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让八义窑红绿彩重新绽放活力
发布时间: 2023-03-13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今年58岁的李建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发扬工匠精神,使八义窑的红绿彩瓷重新绽放活力,产品走向全国乃至海外。他在推动传统技艺发展的同时,带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引领了当地文旅业的发展。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名单,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的李建平名列其中。

图为:李建平在指导工人彩绘技艺

为了心中那抹彩虹

初春的长治乍暖还寒。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上党区八义镇红绿彩村时,宽阔而又平坦的马路直通村里,道路两旁排列着整齐的路灯,上面挂着一条条灯带。和别的地方路灯不同的是,这里路灯的柱子上画有红绿彩的标志,杆罩是由八义窑烧制而成的,上面还有彩绘,漂亮而又独特。

红绿彩村由原来的东山、南山、沟里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合并后全村共有440余户,1600多口人。村子所在的上党区八义镇历史悠久、交通发达,是长治地区有名的古镇之一。早在宋金时期,这里就是山西东南部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国家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在这里发掘出古瓷窑遗址108座,将八义窑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义窑是红绿彩瓷器的诞生地和发源地,开创了彩色瓷器的先河,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然而,这一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和产业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衰落,直至20世纪80年代停产歇业,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长治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八义镇也是如此,煤炭为这里当年发达的陶瓷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随着我省“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的产业转型发展要求,从国家到省里市里,都开始大力引导扶持非遗产业项目,并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八义镇沟里煤业董事长李建平怀揣振兴八义窑的满腔情怀,在东山村开启了八义窑红绿彩瓷文化项目,并于2012年5月成立了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

说起李建平和红绿彩的渊源,还得从他的成长说起。李建平出生于1965年,从小他就听爷爷讲述当地八义窑的历史故事。早在宋金时期,八义窑就因率先烧制出红绿彩瓷,被誉为中国彩瓷的鼻祖。他的爷爷李树则是八义窑的老窑工,耳濡目染之下,李建平渐渐就学会了红绿彩瓷的拉坯和彩绘技艺。1984年八义窑停产歇业,高中毕业回乡就业的李建平,一边当矿工,一边开始收集散落各处的瓷片,潜心研究红绿彩的传统工艺,心中一直怀揣着那份重振八义窑的梦想。

时光不会停留,人也一直在前行。2012年,已是沟里煤业董事长的李建平,毅然决然地转型上马了八义窑红绿彩瓷生产项目。多年来,他先后投资1.2亿元,在八义窑故窑址的窑底基础上,建起了八义窑非遗生产基地和八义窑文化博览园,用心血谱写着红绿彩新的辉煌。

图为:博物馆里陈列的精品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红色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色,在瓷器上烧造出鲜艳的红色,是一种很难突破的工艺。以红彩为标志的彩瓷出现,是我国瓷器彩绘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一创举就出现在长治的八义窑。

宋金时期,一种名为“红绿彩”的瓷器由八义窑烧造成功,由此瓷器进入五颜六色的多彩时代,八义窑因此被称为“世界彩瓷鼻祖”。红绿彩瓷的彩绘以红色为主,主要有红绿黄三种色调组成——画红点绿黄辅助,由于它的出现才有了后来的斗彩、五彩、粉彩以及珐琅彩等,因此,央视《国宝档案》栏目在介绍八义窑红绿彩时,把它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

红绿彩瓷的传统烧制技艺难度较大,无论瓷泥和彩釉原料的配比,还是釉上和釉下彩烧制温度的数据等,由于历史久远这一系列的技艺已经基本失传。八义窑停产歇业多年,随着时光流逝,很多老一辈的窑工也已离世。摆在李建平面前的头一道难题,就是如何恢复红绿彩瓷传统技艺。

困难再多,只要想做事总会有办法。为了挖掘这一传统生产技艺,李建平先后组织当地的一些老工匠、老艺人,从原料配比、拉坯手艺、彩绘工艺和烧窑技术等重点环节入手,进行技术攻关。同时,走出去拜访业内老专家,聘请了外地的一些老工匠。他既当投资者,又当传承人,亲自担任技术总监和拉坯攻关小组组长,在总结祖辈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通过反复实践,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他们终于系统总结出了八义窑红绿彩瓷传统生产工艺的流程和操作标准,成功恢复了红绿彩瓷的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恢复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传统的红绿彩瓷胎质粗糙、色彩不艳,很难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面对日新月异的陶瓷新产品市场,红绿彩究竟如何生存发展?在这一关键时刻,李建平坚定地说:“红绿彩是我们的瑰宝,是华夏民族最具亲和力的色彩,我们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只要把红绿彩做到极致,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广阔。”由此,八义窑开始走上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

