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也称跑竹马或逗竹马,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社火。“竹马”一俗的最早记载现于《后汉书》的《郭伋传》。《后汉书》记载:(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唐以后,“竹马”演变和发展成“竹马戏”“竹马舞”“竹马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各民族中广泛流行,成为中华民族艺林的一束鲜花。宋代时“竹马”之戏,除了原始的那种胯下一根竹竿或木棍的形式外,已经出现以竹篾制扎,用纸糊成的“马头”,有鼻有眼、有耳有鬃的“竹马”。
壶关县树掌镇磨掌村“竹马”形成于北宋,兴于大明嘉靖年间,距今500多年历史,是一种演绎征战故事的大型民间舞蹈社火,现存最完整的剧本有《闯幽州》。表演形式有多种步伐、阵形、交战情节、唱腔等,其内容丰富,情感细腻,场面激烈,唱腔优美,深受百姓喜爱。“磨掌竹马”历史上曾声名远扬,多次获得嘉奖,在山西屈指可数,属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后因诸多原因于上世纪80年代初停演。中断30多年后,在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丁酉年元宵得以恢复表演。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竹马”也称跑竹马或逗竹马,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社火。“竹马”一俗的最早记载现于《后汉书》的《郭伋传》。《后汉书》记载:(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唐以后,“竹马”演变和发展成“竹马戏”“竹马舞”“竹马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各民族中广泛流行,成为中华民族艺林的一束鲜花。宋代时“竹马”之戏,除了原始的那种胯下一根竹竿或木棍的形式外,已经出现以竹篾制扎,用纸糊成的“马头”,有鼻有眼、有耳有鬃的“竹马”。
壶关县树掌镇磨掌村“竹马”形成于北宋,兴于大明嘉靖年间,距今500多年历史,是一种演绎征战故事的大型民间舞蹈社火,现存最完整的剧本有《闯幽州》。表演形式有多种步伐、阵形、交战情节、唱腔等,其内容丰富,情感细腻,场面激烈,唱腔优美,深受百姓喜爱。“磨掌竹马”历史上曾声名远扬,多次获得嘉奖,在山西屈指可数,属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后因诸多原因于上世纪80年代初停演。中断30多年后,在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丁酉年元宵得以恢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