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微子与潞城
发布时间: 2023-04-04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孔子自称一生“述而不作”,即没有任何著作,他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以及再传弟子将孔子生前所讲的话经过讨论辩证,整理编辑成流芳百世的《论语》。

《论语》中有五十八章谈到“仁”,几乎占全书的八分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的总称。在孔子的心目中,唯有能够身体力行“仁”的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不过孔子没有明确地给“仁”下定义,但他认为“仁”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准则。

在孔子的眼里,能称为“仁人”的人凤毛麟角,但并非没有,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给出了答案。据《论语·微子》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这句话翻译成今天的话意思是,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位仁者啊!”也就是说,微子、箕子、比干,这三人就是孔子心目中“仁”的标准,并且孔子还把微子作为三仁之首。

图为:三仁塑像

微子是何许人?他是商朝时期一位大臣、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本名启,子姓,因封地在微即今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爵位为子,故史称微子或微子启。

话说商朝从高祖成汤开国算起,历经30世、600余年。商朝的第29位帝王是帝乙,名子羡,他有两个妃子。正妃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启(字孟),次子名衍(一说泄,字仲思),三子名辛,又名受德;庶妃生有一子,名胥余,又名箕子,年纪比启小一些,而长于衍和辛。

帝乙十分喜欢长子启,因为他知书识礼、贤明仁德、办事稳重,颇有王者风范;其次喜欢的是箕子,箕子和启一样,也很懂道理,善于思考问题,遇事沉着冷静。对于小儿子辛,帝乙觉得,他虽然智慧聪颖,思路敏捷,而且身材高大,勇力过人,能只身与猛兽格斗,但为人不老实,生性骄傲,目中无人。

帝乙年老时曾有意将王位传于启,确立太子的那天,朝廷召开了高层贵族官僚的会议。帝乙宣布,决定立启为太子。然而,负责礼法的太史据理力争说:“不可!因为启和衍出生时,他们的母亲还没有立为妻,只是一个妾;只有到辛出生时,其母正式成为商王之妻。太子,只有妻子之子才能当,绝不可立妾之子为太子。因此,王要立太子,只能立辛。如果立启是违反祖宗成法,要受到众人和后代的耻笑。”

帝乙听了太史的话,细想一想确实如此,因为当时有规定:有妻之子,不立妾之子。虽然启、衍、辛兄弟三人是一母所生,但启和二弟衍,是其母亲为妾时所生,后来其母被扶正成为皇妃,又生三子辛。也就是说,启、衍和辛虽然是同胞兄弟,但从三千多年前的家庭观念来看,启和衍是庶出,而辛是嫡出,即三子辛的家庭地位要高于长子启和次子衍,只有立辛为太子才是名正言顺的。就这样,辛确立了太子的地位。

微子的父王帝乙在经历十七载后驾崩,家庭地位高于两个哥哥的弟弟辛(?—前1046年)顺理成章继帝位,史称商纣王。启作为长子而不能成为太子,帝乙觉得委屈了他。为弥补启精神上的创伤,帝乙封长子启于微地,建立微子国或微国。启虽然有了封国,但他日常仍在朝廷为卿士。

殷商纣末期,商纣王在其执政晚期刚愎自用,奢侈荒淫,暴虐无道,对民苛刻,对己放纵,宠信费仲、恶来等小人,贤才或被害、被杀、或逃亡,民怨沸腾,国家越来越糟。作为商朝的重要大臣,微子和箕子、比干等心急如焚,多次劝谏纣王,而纣王对忠臣的良言听不进去,微子无奈离开商京师朝歌(今河南淇县)。大约于公元前1063年,微子携家人离开商都朝歌,跋山涉水来到他的封地“微”(今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一带),开始经营微子国。

微子同百姓一起放牧牛羊、垦荒造田、栽桑植树,修建家园。微子国很快便兴旺起来,举国上下,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据说微子的家厨还在微子国酿造出一种传世美酒,这就是“唐宫悦”。在今潞城一带有这样一种传说,微子因劝谏避居于微子国时,他教民养殖,授民酿酒。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在微子国国都附近的今潞城微子镇凤村,该村四面环山,西低东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更有水质甘美,富含矿物质的凤泉,是一个很适合酿酒的地方。这些优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引起了本来就有着丰富酿造经验的微子家厨刘祗的关注,他以当地粮食和凤泉水共同发酵,终于酿出了微子国的“国”酒——凤酒。

