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甲辰年(龙) 十月廿一
大垂山下垂阳兵工厂
发布时间: 2022-10-12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这是一片革命的热土,处处都留下了红色的印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丰富鲜活的革命传统和精神。遍布全市的红色文化遗址,留存着宝贵的红色基因,镌刻着一座古城的革命印记。它们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不断前行、砥砺奋进的强大支撑力量。

2021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核定公布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的通知》,长治市共有62处红色文化遗址列入名录。为更好地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红色文化遗址的生命力鲜活起来,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擘画更光明美好的时代新画卷,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上党战役纪念馆和上党晚报联合开设“走近红色文化遗址”专栏,走近红色文化遗址,挖掘其中珍贵的红色记忆,为红色古城凝聚磅礴精神的力量,把红色名片擦拭得更加光亮。

垂阳村位于潞城区西北十华里大垂山下,整个村庄地处半丘陵山区,南低北高,紧邻309国道与长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据《潞城市志》载,垂阳村是潞城的大村之一。相传,最早有崔、杨两姓人家在此建村,村名“崔杨村”;后因此两姓无后人,村人便以“崔”与“杨”二字的谐音改村名为“垂阳村”。至于何时建村,无从考究。但从村里出土的唐代墓碑可知,一位唐代官员于宝应元年(762)葬于此地,这表明在唐时垂阳村一带已有人家居住。由此可断,垂阳村是古邑潞城西北的一个千年古村。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军工部在垂阳设立兵工厂,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历史功绩将永垂史册。

走进“红色垂阳”

垂阳村玉皇庙为村里遗存的古建筑。当年,八路军军工部兵工厂就设在玉皇庙内。阳春三月,我们再次走进垂阳村,寻访八路军军工部兵工厂在该村的旧址。

走进“红色垂阳”,干净整洁的村庄非常漂亮,修复一新的玉皇古庙,坐北朝南雄踞村中。这座古庙南北长47米,东西宽28米,占地面积1316平方米。庙内历经沧桑的石碑上,记载玉皇庙创建年代为明弘治五年(1492),明弘治年间和清顺治年间曾两次补修。从碑文记载可知,那时的垂阳村已发展至鼎盛时期。玉皇庙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倒座戏台)、献殿、正殿,两侧为东西耳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等。正殿面宽三间,正殿前接献殿,献殿面宽五间,宽于正殿,且二者屋顶衔接成跌落,比较罕见。据老人讲,正殿外曾悬挂一口铜钟,每当敲响之后,清脆的钟声能传至方圆四、五十里,这口铜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不知去向。在老人的记忆里,戏楼两侧是东西廊房,除了东西廊房,还有东西夹楼,夹楼下分别有二孔窑。戏楼旁还有钟鼓二楼。在当地,这样的庙宇是不多见的。

当年,八路军军工部就是充分利用庙宇的建筑与场地在此设立兵工厂。同样也可以得知:当年的垂阳兵工厂,也已发展到一定的生产规模。

讲好垂阳“红色故事”

垂阳村村支部委员彭太红对这段历史较有研究。正值中年的彭太红,看上去特别精神。他告诉我们,在解放战争时期,垂阳兵工厂的革命故事很多,讲好垂阳“红色故事”,是村干部的责任。跟随他的详细讲述,我们走进了垂阳兵工厂远去的历史记忆。

垂阳兵工厂也就是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第六厂,又叫晋冀鲁豫军工部第六厂。其前身是黎城县下赤峪村的“军工部枪弹厂”,于1940年3月初由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建立,是从黄崖洞兵工厂分出来的一个分厂。1946年5月,由左权县迁至垂阳村,代号为“木厂”,王化南担任工作组组长,吕明珍为指导员。

在彭太红的深情讲述中,我们的思绪也随着他的故事,一道走进了当年的硝烟岁月。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枪弹厂的“枪弹复装技术”(即用旧弹壳复装成枪弹)已成熟并应用于生产中。当时厂内职工有80余人,时任厂长是沈丁祥,教导员是周世昌。1941年后,侵华日军集中半数以上兵力和大部分伪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发动反共高潮,到1942年,中国人民的抗战进入非常困难的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抗战形势,1941年2月,八路军枪弹厂搬迁到黎城县看后村和辽县(今山西省左权县)的南就水,分别建成两个枪弹厂,代号即为“木厂”和“煤炭窑”。 1941年5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太行工业学校”在黎城县看后村成立,主要学习制造枪弹技术,简称“工校”。全校共149人,其中教职员工20人,培养的学员为枪弹厂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1942年5月,南就水枪弹厂合并到看后村枪弹厂,并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称为“八路军军工部四所三分厂”,厂长为沈丁祥,指导员为易辉。这时全厂职工有110余人,主要生产复装枪弹,月产量达六万多发。1943年6月,枪弹厂迁到辽县南井沟村继续生产,厂长为李世昌,指导员为李宝庆。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枪弹厂便于1945年初由左权县南井沟村迁至左权县西安村,厂长由刘贵福担任,副厂长为沈丁祥、孙永福,教导员为李尚志,月产枪弹达到七万发,而且试制成功了全新枪弹,即自制子弹,用自制的新弹壳生产枪弹。1946年5月,枪弹厂迁到潞城县垂阳村,厂址设在村里的玉皇庙,厂长继续由刘贵福担任,主要负责生产工作;副厂长为余永江,主要负责后勤工作;正监理为李尚志,主要负责政治工作;副监理为刘东源,主要负责保卫工作。

