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武乡“开花调”唱上“大雅之堂”
发布时间: 2023-01-31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曲调丰富、多彩演绎的民歌艺术传统悠久。而由于山西省独特的风情民俗、生活地理条件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因素,更是成就了我省“民歌之海”的美誉。其中,扎根太行山,以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孕育和滋养的武乡“开花调”,便以最原生态、最直接、最淳朴的唱腔,唱出了“山圪梁梁”,一路唱到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艺术舞台上——

图为:为群众表演武乡“开花调”

从劳动人民心中开出的情感之“花”

“月亮开花来有圆缺,半夜里想你地下跌”“门搭搭开花扑来来,门外走进哥哥来”……在武乡县,一种以“××开花”起兴的民歌唱腔十分流行。整个县区范围内,只要有人以“开花”起头,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出带有自己年龄、阅历、情感等个性特点的即兴唱词予以附和。此种民歌首句以开花比兴、借物传情,因此,被称为“开花调”。

在武乡人的口中,目之所及,世间万物皆可“开花”。半句花开绽放遇见幸福、邂逅美好,半句写实倾诉心中最质朴的情感和最热烈的爱。在一曲曲“开花调”中,一朵朵花从善良、朴实的劳动人民内心开出来,化作他们对热爱的一切最原生态、最直接、最淳朴的表达。

武乡“开花调”形成于高低纵横、错落有致的天然盆地,是小调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属曲牌体音乐。“开花调”的表演形式主要以口传心授,多以单人、两人对唱的形式展现,其唱词多为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为了放松身心,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青年男女也常以此方式表达彼此爱恋之情。原始的“开花调”不用舞蹈,不用乐器,看到什么就唱什么,即兴唱词纵情于田间地头、山坡野间。

细品一曲曲“开花调”,声音洪亮高亢,极具穿透力。气息浑厚,磅礴流畅。吐字清晰,掷地有声。感情质朴,情意缠绵。在其唱词中,多用方言词汇“圪梁”“拉话”、叠词“东张张,西望望”等,都体现出了“开花调”鲜明的地域艺术特色。此外,“啊咯呀呀呆”“亲咯旦儿”“亲呀咯亲呀么呆呀咯呆”等方言所构成的衬词衬句,都极好地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孕育滋养在深厚文化土地的时代之“花”

红色武乡是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齐名的革命圣地,武乡“开花调”的孕育、发展离不开农耕民俗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滋养。

武乡“开花调”起源于何时,现已无文献可考。据1972年石门村牛鼻湾出土的文物考证,武乡境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至7800年前,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此处形成了自古以来用乐舞祭天的民俗之风。东晋时期,上党武乡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在“五胡南迁”的历史中,北方少数民族高亢激越的唱腔融入当地音乐。后又经明清发展,武乡民歌逐渐由套曲大腔演变为山歌,再由山歌形成小调。

据流传下来的几首“开花调”唱词显示,明末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武乡便流传着“葵花开花顶顶黄,穷人们都向李闯王”“核桃树开花半夜开,李闯王替咱打老财”的小调……由此推断,武乡“开花调”在明朝时已在武乡民间广泛传唱。到民国年间,所流传下来的唱词就更多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腹地,武乡这片红色的土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根植民俗文化土壤,被广泛传唱的武乡“开花调”也如星火,成为在“户户住过八路军,家家出过子弟兵”的土地上火种一般的存在,化作宣传动员民众抗战的武器。期间,传唱最广的“开花调”就是《逃难歌》《来了日本小熬胶》《当不了英雄别登门》。

经历过抗战时期“隐秘”传唱,武乡“开花调”短暂地告别了天高地阔的自然舞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再次走入人民群众的视野。此次的回归犹如阔别挚爱的触底反弹,欢欣鼓舞的武乡文艺工作者们,纵情“开花调”,放声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至此,武乡县百“花”齐放,群芳争艳。

唱出山区走向舞台的艺术之“花”

走进武乡县,驱车穿梭在各乡镇村庄之间,如果从哪条街道、小区、院落传来高亢明亮的民歌声,无疑,在此处定有人家在操办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在武乡,“开花调”是主家迎宾宴客的待客之道,更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载体。

武乡人爱这种用家乡方言唱出的情感,质朴、纯真。上至百岁老人下到孩童,他们看到美好、即兴创作、随编随唱,用歌声尽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其中,不乏一些致力于将家乡民歌推向国家舞台的传唱人。姚常旺、房素芬、吕彦丰、吕小翠、王买军等民间艺人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

在保护、传承、推介武乡“开花调”的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传唱人们立足乡土,不断适应当地人民群众对于艺术的表达与诉求的需要,不断创新内容,脚踏实地地发展,通过一次次地参加县、市、省级文艺汇演和全国性民歌比赛,一路将这个生长于田间地垄的民歌小调,一路唱上“大雅之堂”。

他们的守护,源于质朴善良的武乡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源于对“开花调”绽放于这份厚重的文化土地的骄傲,更源于人们内心对原生态、真实的民间艺术和渗入其中情感的真爱。

这,就是武乡“开花调”的力量。这是源自土地的力量,亦是源自生活、从心灵迸发出的力量。

如今,武乡“开花调”的高亢之声穿过岁月的长河,依然回响在太行山纵横的沟壑,仍然传唱于课堂上、村巷里、田垄间……(申丽娜、李燎原)