从2014年开始,李建平的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启动了红绿彩瓷升级改造项目。先后组织本土工匠和外地专家,并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院所合作,在原料配比、烧制工艺、釉料调试、彩绘方法等方面大胆试验,反复研制,做到了“创造不丢本色,创新彰显本色”的目的,使红绿彩产品更加精致出彩,取得了巨大成功。

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目前,公司的产品已达30多个品种50余万件,先后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国际文博会、农博会、旅游展览会上获得20多项大奖,培养了一批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

李建平发扬工匠精神,坚持守正创新之路,先后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合作,倾心打造品牌。2021年5月,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企业获得“三晋老字号”称号,红绿彩瓷被外交部确定为外交物质采购产品。2022年6月,入选山西省十大非遗传承优秀案例。由于在非遗传承中的突出贡献,李建平先后获得了“山西省劳动模范”“长治市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等荣誉称号。

当天采访时,记者在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看到,宽敞明亮的展厅内陈列着一件件精美的现代陶瓷产品,还有很多不同时期的精美瓷器,令人惊叹。工作人员说,平常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参观。

太行山的古镇、古村、古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多年来,李建平的公司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建起了八义窑文化博览园、红绿彩博物馆、文化公园、传统陶瓷作坊生产基地、现代陶瓷生产区和游客接待中心区等,形成了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产业园。公司还和院校合作,建起了非遗传习所和学生体验区,成为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他们将周边的文旅资源整合,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乡村旅游日益红火,成为上党区颇具特色的文旅打卡地,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在带动当地及周边村民就业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发展。(郑学兵、李保宏

原标题:让千年窑火再度升温——访长治市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人李建平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长治“拄拐教师”立志用知识改变家乡教育
· 马声:被赞为“一方干城”
· 坚守三十年!张宇飞讲解文物“如数家珍”
· 苗魁宁:化腐朽为神奇的“守”艺人
· 耄耋老人“复原”沁源老城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李建平让八义窑红绿彩重新绽放活力

今年58岁的李建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发扬工匠精神,使八义窑的红绿彩瓷重新绽放活力,产品走向全国乃至海外。他在推动传统技艺发展的同时,带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引领了当地文旅业的发展。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名单,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的李建平名列其中。

图为:李建平在指导工人彩绘技艺

为了心中那抹彩虹

初春的长治乍暖还寒。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上党区八义镇红绿彩村时,宽阔而又平坦的马路直通村里,道路两旁排列着整齐的路灯,上面挂着一条条灯带。和别的地方路灯不同的是,这里路灯的柱子上画有红绿彩的标志,杆罩是由八义窑烧制而成的,上面还有彩绘,漂亮而又独特。

红绿彩村由原来的东山、南山、沟里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合并后全村共有440余户,1600多口人。村子所在的上党区八义镇历史悠久、交通发达,是长治地区有名的古镇之一。早在宋金时期,这里就是山西东南部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国家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在这里发掘出古瓷窑遗址108座,将八义窑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义窑是红绿彩瓷器的诞生地和发源地,开创了彩色瓷器的先河,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然而,这一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和产业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衰落,直至20世纪80年代停产歇业,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长治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八义镇也是如此,煤炭为这里当年发达的陶瓷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随着我省“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的产业转型发展要求,从国家到省里市里,都开始大力引导扶持非遗产业项目,并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八义镇沟里煤业董事长李建平怀揣振兴八义窑的满腔情怀,在东山村开启了八义窑红绿彩瓷文化项目,并于2012年5月成立了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

说起李建平和红绿彩的渊源,还得从他的成长说起。李建平出生于1965年,从小他就听爷爷讲述当地八义窑的历史故事。早在宋金时期,八义窑就因率先烧制出红绿彩瓷,被誉为中国彩瓷的鼻祖。他的爷爷李树则是八义窑的老窑工,耳濡目染之下,李建平渐渐就学会了红绿彩瓷的拉坯和彩绘技艺。1984年八义窑停产歇业,高中毕业回乡就业的李建平,一边当矿工,一边开始收集散落各处的瓷片,潜心研究红绿彩的传统工艺,心中一直怀揣着那份重振八义窑的梦想。