凤酒始于殷商,兴于盛唐。唐景龙年间,李隆基就任上党别驾,寻访微子古国,闻香下马,从此对凤酒情有独钟,登基后将其列为贡酒。后来,因为李隆基为凤酒所赋诗中有“诗酒春风唐宫悦”的句子,凤酒就被更名为“唐宫悦”。

“微子去之”即微子离开商京师朝歌来到他的封地“微”后,箕子为保护自己佯装痴狂隐居起来。后来,有人告发箕子是装疯卖傻,纣王就把他囚禁起来,再以后干脆贬为奴隶。作为太师的比干见纣王不但不听劝谏,反而更加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王大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在妲己挑唆下,纣王遂杀比干并剖视其心。

相传,比干被剖腹掏心后,其身躯一直没倒下,而是一步一步走出商都,也向微子国的方向走去。一天,比干来到微子国的一座土山前,看见有位农妇在坡上抽草心,觉得十分奇怪,便不解地问道:“这位夫人,你把草心抽去,这草难道还能活吗?”岂料妇人却道:“人没了心还能活,难道草就不能活吗?”比干听了,一摸胸口,顿时倒地而死。

据说比干若不遇此老妇,百日后还会长出心来,将长寿,然被老妇一语点破,比干即死。也有一说,那个老妇是妲己变化的,为的就是置比干于死地。后来,微子国的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秉直贤明的好丞相,便在他倒地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庙宇,原名忠义庙,后改名比干庙,这座土山也随着有了一个比干岭的名字。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当地人在比干岭上兴建微子庙,供奉微子,配祀箕子和比干。元顺帝(1333年至1370年在位)时,追封微子为仁靖公、箕子仁献公、比干仁献忠烈公(《元史·顺帝纪》),因此后来的微子庙就被称为三仁祠。唐建微子庙,在金代时进行过一次大修,据明《潞州志》记载,金天德三年(1151年)重修该庙,邑人杨汉卿立有碑证:“微子清风”,一语双关,既歌颂古贤清高,又赞比干岭高峻。(清·顺治)《潞安府志》载:“殷三仁庙,在潞城县东二十里。金杨汉卿、明李政修。俱有记。”此后,“微子清风”就被誉为潞城古八景之一。(郭安廷)

原标题:“三仁”之首微子与潞城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长子县与丹朱的故事
· 沁县吴阁老——沁州黄
· 闫寨村被誉为太岳区“小延安”
· 上党区“天子岭”的来历
· 黎城深山里有支孔子后裔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典籍里的微子与潞城

孔子自称一生“述而不作”,即没有任何著作,他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以及再传弟子将孔子生前所讲的话经过讨论辩证,整理编辑成流芳百世的《论语》。

《论语》中有五十八章谈到“仁”,几乎占全书的八分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的总称。在孔子的心目中,唯有能够身体力行“仁”的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不过孔子没有明确地给“仁”下定义,但他认为“仁”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准则。

在孔子的眼里,能称为“仁人”的人凤毛麟角,但并非没有,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给出了答案。据《论语·微子》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这句话翻译成今天的话意思是,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位仁者啊!”也就是说,微子、箕子、比干,这三人就是孔子心目中“仁”的标准,并且孔子还把微子作为三仁之首。

图为:三仁塑像

微子是何许人?他是商朝时期一位大臣、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本名启,子姓,因封地在微即今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爵位为子,故史称微子或微子启。

话说商朝从高祖成汤开国算起,历经30世、600余年。商朝的第29位帝王是帝乙,名子羡,他有两个妃子。正妃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启(字孟),次子名衍(一说泄,字仲思),三子名辛,又名受德;庶妃生有一子,名胥余,又名箕子,年纪比启小一些,而长于衍和辛。

帝乙十分喜欢长子启,因为他知书识礼、贤明仁德、办事稳重,颇有王者风范;其次喜欢的是箕子,箕子和启一样,也很懂道理,善于思考问题,遇事沉着冷静。对于小儿子辛,帝乙觉得,他虽然智慧聪颖,思路敏捷,而且身材高大,勇力过人,能只身与猛兽格斗,但为人不老实,生性骄傲,目中无人。

帝乙年老时曾有意将王位传于启,确立太子的那天,朝廷召开了高层贵族官僚的会议。帝乙宣布,决定立启为太子。然而,负责礼法的太史据理力争说:“不可!因为启和衍出生时,他们的母亲还没有立为妻,只是一个妾;只有到辛出生时,其母正式成为商王之妻。太子,只有妻子之子才能当,绝不可立妾之子为太子。因此,王要立太子,只能立辛。如果立启是违反祖宗成法,要受到众人和后代的耻笑。”

