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闫改好:让老手艺能够焕发新生机
发布时间: 2022-08-26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铛铛铛……锵锵锵……”8月22日,在长子县南漳镇西南呈村的玖兴炉响铜乐器厂生产车间,师傅们有节奏的锻打声此起彼伏。

玖兴炉响铜乐器厂制作的主要有虎音锣、苏锣、武锣、中音锣和大头镲、铙、大钹等10大类、130余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08年6月,“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锣以铜为主原料,配以锡、银等金属,制作工序有7道,从铸坯、看火、锻打、成型到退火、冷整型、定音,工艺要求高、劳动强度大。”“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闫改好手捧一面铜锣,详细介绍制作工序。

长子县手工制造响铜乐器的历史悠久,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誉。20世纪80年代初,长子县西南呈村有响铜乐器生产厂家18家,20世纪90年代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始强强联合。2005年,在闫改好的带领下,合并了村里的9家作坊,成立了玖兴炉铜乐器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闫改好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图为:闫改好对铜锣进行定音(资料图)

今年62岁的闫改好是长子县南漳镇西南呈村人,也是家族制锣的第六代传承人。他出身响铜乐器制作世家,自幼耳濡目染,18岁起就在响铜乐器的制作行当里摸爬滚打。“这些乐器的制作过程很复杂。首先,原材料必须是高纯度的青铜和锡,经过高温熔化,按照固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比例。然后,通过热锻和冷锻将合金制成乐器的原始形状。最后,通过仔细锤击和抛光完成乐器的制作。”说起锻锣,闫改好打开话匣子。一个好的定音匠人必须有绝好的耳音、乐感,还要有过硬的臂力和手腕功夫,并且熟悉各种戏剧的曲调,有丰富的乐理知识。制作一面合格的铜锣,往往需要上万次锤击。在定音的时候,通过锤击可以调节音高音低,直至音准合格。

择一事,爱一行,做一生。闫改好40多年来苦心钻研铜锣生产技术,改造设备,完善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为更好地传承铜锣制作技艺,闫改好不断琢磨、总结、实践。在铸模、锻造过程中,温度是关键。他在20多岁时,就对炼铜的火炉进行了封闭改造,使温度由过去的忽高忽低变为700℃恒温。后来,他又把较为先进的抛光设备、空气锤等锻打、测量工艺引入响铜乐器制作中,不仅极大地节省了劳动量,还提高了产品的精密度和生产效率。

传承古老技艺,还要有市场思维。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西南呈村铜锣制作技艺改变了昔日“中规中矩”的思路,在传承中华丽转型,走起了“文艺路线”。闫改好带记者走进响铜乐器展览馆,展厅里摆放有苏锣、武锣、虎音锣、京镲、铙、钹等10大类响铜乐器。墙上悬挂的“悠久历史”“传承发展”“文化内涵”等板块,将长子县响铜乐器的历史与传承、发展与壮大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该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响铜乐器为主题,集互动展示、产品销售、宣传教育、保护传承为一体,已然成为南漳镇展示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知名度的重要窗口。

传承是使命,更是责任。“未来,我将继续传承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制作出更加精湛的产品。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年轻手艺人参与响铜乐器的传承工作,不断发扬匠人精神,让老手艺能够焕发新生机,敲出铜锣最强音。”谈及今后传承和发展,闫改好充满信心。(李盼

原标题:千锤百炼敲出铜锣最强音——探访国家级非遗“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八义窑红绿彩瓷:历久弥新 瑰丽多姿
· 长治首位!史延春获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焦保贝:让长子猪头肉在传承中留存技艺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非遗
“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闫改好:让老手艺能够焕发新生机

“铛铛铛……锵锵锵……”8月22日,在长子县南漳镇西南呈村的玖兴炉响铜乐器厂生产车间,师傅们有节奏的锻打声此起彼伏。

玖兴炉响铜乐器厂制作的主要有虎音锣、苏锣、武锣、中音锣和大头镲、铙、大钹等10大类、130余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08年6月,“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锣以铜为主原料,配以锡、银等金属,制作工序有7道,从铸坯、看火、锻打、成型到退火、冷整型、定音,工艺要求高、劳动强度大。”“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闫改好手捧一面铜锣,详细介绍制作工序。

长子县手工制造响铜乐器的历史悠久,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誉。20世纪80年代初,长子县西南呈村有响铜乐器生产厂家18家,20世纪90年代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始强强联合。2005年,在闫改好的带领下,合并了村里的9家作坊,成立了玖兴炉铜乐器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闫改好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图为:闫改好对铜锣进行定音(资料图)

今年62岁的闫改好是长子县南漳镇西南呈村人,也是家族制锣的第六代传承人。他出身响铜乐器制作世家,自幼耳濡目染,18岁起就在响铜乐器的制作行当里摸爬滚打。“这些乐器的制作过程很复杂。首先,原材料必须是高纯度的青铜和锡,经过高温熔化,按照固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比例。然后,通过热锻和冷锻将合金制成乐器的原始形状。最后,通过仔细锤击和抛光完成乐器的制作。”说起锻锣,闫改好打开话匣子。一个好的定音匠人必须有绝好的耳音、乐感,还要有过硬的臂力和手腕功夫,并且熟悉各种戏剧的曲调,有丰富的乐理知识。制作一面合格的铜锣,往往需要上万次锤击。在定音的时候,通过锤击可以调节音高音低,直至音准合格。

择一事,爱一行,做一生。闫改好40多年来苦心钻研铜锣生产技术,改造设备,完善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为更好地传承铜锣制作技艺,闫改好不断琢磨、总结、实践。在铸模、锻造过程中,温度是关键。他在20多岁时,就对炼铜的火炉进行了封闭改造,使温度由过去的忽高忽低变为700℃恒温。后来,他又把较为先进的抛光设备、空气锤等锻打、测量工艺引入响铜乐器制作中,不仅极大地节省了劳动量,还提高了产品的精密度和生产效率。

传承古老技艺,还要有市场思维。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西南呈村铜锣制作技艺改变了昔日“中规中矩”的思路,在传承中华丽转型,走起了“文艺路线”。闫改好带记者走进响铜乐器展览馆,展厅里摆放有苏锣、武锣、虎音锣、京镲、铙、钹等10大类响铜乐器。墙上悬挂的“悠久历史”“传承发展”“文化内涵”等板块,将长子县响铜乐器的历史与传承、发展与壮大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该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响铜乐器为主题,集互动展示、产品销售、宣传教育、保护传承为一体,已然成为南漳镇展示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知名度的重要窗口。

传承是使命,更是责任。“未来,我将继续传承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制作出更加精湛的产品。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年轻手艺人参与响铜乐器的传承工作,不断发扬匠人精神,让老手艺能够焕发新生机,敲出铜锣最强音。”谈及今后传承和发展,闫改好充满信心。(李盼

原标题:千锤百炼敲出铜锣最强音——探访国家级非遗“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