时光不会停留,人也一直在前行。2012年,已是沟里煤业董事长的李建平,毅然决然地转型上马了八义窑红绿彩瓷生产项目。多年来,他先后投资1.2亿元,在八义窑故窑址的窑底基础上,建起了八义窑非遗生产基地和八义窑文化博览园,用心血谱写着红绿彩新的辉煌。

图为:博物馆里陈列的精品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红色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色,在瓷器上烧造出鲜艳的红色,是一种很难突破的工艺。以红彩为标志的彩瓷出现,是我国瓷器彩绘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一创举就出现在长治的八义窑。

宋金时期,一种名为“红绿彩”的瓷器由八义窑烧造成功,由此瓷器进入五颜六色的多彩时代,八义窑因此被称为“世界彩瓷鼻祖”。红绿彩瓷的彩绘以红色为主,主要有红绿黄三种色调组成——画红点绿黄辅助,由于它的出现才有了后来的斗彩、五彩、粉彩以及珐琅彩等,因此,央视《国宝档案》栏目在介绍八义窑红绿彩时,把它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

红绿彩瓷的传统烧制技艺难度较大,无论瓷泥和彩釉原料的配比,还是釉上和釉下彩烧制温度的数据等,由于历史久远这一系列的技艺已经基本失传。八义窑停产歇业多年,随着时光流逝,很多老一辈的窑工也已离世。摆在李建平面前的头一道难题,就是如何恢复红绿彩瓷传统技艺。

困难再多,只要想做事总会有办法。为了挖掘这一传统生产技艺,李建平先后组织当地的一些老工匠、老艺人,从原料配比、拉坯手艺、彩绘工艺和烧窑技术等重点环节入手,进行技术攻关。同时,走出去拜访业内老专家,聘请了外地的一些老工匠。他既当投资者,又当传承人,亲自担任技术总监和拉坯攻关小组组长,在总结祖辈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通过反复实践,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他们终于系统总结出了八义窑红绿彩瓷传统生产工艺的流程和操作标准,成功恢复了红绿彩瓷的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恢复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传统的红绿彩瓷胎质粗糙、色彩不艳,很难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面对日新月异的陶瓷新产品市场,红绿彩究竟如何生存发展?在这一关键时刻,李建平坚定地说:“红绿彩是我们的瑰宝,是华夏民族最具亲和力的色彩,我们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只要把红绿彩做到极致,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广阔。”由此,八义窑开始走上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

从2014年开始,李建平的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启动了红绿彩瓷升级改造项目。先后组织本土工匠和外地专家,并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院所合作,在原料配比、烧制工艺、釉料调试、彩绘方法等方面大胆试验,反复研制,做到了“创造不丢本色,创新彰显本色”的目的,使红绿彩产品更加精致出彩,取得了巨大成功。

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目前,公司的产品已达30多个品种50余万件,先后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国际文博会、农博会、旅游展览会上获得20多项大奖,培养了一批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

李建平发扬工匠精神,坚持守正创新之路,先后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合作,倾心打造品牌。2021年5月,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企业获得“三晋老字号”称号,红绿彩瓷被外交部确定为外交物质采购产品。2022年6月,入选山西省十大非遗传承优秀案例。由于在非遗传承中的突出贡献,李建平先后获得了“山西省劳动模范”“长治市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等荣誉称号。

当天采访时,记者在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看到,宽敞明亮的展厅内陈列着一件件精美的现代陶瓷产品,还有很多不同时期的精美瓷器,令人惊叹。工作人员说,平常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参观。

太行山的古镇、古村、古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多年来,李建平的公司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建起了八义窑文化博览园、红绿彩博物馆、文化公园、传统陶瓷作坊生产基地、现代陶瓷生产区和游客接待中心区等,形成了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产业园。公司还和院校合作,建起了非遗传习所和学生体验区,成为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他们将周边的文旅资源整合,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乡村旅游日益红火,成为上党区颇具特色的文旅打卡地,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在带动当地及周边村民就业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发展。(郑学兵、李保宏

原标题:让千年窑火再度升温——访长治市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人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