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她傲立中华大地,支撑起中华民族神圣的庄严。太行山上的每一座山岭、每一个山村、都蕴含着血与火的赤诚,凝聚着石与土的坚强。太行山西麓武乡县东部的蟠龙镇石板村,便是这样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魅力的村庄。
太行山里的红色村庄
从县城出发一路向东,车子在沟壑纵横间穿行,经过一个小时的奔波,我们到达目的地。蟠龙镇石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俊伟早已在村口等候着。他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曾戎装在身、屡立战功。退伍后,他本来在外地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在村民的期盼和支持下,王俊伟毅然回村挑起了振兴家乡的重担。
石板村具有五百年的历史,这里的一石一砖,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一院一屋,昭示着古朴的文化积淀。一座座古老建筑里,门墩石、拴马桩、砖雕影壁,都显示着昔日的光彩和荣耀。散布村庄中的王家祠堂、三官庙、老爷阁、文昌阁,还有钱庄、当铺、油坊、粉坊、醋坊、酒坊、面铺等古迹,无声地讲述着石板村昔日的兴隆与繁华。
图为:八路军一二九师驻石板村旧址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一二九师根据党中央关于开辟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根据地的指示,挺进太行山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带领千军万马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争。一二九师师部机关进驻武乡,数次在石板村驻扎。不仅如此,三八五旅十四团、冀南银行三分行、后勤部华龙纺织厂、决死一纵队修枪所、太行三分区炸弹厂、武东县委县政府等都曾在此驻扎……从指挥机关到作战部队,从生活物资到武器装备,这里留下了许多红色旧址和抗战旧迹、遗物。置身于这些旧址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八路军将士克服困难、开展生产自救的饱满激情。
我们参观了一处处旧址,倾听着王俊伟的认真介绍,大家眼前浮现出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里,军民团结同仇敌忾的场景。
三先生与一二九师的深情厚谊
在村会议室,支村两委、群众代表和我们进行了交流座谈。在村里老人介绍中,最让人难忘的是三先生的故事。
图为:武乡县文联、作协采风团与石板村干部群众进行座谈
三先生大名王全瑾,因其排行老三,人们尊称他为三先生,王家是石板村最富裕的家庭。三先生是清朝秀才,性情儒雅、刚正严谨、温良宽仁,颇具古仁人之风。日寇入侵中国后,原本是温文尔雅的三先生满腔义愤。他与其侄子王跃元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于是积极投身抗战,出钱出粮,深受八路军及当地百姓尊敬。1941年,王全瑾与侄子王跃元双双被选为太行三专区参议员,留下了一门两参议的佳话。
1938年至1941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曾四次在石板村驻扎,每次都驻扎在三先生家。其间,为了解决八路军的生活困难,三先生慷慨解囊,师部数百人的生活,上百匹牲口的喂养,都由他们家资助。为了解决军队的服装问题,师部在王跃元家创办了纺织厂,组建了修枪所。纺织厂主要生产毛毯、袜子、毛巾等,一直到1945年以后才离开。1940年夏秋之际,一二九师师部再次进驻石板村,总部与师部首长在此商讨百团大战的部署。关家垴战斗前,一二九师师部又从宋家庄移驻该村。为了解决部队吃水和饮马的困难,八路军在离村一华里远的道场沟挖出了一股山泉,上百匹马都在这里饮水。村前有大片森林,村民称之为近山,曾是八路军马匹最安全的遁形之地。每当敌机轰炸时,军民就把骡马辎重物资全部隐匿于松柏林中。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将领在武乡》一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师部首长临走时,把自己的毛毯赠给了三先生。还说,虽然我知道你家富裕,不缺一块毛毯,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你能收下,也算我与老先生交情的一点记忆吧。这条毛毯就成为三先生家的传家宝。
八音会的接力传承
石板村是个山水钟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在这方水土上,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木匠、油匠、石匠、铁匠、绳匠、纸扎匠……各行各业高手如云人才济济。村里媳妇们也个个心灵手巧,古老的剪纸技艺历久弥新,不断传承;民间刺绣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手工制作造型美观,玲珑逼真。
更有名的是村里的八音会,早在民国初年就很有名望。抗日战争时期,以著名盲艺人韩庚江为主,改编为战地八音会,每当八路军打了胜仗,他们都要编排优秀节目去慰问将士。此后,这个战地八音会团体就一直活跃在民间。他们高超的表演艺术、朴实的说唱作风,成为武乡艺术界一张不老的王牌。