为什么枪弹厂要迁到潞城县垂阳村?原来,抗日战争胜利后,潞城县也随即获得解放。1946年3月底,潞城县新区116个行政村七万多名群众获得翻身,在翻身运动中,各种组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此时,垂阳村设有村公所,即大队指挥部,还有武委会、农会等,发展党员十余名,为枪弹厂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再就是垂阳村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粮食充裕等,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垂阳兵工厂的开办。更主要的是垂阳村经济基础较好,为兵工厂提供了所需要资金与粮食,就连工人居住的场所也得到了解决。另外,垂阳村北面为深山区,地形复杂;向东可经潞城县城到达黎城县和平顺县。因此,枪弹厂设在垂阳村既有利于向外输出制造好的枪弹,支援前线,也便于遭敌轰炸或“围剿”时枪弹厂向后方深山区转移,确保枪弹厂的安全。

枪弹厂迁到垂阳后,把玉皇庙的献殿、正殿,以及东西耳殿、配殿、厢房等,均改为生产车间及办公的地方。其中,主要机械设备安装在玉皇庙大殿内,有五、六台车床,发电机安装在庙的东院,庙的西院是铁匠铺、锻工车间等。这时,兵工厂全厂有职工200多人,还配备有铁匠、锻工、电工等,主要制造子弹头,同时也生产一些六○炮弹。当时枪弹厂生产规模达到日产枪弹二、三千发,全靠工人们手工去做。工人们一般白天生产、晚上休息,一天要工作八、九个小时。当前线吃紧、任务重时,工人们则连续两、三天不间断生产。生产出的子弹都要经过严格试验,枪弹厂试验场就选在垂阳村西不远的安居村(今长治市潞州区安居村)北,如果100发子弹中有2发不合格,就要返工重做。枪弹厂做好的子弹包装完成并装箱之后,由骆驼队向外运输。骆驼队常常是白天来,黑夜走,秘密行动,支援太行区和全国各战场。枪弹厂驻垂阳村一年多后,根据战争需要迁往黎城境内。

传承垂阳“红色血脉”

在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垂阳枪弹厂生产了大量枪弹,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作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1971年,解放军某部坦克部队驻扎在垂阳村半年,指挥部设在玉皇庙。解放军战士住在垂阳村,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军营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垂阳村的舞台上,解放军给乡亲们表演过活泼有趣的文艺节目。战士们在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中,从不给地方百姓增添麻烦。后来,玉皇庙还做过学校、军营。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经战乱的玉皇庙年久失修,使兵工厂这一旧址保护成为村里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继承发扬和保护村里的红色历史文化,富裕起来的垂阳村民于1995年集资重修了玉皇庙,对红色历史文物进行了有效保护。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6月6日,八路军军工部垂阳兵工厂旧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7月5日,上级下发《关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潞城市八路军军工部垂阳兵工厂旧址修缮设计方案的修复》,同年8月29日,垂阳兵工厂旧址修缮正式开工。2021年11月,八路军军工部垂阳兵工厂旧址被列为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

乡村文化振兴,是以“习俗文化”为重点的。所谓“习俗文化”,即指在乡村历代传承千百年的文化习俗,是百姓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交往习俗、节日习俗等的总称。如今,八路军军工部垂阳兵工厂旧址,已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传统节庆日以及地方习俗文化活动中,垂阳村村委会通过一项项民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垂阳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八路军军工部垂阳兵工厂红色文化遗址的教育功能,使大垂山下垂阳兵工厂红色文化,在文化习俗活动中得以传承,使垂阳红色文化之根越扎越深!(郭存亭、彭晚红)