帝乙听了太史的话,细想一想确实如此,因为当时有规定:有妻之子,不立妾之子。虽然启、衍、辛兄弟三人是一母所生,但启和二弟衍,是其母亲为妾时所生,后来其母被扶正成为皇妃,又生三子辛。也就是说,启、衍和辛虽然是同胞兄弟,但从三千多年前的家庭观念来看,启和衍是庶出,而辛是嫡出,即三子辛的家庭地位要高于长子启和次子衍,只有立辛为太子才是名正言顺的。就这样,辛确立了太子的地位。

微子的父王帝乙在经历十七载后驾崩,家庭地位高于两个哥哥的弟弟辛(?—前1046年)顺理成章继帝位,史称商纣王。启作为长子而不能成为太子,帝乙觉得委屈了他。为弥补启精神上的创伤,帝乙封长子启于微地,建立微子国或微国。启虽然有了封国,但他日常仍在朝廷为卿士。

殷商纣末期,商纣王在其执政晚期刚愎自用,奢侈荒淫,暴虐无道,对民苛刻,对己放纵,宠信费仲、恶来等小人,贤才或被害、被杀、或逃亡,民怨沸腾,国家越来越糟。作为商朝的重要大臣,微子和箕子、比干等心急如焚,多次劝谏纣王,而纣王对忠臣的良言听不进去,微子无奈离开商京师朝歌(今河南淇县)。大约于公元前1063年,微子携家人离开商都朝歌,跋山涉水来到他的封地“微”(今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一带),开始经营微子国。

微子同百姓一起放牧牛羊、垦荒造田、栽桑植树,修建家园。微子国很快便兴旺起来,举国上下,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据说微子的家厨还在微子国酿造出一种传世美酒,这就是“唐宫悦”。在今潞城一带有这样一种传说,微子因劝谏避居于微子国时,他教民养殖,授民酿酒。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在微子国国都附近的今潞城微子镇凤村,该村四面环山,西低东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更有水质甘美,富含矿物质的凤泉,是一个很适合酿酒的地方。这些优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引起了本来就有着丰富酿造经验的微子家厨刘祗的关注,他以当地粮食和凤泉水共同发酵,终于酿出了微子国的“国”酒——凤酒。

凤酒始于殷商,兴于盛唐。唐景龙年间,李隆基就任上党别驾,寻访微子古国,闻香下马,从此对凤酒情有独钟,登基后将其列为贡酒。后来,因为李隆基为凤酒所赋诗中有“诗酒春风唐宫悦”的句子,凤酒就被更名为“唐宫悦”。

“微子去之”即微子离开商京师朝歌来到他的封地“微”后,箕子为保护自己佯装痴狂隐居起来。后来,有人告发箕子是装疯卖傻,纣王就把他囚禁起来,再以后干脆贬为奴隶。作为太师的比干见纣王不但不听劝谏,反而更加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王大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在妲己挑唆下,纣王遂杀比干并剖视其心。

相传,比干被剖腹掏心后,其身躯一直没倒下,而是一步一步走出商都,也向微子国的方向走去。一天,比干来到微子国的一座土山前,看见有位农妇在坡上抽草心,觉得十分奇怪,便不解地问道:“这位夫人,你把草心抽去,这草难道还能活吗?”岂料妇人却道:“人没了心还能活,难道草就不能活吗?”比干听了,一摸胸口,顿时倒地而死。

据说比干若不遇此老妇,百日后还会长出心来,将长寿,然被老妇一语点破,比干即死。也有一说,那个老妇是妲己变化的,为的就是置比干于死地。后来,微子国的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秉直贤明的好丞相,便在他倒地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庙宇,原名忠义庙,后改名比干庙,这座土山也随着有了一个比干岭的名字。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当地人在比干岭上兴建微子庙,供奉微子,配祀箕子和比干。元顺帝(1333年至1370年在位)时,追封微子为仁靖公、箕子仁献公、比干仁献忠烈公(《元史·顺帝纪》),因此后来的微子庙就被称为三仁祠。唐建微子庙,在金代时进行过一次大修,据明《潞州志》记载,金天德三年(1151年)重修该庙,邑人杨汉卿立有碑证:“微子清风”,一语双关,既歌颂古贤清高,又赞比干岭高峻。(清·顺治)《潞安府志》载:“殷三仁庙,在潞城县东二十里。金杨汉卿、明李政修。俱有记。”此后,“微子清风”就被誉为潞城古八景之一。(郭安廷)

原标题:“三仁”之首微子与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