在这里我们有幸观看了战地八音会的精彩表演。这是一首名为《欢庆》的乐曲,创作者就是著名盲人艺术家韩庚江的大儿子韩效忠。他为了传承抗战文化,对音乐情有独钟,不仅精心创作,还以七八十岁的高龄参与现场演出,这个团队中也有韩庚江的徒子徒孙同台献艺。战地八音会,当年配合八路军宣传抗战、发动群众,积极为抗战服务;今天又为拓展红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出力。这无疑是赓续红色文化的有力之举,所有演奏者都是最优秀的接力者。看着台上八音会激情飞扬的精湛表演,锣鼓铙钹、上下翻飞,唢呐笙箫、余音绕梁,欢快流畅的乐曲,彰显着石板村人昂扬的精神风貌与蓬勃生机。八音会这一传承百年的优秀遗产,在石板村人的不懈努力下发扬光大。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石板村近一两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村道路加宽改造,河道高标准治理,新农村排水管网改造,周转房基础设施建设,主干道路长城墙建设,自来水入户管网升级,乡村记忆馆精心布展,建设了村休闲广场和廉洁公园,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田间道路块块通工程。该村还着力打造小批量优质种植业,优质谷子、优质小杂粮、露地蔬菜、优质梅杏等品种繁多;发展米槐产业和国槐、元宝枫、白皮松经济林产业效益倍增。除此以外,该村还建设有年加工3万斤小米及玉米制品农产品精细化加工项目……
图为:石板村战地八音会精彩演出欢迎八方游客
更重要的是,依托石板村一二九师师部驻扎地的红色资源优势,该村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推进17座传统古院落、戏台、庙宇等明清古建筑修复改造,重要革命文物得以保护。该村还吸取外地乡村振兴发展经验,发展影视产业,打造影视拍摄基地,成立石板村自媒体工作室等,乡村文化振兴与旅游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小小石板村,浓浓太行情。这里有源远流长的泉水,有勤劳勇敢的人民,有热血担当的责任,更有着震撼难忘的昨天,有美好憧憬的明天……
在年轻村党支部书记和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石板村将依托红色文化产业,继承优良传统,打造文化精品,以一二九师师部旧址为依托,创红色、古色、绿色旅游品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让古老的文明续写现代辉煌。(郝雪廷、邢菊芬)
原标题:石板村的红色情结
相关链接 | ||||
|
|
||
|
||||||||||||||||
|
太行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她傲立中华大地,支撑起中华民族神圣的庄严。太行山上的每一座山岭、每一个山村、都蕴含着血与火的赤诚,凝聚着石与土的坚强。太行山西麓武乡县东部的蟠龙镇石板村,便是这样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魅力的村庄。
太行山里的红色村庄
从县城出发一路向东,车子在沟壑纵横间穿行,经过一个小时的奔波,我们到达目的地。蟠龙镇石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俊伟早已在村口等候着。他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曾戎装在身、屡立战功。退伍后,他本来在外地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在村民的期盼和支持下,王俊伟毅然回村挑起了振兴家乡的重担。
石板村具有五百年的历史,这里的一石一砖,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一院一屋,昭示着古朴的文化积淀。一座座古老建筑里,门墩石、拴马桩、砖雕影壁,都显示着昔日的光彩和荣耀。散布村庄中的王家祠堂、三官庙、老爷阁、文昌阁,还有钱庄、当铺、油坊、粉坊、醋坊、酒坊、面铺等古迹,无声地讲述着石板村昔日的兴隆与繁华。
图为:八路军一二九师驻石板村旧址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一二九师根据党中央关于开辟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根据地的指示,挺进太行山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带领千军万马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争。一二九师师部机关进驻武乡,数次在石板村驻扎。不仅如此,三八五旅十四团、冀南银行三分行、后勤部华龙纺织厂、决死一纵队修枪所、太行三分区炸弹厂、武东县委县政府等都曾在此驻扎……从指挥机关到作战部队,从生活物资到武器装备,这里留下了许多红色旧址和抗战旧迹、遗物。置身于这些旧址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八路军将士克服困难、开展生产自救的饱满激情。
我们参观了一处处旧址,倾听着王俊伟的认真介绍,大家眼前浮现出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里,军民团结同仇敌忾的场景。
三先生与一二九师的深情厚谊