原标题:武乡“开花调”:“花”开红色太行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省级非遗项目:潞城安陵寺祈福佛乐
· 壶关舞戏社火:磨掌竹马
· 黎城县上党落子博物馆亮相
· 干板秧歌:渐行渐远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非遗
听!武乡“开花调”唱上“大雅之堂”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曲调丰富、多彩演绎的民歌艺术传统悠久。而由于山西省独特的风情民俗、生活地理条件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因素,更是成就了我省“民歌之海”的美誉。其中,扎根太行山,以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孕育和滋养的武乡“开花调”,便以最原生态、最直接、最淳朴的唱腔,唱出了“山圪梁梁”,一路唱到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艺术舞台上——

图为:为群众表演武乡“开花调”

从劳动人民心中开出的情感之“花”

“月亮开花来有圆缺,半夜里想你地下跌”“门搭搭开花扑来来,门外走进哥哥来”……在武乡县,一种以“××开花”起兴的民歌唱腔十分流行。整个县区范围内,只要有人以“开花”起头,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出带有自己年龄、阅历、情感等个性特点的即兴唱词予以附和。此种民歌首句以开花比兴、借物传情,因此,被称为“开花调”。

在武乡人的口中,目之所及,世间万物皆可“开花”。半句花开绽放遇见幸福、邂逅美好,半句写实倾诉心中最质朴的情感和最热烈的爱。在一曲曲“开花调”中,一朵朵花从善良、朴实的劳动人民内心开出来,化作他们对热爱的一切最原生态、最直接、最淳朴的表达。

武乡“开花调”形成于高低纵横、错落有致的天然盆地,是小调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属曲牌体音乐。“开花调”的表演形式主要以口传心授,多以单人、两人对唱的形式展现,其唱词多为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为了放松身心,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青年男女也常以此方式表达彼此爱恋之情。原始的“开花调”不用舞蹈,不用乐器,看到什么就唱什么,即兴唱词纵情于田间地头、山坡野间。

细品一曲曲“开花调”,声音洪亮高亢,极具穿透力。气息浑厚,磅礴流畅。吐字清晰,掷地有声。感情质朴,情意缠绵。在其唱词中,多用方言词汇“圪梁”“拉话”、叠词“东张张,西望望”等,都体现出了“开花调”鲜明的地域艺术特色。此外,“啊咯呀呀呆”“亲咯旦儿”“亲呀咯亲呀么呆呀咯呆”等方言所构成的衬词衬句,都极好地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孕育滋养在深厚文化土地的时代之“花”

红色武乡是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齐名的革命圣地,武乡“开花调”的孕育、发展离不开农耕民俗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滋养。

武乡“开花调”起源于何时,现已无文献可考。据1972年石门村牛鼻湾出土的文物考证,武乡境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至7800年前,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此处形成了自古以来用乐舞祭天的民俗之风。东晋时期,上党武乡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在“五胡南迁”的历史中,北方少数民族高亢激越的唱腔融入当地音乐。后又经明清发展,武乡民歌逐渐由套曲大腔演变为山歌,再由山歌形成小调。

据流传下来的几首“开花调”唱词显示,明末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武乡便流传着“葵花开花顶顶黄,穷人们都向李闯王”“核桃树开花半夜开,李闯王替咱打老财”的小调……由此推断,武乡“开花调”在明朝时已在武乡民间广泛传唱。到民国年间,所流传下来的唱词就更多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腹地,武乡这片红色的土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根植民俗文化土壤,被广泛传唱的武乡“开花调”也如星火,成为在“户户住过八路军,家家出过子弟兵”的土地上火种一般的存在,化作宣传动员民众抗战的武器。期间,传唱最广的“开花调”就是《逃难歌》《来了日本小熬胶》《当不了英雄别登门》。

经历过抗战时期“隐秘”传唱,武乡“开花调”短暂地告别了天高地阔的自然舞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再次走入人民群众的视野。此次的回归犹如阔别挚爱的触底反弹,欢欣鼓舞的武乡文艺工作者们,纵情“开花调”,放声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至此,武乡县百“花”齐放,群芳争艳。

唱出山区走向舞台的艺术之“花”

走进武乡县,驱车穿梭在各乡镇村庄之间,如果从哪条街道、小区、院落传来高亢明亮的民歌声,无疑,在此处定有人家在操办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在武乡,“开花调”是主家迎宾宴客的待客之道,更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载体。

武乡人爱这种用家乡方言唱出的情感,质朴、纯真。上至百岁老人下到孩童,他们看到美好、即兴创作、随编随唱,用歌声尽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其中,不乏一些致力于将家乡民歌推向国家舞台的传唱人。姚常旺、房素芬、吕彦丰、吕小翠、王买军等民间艺人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

在保护、传承、推介武乡“开花调”的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传唱人们立足乡土,不断适应当地人民群众对于艺术的表达与诉求的需要,不断创新内容,脚踏实地地发展,通过一次次地参加县、市、省级文艺汇演和全国性民歌比赛,一路将这个生长于田间地垄的民歌小调,一路唱上“大雅之堂”。

他们的守护,源于质朴善良的武乡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源于对“开花调”绽放于这份厚重的文化土地的骄傲,更源于人们内心对原生态、真实的民间艺术和渗入其中情感的真爱。

这,就是武乡“开花调”的力量。这是源自土地的力量,亦是源自生活、从心灵迸发出的力量。

如今,武乡“开花调”的高亢之声穿过岁月的长河,依然回响在太行山纵横的沟壑,仍然传唱于课堂上、村巷里、田垄间……(申丽娜、李燎原)

原标题:武乡“开花调”:“花”开红色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