蚀,色泽已然斑驳,人之五官不可辨别。今考其大略,或为百官礼佛图,抑曰众生供佛图。

其岩画二,可谓本尊说法图。余观之,或应居整画之正中,其左早先另有余图才是。踏石细观,本尊一袭黑色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之上,其右手当胸似结无畏印,左手扶膝,座面饰方形褐色黑边台幔。本尊两侧为胁侍菩萨,前两侧各有比丘二尊。惜面部皆已模糊,惟以双层黑色头光处尚可分辨之。

其岩画五,实则为两层人物,上下各八人。上层为男性,纱帽色黑,袍服色或褐或黑。下层为女性,高髻,面长圆,宽衣广袖,袍服色同上。双手为打拱状。而岩画四、岩画六,则为三层人物,各层人数不等,然皆修长挺拔,比例适中,着袍服,双手合什,头侧皆有条框,色黑。

凡此岩画,予看尤以岩画一为最。其外框亦色黑,人物分两层而布之。上层十又三人,宽衣博袖,足登笏头履,双手呈打拱状,其纱帽、袍服皆同岩画五之男性。下层初有十人,今余八人,皆戴高冠,惟右侧袍服色黑者一人,余者皆着圆领色褐袍服,层次尚明,腰中束带,双手为合什状。上下人物,或是职官,其头侧亦有色黑条框,疑即官阶名讳也。

夫岩画,可溯源至上古,然今之化岩峧岩画,则介乎于两晋隋唐间。嗟乎,画由心生,崖壁图之,岩画者其技艺定非一般匠工矣。隐于野而非野,聚天地之灵气,岩画实则不独画也。岩前驻足,余等多生感慨。有叹古人绘之不易者,有叹经久存之不易者。又有言及仙堂寺之历史久远及法显之事迹者,皆归于初心信仰矣。正如此行,虽艰辛,然砥砺,目的自达。后各自拍照,又在洞前岩画处合影,一物一景,多有留恋,约半时,始下山。

未时两刻,复至山桃树处。席地而坐,零食充饥,壶水殆尽。其间,两村民取窑前山桃木三段赠予余等,言之可作木雕等物件。并曰前山尚有雪花洞、翻井豁等云云,而其中尤以雪花洞传神,早先多有村民进洞拜药之举。余等闻之,兴趣再燃,遂起身邀其同往。少顷,前行至一岔口,左向折行,至又一山。摸索求路,几经折回,终觅得洞口。其洞口一米之阔,藏于山之半腰。洞口杂木横生,清理待入之际,距申时尚有两刻。

初始,洞左即见石墙,为人工所砌。而洞则寂而无光,方开手机电筒辅之,相随而入。行约六七步,身即可直。此处尚有祭台、香炉等旧物及柴火等。而祭台四周,皆有空间,约莫百余平方米,然欲里则窄。洞之顶,光滑而平整,实则一巨石矣。行进间,忽见洞顶有物,举灯察看,乃倒挂之蝙蝠。予还谓,此即抬头见福也。

躬身左行至洞深处,洞左另藏有一洞,洞内亦可立人,空间与外洞仿佛。而居洞顶之蝙蝠,则更多。余等近观,亦不能惊扰其姿。予见洞顶洞壁处,不时有滴水,更有甚者,已呈钟乳状,用光照之,流水结晶之处,疑似雪光之色,或洞谓雪花是故也。后察洞之四处,又见白瓷杯一,灯盏一,散落木盒一,或是多年未有人光顾之情形。随即便结伴出洞,沿山谷而返。途中得山韭菜、树根、太行奇石等,甚为欣喜。

至申时两刻,归岔口,复前行。虽为下山,然双腿行进,已无劲力,全托柴杖之功矣。及至村田,偶见夕照之下,有柿果诱人十足,然余皆无力采之一二。及至申时五刻,方得返村。刻余,又驱车至邻村强计,有友人已备农家菜肴,食之尤有味,唯感激涕零矣。

回城之际,余等又谈及此行之收获。然访之不易,又恐此景此行,或此生仅此一回而已。遂口占二首。

其一曰《化岩访古》:

深谷丹青绝壁悬,

化岩原自画岩传?

沧桑陵陆凭谁记,

百姓江山永万年。

其二曰《雪花古洞》:

崖回路转几寻踪,

别有乾坤隐灌丛。

昔日虔心求妙药,

吾今谈笑拜福翁。

是为记。

赵永江

原标题:访化岩峧岩画并雪花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