原标题:大垂山下垂阳兵工厂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武乡县下北漳:太行山红色文化主战场
· 走,去武乡下合村寻觅抗战轨迹里的红色密码!
· 武乡县石板村:太行山里的红色村庄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红色
大垂山下垂阳兵工厂

这是一片革命的热土,处处都留下了红色的印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丰富鲜活的革命传统和精神。遍布全市的红色文化遗址,留存着宝贵的红色基因,镌刻着一座古城的革命印记。它们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不断前行、砥砺奋进的强大支撑力量。

2021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核定公布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的通知》,长治市共有62处红色文化遗址列入名录。为更好地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红色文化遗址的生命力鲜活起来,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擘画更光明美好的时代新画卷,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上党战役纪念馆和上党晚报联合开设“走近红色文化遗址”专栏,走近红色文化遗址,挖掘其中珍贵的红色记忆,为红色古城凝聚磅礴精神的力量,把红色名片擦拭得更加光亮。

垂阳村位于潞城区西北十华里大垂山下,整个村庄地处半丘陵山区,南低北高,紧邻309国道与长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据《潞城市志》载,垂阳村是潞城的大村之一。相传,最早有崔、杨两姓人家在此建村,村名“崔杨村”;后因此两姓无后人,村人便以“崔”与“杨”二字的谐音改村名为“垂阳村”。至于何时建村,无从考究。但从村里出土的唐代墓碑可知,一位唐代官员于宝应元年(762)葬于此地,这表明在唐时垂阳村一带已有人家居住。由此可断,垂阳村是古邑潞城西北的一个千年古村。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军工部在垂阳设立兵工厂,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历史功绩将永垂史册。

走进“红色垂阳”

垂阳村玉皇庙为村里遗存的古建筑。当年,八路军军工部兵工厂就设在玉皇庙内。阳春三月,我们再次走进垂阳村,寻访八路军军工部兵工厂在该村的旧址。

走进“红色垂阳”,干净整洁的村庄非常漂亮,修复一新的玉皇古庙,坐北朝南雄踞村中。这座古庙南北长47米,东西宽28米,占地面积1316平方米。庙内历经沧桑的石碑上,记载玉皇庙创建年代为明弘治五年(1492),明弘治年间和清顺治年间曾两次补修。从碑文记载可知,那时的垂阳村已发展至鼎盛时期。玉皇庙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遗构。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倒座戏台)、献殿、正殿,两侧为东西耳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等。正殿面宽三间,正殿前接献殿,献殿面宽五间,宽于正殿,且二者屋顶衔接成跌落,比较罕见。据老人讲,正殿外曾悬挂一口铜钟,每当敲响之后,清脆的钟声能传至方圆四、五十里,这口铜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不知去向。在老人的记忆里,戏楼两侧是东西廊房,除了东西廊房,还有东西夹楼,夹楼下分别有二孔窑。戏楼旁还有钟鼓二楼。在当地,这样的庙宇是不多见的。

当年,八路军军工部就是充分利用庙宇的建筑与场地在此设立兵工厂。同样也可以得知:当年的垂阳兵工厂,也已发展到一定的生产规模。

讲好垂阳“红色故事”

垂阳村村支部委员彭太红对这段历史较有研究。正值中年的彭太红,看上去特别精神。他告诉我们,在解放战争时期,垂阳兵工厂的革命故事很多,讲好垂阳“红色故事”,是村干部的责任。跟随他的详细讲述,我们走进了垂阳兵工厂远去的历史记忆。

垂阳兵工厂也就是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第六厂,又叫晋冀鲁豫军工部第六厂。其前身是黎城县下赤峪村的“军工部枪弹厂”,于1940年3月初由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建立,是从黄崖洞兵工厂分出来的一个分厂。1946年5月,由左权县迁至垂阳村,代号为“木厂”,王化南担任工作组组长,吕明珍为指导员。