在村会议室,支村两委、群众代表和我们进行了交流座谈。在村里老人介绍中,最让人难忘的是三先生的故事。
图为:武乡县文联、作协采风团与石板村干部群众进行座谈
三先生大名王全瑾,因其排行老三,人们尊称他为三先生,王家是石板村最富裕的家庭。三先生是清朝秀才,性情儒雅、刚正严谨、温良宽仁,颇具古仁人之风。日寇入侵中国后,原本是温文尔雅的三先生满腔义愤。他与其侄子王跃元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于是积极投身抗战,出钱出粮,深受八路军及当地百姓尊敬。1941年,王全瑾与侄子王跃元双双被选为太行三专区参议员,留下了一门两参议的佳话。
1938年至1941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曾四次在石板村驻扎,每次都驻扎在三先生家。其间,为了解决八路军的生活困难,三先生慷慨解囊,师部数百人的生活,上百匹牲口的喂养,都由他们家资助。为了解决军队的服装问题,师部在王跃元家创办了纺织厂,组建了修枪所。纺织厂主要生产毛毯、袜子、毛巾等,一直到1945年以后才离开。1940年夏秋之际,一二九师师部再次进驻石板村,总部与师部首长在此商讨百团大战的部署。关家垴战斗前,一二九师师部又从宋家庄移驻该村。为了解决部队吃水和饮马的困难,八路军在离村一华里远的道场沟挖出了一股山泉,上百匹马都在这里饮水。村前有大片森林,村民称之为近山,曾是八路军马匹最安全的遁形之地。每当敌机轰炸时,军民就把骡马辎重物资全部隐匿于松柏林中。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将领在武乡》一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师部首长临走时,把自己的毛毯赠给了三先生。还说,虽然我知道你家富裕,不缺一块毛毯,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你能收下,也算我与老先生交情的一点记忆吧。这条毛毯就成为三先生家的传家宝。
八音会的接力传承
石板村是个山水钟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在这方水土上,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木匠、油匠、石匠、铁匠、绳匠、纸扎匠……各行各业高手如云人才济济。村里媳妇们也个个心灵手巧,古老的剪纸技艺历久弥新,不断传承;民间刺绣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手工制作造型美观,玲珑逼真。
更有名的是村里的八音会,早在民国初年就很有名望。抗日战争时期,以著名盲艺人韩庚江为主,改编为战地八音会,每当八路军打了胜仗,他们都要编排优秀节目去慰问将士。此后,这个战地八音会团体就一直活跃在民间。他们高超的表演艺术、朴实的说唱作风,成为武乡艺术界一张不老的王牌。
在这里我们有幸观看了战地八音会的精彩表演。这是一首名为《欢庆》的乐曲,创作者就是著名盲人艺术家韩庚江的大儿子韩效忠。他为了传承抗战文化,对音乐情有独钟,不仅精心创作,还以七八十岁的高龄参与现场演出,这个团队中也有韩庚江的徒子徒孙同台献艺。战地八音会,当年配合八路军宣传抗战、发动群众,积极为抗战服务;今天又为拓展红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出力。这无疑是赓续红色文化的有力之举,所有演奏者都是最优秀的接力者。看着台上八音会激情飞扬的精湛表演,锣鼓铙钹、上下翻飞,唢呐笙箫、余音绕梁,欢快流畅的乐曲,彰显着石板村人昂扬的精神风貌与蓬勃生机。八音会这一传承百年的优秀遗产,在石板村人的不懈努力下发扬光大。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石板村近一两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村道路加宽改造,河道高标准治理,新农村排水管网改造,周转房基础设施建设,主干道路长城墙建设,自来水入户管网升级,乡村记忆馆精心布展,建设了村休闲广场和廉洁公园,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田间道路块块通工程。该村还着力打造小批量优质种植业,优质谷子、优质小杂粮、露地蔬菜、优质梅杏等品种繁多;发展米槐产业和国槐、元宝枫、白皮松经济林产业效益倍增。除此以外,该村还建设有年加工3万斤小米及玉米制品农产品精细化加工项目……
图为:石板村战地八音会精彩演出欢迎八方游客
更重要的是,依托石板村一二九师师部驻扎地的红色资源优势,该村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推进17座传统古院落、戏台、庙宇等明清古建筑修复改造,重要革命文物得以保护。该村还吸取外地乡村振兴发展经验,发展影视产业,打造影视拍摄基地,成立石板村自媒体工作室等,乡村文化振兴与旅游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小小石板村,浓浓太行情。这里有源远流长的泉水,有勤劳勇敢的人民,有热血担当的责任,更有着震撼难忘的昨天,有美好憧憬的明天……
在年轻村党支部书记和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石板村将依托红色文化产业,继承优良传统,打造文化精品,以一二九师师部旧址为依托,创红色、古色、绿色旅游品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让古老的文明续写现代辉煌。(郝雪廷、邢菊芬)
原标题:石板村的红色情结