在彭太红的深情讲述中,我们的思绪也随着他的故事,一道走进了当年的硝烟岁月。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枪弹厂的“枪弹复装技术”(即用旧弹壳复装成枪弹)已成熟并应用于生产中。当时厂内职工有80余人,时任厂长是沈丁祥,教导员是周世昌。1941年后,侵华日军集中半数以上兵力和大部分伪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发动反共高潮,到1942年,中国人民的抗战进入非常困难的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抗战形势,1941年2月,八路军枪弹厂搬迁到黎城县看后村和辽县(今山西省左权县)的南就水,分别建成两个枪弹厂,代号即为“木厂”和“煤炭窑”。 1941年5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太行工业学校”在黎城县看后村成立,主要学习制造枪弹技术,简称“工校”。全校共149人,其中教职员工20人,培养的学员为枪弹厂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1942年5月,南就水枪弹厂合并到看后村枪弹厂,并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称为“八路军军工部四所三分厂”,厂长为沈丁祥,指导员为易辉。这时全厂职工有110余人,主要生产复装枪弹,月产量达六万多发。1943年6月,枪弹厂迁到辽县南井沟村继续生产,厂长为李世昌,指导员为李宝庆。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枪弹厂便于1945年初由左权县南井沟村迁至左权县西安村,厂长由刘贵福担任,副厂长为沈丁祥、孙永福,教导员为李尚志,月产枪弹达到七万发,而且试制成功了全新枪弹,即自制子弹,用自制的新弹壳生产枪弹。1946年5月,枪弹厂迁到潞城县垂阳村,厂址设在村里的玉皇庙,厂长继续由刘贵福担任,主要负责生产工作;副厂长为余永江,主要负责后勤工作;正监理为李尚志,主要负责政治工作;副监理为刘东源,主要负责保卫工作。

为什么枪弹厂要迁到潞城县垂阳村?原来,抗日战争胜利后,潞城县也随即获得解放。1946年3月底,潞城县新区116个行政村七万多名群众获得翻身,在翻身运动中,各种组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此时,垂阳村设有村公所,即大队指挥部,还有武委会、农会等,发展党员十余名,为枪弹厂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再就是垂阳村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粮食充裕等,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垂阳兵工厂的开办。更主要的是垂阳村经济基础较好,为兵工厂提供了所需要资金与粮食,就连工人居住的场所也得到了解决。另外,垂阳村北面为深山区,地形复杂;向东可经潞城县城到达黎城县和平顺县。因此,枪弹厂设在垂阳村既有利于向外输出制造好的枪弹,支援前线,也便于遭敌轰炸或“围剿”时枪弹厂向后方深山区转移,确保枪弹厂的安全。

枪弹厂迁到垂阳后,把玉皇庙的献殿、正殿,以及东西耳殿、配殿、厢房等,均改为生产车间及办公的地方。其中,主要机械设备安装在玉皇庙大殿内,有五、六台车床,发电机安装在庙的东院,庙的西院是铁匠铺、锻工车间等。这时,兵工厂全厂有职工200多人,还配备有铁匠、锻工、电工等,主要制造子弹头,同时也生产一些六○炮弹。当时枪弹厂生产规模达到日产枪弹二、三千发,全靠工人们手工去做。工人们一般白天生产、晚上休息,一天要工作八、九个小时。当前线吃紧、任务重时,工人们则连续两、三天不间断生产。生产出的子弹都要经过严格试验,枪弹厂试验场就选在垂阳村西不远的安居村(今长治市潞州区安居村)北,如果100发子弹中有2发不合格,就要返工重做。枪弹厂做好的子弹包装完成并装箱之后,由骆驼队向外运输。骆驼队常常是白天来,黑夜走,秘密行动,支援太行区和全国各战场。枪弹厂驻垂阳村一年多后,根据战争需要迁往黎城境内。

传承垂阳“红色血脉”

在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垂阳枪弹厂生产了大量枪弹,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作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1971年,解放军某部坦克部队驻扎在垂阳村半年,指挥部设在玉皇庙。解放军战士住在垂阳村,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军营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垂阳村的舞台上,解放军给乡亲们表演过活泼有趣的文艺节目。战士们在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中,从不给地方百姓增添麻烦。后来,玉皇庙还做过学校、军营。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经战乱的玉皇庙年久失修,使兵工厂这一旧址保护成为村里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继承发扬和保护村里的红色历史文化,富裕起来的垂阳村民于1995年集资重修了玉皇庙,对红色历史文物进行了有效保护。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6月6日,八路军军工部垂阳兵工厂旧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7月5日,上级下发《关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潞城市八路军军工部垂阳兵工厂旧址修缮设计方案的修复》,同年8月29日,垂阳兵工厂旧址修缮正式开工。2021年11月,八路军军工部垂阳兵工厂旧址被列为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

乡村文化振兴,是以“习俗文化”为重点的。所谓“习俗文化”,即指在乡村历代传承千百年的文化习俗,是百姓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交往习俗、节日习俗等的总称。如今,八路军军工部垂阳兵工厂旧址,已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传统节庆日以及地方习俗文化活动中,垂阳村村委会通过一项项民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垂阳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八路军军工部垂阳兵工厂红色文化遗址的教育功能,使大垂山下垂阳兵工厂红色文化,在文化习俗活动中得以传承,使垂阳红色文化之根越扎越深!(郭存亭、彭晚红)

原标题:大垂山下垂阳兵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